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依的祕密(五)

第075集
由 正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勝鬘經》是大乘佛法很重要的經典之一,但是因為義理深邃難解,古來鮮少有人能正確清楚分明地闡述其中的道理,今天我們「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主要是依 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的內容為藍本來和大家分享。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有個特色,就是義理完全正確,又可以深入淺出地讓大家深刻瞭解佛法大意,建立正確知見,幫助大家實證佛法,次第入道,免於久修佛法而一生唐捐其功的遺憾。

上一集我們談到勝鬘菩薩說:【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間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止,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所謂滅諦。】(《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意思是說,這四依說的雖然是世間法——是意識相應的準則,但已不是二乘人所能瞭解的。而所謂的一依,就是一切法的依止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上上第一義依,所以是無上依,這個一依就是滅諦。

假使沒有如來藏這個法為所依,世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由此就能瞭解,其實真正的大乘菩提不是可思議法。假使它是可思議法,今天就不必有 平實導師在這裡講經了。假使世出世間上上第一義是可思議法,今天 平實導師出版一百多本的書,那些大法師們暗地裡努力閱讀思惟以後,應該也可以實證了,但為什麼還是證不了?問題出在哪裡?正是因為不可思議。

想想看,沒有人教導 平實導師唯識學,結果 平實導師今日寫出來的唯識增上慧學法義,是唯識專家們無法提出批判、也無法提出辨正的,他們只能支持 平實導師。一般而言,唯識學如果沒有人教,大膽講出來時都會笑掉行家大牙的;可是 平實導師並沒有人教導,為什麼 平實導師能夠寫出這些唯識的法義,讓唯識專家無法提出辨正?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 平實導師有一依,而他們沒有這一依,問題就出在這裡。如果你有如來藏為所依,你親證祂了,你就能依止祂;依止於祂以後,那一些法你就漸漸可以通達,因為你必然會深入唯識學中。當然你會先通達般若,通達般若後你必然會進入唯識學中,因為成佛之道就是這麼走的。當你進入唯識學以後,你將會一分一分的通達,然後你寫出來的法義,未曾證得如來藏的唯識學專家是無法評論你的。所以,歸根究柢,還是在這個一依;一依在修證佛菩提上是如何的重要,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證得如來藏,那麼所談的一切唯識學,終究只是戲論,都與實證無關。

所以,玄奘菩薩才會在《成唯識論》中說:在大乘法中的見道,有真見道,也有相見道。相見道的智慧是遠遠超過、遠遠勝妙於真見道所得的智慧,因為相見道的智慧是要在真見道以後才能進修的,那個智慧是遠比真見道所得的智慧勝妙過很多倍的。真見道所得的智慧只是根本無分別智,只是總相智,仍很粗糙。但是,相見道所得的智慧稱為後得無分別智,它勝妙於真見道的智慧很多倍,是非常多倍的。可是 玄奘菩薩卻說:前真見道勝過後相見道。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相見道的智慧是很勝妙的,遠遠超過真見道的智慧,可是他卻說後面相見道的深妙智慧所得功德比不上前面那個很粗糙的、粗淺的根本無分別智的真見道智慧所得的功德,為什麼會這樣?

這意思是說,證得如來藏這個法時,名為真見道,智慧雖然還很粗糙,但是它是以後進修相見道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真見道的智慧,你無法進修後面的相見道,所以說真見道的功德勝過後面相見道的功德;但是相見道的智慧,其實是比真見道的粗淺智慧更勝妙的,因為後得無分別智是悟後再進修而得到的智慧。至於相見道以後的一切種智,就是唯識增上慧學的修學了,真見道位的根本無分別智距離太遠了,可就完全談不上了。換句話說,相見道位很深妙的智慧、越來越深妙的道種智,乃至未來到達佛地所得的極為深妙的智慧,其實都依這個如來藏一法而成立。

