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表色

第040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我們正覺教團所錄製的三乘菩提系列節目。接下來這系列節目內容,主要標題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副標題則是「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

這個部分的節目起因於是有一些人,他們對於佛教正覺同修會所弘揚的大乘了義究竟佛法的內涵產生了一些誤會,同時他們也對於正覺同修會當中發生一些事相上的事,以及他們對於法義上面,提出了一些他們認為的質疑以及批評,因此他們就寫作了一些文章來張貼於網站上面流通。這當中在對於佛法的法義上面,他們乃是以他們自己對於佛法、佛經聖典的解讀上的認知作為其基礎,這樣來寫作評論正覺同修會所弘揚三乘菩提法義內涵的文章。

因為他們這些文章都是張貼在網站上面,而這些文章當中有許多乃是以代號「琅琊閣」的名義為作者名的居多,同時也有其他文章乃是以其他網路代號名義來發表。因此這些文章的作者群當中,大多數乃是隱匿自己真實的姓名而取一個網路的名稱作為其代號,這樣來寫作發表這些文章的,而這些文章就會發表在一些網路的論壇上面;當然這當中也是有少數幾位,乃是以自己的真實姓名來寫作發表他們的文章,而大多數都是用網路化名來貼文發表的,乃至張貼的,雖然有少數幾個人用真實姓名,但大多數的人還是用網路化名。因此這當中真實的作者到底有多少人來寫?我們是不知道;或者是一人多名來寫作?或者多人來合寫作一篇?我們也不得而知。那其實這種現象的發生,都是網路發表文章的特質之一,就是隱匿自己的身分而認為不必負文責。

這些人號稱自己是曾經在正覺同修會當中學習過的人,或者自稱現在仍然隱匿潛伏在正覺同修會當中,這些說法因為他們隱匿真實的姓名,我們也不能得知他真正的身分是真或是假。因此,我們就單從他們對於法理以及法義上面的誤會錯解來作一個說明,以期能夠讓許多觀眾菩薩們從這些法理、法義的說明上面能夠得到對於法上面修行的進步。今天這一期我們要談的就是琅琊閣作者有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名稱叫作:〈正覺佛法名相錯解:氣質神韻是「無表色」?〉我們將這篇文章當中的錯誤說法,簡略地舉出證據來辨正說明。

那其實在許多經論在談論表色與無表色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是表色以及無表色同時來討論的,因此在討論無表色的這個法理內涵之前,我們就先來看看經論上面對於表色的開示是什麼,接下來我們再來配合無表色跟表色一起來討論,從這樣來瞭解彼此之間的法理內涵關係以及它的道次第。好,我們看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1當中有講到眼識所緣的部分,那就是有從很多個層次來對於表色有作一個內涵的開示定義。我們看 彌勒菩薩是怎麼開示的,《瑜伽師地論》卷1是這樣說的:【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此復多種,略說有三,謂顯色、形色、表色。顯色者,謂青黃赤白,光影明闇,雲煙塵霧,及空一顯色。形色者,謂長短方圓,麁細,正不正高下色。表色者,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如是等色。】這是 彌勒菩薩對於顯色、形色、表色第一個層次的開示內容,從這一個層次開示內容來說明顯色、形色、表色最簡單的差別法相。

接下來 彌勒菩薩還會繼續開示第二個層次的內容,來說明顯色、形色、表色。彌勒菩薩是這樣說的,彌勒菩薩說:【又顯色者,謂若色顯了眼識所行。形色者,謂若色積集長短等分別相。表色者,謂即此積集色生滅相續,由變異因,於先生處不復重生,轉於異處,或無間,或有間,或近,或遠差別生,或即於此處變異生,是名表色。】(《瑜伽師地論》卷1)好,彌勒菩薩在這一段的聖教當中所開示的,除了說明顯色、形色、表色的差別之外,還有說明顯色、形色、表色彼此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它當中更為深一層次的內涵。

好,接下來 彌勒菩薩後面還有再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明顯色、形色、表色的差異性。我們看 彌勒菩薩是怎麼說的:【又顯色者,謂光明等差別。形色者,謂長短等積集差別。表色者,謂業用為依轉動差別。】(《瑜伽師地論》卷1)好,大家看到了 彌勒菩薩在這裡乃是從種種的差別相當中來讓大家瞭解顯色、形色、表色的另外一個層次的分類不同。

那後面 彌勒菩薩繼續開示對於顯色、形色、表色作為一個總結來說明——一個小結論說:【如是一切顯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名之差別。】(《瑜伽師地論》卷1)也就是說,這些顯色、形色、表色乃是在「眼所行,眼境界,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上面,而有不同的受想行識等名法的差別。

