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持種者方能生六轉識之三家異說

第037集
由 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

接下來四集,續依 平實導師所著《識蘊真義》100頁到127頁的內容,續為解析及略談八九識並存的過失,和真如是否能生諸法的內涵。在37到40集的主題是「能持種者方能生六轉識」,我們先進行第37集〈能持種者方能生六轉識之三家異說〉。

一、三家異說

近代學者呂澂,在他《玄奘法師略傳》一文中,認為《八識規矩頌》中間這一句「愚者難分識與根」,稱難陀論師為「愚者」等;玄奘法師的學問淵源,不應該這麼草率,文義有瑕疵,所以呂澂判定不是 玄奘所作。但《八識規矩頌》並沒有指名是難陀,而關於「根與識」功能不分,認為根即是種子,五色根是能生五識的種子有三家,在《成唯識論》中沒有指名的狀況下,只以「有義」如此說、「有義」如此說,在最後有義則明確地依理、依經教來論破。那至於什麼樣的論點是什麼人說,在《唯識述記》當中,都有明白地寫出來。

在這裡我們先不就《八識規矩頌》是不是 玄奘所造這個議題來論說,我們先來瞭解「愚者難分識與根」,這難分識與根的會是哪三家:

(一)、為陳那,由其所造《觀所緣緣論》:【內色如外現,為識所緣緣,許彼相在識,及能生識故。外境雖無,而有內色似外境現,為所緣緣,許眼等識帶彼相起及從彼生。】陳那的觀點是「內色是識的所緣緣,而且能生識」,又再強調「眼等識帶彼相起及從彼生」,認為五識的出生,是由內色的功能,也就是五識是由五色根所出生的。具有大乘知見的學人一定知道,只有能持種的才能出生一切法,所以陳那的觀點也就成為「五色根是能夠持五識的種子,而生出五識」。這是根識不分的第一位。

(二)、為安慧,由其所造《大乘廣五蘊論》:【根者「最勝自在」義、「主」義、增上義,是為根義。所言主義,與誰為主?謂即眼根與眼識為主,生眼識故,如是乃至身根與身識為主,生身識故。】安慧認為:五根有發生五識的功能,所以說五根是五識主,五識依五根種子而生。

(三)、為難陀,這在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有說明:難陀以淨色五根就是種子,或者是見分種子,或者是相分種子,或是見、相分種子。

以上三家,護法論師為了破他們所執的錯誤見解,而說明五色根是五識的「增上緣」,不是出生五識的「因緣」。

陳那、安慧、難陀等,他們自認是宗奉大乘行門,但對法理所提出的義理是偏執,沒有契入正理。在 彌勒菩薩所造《瑜伽師地論》開宗第一卷就已經定調六識的出生必依五項的正義,這五項就是: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其中所依的部分,又分成兩個:一個是依自種流注的「開導依」,一個是依末那識恆行意的「無間依」。所以在所依的部分,依等無間來說,就分成自種的開導依,還有恆行意末那的等無間依。而《成唯識論》則清楚說明,六識生起最基本的四緣具足:【五識俱依,定有四種,謂五色根、六、七、八識,隨闕一種必不轉故。】(《大乘法苑義林章》卷3)所以五識的生起,是以五色根為增上緣,第六識為分別依,第七識為染淨依;最重要的是根本依的第八識,能執受五色根及其所含藏的五識種子,讓眼等五識現行依之而轉。

安慧等人的異說,玄奘大師早已在《成唯識論》辨析清楚了,現在許多學人不明就裡,又將這些被淘汰的異說,從故紙堆中拿出來研究,並且推崇備至。安慧是世親菩薩的弟子,也是般若趜多的師父。世親菩薩是大乘瑜伽行派最重要的祖師之一,般若趜多卻是一個力主「大乘非佛說」的小乘論師。般若趜多從大乘轉入小乘,中間的轉折非常的大。如今檢視安慧的著作,可以發現安慧並沒有得到 世親的真傳;世親菩薩與無著菩薩相同,都是主張「種」、「識」非一非異,所以都是真妄和合的真唯識論者;但是安慧卻是虛妄唯識論者,不認為有一個常住的心體存在。安慧的想法,其實等同於也誤解了《阿含經》,以為《阿含經》全是無常法的小乘論師;所以安慧門下,會出現一個破斥大乘的小乘論師—般若趜多—並不意外。

二、安慧是虛妄唯識論的證據

可分為以下幾點來說明:

(一)、阿賴耶識行相不可分別。安慧認為第八識的行相無法被觀察到,他說:【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轉故。】(《大乘廣五蘊論》)如果安慧的說法正確,阿賴耶識就只是理論上的施設——就像西方哲學的「本體」或「上帝」一樣,只是建立在理論,但是沒有人能夠證明它確實存在。如果這樣的話,唯識典籍所描述的阿賴耶識體性,豈不是都出於想像?這樣全部唯識典籍豈不都要被推翻了?

