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無我智

第066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節目。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法無我智」的相關法義,人無我智與法無我智是菩薩道中兩個很重要的智慧,因此我們必須要清楚這兩者的區別。

本節目的因緣,是因為在琅琊閣網站上轉載了一篇名稱為〈再論蕭平實居士錯解唯識根本無分別智為人無我智,由此判定蕭平實居士確實不懂唯識真見道〉的文章,作者的化名是「平凡世界」(後面我們就簡稱為平凡先生),這篇文章以錯誤的知見對於 平實導師所弘傳的正法進行毀謗,故需在此進行辨正,以免平凡先生誤導一般的修學大眾。

我們先來看在平凡先生的文章裡面,他主要的疑惑是在《成唯識論》卷9中的一段開示:【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上面論文中開示有二種菩薩見道,也就是真見道與相見道,而在《成唯識論》中也開示:【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善達法界得諸平等。】(《成唯識論》卷9)也就是說,需要完成相見道與真見道才能入地,同時真見道在相見道之前。因此由這裡,諸位觀眾也可以很清楚知道,單單只有真見道還是沒辦法入地,因為至少還有上述論文中,在「相見道位」之「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與「緣安立諦有十六心」尚未觀行完成。因此,從七住位明心開始之真見道,至十迴向位滿心之相見道具足完成,進入「見道通達位」,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也就是菩薩悟後起修的過程,所需要的時間是非常久遠的。所以大家要先建立一個觀念,就是「真見道」離初地「見道通達位」是非常遙遠的,所以絕非幾個剎那就可以從「真見道」進入「見道通達位」,這樣對於後面所要探討的內容就比較容易瞭解。

而在琅琊閣網站中的許多貼文,都錯誤地主張菩薩在真見道位就已經是入地了;而誤以為見道一定需要配合四禪的證量,當然這是屬於很大的誤會。因為如同上面的說明,真見道離入地還是非常遙遠,而且菩薩可以配合未到地定的定力而見道,沒有說一定要四禪的定力。所以因為這樣的誤會,便會引生許多的邪見出來,底下我們會針對平凡先生的錯誤主張來作說明。

我們先瞭解一下「見道」的意思,在《大莊嚴論經》卷3中開示:【復次,若不見道跡,雖復多聞,不能得拔生死之苦,是故智者應求見諦。】也就是「見諦」就是要能見「道跡」,所以有時候我們在經教中會看到「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的說法;也就是說,「見道」是智慧已經出生了,已經能夠知道及確認出離生死的路應該怎麼走,及走向何方、目的地為何,他已經知道而且沒有懷疑。因此見道對於聲聞菩提來說,便是要正確瞭解及觀行苦集滅道四聖諦。因此他對於解脫道已經知道及透過觀行確認應當如何走了,這就是聲聞初果之見道;雖然還沒走完,但是因為已經很清楚知道也沒有懷疑了,所以聲聞初果可以在七返人天之內出三界,這是因為他很清楚知道生死輪迴之苦與引生苦的原因;而且對於滅諦這個目標已經確定及接受了,也知道履踐的方法,也就是道諦,因此就會一直朝著解脫道前進,所以能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出三界。

而對於菩薩道來說,因為要成佛、要成就一切種智、四智圓明,而且也要利樂無量無邊的眾生,因此菩薩除了要斷除引生三界輪轉的煩惱障,也要對治所知障;如此對於一切法與三界六道因果才能透徹了知無餘,這樣才能以廣大勝妙的智慧與方便善巧來利樂無量無邊與各種層次的眾生。而這裡面最重要的,當然是要先證悟萬法與眾生生命的根源,也就是如來藏心,這也就是在經教中所開示的「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的萬法根源,指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心。這個實相心就是佛菩提道中最重要的核心,菩薩證悟如來藏心之後,因為能夠現觀如來藏,能夠現觀八識心王之和合運作,就能夠逐漸驗證「三界唯心」與「萬法唯識」的道理,因此可以朝著成佛之道快速前進,因為已經入內門修學了;因此,證悟如來藏便成為成佛之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

證悟如來藏的菩薩也必然已經斷我見,除了在解脫道方面逐漸前進之外,因為已經證悟萬法的根源,因此開始分分斷除在各種法上面的無明,而一分一分地引生佛菩提的智慧。所以「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之六住滿心位的菩薩,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開示為:「成就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住。」(《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再加上得到諸佛菩薩善知識的護念,便能入七住不退位。這也就是說,七住位的菩薩,他已經走過初住至六住位之基本的菩薩六度了,對於第二與第三大阿僧祇劫所要走的更深廣的六度之行或十度之行的成佛之道,也已經有粗略的了知了,因此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深淺廣狹不同而已。因此,就以「真見道」來稱呼這個位階的菩薩,這主要是因為七住位的菩薩已經真正掌握了成佛的最重要關鍵;也就是已經親證成佛之道的核心如來藏,並且已經走過基本的六度,因此可以依如來藏為核心來更進一步內門修學六度成佛之道,所以說他是「真見道」。因此真見道在上述《成唯識論》的開示中,是屬於「見道」中的一種。