因此光是表色就有這麼多內涵需要瞭解,而對於無表色的部分,我們來看一段經論的開示。我們引用的是由塞建陀羅阿羅漢所造的,由三藏法師 玄奘所奉詔譯的《入阿毘達磨論》卷1當中的開示說:【無表色者,謂能自表諸心、心所轉變差別,故名為表;與彼同類而不能表,故名無表。此於相似立遮止言,如於剎帝利等說非婆羅門等。無表相者,謂由表心大種差別,於睡眠、覺、亂、不亂心,及無心位有善不善色相續轉不可積集,是能建立苾芻等因,是無表相。此若無者,不應建立有苾芻等,如世尊說於有依福業事彼恒常福增長。如是無表總有三種,謂律儀、不律儀、俱相違所攝故。】好,各位觀眾菩薩從這一段論文,我們知道這當中的意思是說,表色就是「能自表諸心、心所轉變差別」,這個部分乃是與前面《瑜伽師地論》當中 彌勒菩薩所開示的內容是一致的內涵,只是簡略地說和廣泛地說的差別而已;而無表色則是與彼表色乃是同類而不能自表的部分,這些不是由表色本身的部分來說,故說名為無表色。

而對於表色以及無表色的說法,其實窺基菩薩在《大乘法苑義林章》卷3也是有很長的一段論文開示相關的內涵,但這一長段的論文前面的部分,我們今天因為節目時間的關係就不列出來,有興趣的菩薩可以查閱原始論文去瞭解一下。而窺基菩薩在這一長段的論文當中,最後的結論是說:「外彰身語令他表知有增猛故。」這裡提到的「外彰身語令他表知有增猛故」,配合前面所引的一些論文,其實就可以瞭解到無表色乃是與彼表色是屬於同類而不能自表,而透過外在彰顯的身行以及語行而令他表知有增猛的緣故。那窺基菩薩後面再繼續開示說:「無表色中略有三類:一、律儀無表,二、不律儀無表,三、非律儀非不律儀無表。」(《大乘法苑義林章》卷3)

其實在經論上面無表色有的時候也會把它歸類在法處所攝色當中來說明的。我們引用一段論文來說,引用《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1〈辯五事品 第1〉當中有說明,這段論文的內容是這樣說的:【無表色云何?謂法處所攝色。此及五色根,於一切時一識所識,謂意識。】從這裡的聖教開示,就可以知道表色從最粗淺的相貌來說,乃是「取捨屈伸、行住坐臥」等顯示的色法、顯示名之差別。或者從更深層的層面來說,表色就是此顯色、形色等積集色所展現出來生滅相續的現象;或者是由變異因,於原先出生處不復重生,而轉移到其他的異處;或者有的時候它沒有間斷、或者當中是有間斷的這樣轉移,或者是靠近、或者是遠離,這樣種種各種不同情形的差別相而出生這個表色;或者這個表色即是這樣的顯色、形色等色的這個積集於此處產生了變異的變化,所以說這個表色也有這個內涵。

或者也可以依據《瑜伽師地論》來說。總括來說這個表色,就是眾生心以及心所的業用作為所依而有的轉動差別,那表色是這樣的。而無表色又跟表色是搭配在一起的,無表色則是透過這樣的表色,而與這些表色乃是同類而又不是這些表色本身的部分,如同窺基菩薩所說的乃是「外彰身語令他表知有增猛故」。這也表示無表色也是不離身行、語行,透過表色彰顯而有的種種部分;而身行、語行這也是不離眾生的行蘊所攝,若是從行蘊的角度來看這些法的話,也是可以說得通的。因此根據眾生的根器不同,而善知識就會施設不同的角度來說法,來讓眾生去黏解縛的方向可以達成,這樣的開示就會在文字上而有所差異。因此在讀經、讀論,甚至聽善知識的開示,萬不可依語而不依義來聽聞佛法、閱讀經典,而是要符合「依義不依語」的原則來讀,這樣才是真正的佛弟子該做的事。

因此從這些義理內涵來看,平實導師書中乃是以現代的語言為例而說明開示這個道理,如同《識蘊真義》書中所說:「乃至由表色而顯示出來的氣質、神韻……等無表色,亦皆屬於身根之行蘊所攝;」(《識蘊真義》,佛教正覺同修會,頁371。)在意義上是契合的,因為這些也不離行蘊,而且氣質、神韻並不是表色而已,表色只是對於積集色生滅相續而生之法。例如行住坐臥是表色,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有些的行住坐臥是很優雅的氣質,而在另外的地區某些人卻不認為這是優雅的氣質,同樣的行住坐臥的這個生滅相續而生之法的表色,卻因為眾同分的有情他的意識在不同的因緣下而有不同差別的解讀出來;這樣乃是依據眾同分意識在不同的因緣下而建立之法,這是攝屬於無表色所攝。所以,平實導師所說的「由表色而顯示出來的氣質、神韻等等的這無表色」,這樣的開示其實是符合事實以及正理的。

而這樣的開示,乃是 平實導師為了讓現代的眾生(學佛人)容易理解這一分表色與無表色的關係,以現代的文字語言來舉例說明開示而讓眾生容易理解,而不是執著於文字上面去畫地自限而說一定要怎樣說。實際上,琅琊閣他們卻是不懂這個道理,不知道法法之間的關聯性以及佛法的應用性,因此誤會這當中的道理,所以就產生了這種種誤會的行為出現。關於表色、無表色的法理內涵,其實不僅僅是這些,在窺基菩薩的《大乘法苑義林章》卷3有專門一章來說明表色與無表色,也就是將其中的表色、無表色合以十門來分別說明;那如果有興趣的菩薩們,可以找出窺基菩薩的原文論文來瞭解一下當中所說的法理內涵。

今天我們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謝謝大家的觀看!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點擊數: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