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心王的相屬關係

第083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識蘊真義》的導讀課程。

前面我們讀過了 釋迦世尊以及 彌勒菩薩在經論中,對於識蘊的真實義理許多的開示,我們可以瞭解三界一切世間,由色受想行識五個蘊所構成,能夠滅了這五個蘊,那就是證得涅槃。色蘊是色法,受想行識四個蘊是心法;識蘊是心體,而受想行則是心體在運作時候的現象。既然叫作識蘊,識蘊的定義就是要經由蘊集而出生的識;比方說眼根觸色塵所以出生了眼識,耳根觸聲塵所以出生了耳識,鼻根觸香塵所以出生了鼻識,舌根觸味塵然後舌識出生了,身根觸觸塵然後身識出生了,意根觸法塵然後意識出生了。

三界之中恰好就是由六根觸六塵而出生了六個識,由於六根與六塵的蘊集而出生了六個識,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是由蘊集而來的識蘊。因此,世尊在《阿含經》中已經清楚地界定了識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而眾生把這個蘊集而來的六個識,當作是真實可以依靠的功能差別,所以就用這六個識,來當作是自己的身體,叫作六識成身、六識身,而受想行蘊則是六識身運作時候的現象差別,也可以說是六識運作時候所住的處所。

同樣的法義,在南傳的大藏經《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三經》中,摩訶迦旃延尊者說:【居士!色界是識之家,色界中貪所繫之識,名為住家。居士!受界是識之家,受界中貪所繫之識,名為住家。居士!想界是識之家,想界中之識,名為住家。居士!行界是識之家,行界中之識,名為住家。居士!如是為住家。】(《相應部經典》卷22)這個地方尊者用了一個簡單的譬喻,說到色蘊、受蘊、想蘊、行蘊是「識的住家」,就是說六識身識蘊祂能夠運作是依於色受想行四個蘊,以後面的四個蘊當作是家,而識蘊才能運作,所以又叫作四識住。

那麼六個識的運作之中,前五識運作必得有意識相伴,意識的運作則不一定有前五識相伴,所以前六識的運作以意為主、為重,意識也是唯一擁有證自證分的識。所以意識是前五識的俱有所依,意識猶如樹幹,而五識猶如樹枝,五識依於俱有的意識,所以前六識也可合稱為意,這就是識蘊,是心法而非色法,至於樹葉則是依於心法而出生的諸心所法。

然而六個識的本身,卻是時時生滅的生滅之法,不但五識會消失,意識也會消失。例如晚上睡著無夢的時候,意識也就消失了,所以識蘊六個識的存在與運作,還得有一個意根作為染淨所依;也就是樹幹、樹枝得依靠下面有樹根才能生存,無妨有時樹葉掉落、樹枝被吹斷,甚至連樹幹也折斷不見了,只要樹根還在,仍然會再長出樹幹和枝葉。

眾生在三界中輪迴,來來去去,每一世都會換上新的色身,所以與色身相俱在的六根與六塵也會換上新的根與塵,然後根塵相對而出生的六識也是新的六識,當然也更換上新的心所法。但是染淨依,也就是習氣意根,卻是同一個,依於同一個樹根末那意根,於是前六識的樹幹、樹枝才能出生。反過來說,只要末那的樹根還存在,有那個染淨習氣的存在,則必會發芽長出樹幹、樹枝的前六識。

所以如果要離開三界輪迴,只是用禪定去阻止前六識的出現,那是沒有用的。禪定之刀再怎麼鋒利,只能夠斬去樹枝與樹幹,就像俗話說的「斬草不除根,春風(也就是業風)吹又生啊!」想要離開輪迴而成就涅槃,必得要除去樹根,樹根就是六識身所依止的染淨習氣,也就是要消除一念無明的四種住地煩惱;而四種住地煩惱的內容,包括了見惑與思惑。首先必須要先斷除見惑,爾後思惑才能一分一分漸漸地斷除,也就是得先要斷除見所斷煩惱,又叫作見一處住地煩惱,也就是結使之中的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這就是聲聞初果所應該正斷的內容,斷三縛結而成就須陀洹果。

在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之前,教界幾乎已經沒有人知道這個道理,導師講解了證聲聞初果的內容就是斷除我見三縛結之後,現在的教界仍然難以真實地實證初果,許多人在看過導師的著作《阿含正義》之後,自以為自己知道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假的,以為有了這個知見就是證得須陀洹果,但實際上並沒有初果的實證。因為初果具足的實證,不只是要在六識意識心上去確認諸法皆空而無相、而無願,更要有真實的實證,要能夠轉動意根中的四種根本我煩惱——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中的我見。也就是如果只是能修除樹枝、樹幹,卻留下了樹根,那不能算是真正的初果,因為沒有能力去摧折樹根。反過來,如果修行有了真實的力量,能夠轉變意根中的我見,則我癡、我慢、我愛也必然開始被改變,這才是真實地證得初果,否則即使知見再好,仍然只能算是初果向位。也就是說,一位真實見道的初果人,因為意根的習氣開始轉變了,最慢最慢可在七次人天往返之後,證得清淨寂滅的涅槃果——也就是阿羅漢。

