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55集
由 正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這一集繼續針對張志成先生及琅琊閣網站上所寫的有關第七識意根的文章來辨正說明。
那麼,張先生為了推翻正覺所說意根能遍緣一切境,他在文章中說:同一個時間點,意根只能觸一種法塵;也因為意根觸法塵後,意識才能生起,因此每一剎那的意識也只能了別當下的法塵內容。他舉了兩個例子,第一是眼睛看蘋果,他說:意根觸蘋果的顯色、形色的法塵,才能生起了別顯色、形色的意識。後來當意根觸「這是蘋果的名言概念」的法塵時,此時意識了別的內容就只是「這是蘋果」的名言概念。第二個例子,他說:專心看眼前風景時,法塵只是風景的顯色、形色、表色;想念情人時,法塵只是情人的容貌。意根「當下所觸」的法塵只限於當時的意識所了別的內容。(〈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正覺明心密意所依的「意根理論」是另類的「愚者難分根與識」〉,張志成。)
他的意思是說:一開始看到蘋果時,意識了別了蘋果的顯色、形色的法塵,可是後來當生起「這是蘋果」的念頭時,意識心中只有這個名言概念,也就是說,這時的意識是不能與眼識配合來「見到」蘋果的。另外,在看風景時,如果突然想起情人,此時眼前的景色,意識也不能「見」了,因為意根只能觸一種法塵,每一剎那的意識也只能了別當下的法塵內容,想念情人時,意識就只能緣情人的法塵,不能再緣風景了。這可真是聞所未聞的說法!意識固然可以因制心一處而專注一境,但日常生活並非如此;張先生的說法,顯然違背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經驗。一般人看著蘋果時,即使心中同時想著別的事情,所見的蘋果並沒有消失不見;每個人也都可以在欣賞美景時,又同時想念情人。當某甲跟對方講話時,某甲不但可以看著對方,也可以同時聽著對方講話,甚至還可以邊喝咖啡;也就是說,意識可以在同一個時間點了別色塵、聲塵上的法塵,乃至於香、味、觸塵上的法塵,這是大家都有的共同經驗。從來沒有人是這一剎那聽、下一剎那看、再下一剎那才能聞、嚐等等,所以張先生的說法是違背現量與比量的說法。
如果每一剎那的意識只能了別一種法塵,那麼當鍛鍊成「淨念相繼」的無相念佛功夫時,又如何能在行住坐臥中正常生活呢?日常生活中有種種的身口意不斷生住異滅,有種種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不斷變化,又如何能同時保有憶佛的淨念呢?但是有無相念佛功夫的人都知道,確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帶著憶佛的念,乃至與人對話時也可以同時有憶佛的清淨念的,不相違背,同一個意識心是可以有兩三個念同時並行的。如果不是這樣,走路、開車等種種日常事都不可能完成,聽經聞法等種種修行事也不可能成就。張先生的主張,真的匪夷所思!
