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識蘊」與「阿賴耶識」的差異

第001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接下來正覺教團將為各位講解「識蘊真義」。我們所說的內容,都是依照平實導師所寫的《識蘊真義》這一本書的內容跟次第來加以闡釋。在說明 平實導師著作《識蘊真義》這一本書的緣起之前,我們首先對「識蘊」跟「阿賴耶識」的差異先作一個概略的說明,讓大家可以比較容易瞭解我們接下來所要說的義理。

首先來說明「五蘊」。各位對於《心經》的經文應該都是耳熟能詳,「照見五蘊皆空」經句中的「五蘊」,指的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識蘊被攝歸在五蘊當中。五蘊簡單地說,就是組成「人」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身與心的組合,在佛法中又稱為「名色」——「名」指的是心;「色」是五根身,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五蘊函蓋了十二處、十八界。「蘊」的意思是積聚,也就是堆積而成的意思,所要表達的是無常的意思;「處」指的是識蘊六個識生起的處所,也就是六根與六塵總共十二處;如果用「界」,指的是功能,也就是世間一切法總共具備了十八種主要的功能,當然細分的話可以有無量無邊的功能。因此蘊處界是依照不同的角度跟目的來定義人的身心。「五蘊」在還沒有成就阿羅漢果之前,又稱為「五陰」;「陰」是遮蓋的意思,遮蓋了五蘊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相,遮蓋了生命的實相。眾生把五蘊當我,把識蘊當我,不知道五蘊或識蘊是第八阿賴耶識藉緣而出生,阿賴耶識才是生命的實相,這個實相被五蘊遮蓋了,所以稱為五陰。

那講完五蘊以後,我們接下來說「識蘊」。前面已經說明蘊是積聚的意思。識蘊函蓋了七個識,前六個識是藉由六根跟六塵為緣而出生,第七識意根是無始以來,以無明為緣而從第八阿賴耶識中出生,因此識蘊總共有七個識,都是因緣所生之法,都是可滅之法。而五蘊中的受、想、行三蘊,是識蘊的心所有法,依於識蘊而存在,也都是可滅之法。

接下來說第八阿賴耶識。有許多有名的法師都說阿含諸經中 佛只說六個識,沒有講第七識、第八識,因此我們在這裡就以十因緣法來說明,佛確實在阿含諸經中就已經有說第七識、第八識。「十因緣法是 佛陀觀察世間法自覺自悟的」,世間的人都有老死,而會有老死的原因,是因為有五蘊出生在世間,如果沒有五蘊出生在世間,就不會有老病死憂悲苦惱伴隨而來。而會有五蘊出生在世間,是因為過去世造作後有的業;會造作後有的業,是因為對世間法有所執取;而執取世間法,是因為對世間法有愛。那為什麼對世間法生起愛呢?因為看見世間法而產生了覺受,生起覺受是因為心去接觸了世間法,心會去接觸世間法,是因為有六入處——也就是人有六根,外有六塵,因此先有了外六入而引生了內六入。而六入處的圓滿,來自於人最開始在母胎中的名色,因為有最初的名色,名色不斷地增長,六根才會圓滿,才能接觸六塵而有六入處的出現,因此而說名色是六入處的緣。而最初在母胎中的名色,六根當中只有兩根在運作,名指的是意根,受精卵是不圓滿的身根,受精卵在佛法中稱為羯羅藍。最初的名色只有兩根在運作,這裡有經典為證。《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1:【初受生時六處未滿,唯有身根及意根轉。】

那為什麼會有母胎中的名色呢?我們來看經文怎麼說。《雜阿含經》卷12,佛說:【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因為有第八阿賴耶識的緣故,所以有最初的名色,稱為識入母胎。如《長阿含經》卷10,佛說:【「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也就是說,因為有阿賴耶識入母胎,才會有名色。而名色的增長、還有出胎,乃至往後的成長、老化、老死等,都是因為有阿賴耶識的緣故。那麼推到阿賴耶識以後,是不是前面還有一法可以出生阿賴耶識呢?佛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也就是說,阿賴耶識之前沒有一法,沒有一法可以來出生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十因緣法後面九法的根本。因為阿賴耶識本來而有,所以佛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阿賴耶識就是一切眾生生命的本源。

那麼從前面所說十因緣法的內涵,我們就可以理解 佛在阿含中已經說了第七識跟第八識。那為什麼十因緣法中的「識」,不是指前六識,而是第八阿賴耶識?因為我們六識的生起,須要有圓滿的六根去接觸六塵。而剛入母胎的時候,六根當中只有意根跟不圓滿的身根,前六識不能存在,因為祂必須依據六根接觸六塵祂才能存在,所以十因緣法中的識一定是第八識,因為這個識能造作五蘊,所以可以確定就是阿賴耶識。而剛入胎時的名色當中的名,指的是心,而這個心既然不是前六識,也不是第八識,那當然就是第七識了。所以,佛在阿含裡面就已經說了第七識、第八識。