而這個所依已經證得之後,你才能有大乘第一義諦中的滅諦可說,否則就沒有大乘的四聖諦可說了。這個一依也就是大乘滅諦——依如來藏而有大乘的滅諦。當你證得這個一——如來藏,大乘滅諦才有可能成就,大乘滅諦也是依這個一而建立的。所以,大乘法中說,無上出世間的第一義、出世間上上諦的第一義說是滅諦,可是滅諦還是依這個如來藏而有,若沒有這個如來藏就沒有滅諦可說了。所以,所謂滅諦其實就是一,一就是如來藏。這很像世間法學習算術:算術要從一開始,沒有一就沒有算術可說,不管多少的數目都從一開始。譬如小孩子出世不久,你教他說這是五個,很困難!你得要告訴他這樣是一個,再擺上另一個以後,告訴他這是兩個,這樣慢慢的教;所以算術的基礎是從一而來的,若沒有一,就沒有數學。可是孩子懂得一的時候,他所知的算術其實是非常粗淺的;真見道時證得如來藏而獲得根本無分別智時,從整個實相般若的智慧來說,就如同小孩剛學會「一」的時候。學會「一」是很重要的,因為「一」若不會,就學不會二、三、四、五,乃至加、減、乘、除了。也許你想:「那麼,小數點應該就不是一了。」請問:「小數點要從什麼開始學起?」還是要從一學起,然後再學零點一,所以還是一;然後才有零點二、零點三、零點幾,最後才是一萬分之幾、幾萬分之幾……;所以仍然是從一開始,沒有辦法離開一。同理,三乘菩提或者世間法無量無邊的世界,其實都是要從一開始,哪個一呢?就是如來藏。離開了如來藏這個一,就沒有一切法可言;只要這個一不在了,一切就都不在了。

大乘法說四聖諦最究竟的就是要依滅諦,因為大乘四聖諦的苦諦、苦集諦以及苦滅道諦都是為了達到滅諦。可是難道這個滅諦會像某位法師講的蘊處界都滅了以後成為空無嗎?不是。是蘊處界都滅了以後剩下第八識如來藏獨一存在,這樣才叫作滅諦。大乘的滅諦是要依於「一」的獨立存在而說的,一就是如來藏,祂才是真實的滅諦。實證這個真諦以後,能把一切染汙種子都滅盡,仍然依於這個一而存在,再依止入初地時所發的十無盡願,行無盡事,度無盡眾生。所以,有情如果有一人不成佛,諸佛就要繼續度下去,永遠不入滅度,但並不是因為有業種去輪迴,而是因為十無盡願的緣故。

而這個十無盡願的動力是從這個一來的,有這個一才能有大、小乘的二存在;有了二,才能有聲聞、緣覺、佛菩提三乘法的存在,然後就有五根、五力,六入、六處、六思身等等,隨後才有七法、八法、九法、十法,無量的增一出現了,於是萬法就成立了。這樣實證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量,萬法歸一,一攝萬法。

有位法師說:【若有人問禪師「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這位禪師若是德山,一定給他三十棒;若是趙州,他可能會答「庭前柏樹子」或「麻三斤」。「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在此並不代表任何意思,它是提醒你不要有分別心。】(《聖嚴說禪》,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一刷,頁101~102。)這位法師嚴重誤會禪法,禪宗所證的一,就是一依所講的如來藏心,並非不代表任何意思,也不是提醒參禪者不要有分別心,反而是要提起「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話頭去參禪生起疑情,最後證悟找到這個一——如來藏心。禪師們正因為證得這個一,從這一法的如來藏作為依止,來看待一切。這也絕對不是否定如來藏的人所說的禪的一、多、無。如果沒有這個一,否定了這個一,你連無也不可能存在,講了一大堆的一、多、無,結果都只是戲論。

為什麼大乘的滅諦才能說是第一義諦?而二乘的滅諦為什麼不是第一義諦?這是說:由於在修證上有無真實法的修證,而產生了這個差別。換句話說,二乘世俗諦所修的法並不是真實法,是要滅盡一切法,所以講苦、空、無常、無我,一切蘊處界都是緣生,將來終究會壞滅;無常故空,空故無我,二乘法都在世俗法蘊處界上面用心,從來不修證法界實相的大祕密——如來藏的所在,所以二乘聖諦中沒有真實法;在大乘法中是一定要親證法界實相如來藏心,由於在大乘法中是實證真實法,然後從法界實相如來藏心再來反觀、對照生滅的蘊處界等萬法:在證得真實法之後,對照二乘聖人的所證,一定會發覺二乘聖人都是不知道這個法界實相的大祕密。

可見二乘菩提是可以經由思惟而現觀去取證的,顯然是可思議的,那當然不是上上第一義;雖然同樣是出世間法,但已經不是上上第一義了。可是佛菩提道——菩薩所修的佛菩提——是不可思惟的,都是一念相應而實證的。當禪師們在那邊講得很大聲、好快活,法樂無窮,可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坐在旁邊卻聽不懂——他怎麼樣去思惟都聽不懂,即使全程錄音下來(在古時候是沒有錄音機,都是每一個人記住幾句,然後集合起來記錄下來,禪師語錄都是這樣來的。且不說是記錄,就算是有錄音機給他錄音好了),他回去把耳朵聽到長繭了,也是思議不出來的。因為這是要證悟如來藏的,而證悟如來藏是一念相應慧,不是用思惟得來的,因此是世出世間的上上第一義。