大乘實證者會知道經論中,指出的是阿賴耶識行相甚深微細,不是只在現象界打轉的凡愚輩所能夠認知的;不分別,是指阿賴耶識雖現一切法,但不會去分別好的、不好的,順心的、違心的境相,所以永遠只和捨相應。換個角度說,「不可分別」也是指阿賴耶識依眾生業習現一切法,所行、所緣不會起善染厭憎覺觀,依眾生業因、業緣相續顯現一切法;因此,世親菩薩所說的是「行緣不可分別」,只差一個字,卻被安慧說成阿賴耶識行相不可分別。安慧這段話,證明他並沒有大乘見道的功德,沒有實證第八識,才會錯解說出「阿賴耶識行相不可分別」。

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一向主張「第八識為大乘佛法的基礎」,在三乘經典中常常使用的名稱為如來藏。第八識是真實心,佛在《般若經》中說祂為「不念心、無住心、非心心、無心相心」。中國禪宗藥山惟儼禪師開示:要「思量箇不思量底」。(《景德傳燈錄》卷14)因此這一個實相心,祂就是個不思量的心。明心見道的人,能夠現觀第八識的行相,自無始以來一向無念,一向離語言道,一向不起見聞覺知,乃至不思量一切法;所以中國禪宗說:「言思路絕、心行處滅。」(《百愚禪師語錄》卷15)這樣的體性,自無始劫以來「本來如是」。只有第八識如來藏,祂能夠遍一切界:就是十八界、三界;遍一切地:種種修證的境界或三界九地;遍一切時:無論過去、現在、未來,乃至無量劫前、無量劫後;遍一切處:一切處就是最基本的是十二處。

所以說,安慧異於他的師父 世親菩薩的開示,只差一個字,就知道他完全不理解 世親菩薩的論文,反而另創阿賴耶識行相不可分別,所以安慧是一個虛妄唯識論者。如同《深密解脫經》卷1,世尊開示:【有人長夜樂見聞覺知樂,信樂而行;彼人不能知、不能覺、不能量、不能信內身寂滅,離見聞覺知樂。】難怪安慧的學生般若趜多會破斥大乘。這當然是安慧的獨門見解,並不是瑜伽行派共同的看法。《成唯識論》的大乘見道者可以證解阿賴耶識的說法,才是真正代表瑜伽行派的主張。

(二)、安慧將阿賴耶識歸類為識蘊。他說:「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大乘廣五蘊論》)這又是安慧的創說。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毘達磨集論》、世親菩薩的《大乘五蘊論》在講識蘊時是說:「云何建立識蘊?」就是說「識蘊」是如何建立的呢?首先就要提到種子依的第八識,必先提到阿賴耶識有持種、積集習氣、異熟等的功能;也要再加上一切時緣阿賴耶識為境,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習氣相應的遍行意——末那識;有了七、八二識,識蘊才能建立起來。安慧在寫《大乘廣五蘊論》,有關識蘊的部分,前面都抄 世親菩薩的論文,但是在後面畫蛇添足加了一句:「如是六轉識及染汙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不但顯露出他沒讀懂 世親菩薩的論文——是要有阿賴耶識的種子依,恆行意的等無間依,才有六識出生,也才有所謂的識蘊建立。安慧將阿賴耶識、末那識歸為識蘊,更成為謗菩薩藏的破法者。依照《阿含經》的定義,識蘊是指前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這識蘊是五蘊之一,全體五蘊在死亡時皆壞滅無餘,無法去到未來世。但是第七識意根(末那識)和第八識,卻能夠貫穿三世,不受死亡影響;這是三乘菩提共通,也共同認知的法。

實際上,八個識的體性差別非常大,最理想的分類,應該如 世親菩薩《唯識三十論頌》,清楚地分為三種識:【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玄奘大師說明:【識所變相雖無量種,而能變識類別唯三:一、謂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二、謂思量,即第七識恆審思量故。三、謂了境,即前六識了境相麁故,及言顯六合為一種。此三皆名能變識者。】(《成唯識論》卷2)六合為一種,就是指前六識合為第三種了境。而諸識的現起次第,以簡要的偈頌說明,玄奘大師說:【阿賴耶為依,故有末那轉;依止心及意,餘轉識得生。】(《成唯識論》卷4)安慧的聰明創見,不但害了自己,也嚴重地誤導眾生—將八識的正理中,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都說成是識蘊所攝,都是會壞滅的法—這樣的嚴重誤導禍害,流毒至今依然不止。

(三)、安慧說意界是剎那過去的六識。安慧說:【六識界者,謂依眼等根,緣色等境,了別為性。意界者,即彼無間滅等,為顯第六識依止,及廣建立十八界故。】(《大乘廣五蘊論》)他認為意界就是剎那過去的意識,以剎那過去的意識能引起後念的意識,就是意界;也就是否定另有意根一法,意根只是剎那過去的意識。每一個意識,都是下一個意識的生起種子,而這個每一個過去的意識就是意界,這個意界就能夠生起下一個意識;所以意界,只是依於意識滅去的種子所施設的,這樣就變成意根並不是真實的存在,只是前意識種子假名施設。為了要顯示出第六識的依止和十八界的建立,所以安慧說:就這樣施設「意界」或意根的這個名詞。由於安慧所理解的意根,只是剎那過去的意識,這樣意根當然也跟意識一樣,都無法去到未來世,難怪他把意根也和意識一樣歸為識蘊。

我們這一集就只能說到這裡了。您要繼續瞭解這當中的錯謬在哪裡,我們下集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