但是七住位的菩薩對於成佛之道只是粗略的了知,因此需要在相見道階段再修學種種的法,包括需要修學過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等各種法無我的法義,才可以進入見道通達位而入地。因為初地菩薩已經走過三賢位之三十心的階段,完成了佛菩提道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包括承事過諸佛菩薩與諸善知識,因此他已經能夠詳細了知成佛之道的歷程與內容;並且已經斷除了佛菩提道上的異生性障,因此屬於佛菩提道中「行不退」的位階。也就是他已經能夠詳細了知成佛之道的歷程與內容,因此稱為「見道通達位」。所以見道是包含從「真見道」一直到「見道通達位」的;因此,如果看到有些經論中說見道位在初地,就應當知道說的這個「見道」,是指見道位圓滿的「見道通達位」,絕對不可以因為這樣的關係而否定了「真見道位」,雖然「真見道位」只是粗略的了知成佛之道,但是已經是攝屬於見道位了。就如同看到經教中在開示某種「不退」的位階時,也要依據前後經文來瞭解說他說的是屬於哪一種不退,因為這不退位有「信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與究竟不退」等不同的位階,不可以因為其中的某種不退而否定其他不退的位階。

接下來,我們來看平凡先生依上述所引《成唯識論》中之「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平凡先生因此錯誤主張在真見道位就必須具有人無我智與法無我智。平凡先生在文章中說:【因其實證二空所顯真理,二空即人我空與法我空。……所以,真見道之(根本)無分別智,顯然既是人無我智也是法無我智。】(〈再論蕭平實居士錯解唯識根本無分別智為人無我智,由此判定蕭平實居士確實不懂唯識真見道〉,琅琊閣。)實際上這是對於論義之誤解所致,因為論中之「實證二空所顯真理」,依據 平實導師在《燈影》中的開示,正確的意思為:【復因多剎那之觀行而確定此心實為人我空與法我空之理體,二空之真實理確由此阿賴耶識真如心而顯,是名「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復由如是實證故,確實分斷煩惱障及所知障之一部分隨眠,故說「實斷二障分別隨眠」。】(《燈影——燈下黑》,佛教正覺同修會,頁74。)也就是「真見道」因為實證具二空體性之自心真如的關係,也因為已經斷我見了,因此當然能斷除一部分之煩惱障;也因為已經親證法界實相,所以也斷除了少分的所知障無明。然而這只是「分斷」而已,尤其是在所知障方面,其所斷的部分可以說只佔極少分;但是因為已經證悟實相,在理上已經知道一切有為法都是自心真如所出生,都無有真實體性、都是無我性的;雖然尚未逐一完成觀行與驗證諸法之間及與自心真如之種種關係,但是確實已經開啟了斷除所知障的大門,也找到了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因此,在《成唯識論》中要特別提出來說明,而凸顯真見道在斷除所知障中的重要角色。然而因為所斷除的只是極少分,即使再加上相見道中修學法無我的智慧,也只能斷除全部所知障中很少的比例而已;因此在菩薩道中,到了入地之後,才說這位菩薩有法無我智,在地前則通常不說,而只說他有人無我智。同時人無我智也要到十迴向位滿心才算圓滿,同時也成就「永伏性障如阿羅漢」的解脫境界。

所以從上述的說明,諸位觀眾就可以知道,平凡先生說的「真見道之(根本)無分別智,顯然既是人無我智也是法無我智」,實在是誤會很大。因為《成唯識論》的文字非常簡潔,沒有足夠證量的修學者讀之,往往會落於表面文字而錯解法義,所以七住位真的是還沒有辦法說得上具有「法無我智」,頂多只是極少分而已。因此平凡先生批判說:【蕭平實的錯謬就在於,他認為真見道之根本無分別智僅僅是人無我智。】實在是平凡先生對於法義的一場誤會;同時平凡先生也因此而誣謗 平實導師,說:【既然蕭平實連此根本無分別智之內涵都搞錯,那麼蕭平實對於由此而判斷之真見道的位次怎麼可能是正確的呢?】(〈再論蕭平實居士錯解唯識根本無分別智為人無我智,由此判定蕭平實居士確實不懂唯識真見道〉,琅琊閣。)從上面的說明,諸位觀眾就可以確定,平凡先生的這些說法與判定,完全是他誤解《成唯識論》之法義;而實際上也是根源於平凡先生對於真見道、相見道與見道通達位的修學內涵、關係及次第沒有認識清楚,因而衍生出種種誤解,誤認真見道就是入地。因此,誤會真見道位就必須具足地上菩薩的人無我智與法無我智,這也是因為一個錯誤知見而引生另外一個錯誤知見的實際例子。