那麼,有經論的聖教可以證明一心可以緣多境嗎?有的,《成唯識論》卷7就有說了,只是論文比較長,我們就另外舉 無著菩薩的《顯揚聖教論》卷17來說:【又如依止清淨鏡面種種影像同時俱起互不相違,如是依止阿賴耶識有多轉識,當知俱起亦不相違。又如一眼識於一時間於一事境,唯取一類無異相色,或於一時頓取非一種種相色;如眼識於色如是,乃至身識於觸、於一時、一事境,或取一相,或復頓取多種境相。如是分別意識於一時間,或取一境,或復頓取眾多境界,當知亦不相違。】意思是說,同一時間可以有多個識生起運作,就像鏡面可以同時有多個影像現起一般;此外,眼識乃至意識也可以於同一時間同時頓取眾多境界來了別的。如果這樣還不夠,那 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卷63也說:【又一意識於一時間,分別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說意識不可思議。】這些聖教量說得夠清楚明白了吧!真沒想到很容易驗證的法,竟然會被說得這麼離譜,也真是讓人不知該說什麼才好!由此也可看出張先生的很多說法其實都只是出於他自己的猜測與想像。第七識作為意識的所依根,要觸法塵才能生起意識,既然意識可以配合眼識、耳識而同時看、同時聽等等,可以同時了別多個法塵境界,顯然意根是可以同一時間緣很多的法,乃至於緣種種的法;所以,平實導師說的沒錯啊!意根的確可以遍緣一切法。
此外,張先生為了推翻正覺所說「因為末那遍緣一切法的關係,因此祂的了別慧很差」的這個說法,又舉了《成唯識論》說:第七末那識的「慧」是「我見」,所以與了別外境無關,是正覺錯解了慧心所。(〈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正覺明心密意所依的「意根理論」是另類的「愚者難分根與識」〉,張志成。)這個舉證也是奇怪,慧心所屬於五別境之一,「我見」則是屬於六根本煩惱當中的惡見,也是心所法之一,兩個基本上是屬於不同類別的心所法,怎麼可能會是完全一樣?如果一樣,那不就是同一個或同一類,那又何必施設為兩個不同的心所法?張先生在他的文章裡只提到「慧即我見」這四個字,讓人以為這是正說,他也用這四個字來證成他的看法;但他在文章末尾的引文出處中,則是寫「慧即我見,故不別說」,這就有蹊蹺了。
那麼,相關的論文到底是怎麼說的呢?《成唯識論》的那一大段是在討論末那識相應的心所有幾個?第一家的主張說有九個:四個根本煩惱及五遍行;那為何不包含五別境呢?這一家就一一解釋,解釋到慧心所時就說了這一句:「慧即我見,故不別說。」意思是說,末那相應的四根本煩惱裡已經有我見了,慧心所就是我見,所以慧心所就不須另外再列舉出來了,故不別說。這第一家是主張末那識沒有慧心所的,可是我們大家都知道那是錯的,末那是有相應慧心所,不是沒有。
如果有稍微讀過《成唯識論》的人應該都知道,對某些論點,玄奘菩薩在論中會以不同的幾個「有義」來說明有這樣的主張,通常第一個「有義」的錯誤較多,隨後的幾個「有義」就逐一作辨正,最後再以論主或護法菩薩的「有義」來總結正確的說法。那麼張先生所引用的句子正是這個議題的第一個「有義」裡面的錯誤說法,而竟然被張先生拿來證明說末那的慧心所與了別境界無關,說慧就是我見。真的很無言!而這第一家的這個說法,馬上就被第二家的「有義」給破了,最後才是論主的楷定說法,他說第七識相應的心所,包含別境慧,共有十八個。所以張先生的這部分是錯誤引證,他的推論當然也就沒有意義。
最後一個部分是張先生還提到:【第七末那識也不會在意識現起後,可以藉助意識的了別功能去「伶俐」地分辨一切法。】(〈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正覺明心密意所依的「意根理論」是另類的「愚者難分根與識」〉,張志成。)琅琊閣也有未署名的文章提到:因地的阿賴耶識不能了知七轉識的心行,成佛時才可以。關於這些部分,我們就舉 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及其他經論來作說明。《大乘起信論》卷1說:【此「意」復有五種異名:一名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二名轉識,謂依動心能見境相。三名現識,謂現一切諸境界相;猶如明鏡現眾色相,現識亦爾,如其五境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不由功力。四名智識,謂分別染淨諸差別法。五名相續識,謂恒作意相應不斷,……。】這是實叉難陀翻譯的版本,另一個真諦翻譯的版本,內容大致相同。
