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有阿賴耶識會怎麼樣?(三)

第088集
由 正鈞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要和大家繼續談談〈否定有阿賴耶識會怎麼樣?〉第三集。

上一集之中說到,若是把阿賴耶識攝在識蘊之中,則三界之法將無法建立。其次,當行者兼而斷我見、也分證了四禪八定而可以入滅盡定的時候,不但是前六識都暫時不現前了,乃至是第七識末那的受、想心所有法也暫時不現前了,因為滅盡定有一個別名,叫作滅受想定。這個時候,仍然要請問這個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的人:「行者所入的是滅盡定,既然叫作『滅盡』,也就是說識蘊都滅盡了,又只留下末那的觸、作意、思心所有法;那麼,此時阿賴耶識運作的狀態為何?阿賴耶識還在不在?或者說阿賴耶識跑到哪裡去了?」那一個人一定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事實上,阿賴耶識不含攝在識蘊之中,阿賴耶識是前七識之所依,前七識都由阿賴耶識之所直接、間接而出生。行者分證了四禪八定,因為定力之所持,前七識之中或二、或五、或六,暫時不從阿賴耶識出生,又或者也斷了我見之時而可以入滅盡定,連第七識末那的受、想心所有法,也暫時不從阿賴耶識出生了;直到行者依序出定時,才又由阿賴耶識出生而繼續現前運作;若是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三界與出三界之法也沒有辦法建立。因此,這也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的一個過失。

其九者,若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則三世之法也無法建立。眾所周知的,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世;因為在人間一般的時候都是八識具足的,所以但舉一例,其他的狀況,大家就可以比量思惟。假如某甲從往世的人間捨報,今世又受生到人間的他處;那麼,當他前世捨報的正死位之中,當世的前六識都暫時不現前,直到中陰身現前才會再有前六識;中陰身消失而入胎後,前六識又暫時不現前了。那麼,這個時候還是要請問這一個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的人:「阿賴耶識既然是含攝在識蘊之中,那個時候阿賴耶識的運作狀態為何?阿賴耶識是滅、還是不會滅?」那一個人當然也無法回答阿賴耶識運作的狀態,即使勉強回答了而說:「唉呀!那阿賴耶識那時候是不會滅的,因為祂要把業種,還有諸法、包括前六識的種子,都帶到未來世去啊!」好,既然是這樣子,從過去世來到現在世,從現在世去到未來世,而現在世就是未來世的過去世,所以,阿賴耶識應該是亙貫三世的,而永遠不會壞滅的法;既然是不會壞滅之法,那麼何來你所說的「要轉變阿賴耶識,而成為大圓鏡智」?這其實也是可以證明說,不應當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又或者這個人勉強回答了說:「唉呀!那阿賴耶識那個時候也會滅的,因為祂含在識蘊之中啊!」然而,世尊金口所說:識蘊就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緣盡必壞;那麼阿賴耶識這樣子亙貫三世的狀況,你說的「阿賴耶識」又到底是何時出生?又何時壞滅呢?因此,這也是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的一個過失。

其十者,這樣子總結說來,識蘊之中到底是有幾個識?再回到安慧在《大乘廣五蘊論》中所說到的:【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因為安慧把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加上了意根的緣故,而第七識意根在因地時是染汙的,也叫作末那識,前七識常被合稱為七轉識;所以,安慧就把識蘊之中,心體的數目界定為八個。那麼從前面的說明,現在已經確定阿賴耶識是不可能含攝在識蘊之中的,因此識蘊之中心體的數目,就先把阿賴耶識排除在外。

在前面所舉《中阿含經》卷54,世尊在這一部經之中已經明白開示說:識蘊為六識。而且說識蘊之中所有六識,都是「根、塵、觸」三法和合而生,依有生之法性、依能了別六塵之法性的緣故,說識蘊唯是六識心王;所以說「根、塵、觸三法所生者」才是識蘊,而這樣子的六識聚,就合起來建立了十八界。因此,眼識依於色法之眼根及色塵相觸,方能出生;乃至是意識必須依於心法意根及法塵相觸,才能夠出生。既然意識是以意根與法塵相觸為緣,方能出生,在意識還沒有出生之前,意根是本已存在,法塵亦復如是,是故意根不但是意識之俱有依,也是識蘊全體之俱有依;那麼,怎麼可以反過來而含攝在識蘊之中呢?前面也說過,從過去世來到現在世,從現在世去到未來世,在正死位之中,或是住胎的前期,前六識都是暫時不現前的,那個時候只有第八識、第七識兩個識;對一般人而言,這兩個識在那一個有情的三世之中,是一直都在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已經排除在識蘊之外,意根在識陰六識出現之前,又已經是存在而不曾剎那斷滅的,那麼當然就不可以攝在以意根為緣,才能夠出生的識蘊之中了。所以,識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六個識。

