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慧妄言見分相分皆無(二)

第042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本節目是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識蘊真義》一書的導讀。

我們在上一次的節目中,探討到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1中所提到的「四種迷謬唯識」者中的第一種,是指薩婆多部,也就是說一切有部等人,錯誤地計著外境如同內識一樣也是實有的。我們今天要接著探討其他幾種迷謬唯識的種類。玄奘菩薩說第二種謬解唯識的人是【或執內識如境非有】(《成唯識論》卷1),這是指清辨論師等人,他們計著內識也是如同外境一樣虛妄而非實有。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述記》卷1中解釋說:【述曰:此第二計,即學《中、百》清辨等師,依密意教說諸法空,便亦撥心體非實有。彼立量云:「汝之內識,如境非有;許所知故,如汝心外境。」清辨俗諦外境許有,今就中道無自違失。又《掌珍》中依勝義諦,說有為、無為並是空等,皆如彼說。】(《成唯識論述記》卷1)窺基大師這段文句的意涵大略是說:這個第二種謬解唯識的人,就是清辨論師等這些人,他們學習龍樹菩薩的《中論》以及龍樹菩薩的高徒提婆菩薩所寫的《百論》,但是因為他們沒有大乘菩薩的智慧來實證萬法的根本——第八識如來藏;因此不懂得密意教所說的「諸法空」的真實義,其實是在說依於本心第八識所生的蘊處界諸法都是空無自性的,蘊處界法都是依於空性如來藏而有的,所以他們誤以為諸法空是在說連萬法的本體如來藏心,也同樣是空無自性而非實有法,因此就撥為「一切法空」而成為「惡取空」。

清辨論師那些人就建立宗旨說:「人的內識就像是外境一樣非有,但是在世俗法上允許所知存在的緣故,就像是您的心以及外境,在世俗法上也可以說是有的。」這是因為清辨這些「惡取空」外道,不懂得世俗諦的意涵是在說蘊處界法虛妄無常、苦、空、無我,是在說明解脫道的真理;因此,他們就把世間凡夫顛倒的世俗見,當作是解脫真理的世俗諦,而說世俗諦中允許外境實有,然後把自己既執取「惡取空」、又執取「世俗有」兩邊的邊見,竟然誤以為這樣就是佛法不落兩邊的中道而沒有違失。這和真實的中道指的是: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本自具有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八不中道體性完全不同,真是誤把馮京當馬涼,差以毫釐,失之千里,讓有智者對於這些慢心深重、卻又自以為是的愚癡人只能搖頭嘆息啊!而難以改變他們錯誤的執著。 然後清辨又在他的《大乘掌珍論》邪說中同樣依於錯解的勝義諦,把生滅的有為法以及不生滅的無為法,全都錯認為是「空無所有」的,還流傳至今,繼續不斷地荼毒眾生。所以說,我們千萬不可慢心自高而小看甚深微妙的無上佛法,看到經論中多處在說「空」,就以為是在說萬法的根本是空無、一無所有;破謗萬法的根本如來藏就是毀謗三寶的極重罪,將來要在阿鼻地獄長劫受苦,何苦這麼愚癡,跟自己的未來生過不去呢?

接下來,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又說明第三種謬解唯識的人是【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成唯識論》卷1),這意思是說:或者是有人妄執說「從第一識到第八識,只是因為作用不同而分別施設罷了,其實還是同一個第六意識」。玄奘菩薩在論中這一段所舉示的這種妄執者所說的法—就是指大乘法中有一類性空宗派、性空唯名派等凡夫菩薩的妄執——這就是指成實宗及三論宗等弘法師;他們常常錯誤地引用經中的佛語,錯誤地引用龍樹菩薩的《中論》文句來證明自己的六識論說法正確,經常以不了義的小乘經義理來解釋大乘般若方廣以及唯識了義諸經的義理。現在還有許多信受中觀應成派的法師們就是如此,古時候的阿底峽與宗喀巴也是如此。所以宗喀巴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的法,也是以誤會了二乘菩提的六識論「緣起性空」,來解說大乘菩提八識論的般若空性,所以極力否定如來藏正法,極力否定唯識一切種智增上慧學,將證悟般若以後才能修學的、能令人成就究竟佛道的一切種智、唯識增上慧學、究竟了義正法貶為在般若中觀總相智、別相智之下的方便法門。

