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真見道是七住菩薩並不是初地菩薩(下)

第008集
由 正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主要是針對有一批退轉者,在網路上自稱是琅琊閣等人,誤解經典及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的開示,以不實、扭曲的方式在網路上貼文,以此來評論正覺同修會。因為這樣的緣故,正覺同修會針對琅琊閣的評論文章一一加以辨正,讓各位菩薩知道:琅琊閣所說的種種法,不僅是違背佛菩薩的開示,而且也成就誤導眾生的大惡業。

前一集已談到資糧位及加行位的內涵,當菩薩努力培植福德與智慧以後,開始進行四加行,最後得以現觀能取空與所取空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因而成就聲聞初果的證量。接下來,真善知識觀察菩薩證悟的因緣已經漸漸成熟了,於是教導菩薩參禪的正知見;菩薩依照真善知識所教導的參禪方法及方向去參究,也就是用自己的見聞覺知心,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尋找本來就離見聞覺知的阿賴耶識,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而證得一切有情的真心阿賴耶識;同時,透過佛菩薩、真善知識的攝受下,對真心的真如性得以心得決定而不動搖,而且菩薩依所證的阿賴耶識的真如性如實轉依以後,才能成為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所開示的「七住位不退菩薩」,此時菩薩已由加行位轉入見道位中。

所謂的「見道」,就是菩薩真見道以後,發起了根本無分別智,以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來修相見道的福德與智慧,始從菩薩明心不退成為七住位以後,一直到十迴向位滿心為止。當菩薩圓滿第十迴向位的福德與智慧而尚未成就阿羅漢的果證,開始進行安立諦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九品心的觀行,因而成就阿羅漢的果證以後,再勇發十大願而成為通達位的初地菩薩。或許有人會問:「如何證明菩薩證悟明心時,就是悟得阿賴耶識?又如何證明菩薩明心時,就是七住位的菩薩?」

首先談第一個問題:「如何證明菩薩證悟明心時,就是悟得阿賴耶識?」正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的開示:【善男子!諸業虛妄,積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識分別,眼等五識了境不同。愚癡凡夫不能覺知,怖老病死,求入涅槃;生死、涅槃二俱不識,於一切境妄起分別。又由未來諸根、五塵境界斷滅,凡愚之人以為涅槃,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解脫長者告訴善財童子:「善男子啊!眾生所造作的種種業都是虛妄的,這些業由心所執持,末那思量作主,意識分別諸法,前五識於各自的境界作了別。愚癡的凡夫不能覺知一切都是自心現量,所以怖畏老病死苦而想入涅槃;由於愚癡凡夫不知生死、涅槃本來是非一非異,於是就在各種境界上虛妄分別。又由於凡夫、二乘人妄想藉著修行,於未來將五根、五塵的境界加以滅除,當作是涅槃的境界;菩薩卻是證得真心阿賴耶識而發起本覺智。」從解脫長者的開示可知:菩薩所悟的真心就是阿賴耶識無疑。 又,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3也開示,菩薩所悟的心就是阿賴耶識如下:【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說明如下:「已經進入見道的菩薩們得到真實的現觀,名為殊勝者,他們能夠證得及勝解阿賴耶識,因為這樣的緣故,世尊才為大眾作這樣的開示。」

玄奘菩薩已經很清楚開示:當菩薩明心時,其所親證、所勝解的心,就是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然而,退轉者張志成卻說「阿賴耶識不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是依四緣生起的依他起性、生滅的有為法」;由琅琊閣曾張貼張志成的文章,顯然琅琊閣是贊同張志成的說法,這證明了琅琊閣、張志成都違背了佛菩薩的開示。

接下來談第二個問題:「如何證明菩薩明心時,就是七住位的菩薩?」正如《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的開示:【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佛開示:「菩薩經歷一劫乃至十劫的修行,得以從十信位轉入十住位中。以初住位到第六住位中,菩薩廣行六度萬行;當菩薩於第六般若度時,透過參禪的方式,得以正確的觀行現在前,找到一切有情的真心阿賴耶識,可以現觀祂的真如性;後來又遇到諸佛菩薩、善知識的攝受,得以心得決定無所懷疑,因而成就七住常住不退的功德。自此之前,菩薩於佛菩提還是有進進退退的問題發生。」