然而,為什麼有時候看到菩薩的論中,似乎又把意根也方便歸納在識蘊之中呢!譬如說,《瑜伽論記》卷第7之中說到:【識蘊謂心、意、識。此有兩解,一云:即六識體,有集起義,名心;有思量、籌慮義,名意;了別,名識。一云:賴耶名心,末那稱意,六識名識。】意思是說,識蘊就是心、意、識。但是這「心意識」三個字有著兩種的解釋,第一種是在二乘法之中,因為觀察機緣而施設,但單單就六識本體而說:「因為六識有集起的意義,所以叫作心;六識有思量、籌慮的意義,所以名為意;六識有著了別六塵的意義,所以名為識。」應該知道的是,在這裡把六識和合運作而看成識蘊的一體。而另一種的說法,是在大乘的實義門中而說:「阿賴耶識名心,末那識名意,前六識名識。」此外,一般也會說:「已經過去的意識為心;未來還沒有出生的意識為意;而現在正在現前運作的意識就稱為識」。

而在《瑜伽論記》卷14之中又說到:【若取意處,即攝七心界及識蘊。】這是說:「假如取其意處所攝的道理,那也可以說,識蘊是含攝十八界法中的七心界的,也含攝五蘊中的識蘊全部。」那麼這樣子看來,在二乘法之中,識蘊一法所說的心、意、識,都是說前六識;因為,前六識能造作種種集藏一切善、惡業種子、無漏有為法種子的業行。而在大乘法中所說的心、意、識,則是在說第八識、第七識及識蘊六識。所以在三乘法之中,其實同樣都是說「識蘊為六識心」。因此,識蘊有時候說是六個識,有時候說有七識,其實是依於隨機緣而說,或者是依於實義門之中而作的方便之說,是故只有在實義門之中的實義說的時候才會有定說。所以在三乘法之中,其實同樣都是說「識蘊為六識心」。

還是要再來看看《中阿含經》第54之中的經文:【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說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說:識因緣故起。我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猶若如火,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木生火,說木火也;緣草糞聚火,說草糞聚火。如是,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緣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

首先要說,識蘊是諸法蘊集而有。世尊作了一個譬喻,若是說到了火,隨著讓火生起的緣分而加以命名,就好像說緣於木材而有的火,就說它叫作「木火」;緣於草糞聚而出生的火,就說它是「草糞聚火」。這也就是說,有種種火的名稱,但是這個名稱的施設方便,是隨著某一些緣分的共同成就,而不是單獨的建立。同樣的道理,眼識要依於色法之眼根及色塵相觸,方能出生,就依於眼根而立名為眼識;乃至於是要依於空、明等法,那就是別別法了,在此就不加細說了。意識的立名亦復如是,都是「根、塵、觸」三法因緣和合才會出生,那因緣壞散的時候就會滅失的。所以,世尊才開示說,眼識乃至意識這六個識,是「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的,就合而立名為識蘊。

那麼,已經確定阿賴耶識不含攝在識蘊之中,因為祂是萬法的根源,前七識尚且是由祂所出生。前七識都滅盡的無餘依涅槃之中,阿賴耶識改名為異熟識,卻仍舊是本然就在,而依然是不生不滅;只有祂可以出生萬法,沒有任何一個法可以出生祂,當然就沒有蘊集的狀況可說了。而阿賴耶識不是諸法聚集、和合才出生,這也可以證明祂不在識蘊之中。而意根是直接由阿賴耶識之中出生,也不是三界中其他諸法和合才出生的,試想在滅盡定之中,只剩下祂與阿賴耶識存在,雖然還有觸、作意、思的心所有法,但那是屬於意根自身的法,而非是三界中的其他諸法,所以也不能說祂是諸法蘊集所成的;祂又是識蘊六識的俱有依,是在識蘊六識出生之前就在的,識蘊等六識皆不得離於意根而現起、而運作,而意根卻是可以離開識蘊六識而存在的,所以也不應該把意根含攝在識蘊之中。

再者,識蘊既是諸法蘊集而有,在佛法中還有一個名相,就說識蘊是有依他起的相貌,因為是要依於成就那一個識的因緣一一都具足的時候,才會由第八識之中出生;又因為第八識是可以圓滿成就世、出世間諸法,而說為圓成實性;而第七識意根的所有相貌則是遍計所執相;三者的相貌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從識蘊是諸法蘊集,是依他起的相貌來看,識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等六個識,這是與第七識、第八識的相貌不同的,所以識蘊不包括第七識、第八識。

其次,《宗鏡錄》卷第69之中說到:【問:識蘊何相?答:了別相是識相,由此識故,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等種種境界。】《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1之中聖無著菩薩也說到:【識蘊何相?了別相是識相。謂由識故,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種種境界。】永明延壽禪師的這一段話的意思,與無著菩薩所說的是相同的,都是說識蘊在世間顯示出來的法相,就是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既然講的是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那就表示識蘊共有六個識,不包括第七識意根,當然更不包括第八識阿賴耶識。而這個「識蘊何相」,其實就是從類似前面《中阿含經》卷54之中的經文而來,因為四阿含之中這一類的開示是很多的。經文所說的:【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也就是說,眼識不但是依眼根而立名,同時祂所了別的塵境就是色塵,能了別色塵的青黃赤白等,乃至是物品的長短方圓、遠近高低等,也要眼識的配合才能夠由意識所了知。耳識不但是依耳根而立名,同時祂所了別的塵境就是聲塵;乃至是意識,不但是依意根而立名,同時祂所了別的塵境就是法塵,也還能對法塵加以進一步地觀察、思惟、歸納;這就是識蘊眼等六識了別三界中種種塵境的相貌。

但是時間到了,且待第四集繼續分曉,今天說到這裡。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阿彌陀佛!


點擊數: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