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地之四智圓明

第096集
由 正超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節目。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識蘊真義》這部書的導讀與解說,這一集將說明如何依於真見道而逐步證得佛地的四智圓明。

各位菩薩在長期熏習正確的佛法知見之下,都已經知道一切眾生皆有自心如來藏,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沒有任何一法可以毀壞這個第八識真實心,祂是常住性、不可壞性,祂不生不死並執藏了一切法種,祂是一切法的所依;而眾生之所以輪迴三界六道中生死無期,皆因眾生雖有第八識真實心的常住,但是第八識如來藏中,執藏了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的煩惱—也就是煩惱障及所知障—使得眾生不得解脫於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

其中一念無明可分為四種住地煩惱,也就是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及無色界愛住地煩惱,或者叫作有愛住地煩惱。其中見一處住地煩惱所指的是:不明白五陰十八界是眾緣聚集而有,是緣起性空的空相,因而錯認了五陰為真實有,故墮於顛倒見之中,將五陰的全部或者部分的細項誤認為是常住不壞的法,把祂當作真實;因此,就誤認意識心的種種變相境界,尤其是執著離念靈知的意識心,當作是真心如來藏,這也是攝屬於見一處住地無明。這種惡見是由於錯誤的見解而產生,因此住於惡見一處之中。見一處住地無明,乃是屬於「見道」所斷煩惱所含攝的部分;後面三種的住地無明,統統是屬於「修道」所斷的部分,這四種住地無明煩惱合稱為一念無明,也就是煩惱障。這一念無明的四種住地煩惱使得眾生一期一期的分段生死,輪轉在三界六道中不得解脫。

因此,當學人建立起正確的三乘菩提知見之後,定性的二乘聲聞及緣覺行者,雖因聽信佛語,知有第八識真心如來藏本識的存在,但因畏懼生死輪迴,急於求取無餘涅槃,所以不在大乘法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上來探索,而是在現象界的五陰十八界中,依於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而修聲聞法,進而依十因緣而修十二因緣的現觀;在實證阿羅漢果或辟支佛果後,最終得以趣入無餘涅槃,消失於三界之中而獨留如來藏自住的境界。但這只是斷了煩惱障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的現行而不再有分段生死,可以取證無餘涅槃,但他與所知障還沒有相應,而他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依舊含藏在第八識如來藏裡面,他們距離佛地還很遠。如果要成就佛道,還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因為成佛需要一切種智具足了知。一切種智的意涵,就是具足證知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發起了一切種子的智慧而能夠具足運作一切種子—也就是一切的功能差別—這必須是菩薩依於大乘法的修學,再經由七住明心證悟如來藏之後,將近三大阿僧祇劫悟後起修,最後才能夠具足現觀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這個時候才具有一切種子的智慧,才稱為一切種智。

在大乘菩薩明心證真如時,是三賢位的七住位,稱為「真見道」;從七住位開始一直修道,經過十住、十行到十迴向位滿心,都是屬於「相見道」;當證入初地時才是見道通達並進入「修道位」;所以在三賢位中,還不能夠算是已經進入修道位,所以說這三賢位都沒有道種智。諸地菩薩皆是分證一切種智的智慧,但是因為還不具足,所以就另外稱它叫作「道種智」,意思就是說修道位當中的一切種智,仍然不是究竟位的一切種智。而一切種子的智慧,既然是依於如來藏而有,成佛就須要以是否圓滿具足一切種智來作為判斷的標準。

當菩薩通達別相智成為初地菩薩以後,開始進修無生法忍的道種智,而無生法忍的道種智專門在八識心王用心,專門在真如所生的一切法去用心,一一去體驗法無我智,一一去圓滿法無我智的智慧;所以,初地滿心菩薩可以成就慧解脫境界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取得未來世五蘊身,繼續在無生法忍上用心。到了三地快滿心,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成就俱解脫境界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上用心;如是一一經歷四、五、六地,乃至到等覺地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專修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於百劫修集福德圓滿而上生兜率陀天,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各於四方行走七步,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然後隱現種種神通及智慧境界,示現如同凡夫一樣,最後在菩提樹下明心及眼見佛性,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成佛時一切種智要轉識成智,讓自己成就四智圓明。轉識成智就是:第八識轉得大圓鏡智,第七識轉得上品平等性智,第六識轉得上品的妙觀察智,眼識等五識轉得成所作智。

佛地的四智圓明,在七住位見道的時候,由於我們的見聞覺知心去實證那個離見聞覺知的如來藏以後,可以現前觀察我們的見聞覺知心是虛妄、虛幻、不如實的;反而是你所證的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祂是清淨的,祂不會因為善惡染淨而改變祂應有的體性,但是自己的七轉識卻是染著的。因為這樣的現觀,而生起了一分的下品妙觀察智,透過這個下品妙觀察智,而能夠一分一分的轉依於如來藏,而成就下品的平等性智。所以《六祖壇經》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這就是說,第六識、第七識成就的下品妙觀察智以及下品平等性智,是在真見道七住位時就成就了一分,這樣一階一階,從十住、十行、十迴向位來到初地入地心的時候,下品妙觀察智就圓滿具足而進入到中品的妙觀察智,成就中品的一分;平等性智也是如此。

這樣一分一分進入到八地的時候,中品的妙觀察智就具足圓滿而開始了上品的妙觀察智一分;上品的妙觀察智到達佛地的時候、成佛的時候,才能夠圓滿成就。而且到最後,佛陀目睹明星而眼見佛性,成就了大圓鏡智以及成所作智:第八識產生了大圓鏡智,不僅能夠跟五遍行相應,而且跟五別境、善十一心法相應;而且前五識成就了成所作智,可以化身無量、利益無量眾生。所以說,大乘的入道必須要以親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為基礎,如果不是親證法界實相心,所有的這些智慧的圓滿是不可能具足的。

