- 詳細內容
第129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今天所要講的主題仍然是「菩薩應具備八種異熟果」。
在前面幾集當中,已經介紹了七種可愛的異熟果,接下來介紹最後一種,也就是第八種異熟果:無大眾畏。無大眾畏需要具有兩個條件才可以辦得到:第一、要有很大的福德,第二、要能夠於法無礙;具備這兩個條件,就無大眾畏。意思是說,菩薩除了有前面七種異熟果來支持以外,使菩薩處於大眾之中而無畏懼,還得要能夠隨時上台就說法,在這種情況下於大眾中無所畏懼。這牽涉到前面七個條件以外,還牽涉到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以及大福德。也就是往世累劫修行以來所累積的福德夠不夠廣大?如果累積的福德夠廣大,不要說一般人,就算是諸天天主來了,也得要服啊!因為這一位菩薩福德夠廣大。當菩薩的福德夠廣大的時候,假使他發願捨報以後想要生天當天主,他的願望一定可以達到。所以,連天主都要畏懼這一位菩薩,因為諸天天主的寶座,都是由福德的大小來決定的,而不是在智慧上面決定的。
菩薩如果有累劫修來的福德,每一世都省吃儉用,勤儉的過日子,福德就越積越多。每一世都不斷地加修福德而不受福報,這就成為成佛所須的福德;假使福報受了,福德就越來越少,就不能成佛了。所以菩薩修福以後,通常都不會想要往生天上去享福,也不會去想未來世可以得到多少回報;到了來世以後,只要賺取生活及布施所須的錢,剩下的大福德都留到未來世不斷地積聚成長,越來越增長而具足成佛所須的大福德,從來都不過分的享受而使福德越來越大;以這樣的大福德之身,到了諸天天主面前也無所畏懼。這就是第一個無大眾畏的條件:福德廣大。
無大眾畏的第二個條件,就是於法無礙。如果菩薩不具備於法無礙的條件,大眾請他說法的時候,就會心有畏懼,因為怕說錯法,或是怕被眾生問倒;因此,「法無礙」是無大眾畏的必要條件。玄奘菩薩當年在印度開無遮大會,就是因為他於法無礙的緣故,所以無所畏懼。當菩薩於法無礙的時候,對於三乘菩提的法義都能夠為大眾開示;這麼一來,就有了法上的大威德,這樣就可以處於大眾而無所畏懼。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具備「無大眾畏」呢?佛開示說:【無量世中供養三寶,以是因緣無大眾畏。】(《優婆塞戒經》卷2)那為什麼無量世中供養三寶,就可以無大眾畏?剛剛有提到,廣大的福德是無大眾畏的條件之一;而福德廣大,是從供養三寶而來的——供養諸佛、供養妙法、供養菩薩僧——是修集廣大福德最好的方法。因為佛是無上福田,妙法也是無上福田,菩薩僧也是無上福田,世間最高廣的大福田種了無量世,當然福德廣大。在三寶上種福田,是種功德田,也是種報恩田,是世間最好的福田;所以護持正法而成就了自己的無上福田,來世的福德當然一定廣大。而供養佛法僧三寶,當然能因而獲得無量妙法,因此無量世供養三寶,當然就能夠於法無礙,因而能夠無大眾畏了。
以上菩薩自利利他所須具備的八種異熟果,以及應該怎麼樣才能獲得這八種異熟果呢,已經都為各位講解完畢了。我們再回頭看一次:想要具足長壽、上妙色、身有大力、好種姓、多饒財寶、具男子身、言語辯了、無大眾畏這八法,就要無量世慈心不殺、常施衣燈、常壞憍慢、常施飲食、常樂說法、訶責女身、至心持戒、供養三寶。而慈心不殺的這八種事,佛陀告訴我們需要注意這三件事,否則就無法完成;佛開示說:【如是八事有三因緣:一者物淨、二者心淨、三者福田淨。】(《優婆塞戒經》卷2)這是針對前面所說的八種事中有關布施的部分,需要加上這三種因緣才能完成。因此,在作布施行中的財施、法施、無畏施的時候,就要注意到這三個因緣,否則還是不能成就前面所說的八法。佛真的很慈悲,把這三個因緣也對我們開示了,也就是種福田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到的這三件事:第一、所布施的食物、財物都應該清淨;第二、布施的時候心中要清淨;第三、所種的福田也應該是清淨的福田,而不是染汙、不淨的福田。