佛已經很清楚開示:菩薩證悟般若,心得決定而無所懷疑,且如實轉依以後,成為七住位不退的菩薩。所以說,菩薩真見道找到真心阿賴耶識,現觀阿賴耶識的真如性,且如實轉依以後,成為七住位不退菩薩,並不是退轉者張志成所說:「菩薩悟了,就是初地菩薩」。又,菩薩真見道成為七住位不退菩薩以後,由於還有真見道之後的相見道的福德與智慧尚未進行,於是悟後還是要繼續修行,一直到第十迴向位滿心為止,才能圓滿相見道位的功德。由此可知:真見道與相見道屬於唯識五位的見道所攝。

或許有人會質疑:「有什麼證據來證明真見道與相見道屬於見道所攝?」正如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9的開示:【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一、內遣有情假緣智,能除軟品分別隨眠。二、內遣諸法假緣智,能除中品分別隨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除一切分別隨眠。前二名法智,各別緣故;第三名類智,總合緣故。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總建立,名相見道。】略為說明如下:「由於菩薩經過久劫不斷地加行而沒有被疑心所間斷,這樣而具足了別相上的全部真如智慧生起的時候,再來體會真如,就名之為通達位的菩薩。當菩薩第一次照見真如理時,也可以叫見道,然而這個見道略有兩種:那就是真見道及相見道;所謂的真見道,是說證得真如時所發起的根本無分別智,也叫作總相智,實證了人我空及法我空所顯的真實理,於是真實斷除了煩惱障與所知障中與意識心相應的分別隨眠;這要經歷很多剎那的觀行,才能使真見道的功德究竟圓滿,但由於所觀察的真如法相前後平等的緣故,就說是真見道的一心。所謂的相見道,它包括了觀察真心非安立諦三品心:第一種是內遣有情假緣智,能斷除軟品的意識心相應的分別隨眠;第二種是內遣諸法假緣智,能斷除中品與意識心相應的分別隨眠;第三種是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能斷除一切與意識心相應的分別隨眠。前面兩種的智慧稱之為法智,後面一種的智慧稱之為類智,是將法智的各別所緣總合起來而觀察。法智與類智合起來,叫作別相智;也就是說,相見道是效法真見道對於第八識真如法性的人法二空的各種法相加以觀察,特別是注重於見分來作觀察、來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因而獲得心心無間的解脫;由於是從總相智與別相智的差別來作不同的建立,因此真見道之後的見道,稱之為相見道。」

從 玄奘菩薩的開示可知:菩薩的見道有兩種,那就是真見道及相見道。「真見道」是指菩薩親證一切有情真心阿賴耶識的真如法性,現前觀察阿賴耶識的真實性與如如性,有了根本無分別智。「相見道」是指菩薩悟了以後,有了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來觀察阿賴耶識有種種不同的法相,最後圓滿前面所說的三種智慧,稱之為後得無分別智。唯有菩薩具足了這兩種見道,才可以稱為見道圓滿的菩薩,未來才能夠稱為已生如來家的初地菩薩,所以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9才會開示:【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此時,菩薩尚未圓滿阿羅漢的果證,於是開始進行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九品心的觀行,一旦加行圓滿,就能成就阿羅漢的果證。

然而,菩薩完成大乘四聖諦的加行而成就阿羅漢的果證,以及有了初分的無生法忍,就能進入通達位的初地菩薩嗎?不能!為什麼?因為菩薩尚未發起十大願。菩薩了知這個道理,於是將《華嚴經》卷23的十大願在佛前發願,而每一個大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無有休息——亦即菩薩盡未來際廣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就算成佛了也不會停止。然而菩薩到了這個地步,就可以稱為初地菩薩嗎?對不起!還不能!為什麼?因為菩薩對這十大願的增上意樂到底清淨了沒有?也就是菩薩對於經歷久劫廣度眾生的念頭到底有沒有遲疑?到底有沒有畏懼?乃至成佛了,都不能休息。如果菩薩有一絲一毫的遲疑、畏懼的念頭,他入不了初地;唯有菩薩心得決定而不遲疑、畏懼,這十大願的增上意樂究竟清淨了,才能成為通達位的初地菩薩。