以上就是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當中,用「識樹」的比喻來開示我們,前六識必須依著有根塵相觸才能出生此六識,所以識蘊(也就是蘊集而成的識),就是前六識。然而前六識可以總攝為意,此六識意又必須依止於染淨所依的末那意根,才能有生滅運作。因此,若就滅盡一切則能入涅槃的角度來說,那就方便說將意根也攝入識蘊之中。所以《瑜伽師地論》裡面說到:【識蘊攝一蘊全,七界全,一處全。】(《瑜伽師地論》卷54)這是說識蘊若以七識而言,若以識樹的全體而言,則識蘊這一個名稱,已經包含了五蘊中識蘊全部的內容,也包含了十二處裡面「意根」的全部,也包含了十八界中的七個識界。

以上已經簡單地解釋了為什麼在各種經論之中,識蘊是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但如果用不同的角度來看的時候,也可以方便說為識蘊包含了末那意根而含攝了七識界。但是在 世尊與 彌勒菩薩的經論之中從來就沒有將第八阿賴耶識歸類在識蘊之內的。第八識是前七識的種子依,依於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前七識的心與心所才能生起,十二處的外六處跟內六處也才能存在,依於第八識為種子依,十八界才能現行而存在。然而入涅槃時,這個第八識心體並不會隨著七識心體的斷滅就不存在了,否則 世尊所說的解脫入涅槃就會成為外道說的斷滅了。所以佛法中的涅槃不是斷滅,而是第八識空性的獨存,於十八界中沒有一法可存,這就是涅槃。

例如維摩經疏裡面說到:【未出心識之家,非真出家也。】(《維摩經無我疏》卷5)就是說要出離識蘊、出離七識界,才可叫作真出家。維摩大士在《維摩詰所說經》的開示有深義啊!各位可以想一想,如果出離了七識界入了涅槃,那就已經沒有出家或不出家可分別了,如果我們前後去比對 維摩詰大士在整部經中的開示,就可以知道 維摩大士是說:「離開了妄心七轉識,那個本來常住、非空非有的第八識如來藏心,才是真正的涅槃本際。」因此在《阿含經》中,世尊也是隱覆地說:【愚癡凡夫、無聞眾生怖畏無我、無我所,二俱非當生,攀緣四識住。何等為四?謂色識住:色攀緣、色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於受、想、行識住:攀緣、愛樂,增進、廣大、生長。比丘!識於此處,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增進、廣大、生長。若作是說:更有異法識,若來、若去、若住、若起、若滅,若增進、廣大、生長者,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雜阿含經》卷3)

這是說對佛法愚癡不明白的凡夫與無聞的眾生,他們會害怕 佛所說的無我、無我所的道理,沒有辦法接受這無我與無我所,則他們的心必定會攀緣於四識住,也就識住於色、住於受、住於想、住於行,住於色受想行所引生出來的攀緣、愛樂、增進、增廣、生長,所以識蘊的內容必然與色受想行的運作相俱在。若是有人這樣子講:「還有一個異於諸法、異於六識心、異於意根,有來有去、有住有起,有增進、有廣大、有生長。」那麼我們就問他,您所說的這個異法識到底是哪一個呢?結果他也不知道、也舉不出來,那就不過是增上於愚癡罷了,因為這根本不是他所實證的境界。所以識蘊的範圍就是六識,方便說為含攝意根。

而大乘菩提中所實證的第八識如來藏心,祂並不蘊含在識蘊當中。然而,在三乘經典 世尊已經明白地說明了識蘊的意義,退轉的楊先生眾人卻不知不解,反而說第八識心是識蘊的一部分,並且引用安慧論師的著作《大乘廣五蘊論》中所說的「阿賴耶識是識蘊所攝」來證明自己錯誤的觀點。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安慧是怎麼說的,請翻到教材第265頁,平實導師說到:【由於阿賴耶識心體的清淨法界性始終是常住不變,不能增加其真如法性,亦不能損減其真如法性,非是可增減者,所以不能歸類在識蘊中。既非識蘊所攝,焉可說阿賴耶識為生滅之識蘊法?】(《識蘊真義》,佛教正覺同修會,頁265)安慧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在大乘法中將心、意、識三者混同為一。

今天時間的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