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聖諦

第001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勝鬘經》〈一乘章〉在上一集已經講完,接下來要講的是〈無邊聖諦章〉。在這裡首先對這一章的章名〈無邊聖諦〉稍微作一個解釋:「諦」就是道理,「聖諦」簡單的說,就是 佛還有聖人對於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所開示的真實道理,依於真相所說的道理才能稱為真理。「諦」又有「勝義諦」跟「世俗諦」的差別,那什麼叫作勝義?在《解深密經》 佛開示說:【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解深密經》卷2)因此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將勝義略分為四種:【一、世間勝義,謂蘊處界等。二、道理勝義,謂苦等四諦。三、證得勝義,謂二空真如。四、勝義勝義,謂一真法界。】(《成唯識論》卷9)

對於上面所說的這一段論文,在這裡稍微作一些說明:首先是「世間勝義」,世間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法,這些法都是緣生的法,都依他而起。緣生的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無常之法若有我,我就變成斷滅,因此緣生的法都無有我性,名為世間勝義。而四聖諦是以名言安立蘊處界諸法的苦相、苦集、苦滅以及滅苦證滅的方法,也就是苦滅道;而要行滅苦之道,首先要依於正見,因此四聖諦安立蘊處界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又依四聖諦所安立的道理,如實思惟、修行,就可以出離三界,而不再有五陰熾盛之苦。由此,依於五陰熾盛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等七苦就隨之而滅,不再有苦,因此四聖諦所安立的道理,名為道理勝義。而明心以上的菩薩在證得真如之後,就可以現前觀察真如的無我性,所以說證得真如,名為證得勝義。最後一種勝義是四種勝義中的最勝義,是最勝道的所緣、所行境界,而名為勝義勝義。而這個勝義不是虛妄法,祂真實存在,祂在凡夫位、聖位,或者在受生位、出生位乃至於老死位,這一切位當中常如其性,祂跟意識不同,意識常常與貪瞋癡相應,但真如永遠不與貪瞋癡相應,意識在生氣的時候,祂雖然與意識同在,不即不離,但祂卻永遠不生氣,因此說祂常如其性,不即不離,但祂卻永遠不生氣,因此說祂為常如其性,名為真如。又真如體含藏一切成就如來的法,真如又名如來藏。由於世間蘊處界諸法為此岸的緣故,如來藏就是彼岸。如來藏真實常住,是世間一切法的本際,所以名為實際。

又《心經》裡面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這裡所說的空就是如來藏,如來藏真實存在,具有與虛空相似的特性,所以說猶如虛空,但不是虛空,也不是空無,而名為空。那麼我們來看看祂到底有哪些特性跟虛空相似,虛空又名色邊色,它是依於世間一切物質色法而顯示出來,沒有一個物質色法不依於虛空而存在,虛空與一切物質色法不即不離而遍一切物質色法。而如來藏依於世間一切有為法顯示出來祂的無為性,就如同虛空一樣的無為,但虛空無法、無性,而且世間無有一法不依於如來藏而存在,如來藏與一切世間法不即不離而遍一切諸法,祂的特性跟虛空是相似的,所以名為空。所以 龍樹菩薩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中論》卷4)也就是說,如來藏因為具有前述所說「空」的特性,所以世間一切法才能成就。如果沒有空如來藏,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存在。講到這裡,或許您心裡會有個疑問: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物質世間又是怎麼依如來藏而存在的?其實每一位有情,他在三界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都會造作福業、非福業與不動業,造業以後就存在如來藏中成為業因,共業有情的如來藏就會依據這些共業而造作他們所需要成就果報的世間,讓共業有情在這個世間完成異熟果報。因此每一位有情的五陰世間就是正報,而所生活的這個物質世間就是依報,那麼正報跟依報是依於眾生所造的福、非福以及不動業而成就的。

那以上對於勝義作一個簡略的說明,當然如來藏還有許多異名,譬如說:實相、法界、法性、空性等等。這些異名都是依於如來藏的體性或者是功能來命名的,只要證得如來藏就能真正明瞭這些異名的真實意涵。