馬鳴菩薩說:「意」也就是第七識,有五種不同名稱,表示末那識這個法其實有很多不同層面。第一叫業識,也就是一切所造的業都與末那相關,因為末那相應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無明業種,因此而攀緣種種法,不肯讓自己消失,剎那剎那心動而造作種種身口意業,所以叫業識。而這個名稱也呼應了我們前一集所說,末那才是真正作決定的識,也是造作種種業的識。
第二叫轉識,因為末那的心動,才會有前六識的生起,共同運作來了別境界,才說「依動心能見境相」。也就是說,前六識有能夠見境相的運轉過程,仍然是離不開第七識,而這個被稱為轉識的第七識也因此能了別種種境相,尤其是在意識的配合下會變得非常伶俐。
第三叫現識,是說這第七識有能夠顯現一切境界相的動力。雖然一切的境界相是由阿賴耶識所現起,但卻是離不開第七現識的作意;若是沒有現識的作意,阿賴耶識也不會現起六塵。由於阿賴耶識要以這個現識作為先導才能運轉,要由末那的作意與思心所才能令阿賴耶識流注種子,才能有三界萬法的現起,才能令眾生在三界中不斷生死流轉。所以,如果第七現識滅了,一切境界相就不再現行,那就是定性聲聞阿羅漢入無餘涅槃的情況。眾生也因為這個識的攀緣性與執著性,所以才會促使一切境界相不斷現行,所以才叫現識。這個現識的名稱,《楞伽經》中 佛也曾經開示過。
另外,也有經典講到:【阿賴耶識行於諸蘊稠林之中,意為先導,意識決了色等眾境,五識依根了現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賴耶識。】是說阿賴耶識在和五蘊諸法相續不斷生起的和合運作過程中,都是以這第七識作為先導的,都是依於末那才會有種種法的現起等等,當然所有的法也都是由阿賴耶識所出生的。此外,經上還說:【眾生身中種種諸法,意為先導、意最速疾、意為殊勝,隨所有法與意相應,彼法皆以意為其性,如摩尼珠顯現眾彩。】在在都在說明阿賴耶識之所以能在三界運作、流注種種種子,都是因為末那在主導。這業識、轉識、現識名稱背後的另一層意涵,正是在說明阿賴耶識能夠確實瞭解第七識的心行,因此才能配合無間而流注種子,眾生也能在三界中有種種身口意行而運作無礙。這不就是第八識能了七轉識心行的聖教量嗎?
第四個名稱叫智識,這是第七識在和意識同時現起時而說的,因為這在人間是非常普遍的情況,當前七識共同運作時,看起來這第七識便能夠分別染淨諸法,但其實是因為與意識共同運作才有的結果。當意識與意根一起共同運作,意根不斷受到熏習,當相同境界現前時,意根可以不需要意識思惟判斷的配合,便可直接決定該如何處理,反應非常迅速伶俐,所以才叫作智識。這也證明:第七末那識確實能在意識現起後,可以藉助意識的了別功能而去伶俐地分辨種種法。
第五叫相續識,意思就是這第七識是貫串三世相續不斷的,可以由過去世來到此世,再由此世去到未來世。這就不須多說了。
最後,我們就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因地的阿賴耶識確實能了知七轉識的心行。譬如,意識、意根決定要憶佛,就可以馬上提起憶佛的念,可是能流注出憶佛念的法塵相分卻是第八識的事;如果第八識不能了七轉識的心行,又如何能夠知道該流注出憶佛的法塵讓意識可以憶佛?又譬如,意識在沒有預期之下突然想起某人,而能流注出那個人的法塵相分被意識了知,也是在末那的決定下由第八識來配合完成的;要是第八識不能了末那的心行,又如何能有這些事呢?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又有哪一件事不是第八識的了眾生心行,並配合七轉識等來共同完成的呢?有用心作觀行的同修們都能瞭解。所以,因地的第八識不但確實可以了知七轉識的心行,而且可以藉由實際的觀行作確認的,不是成佛後才可以。當然,要到佛地才能究竟了知一切眾生的所有心行。由此可見網站上的主張是沒有道理的。
由我們以上的辨正與說明,相信大家都能瞭解,琅琊閣網站文章裡的種種說法,常常是憑自己的妄想揣測而說,也常常是違背三量的錯誤說法。至於其他關於《成唯識論》的內容更詳盡的解釋,就等 平實導師即將完成的《成唯識論釋》出版,大家再來細讀吧!
時間的關係,這一集就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成佛道!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