那為什麼不淨福田也是福田呢?譬如有人虛妄說法,他說的法對你的修行其實一點幫助也沒有,而他收到了信眾的布施,他卻把它加以濫用,沒有把信眾布施的財物,用在利益眾生的上面;如果你去那邊布施錢財、作義工,也算是種福田;就算他是個凡夫眾生,你對他布施財力、身力,也是福田。除非他謗法、破法,如果不謗法、不破法而示現為大師,但是從來沒有未開悟而說自己已經開悟了,也不曾暗示自己已經開悟了,也就是沒有犯大妄語業,最重要的是不謗正法。假使你在他身上或道場中種了福田,但是因為他心裡面貪著你的供養,所以你種的就是不淨福田;雖然他心中不清淨,但你布施的時候仍然是種福田,因為他至少還有佛教出家菩薩的表相。
那什麼是物淨呢?佛開示了幾種:【云何物淨?非偷盜物,非聖遮物,非眾共物,非三寶物,非施一人迴與多人,非施多人迴與一人;不惱他得,不誑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淨。】(《優婆塞戒經》卷2)物淨第一個要件,是你所布施的財物,不是偷來的,不是搶劫得來的。你或許心想,小偷怎麼會把他偷來的東西去布施?在台灣以前有個很有名的義賊叫作廖添丁,他專門偷有錢人家的錢財來救濟貧窮,這樣就是施物不淨。身為菩薩,布施的時候應該要以清淨的財物來行施,所以第一件事是偷盜所得的財物不可以用來布施,必須是淨物才可以用來布施。第二要件是所布施的財物不是聖所遮物,若是佛或是大菩薩諸聖所遮止而不可以用來供養別人的財物或飲食,都是聖所遮物。這個範圍就比較廣,就以食物來說,你買了榴槤、牛排、豬排來供養僧寶,這些都是屬於聖所遮物,都不可以拿來供佛;還有洋人的健康素食當中,常常有五辛的蔥蒜等物,那也是聖所遮物,不可用來供養三寶。我們在供佛的時候,辛香類的蔬菜也不許用來作供物,譬如說蘿蔔、芹菜這些都有辛味,所以也不可以用來供佛;但是牛奶跟奶製品就可以拿來供佛,因為不辛辣,也不是殺生得來的,所以奶酥、乳酪等物也可以供佛;但是不能加了動物油脂來做成,因為都是聖所遮物,這是講究物淨。
還有非大眾所共有的財物,是自己所擁有的財物,才可以用來供養三寶。譬如,你在團體或是家庭當中,準備拿來供養三寶的財物,是這個家庭或團體所共有的,不是你自己所有的,那就是眾共物;把眾共物拿來供養三寶,你就犯了私自盜用公物的竊盜罪了,這樣的供養三寶就有過失了,這樣就是供物不淨。必須是你自己所有的財物,才可以拿來供養,這樣才算是物淨。
還有所供養的財物必須不是三寶之物。譬如出家了,或者是住在寺院中的近住男、近住女,若是想要布施眾生的時候,不可以取用三寶的財物去布施。譬如說,有個乞丐前來乞食,他看起來就好像要餓死的樣子,那你剛好在寺廟當中,就自己匆匆忙忙地跑進廚房,沒有徵得常住法師的同意,就添了飯、裝了菜去供養那乞丐,就成為侵吞三寶物而行施,這樣就是屬於侵損招提僧物,來世的果報就比較嚴重。即使是常住法師想要布施給那乞丐,也得要先向常住主事者告白,因為這是眾共物。如果是來不及徵求同意,最好是把自己該有的飯菜用來布施,或是以自己的錢財贖得這一碗飯菜,再拿來布施給乞丐,或是事後補贖也是可以的。這些事相都是我們在作布施的時候,所必須要注意的,三寶之物千萬動不得,因為來世的因果很大。譬如有人不小心在寺院中,借用原子筆寫字,習慣性的往胸前口袋一插,就帶回家了;後來發覺是從寺院帶回家的,下一次去寺院的時候,可要記得送回去,因為這個因果比較大,這叫作無心盜取招提僧物,因果比較大,千萬要記得歸還,不然來世可就吃不完兜著走;如果是不小心送了別人,那又成為施物不淨了。