講完了勝義諦,接下來到底什麼是「世俗諦」?就解脫道本身而言,它也有「勝義諦」跟「世俗諦」的差別,用語言文字來假立有情、壽命、生、老、死等等,或者用語言文字來安立蘊處界諸法的相貌作用等等,這些法都是屬於解脫道的世俗諦;而四聖諦、十因緣法、十二因緣法,就解脫道而言都是屬於解脫道的勝義諦。四聖諦講的是苦集滅道的真理,十因緣法、十二因緣法所說的是生死流轉以及還滅的真理。依於這些真理修行能成就聖果,乃至出離三界,所以名為聖諦。就解脫道本身而言,四聖諦以及因緣法屬於勝義諦。然而就大乘佛菩提道來說,解脫道的勝義諦在本質上是屬於世俗諦,這個道理我們後面再來作說明。

接下來要講「無邊聖諦」,「聖諦」為什麼是無邊的?我們來看看勝鬘夫人怎麼說。勝鬘夫人說:「世尊!聲聞、緣覺聖人,第一次來觀察聖諦時,他們是以一個智慧來斷除四種住地。由於是以一個世俗諦的智慧而斷四種煩惱,所以他們知道出離三界生死的功德,並且可以印證自己確實已經親證了,他們也善於了知斷這四種煩惱的真實法義。世尊!沒有一種出世間的上上智,是經由四種煩惱的次第斷除而漸漸到達的;也沒有一種出世間的上上智,是藉著斷除四種煩惱的因緣而漸漸完成的。沒有一個漸漸可以到達或者漸次修斷親證的法,可以說是出世間的上上智。世尊!以金剛為譬喻的說法,這種智慧是第一義諦的智慧。世尊!不是聲聞、緣覺不斷無始無明住地的那一種初始的、入門的聖諦智可以說是第一義諦的智慧。世尊!您是以無二的、沒有另一個法可以相提並論的聖諦智慧,來斷除與無明住地同時存在的四種住地煩惱。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不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證得的境界。世尊不可思議的人空、法空智慧,是斷除一切煩惱的隨眠。世尊!如果可以斷壞一切煩惱種子潛藏的究竟智慧,這才可以說是第一義諦的智慧。剛剛進入佛法中的聲聞、緣覺聖諦的智慧,不是究竟的智慧,那只是開始走向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基礎而已。」

那麼以上將經文用白話作簡略的說明,對於已經明心證如來藏的人來說,是可以現前加以觀察及證實的。但是對於沒有證悟如來藏的人來說,想要理解就有些困難,因為二乘斷四住地煩惱的智慧以及大乘頓斷無始無明的智慧有所不同。所以對於還沒有證悟如來藏的人來講,還是需要詳細的解說。這一段經文勝鬘夫人說:「聲聞與緣覺聖人在佛法中所現觀的聖諦,其實只是佛法中的局部智慧而已,只是解脫道的智慧。解脫道的智慧是依於觀察世間法無常、苦、空、無我而生起的智慧,世間法就是世俗法,所以從佛菩提道而言,是屬於世俗諦的智慧,這一種世俗諦的智慧,就是把世俗法蘊處界的生住異滅作為現觀的對象。之所以稱為世俗,是因為所觀察的對象都是三界的世俗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六入,除了這些以外就沒有別的現觀對象了。而蘊處界是三界中的世俗法,一切凡夫有情都有,它們都是生滅的法,是不能存在於三界外的法,都是三界中的世俗法;而佛菩提道所觀察的對象是如來藏,是三界外的法,是世間法的所依,也是世間法的本源,不同於解脫道。所以雖然說解脫道的法在勝鬘夫人所說的這一段經文中也稱為聖諦,但從大乘法來說,佛菩提道是勝義諦,解脫道其實在本質上就是世俗諦。」

如果前面所說解脫道是依蘊處界這個世俗法來作觀行的,在經文中為什麼會被稱為聖諦?我們在這裡作一些說明:蘊處界這個世俗法,三界六道有情都有,只是多與少的差別而已。因為蘊處界這個世俗法,在三界六道當中永遠都是無常的,無常所以有苦,苦、無常故空;必須是主宰才可以稱為我,如果世間法有我,那就不應該無常、苦、空,因此世間法無我。所以蘊處界全部都是入胎識藉緣而生起的,自性無常空,沒有真實我常住。這是世俗法的真諦,永遠無法推翻,解脫道的聖者都是依於這個真諦而成就,因此稱為聖諦。但是世俗法的無常、無我的智慧只有一種,就是全面否定自己,把自己滅掉而不再受生於三界當中,因為自己如果繼續存在,就不可能出離三界生死。以這種解脫的智慧來作四種煩惱的斷除,也就是斷除見一處、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等等四種住地煩惱;四種住地煩惱漸次斷除完了,就是阿羅漢;捨報之後不再受生,而使假我的自己永遠滅了,這就是無餘涅槃,不再有生死等苦。