可是這個世出世間的上上第一義,其實還是一依,還是要依如來藏一法。關於這一段經文,還有某位法師誤會很嚴重,他是怎麼樣誤會的,我們來看補充資料。這位法師說:【「此」上所說的「四依」,「是世間法」,是隨順四預流支而說為四依。論到究竟,實只有一依。這「一依」,是「一切依」中的最「上」依。從世出世間說,是「出世間」依;從上中下說,是「上上」依;從二諦說,是「第一義依」。這一依,即是常是諦的,非虛妄的無為的,無作四諦中的「滅諦」。生死也依此,涅槃也依此,為一切的究竟依。】(《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238~239。)

平實導師對這位法師的這一段註解,作了這樣的評論,我們來看文字資料:【既然無作四諦中的滅諦是常,非虛妄,則不可是斷滅空也!但這位法師又說:「什麼是依?就是如來藏——滅諦。依此而有生死,依此而有涅槃。」這位法師的滅諦既然是如來藏,而如來藏又被他說成是佛地的功德性,佛地的功德性在因地是尚未現前的,如何能作為因地凡夫的生死所依?又如何能作為阿羅漢的涅槃依?所以究竟一依的依,所謂大乘真實的滅諦,固然是如來藏,但如來藏絕非這位法師所說的佛地種種功德法,而是因地就一直存在著的第八識心;否則就無有情的生死,也無聖者的涅槃常住不滅了。】(《勝鬘經講記》第五輯,正智出版社,頁234~235。)

既然無作四諦中的滅諦是常,不是虛妄,那就不該說它是斷滅空了!可是這位法師卻又說:什麼是依?就是如來藏——滅諦。依此而有生死,依此而有涅槃。這位法師的滅諦既然是如來藏,而如來藏又說是未來佛地時的功德性,這功德性在因地時是尚未現前的,如何能作為因地凡夫的生死所依呢?尚未現前的佛地功德法又如何能提早作為阿羅漢的涅槃依?所以究竟的一依的依,所謂大乘真實的滅諦固然是如來藏,但如來藏絕非這位法師所說的佛地種種功德法,而是因地就一直存在著的第八識心;否則就沒有有情的生死,也沒有二乘聖者的涅槃常住不滅了。所以,這位法師每解釋一句話或一段經文,都是錯誤連篇的;而這些問題都是出在他否定如來藏,都是由於這位法師用自己的施設建立來取代可修可證的如來藏心,才會出現這些問題,否則這位法師就不會誤會佛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而這些問題的癥結所在,都不是和這位法師一派的大法師與學人們所能知道的。

經文中這句「此四依者是世間法」,這個「此」,這位法師把它解釋為大乘的四聖諦智,這是錯誤的。既然經中說的「此」,當然要依前面經文中所講的「二乘菩提的淨智是世間法,二乘菩提的淨智講的就是無常、苦、不淨、無我」來解釋;所以這位法師的解釋,當然與勝鬘菩薩講四依智以大乘滅諦的常樂我淨作為所依,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這位法師的四依智說法是錯誤的。勝鬘菩薩說常樂我淨的四依仍然是世間法,「此」字是指四依,絕對不是指一依的如來藏,絕對不是指大乘四聖諦中的滅諦,更不是這位法師所說的佛地功德性的「如來藏」或二乘解脫道的四聖諦。所以,如果從另外一個譯本,也就是唐譯的《勝鬘經》,是翻譯作四種入流智;這個譯本的「入流智」翻譯,就很相符相契了;因為四種入流的智慧就是初果人斷我見、斷三縛結的智慧,這個入流智不可能是常樂我淨的,因為常樂我淨是菩薩隨 佛修學才能證得的。可是二乘或大乘通教初果人的入流智,正是二乘菩提所說的無常、苦、無我、不淨,絕對不是講勝鬘菩薩所說的常樂我淨的四依止,也絕對不可能是一依——如來藏心。所以,這位法師對《勝鬘經》的註解是處處錯誤的,絕對不是正確的註解。

時間關係,這五集「四依的祕密」,我們就說明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安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