他們有時也這麼說:「經中佛說:『元依一精明,分為六和合。』所以眾生的心是只有一個意識心,而分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個心來和合運作,所以實際上沒有七識與八識的存在;七識、八識只是部派佛教發展後,將意識再細分以後才有的思想學說,佛在世時不曾說過有七識、八識。」但是,《楞嚴經》『元依一精明』的正確意思其實是說:眾生都有的眼識能見之性、耳識能聞之性,乃至身識能覺之性、意識能知之性,都是因為無明、虛妄想的熏習緣故,而從如來藏中一一現行,分成六種體性而各自運作;本來只是如來藏一心的精明性而已,卻因妄想與熏習的緣故便出生了六根,所以就有六種不同的心性和合運作而顯示出來。所以,《楞嚴經》中除了說「見聞知覺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以外,又說六識心的見聞知覺性都是虛妄法,都是從緣而起;這才是經文的真正意旨。

所以,六識心都是從第八識如來藏中出現運作而顯示出能見乃至能覺、能知之性;但是這六種心性,雖然都是從如來藏一心中出現而運行,卻和如來藏自心的體性完全不同:正當六識的能見、能聞,乃至能覺、能知之性現前時,卻有如來藏的離見聞覺知的六塵外了別的自體性,與六識的能見聞覺知等性同時現行運作,並非只有六識的能見等性現前運作。所以不可以因為能見等性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又因自己未悟而沒有慧眼,因此看不見另外還有離六塵了別性的如來藏在運作,就說這能見等六識心的體性即是如來藏,就說如來藏就是這六心的綜合體;只有未悟的人,沒有智慧能夠現前觀察第八識如來藏的實際運作,才會這麼說,實際證悟的人都絕對不會這麼說的。

接下來,玄奘菩薩所說第四種迷惑而全然不解唯識的人是【或執離心無別心所】(《成唯識論》卷1),窺基大師對此解釋說:【述曰:此第四計,即是經部、覺天等執。經部師說:「佛說五蘊,故離心外唯有三心所:一受,二想,三思。更不說餘心所名蘊,故離三外更無餘所。」覺天所執亦依經:「故經說三法和合名觸,乃至廣說。」又說:「士夫六界染淨由心,故無心所。」彼說:「唯有受及想、行、信、思等心,更無餘法。」隨心功用立心所名,亦恐違至教,故說無心所。】(《成唯識論述記》卷1)

窺基大師的意思是說:【這第四種的誤計,就是「經部師」和「覺天法師」所執著的虛妄見。經部師等人這樣說:「佛陀曾說過有五蘊,所以除了心這一蘊以外,就只剩下三個心所法了:一、受,二、想,三、思。佛陀並沒有另外再說其餘的心所法名之為蘊,所以除了受、想、思等這三法以外,不會再有其他的心所法了。」覺天等人的執著,也是依止經典而誤會經典之後所產生的說法:「所以經典裡說,根、塵、識等三法和合名為觸,乃至廣說意根、法塵、意識三法和合名之為觸。」又說:「世間的士農工商等人六界會有染淨,都是由於心的緣故而有,所以並沒有『心所』的存在。」他們說:「只有受和想、行、信、思等心,此外就不可能再有其他的心所法了。」他們是依隨著六識心的功用而建立心所法的名稱,又因為怕違背佛陀的至理正教,所以就說「除了心以外並沒有心所法」。】