見一處住地的斷除,就是藉由斷我見而順斷三縛結,這是解脫道在見道的時候所斷除的結;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的斷除,是解脫道的修道位所斷,也就是斷思惑。見道斷除三縛結之後,經由修道來斷三界的貪愛,那是漸斷而不是頓斷,也就是先斷欲界愛之後,才有能力斷色界愛、無色界愛,而不是同時斷三界愛。雖然二乘法中也有聽聞佛的開示之後立刻就證得四果的人,但那不是聲聞法中的常道。一般聲聞法的解脫道是要從斷我見開始,我見斷了,三縛結不存在了,再來進修而使貪瞋癡淡薄了,成為二果人;再進修而斷除欲界愛,發起初禪而進入三果當中。在三果中次第漸修,離開了色界愛,仍然是三果,再繼續進修而斷除了無色界愛,這時候五上分結才算斷盡,而達到苦的邊際,死後不再於三界當中受生,才算是真正地出離了三界,這是正常的解脫道修證的過程。這樣由四種斷除煩惱的智慧——苦集滅道智—─而漸漸到達聲聞道的解脫果,所以說是四智漸至。又苦諦智先以苦諦為緣而生,而後集諦智、滅諦智、道諦智次第以集滅道諦為緣而生起,所以說四緣漸至。二乘聖人當他們確實以這一種世俗諦的智慧斷除了四住地煩惱的時候,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解脫功德,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不會再接受後有了,不會再去受生了,所以他們的所證其實是自知自作證;因此而善於知道這個四智漸至、四緣漸至的過程跟內容,所以他們善知這四法的道理,然而這樣具足實證解脫道的斷我執,只是解脫道的一種智慧而已,仍然不曾涉及大乘法對法界實相的了知與實證;而這種智慧只是成佛之道的入門基礎而已。所以勝鬘夫人說「初聖諦智,非究竟智」,只是作為未來迴小向大邁向佛道的基礎,也就是邁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的基礎,可以藉由所實證的解脫智慧而對大乘佛法深具信心,不再畏懼生死之苦,邁向無上正等正覺。

可是勝鬘夫人接著說,佛菩提道所證的是出世間的上上智,不是二乘的出世間智,因此佛菩提道才是真正的勝義諦。大乘法並不是以蘊處界世俗法的緣起性空作為觀察的對象,而是以法界實相──也就是世俗法的根源如來藏-來作觀行的對象。是從世俗法蘊處界的根源常住不滅,來觀察世俗法是如何從實相法界中次第出生,來了知世俗法蘊處界為何是緣生的,又如何生的,然後是如何變異乃至如何壞滅;又從法界實相來瞭解世俗法蘊處界為什麼出生以後會成長、如何成長,為什麼蘊處界成長以後,在世間法中不斷熏習造作新業之後,會使後有的種子增長廣大;為什麼增長廣大以後眾生不想老、不想死,而仍然繼續會老、會死;而實相法界如來藏為什麼是無我性,在無我性中有什麼功德支持眾生蘊處界的流轉,又有哪些是成佛之後才能全部了知的功能差別。這些都是要從法界實相的親證來現觀這些內涵而證得法無我,這並不屬於三界中的世俗諦所攝,不在二乘解脫道修證的範圍內,不是二乘解脫道的智慧所能了知,所以稱為出世間的上上智,跟二乘的出世間智並不同。

這種出世間的上上智,不是經由二乘解脫道四住地無明的斷除來漸漸到達,也不是四智漸至,也不是經由四住地無明斷除的緣來完成的。凡是經由次第修證而證得的法,絕對不是出世間的上上智,所以次第禪觀的實修,不可能證得出世間上上智,只能證得二乘解脫道的出世間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今天時間已經到了,〈無邊聖諦章〉的簡介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