從這兩集的說明可知:菩薩從十信位的資糧位開始,一直到第六度的般若快圓滿時,都屬於菩薩的資糧位,也就是菩薩修集福德與智慧的階位。唯有菩薩具足了福德與智慧來莊嚴時,未來才有可能遇到真善知識的教導、未來才有可能證悟。如果菩薩沒有具足福德與智慧,他不可能遇到真善知識及其教導,更不用說他未來能夠證悟了。當菩薩具足了資糧位應有的福德與智慧,也遇到真善知識教導參禪正知見去參禪,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就能證得阿賴耶識的真如法性,之後也如實轉依,於是成為真見道的七住位菩薩,這時的菩薩才剛進入見道的第一個階段而已,還未圓滿第二個階段相見道的福德與智慧。於是菩薩開始進修相見道的非安立諦三品心的觀行,得以一一經歷而圓滿十住、十行、十迴向的福德與智慧;接著進行安立諦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九品心的觀行,得以成就阿羅漢的果證;接著勇發十大願,以及十大願的增上意樂清淨了以後,故意起一分思惑潤未來生,轉入通達位而成為初地菩薩了。

接下來,談琅琊閣的主張到底正不正確?他認為:「菩薩悟了,不僅是初地菩薩,不是正覺所說明心就是七住位菩薩,而且還同時證得真見道及相見道兩種,並且先證真如,之後才能證解阿賴耶識。」像這樣的說法,明顯與佛菩薩的開示顛倒。為什麼?大略來說,有一個大問題存在,至於其他的問題,由於時間有限,煩請各位菩薩詳閱 平實導師的著作《涅槃》一書,那裡有很詳細的說明,在此就不多說了。這個大問題是什麼呢?就是菩薩悟了,名為真見道,是為見道的第一個見道,這樣的菩薩也不過是七住位而已。為什麼?因為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已經開示:若菩薩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是名為七住位的菩薩;並不是琅琊閣所主張「菩薩悟了,就是初地菩薩」,這已經充分證明了琅琊閣的說法,分明違背佛菩薩的開示。

由於此錯,後來所衍生的種種問題,更是錯得離譜了。為什麼琅琊閣會錯得這樣離譜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琅琊閣誤解了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9這一段的開示:【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玄奘菩薩說此加行位,它包括了菩薩悟前所進行的四加行,以及地前所進行的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在內;為什麼?因為 玄奘菩薩說了上面這一段話以後,隨後開示:然此見道略說有二,那就是真見道及相見道。可見 玄奘菩薩所說的加行其實有兩種,那就是悟前的四加行,以及地前的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九品心的加行,並不是琅琊閣所認為只有地前的加行。所以他才會主張:菩薩悟了,是先證真如,之後才能證解阿賴耶識而成為通達位的初地菩薩,並不是正覺所說的七住位菩薩。然而,他又無法圓滿 玄奘菩薩所開示的「真見道之後還有相見道要修行」,於是故意歪曲 玄奘菩薩的開示,所以才會主張:菩薩悟了,同時證得真見道及相見道兩種。

從這裡告訴大眾一個道理,要如實理解佛菩薩的開示,真的很不容易。為什麼?因為菩薩修行有五十二個階位,每一個階位都有它相應的次法與法。如果沒有圓滿這一階位的次法,想要圓滿這一階位的法,那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能夠到下一個階段修行了。同樣的道理,琅琊閣與退轉者張志成都是新學菩薩,其修行的時劫尚短,不過是十劫、百劫而已,他們於法上、於事相上一時不順遂,以及受到惡知識的餘毒所害而不知,於是造文來評論 平實導師,將自己置於非常的危險當中,所以大眾應該引以為鑑,避免再重蹈這些人的覆轍,不僅讓自己陷於危險當中,而且也延遲了自己的成佛時間,那可就不好了。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