菩薩悟後,在大乘「人無我智」的深入,主要是對於蘊處界假我,依據證悟如來藏的基礎,繼續再作深入微細與各種面向的廣泛觀行,包括配合如來藏的總相與別相來觀察,實際驗證蘊處界都是由如來藏藉諸緣而出生,是無我性、生滅性的;而且如來藏本身也是無我性的,因此菩薩可以逐漸深入地轉依蘊處界之所從來之真實心如來藏,逐漸遠離攝受人我為真實法;這樣的「人無我」觀行在三賢位都要一直進行著。

而菩薩除了要有「人無我智」,也要修學「法無我智」,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法就是五法,這五法對於觀行一切法無我是非常重要的。譬如在《楞伽經詳解》第九輯中 平實導師的開示:【由如是次第性,可知學人應先觀察人無我,……先證得人無我智;而後再觀諸法無我,是故 世尊施設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之五法次第。】(《楞伽經詳解》第九輯,正智出版社,頁273。)也就是五法中特別建立「名」與「相」這兩個法,針對的就是因為眾生常常因為「名」、「名相」的緣故,而執著各種「名所指涉的相」,因此產生各種「妄想」與虛妄分別。菩薩就是要依靠能夠遠離「妄想」的「正智」來破除對於種種法的錯誤認知與執著,並且要實際瞭解及驗證諸法都是由具有「如如」之性的如來藏心所出生,所以可以確認諸法都沒有真實不壞之體性,都是「無我性」的;包括如來藏自身也是「無我性」的,因此可以住於自心現量境界而捨離建立見與誹謗見。依據這樣的知見,因此悟後可以進行正確觀行八識心王、心所、色法等,及其展轉出生之各種法之間的關係等等,這就是菩薩修學「法無我智」時所需要實證的。當然除了五法之外,尚有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二種無我等需要修學,才能具有入地的條件。

而本節目中所以特別要說明「五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琅琊閣網站刊登之許多誤解佛法之文章,除了根本原因是誤認第八識是有為生滅法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落入「五法」中的「名」與「相」的虛妄分別,故落於經教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依語不依義」,因而對於正理多有誤解,並張貼於網站流通十方,實乃非「正智」之舉,故應回歸及轉依具有「如如」自性的如來藏心。

因此先要確定第八識是不生滅之本住法,否則不可能證真見道乃至見道通達位,也不可能證大乘之人無我智乃至大乘法無我智,因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講的真正的對象就是如來藏心。或者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乘「人我空」與「法我空」這二空的道理要能夠成就,如果真的去作探究或觀行,行者就會發現一定要有萬法之根源、真實心第八識的存在才有可能,否則諸法如何生滅不斷,以及如何成就種種因果相續?所以大乘「人我空」與「法我空」的道理,一定是要建立在此二空之理體如來藏上面;因此,離開不生滅心第八識之「二空」的觀行,終究只會落在一切法緣生性空裡面而已。

佛世尊也慈悲開示「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也就是要真正深入緣起法,一定是要親見此諸法緣起的根本因第八識如來藏,所以說「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因此真正懂緣起法的人,一定是知道或親證有一個「本住法」;而親證本住法,則讓他能夠對於緣起法逐漸深入。因此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際上說的就是如來藏是人我空與法我空所依的理體。而我們也建議平凡先生可以靜下心來,試想怎麼可能會有一個真如無為這個「真理」在那邊,而這個「真理」沒有依附一個不生滅的「理體」,而誤認這個純無為的「真理」卻是它所不能出生的一切法的真實法性,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信受不生滅的如來藏心是「理體」,祂才是具有圓成實性、才是萬法的根源,也才是《楞嚴經》中開示具有真如法性的「常住真心」。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來作幾個簡單的結論:

第一點,見道有不同層次的差別,七住位「真見道」亦為見道的一種,因此不可執著見道位一定是在初地以及需要四禪的證量。

第二點,真見道只有初地「法無我智」的極少分,因此不說真見道位就已經成就法無我智,真見道離初地還是非常遙遠的。

第三點,佛子們應當遠離對於「名」與「相」的虛妄分別與「妄想」,才能引生出「正智」;而在多聞之外,還要配合思與修,並且親近善知識,才能遠離種種過失而有見道之因緣。

第四點,「真理」必須依附於「理體」,沒有理體的真理終將只是與意識心相應的想像之法而已。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點擊數: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