布施的時候,也不可以把原來講好要布施給某甲的財物,因為出現了另外的因緣,就反悔了而布施給某乙。有時候因為原來想作的布施是只對一個人,覺得人情比較少,就改為布施給很多人;這是不可以的,這樣子就是施物不淨,因為話已經講出口:出口成願,不能再改。你既然講出來:「我這個珍寶要供養給某一個人。」以後就不能再改說要供養很多人,要跟很多人結緣。你如果想要跟另外的很多人結緣,那就應該要另外再拿錢出來,要不然就會成為施物不淨。也不可以本來要布施很多人的,後來想到那些人看了就討厭,就改為只布施給一個人,這就成為「施多人迴與一人」,也是屬於施物不淨。又譬如說,已經跟某人講過:「我這本好書,要供養給某某法師。」可是中途中看見了另外一位法師,心裡想:「我怎麼把他忘了,我也是很喜歡他。」結果又改為供養他,這就是施物不淨。
此外,所供養的財物不可以是損惱他人、逼迫他人而得到的財物,必須是如法取得的才可以;也不許是騙來的,如果是用詐欺的手段去騙來的,這財物就是不淨之財。欺,就是用勢力去壓迫他人而取得的財物;惱,不一定是壓迫,而是故意搗蛋,讓人受不了而把財物交出來。所以,仗著勢力或惱亂而壓迫別人交出財物,再拿來布施,就是物不淨。總而言之,布施的時候,不可以用不如法的手段取得的財物來布施,這樣才可以說布施的財物是清淨的財物。
接下來說要怎麼布施才是心淨?我們先看 佛的開示:【云何心淨?施時不為生死善果、名稱勝他、得色力財、不斷家法、眷屬多饒,唯為莊嚴菩提故施,為欲調伏眾生故施,是名心淨。】(《優婆塞戒經》卷2)心淨,這是屬於心態的問題:布施的時候,不是為了增長生死善果而去布施。譬如布施的時候,心中想著:「我現在布施這一糰飯給這個乞丐,未來世色身會更健康一點。」這就是心不淨了,你是在求世間生死的善果,這樣的布施就成為求世間法了。應該以這個布施的福德迴向證得解脫道,或者是迴向親證佛菩提果,以及世世能生智慧、能度眾生,而不是為了生死善果去作布施,這樣就是心淨。
布施時除了不要為了生死善果而作,也不可以為了想要善名超過別人而行布施,這在世間法中叫作偽善,是做給別人看的,別人看了以後稱讚你,那你的名稱就增長了;你是因為看上了名稱而去布施,這就是為了名稱勝他而施,這是不淨心施。有人則是為了想要在未來世,色身更有力、更健康,或者財富更多,就是為了得到色、力、財而布施,這就是心不淨;心不淨施就只能得到世法中的福德,而得不到修行上的功德。
功德是自受用,福德是未來世的依報。也不可說是為了要延續家法而布施,家法就是求三界中的有為法,譬如說希望這個布施,可以使未來世的自己討到好老婆、嫁個好老公,這是欲界中的家法。如果是求來世的禪定證量,是求色界、無色界境界,這也是求三界之中的家法來作布施,這就是求三界有為法的果報,就成為心不淨而布施了。還有人想:「我們家都是代代單傳,我應該多布施、多行善、多跟眾生結緣,未來世就可以每一代都廣有多子。」轉輪聖王不是都有一千個兒子嗎?這就是求眷屬多饒,求眷屬多饒也是心不淨而施。
如果能避免這五個不淨心而施,就叫作心淨。心淨而行布施,是單純為了莊嚴佛菩提,莊嚴自己未來成佛時的世出世間果報而布施,這就是心淨的布施。此外,為了利樂眾生而布施,想要調伏眾生而布施,不是為了自己後世多饒財寶,也不是為了自己此世廣得善名稱;只是為了調伏眾生,讓眾生藉著你布施的因緣,對你有好感而引他進入佛法,這是調伏眾生故施,能這樣子行布施,就叫作心淨。
各位菩薩!今天時間已經到了,這一集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