我們來看一段經文,《成唯識論》卷10 玄奘菩薩云:【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斷,法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經論中說:「平等性智相應的清淨末那識及其心所法等,是在菩薩真見道功德初現前時,由於初違我執與法執故,方得首次現起;在隨後的十地次第進修過程中,由於我執與法執尚未斷盡的緣故,由於在七地前尚有有漏種子的緣故,有時候會出現間斷的情況,但是都得要到十地法雲地以後的等覺地中,才能與修除二障種子隨眠的清淨第八識相依相續,盡未來際永不間斷。」

由此可見,玄奘菩薩在論中說明:平等性智在初見道初觀阿賴耶識的真如行相時,就已經初起了,只是尚未具足初地所有的下品平等性智罷了;而初地菩薩的真如,仍是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示出來的識性。既然初證阿賴耶識之時,就能夠發起下品平等性智的少分,即能現觀一切眾生之根本心如來藏悉皆同一清淨性、同一涅槃性、同一真如性、同一能生萬法性、無生性、不可壞性、具足萬法性,同是本來而有不從他法出生之自性,皆同一性而無有差別。如是現觀一切有情,依此根本識如來藏而平等平等,唯有事相上因為往世之造業受報而有此世的種種差別;由此現觀而得發起下品平等性智之初分,而此下品平等性智之初分現起,皆由初證第八阿賴耶識方得發起,所觀平等性亦是依眾生第八識心體之平等性而現觀,並非單觀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性而已。所以,七住菩薩初次親證第八阿賴耶識時,即是大乘法中的真見道,不可妄說初地入地心才是真見道。

而此平等性智有上、中、下三品,必須進修到初地入地心時,才能夠具足下品平等性智。所以應該要知道:修學大乘佛菩提道,在七住位這個時候親證阿賴耶識而現觀其真如法性時,即是真見道;也就是七住位菩薩證悟明心後,開始下品轉識成智,六、七識轉化清淨成為清淨識,也就是清淨意識轉生為下品妙觀察智,清淨末那識轉生為下品平等性智,這兩種智是依於觸證及領受自心藏識而生。我們悟前由染汙的第七末那識處處作主,透過第六意識去作分別,時時刻刻在決定要作什麼、不作什麼,認為這個能思惟、能知、能作主的心就是真實的自己。悟了以後由清淨末那作主,運用第六意識的下品妙觀察智作分別,第七末那識自己雖然是真實運作作主的人,但祂不認為自己是主人,而把祂所找到的真心如來藏作為主人;雖然悟了,祂卻繼續以下品妙觀察智和下品平等性智來主宰五陰。

這樣的菩薩繼續於人間修行,跟眾生一起過生活。因為有了下品妙觀察智的關係,不再執著於眾生相而有高低貴賤相、男女老少相、六道眾生相的差別,只有唯一一相——如來藏相;也因有下品平等性智的關係,現前觀察眾生的理體與我的理體,還有諸佛菩薩的理體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平等平等的。因此在生活上,就有了很勝妙的解脫功德顯現,這是因證悟本心如來藏之後,轉依如來藏而具有下品妙觀察智及下品平等性智的解脫功德;但是這兩種智慧不是本來而有的,是由於親證實相如來藏,對真如法性起了勝解的緣故所產生的現觀境界。

所以,在《成唯識論》卷10裡面這樣說:【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總名菩提。】四智心品是所生的法,是本無今有的有生之法,是依第八識如來藏而有這四智心品,在修行以後才得以出生;是依大乘菩提的證得,悟後才出生了因地的二智或者是佛地的四智心品。所以說,四智心品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就必定有滅,不可以說是常;但是因為這四智心品,它所依的無垢識心體是常,而且佛地的七識心王不再有變異,而永遠地利益眾生無有窮盡,盡未來際這七識心王都是常住的,因此所生得的這四智心品,也可以因而稱為是常。

而這八個識是如何轉識成智的呢?首先就時劫上來說,明心見性只是六、七二識轉識成智,而且只是下品初分轉而已;悟後起修到七地滿足,進入八地時是中品轉,可是也只是只有六、七二識轉生中品的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智而已,這個前五識以及第八識都還沒有轉。修行必須要直到三大阿僧祇劫滿了以後,成為最後身菩薩,坐在菩提樹下,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時,六、七二識才轉生上品的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智;異熟流注生滅斷盡,第八異熟識頓現大圓鏡智,改名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的真如;然後到了夜後分,旭日將升之前,目睹東方明星眼見佛性的時候,才使前五識頓生成所作智,然後成佛。四智加上佛地八識運作的境界所顯示的清淨法界,佛地無垢識就是以這五法為性,稱為法身;所以,「三身四智」必須要佛地才能夠滿足,並不是第一次明心見性的時候就已經具足了。

所以成所作智以及大圓鏡智,都是要到佛地明心見性之後才轉,才由前五識以及第八識來轉。因此經論中才會這樣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並非六住菩薩初悟而進入七住時就是成佛了,也不是凡夫初悟的因地真如就可以稱為諸佛的果地真如。在斷盡一念無明的現行以前,因為第八阿賴耶識執藏行支異熟果的體性還沒有斷盡,在八地入地斷盡煩惱障習氣種子後,第八阿賴耶識改名異熟識;而所知障中的塵沙惑上煩惱尚未斷盡,異熟識中異熟種子流注生滅變易也還沒有斷盡以前,都不可以稱為無垢識。只有到了佛地,斷盡煩惱障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所有過恆河沙數上煩惱以後,第八異熟識才可以稱為無垢識,才具有大圓鏡智以及成所作智,才能夠成佛,這才是真正的「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的正理。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