窺基大師接著在《成唯識論述記》中,對於上述的四種錯誤計著有分別作過這樣的破斥:【如上所說四種計執,初之二種,小大二乘,執境執心非無非有;後之二種,大小二乘,執心執所,非多非異。然清辨計「總撥法空」,為違中道,強立唯境:「諸心所現即是唯境,有何心也?」順世外道亦立唯有四大種色。若依此義四句分別:清辨、順世,有境無心;中道大乘,有心無境;小乘多部,有境有心;邪見一說,都無心境;總是第一別敘計也。又四句分別,有見無相,謂正量部師,不作相分而緣境也;有相無見,謂清辨師;相見俱有,餘部及大乘等;相見俱無,即安惠等。】(《成唯識論述記》卷1)

我們先大略把窺基大師的這段論述語譯如下:【如上所說的四種誤計和執著,最前面所說的那兩種,就是小乘與大乘中的部分人,執著實有境界、或實有心意識等心體,認為心外境界與意識等心體是非無或非有的;後面的那兩種,則是大小二乘中的某一部分人,執著六識心及心所法:不能說是有多法,也不能說是心與心所的功能是相異的。但是清辨論師他們卻誤會了佛語,誤以為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所以就「總撥一切法都是空」,他們為了要破斥大乘的如來藏中道法,所以就堅強頑固地建立了「唯境無心」的思想而說:「境界既然是諸心所現,那麼即是『唯境』啊!哪有什麼『心』可說呢?」至於順世外道,他們也建立說:「一切法都是只有四大種所造的色法。」如果依照前面所說的這些錯誤計著的法義而作四句分別的話:清辨以及順世外道等人的主張,是屬於「有境無心」;一分誤會中道正理的大乘人,則是主張「有心無境」;小乘薩婆多部則是主張「有境有心」;至於邪見一說就撥無一切法落在「惡取空」中,不但說是沒有心可說,就連外境也都是不存在的;惡取空總的來說,也可以說是第一種誤計「有境無心」所衍生出來,別敘的誤計邪說。如果再另外作四句分別的詳細說法,那麼「有見分而無相分」的說法,就是指正量部的那些論師們,他們不建立「相分」而誤以為可以由心體直接緣於外境;至於「有相分而無見分」的見解,那是指清辨論師等人;主張「相分與見分都是有的」,則是小乘其餘各部,以及大乘中誤會佛法的那些人;至於主張「相分與見分都是沒有的」,那就是安慧、陳那等執著惡取空者。】

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述記》這段文句中,說明了有些大乘、小乘的學人以及外道們,因為沒有實證生命的本源,因此他們就對心識或境界,產生了種種不同的錯誤觀念以及局部的執著,大略來說可分為四個種類;但是在這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像清辨、安慧論師等惡取空者,他們沒有足夠的大乘佛法智慧,但卻又慢心深重,認為佛法很簡單,認為 佛陀說法四十多年,無非就是在說「緣起性空、一切法空」,所以他們就「總撥一切法都空」。然而他們為了要破斥大乘的真實中道法,卻又堅強頑固地建立「唯境」的思想;因此,他們就攻擊大乘正法說:「你們說萬法都只是諸心識所變現的,但是諸心所變現的法,當然就是唯境啊!哪裡還有什麼心可說呢?」

由此可知,清辨等這一派人沒有足夠的智慧來真實理解「外在境界只不過是由有情眾生如來藏的大種性自性所變生之法」,而執著「外在境界是自古以來就自然存在的」,他們認為這些境界是真實之法,他們根本無法感受到境界的虛妄無常性,哪裡有可能放得下對於境界的執著呢?但是這卻又和他們所堅持的「緣起性空」理論互相矛盾。由此可知,他們所說的「一切法緣起性空」都只不過是一種空洞的理論思想,並不是真實的智慧,反而和順世外道所建立的「一切法都是只有四大種所造的色法」沒有兩樣。因此,窺基大師才會說:清辨和順世外道一樣,都是屬於執著「有境而無心」的心外求法的外道一類。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還沒有說完的部分就留到下次的節目中繼續再說明。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