那麼佛法中最重要的是必須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常住法作為根本,否則就會變成斷滅論,如果佛法是斷滅論,那我們為什麼要去學佛?學佛豈不就是變成戲論。所以我們來看看,佛為什麼要講十因緣法?因為必須建立一切世間法的根本,三乘菩提依這個根本來開演,才不會變成斷滅論。而這個根本,就是三乘菩提四種涅槃的本際。而這四種涅槃是成佛過程中所必須親證的,沒有這個根本,四種涅槃就不存在,就沒有成佛這件事情。而這個根本正是十因緣法中阿賴耶識的心體,又名如來藏。

那麼我們前面簡單地說明十因緣法之後,各位或許聽過十二因緣法,在前面十因緣法中,佛已經說了「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也就是阿賴耶識的前面,不能再有一法來出生阿賴耶識。那為什麼十二因緣法中的識的前面,還有「行」跟「無明」這兩個法?十二因緣法中的行緣識的「識」,經中說是六識身,我們來看看《緣起經》卷1,佛怎麼開示:【行緣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許多人就因此把十因緣法中的「識」,也當作是識陰的六個識。然而如同前面所說,在建立十因緣法的過程當中,需要先觀察世間法的現象來建立九因緣,最後推求名色的出生是以第八識為因。然而建立十因緣法,仍然無法脫離三界的繫縛,因為仍然不知道如何讓名色不在下一世出現而出離三界,也就是不知道如何破壞「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關係而入無餘涅槃。那麼推求的結果,是因為這一世的六識配合意根造作福行、非福行跟不動行才會有下一世的名色出生,因此建立六識身是下一世名色出生的緣。依於這個緣,第八識才會入母胎製造名色。

而造作福、非福、不動三種有漏行的原因,其實是來自於七轉識跟無明相應,因此要使下一世的名色不再出生,解脫於三界的繫縛,只需要滅除無明,所以十二因緣法將無明列為第一支,而後有行跟六識身加上十因緣法中後面的名色等九個因緣,而成為十二因緣法。由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十二因緣法並不是將十因緣法加上行與無明而完成。由於推求時的目的不同,因此十二因緣法中的「識」,指的是六識身,與十因緣法中的「識」是第八識,是截然不同的。然而可以知道的是,十二因緣法必須依於十因緣法才能成立,否則十二因緣法仍然是斷滅法。因為無明滅了以後,十二因緣法全滅了,名色不存,無有一法存在,如果不是因為先建立了十因緣法,名色滅了以後還有第八識的心體獨存,否則豈不是成了斷滅空?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知道,六識論者必然是斷滅論,因為六識身是可滅的。

古代宗喀巴所造的《廣論》就是斷滅論,我們來看看六識論者宗喀巴怎麼說。 宗喀巴在《廣論》中解說十二因緣法中的「識」這一支的時候說:【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菩提道次第廣論》卷7)宗喀巴的意思是說:瑜伽行派唯識行者允許有第八阿賴耶識,而宗喀巴自己所弘揚應成派中觀則不允許有第八阿賴耶識。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瑜伽行派唯識行者是很清楚地認知十二因緣法中的識支,指的是六識身,而不是指阿賴耶識。而宗喀巴在否定了阿賴耶識以後,為了怕他所說的法成為斷滅論,因此建立了「意識是一切染淨法的根本」,這樣的論點仍然無法成立,原因簡單來說有四點:

第一個、意識是生滅法,很明顯的無法去到未來世,如果能去到未來世,我們的意識就是從過去世而來,那既然意識是從過去世而來,我們為什麼不知道過去世?

第二點、意識如果是「一切染淨法的根本」,那麼十二因緣法中的意識應該是在無明之前,那為什麼經中說無明與行之後才有六識身?很明顯的,宗喀巴所說的違背佛所說的意旨。

第三點、經中說諸所有意識,都是以意根、法塵為緣而出生,意識既然是緣生法,又是十二有支之一,無明滅了以後,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意識必然隨之而滅,因此不能將意識建立為本住不壞法。

第四點、意識在剛受生時無法現起,要等五色根粗具的時候才能生起,然而這時候所生起的意識極為昧略。因此宗喀巴建立意識為能生名色的識,而稱為一切染淨法的根本,不符合十因緣法中「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道理。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宗喀巴所說意識是一切染淨法的根本,以及某位法師在他的著作中說 佛在《阿含經》中只說有六個識,而自行指稱第八識是意識的細分,也就是將第八識攝歸於可滅的識蘊當中,這樣的論述都是無法成立的。同樣的,如果有人說阿賴耶識是由真如所出生,這樣的說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十因緣法當中,佛已說阿賴耶識之前,不允許有一法存在的緣故。那麼以上「識蘊」跟「阿賴耶識」的差異,就簡單說到這裡。因為後面還會探討「真如」與「阿賴耶識」的關係,因此在這裡我們先介紹有關「真如」的一些知見,讓各位比較容易聽懂我們後面所要說的義理。

首先來看《成唯識論》卷9:【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亦言顯此復有多名,謂名法界及實際等。】論文中說,真如非虛妄,於凡夫位、聖位、受生位、出生位,乃至老死位等等一切位中常如其性,故名真如。而真如不是緣生法,是真實法,是一切緣生法所依的本際,故名實際。那麼世間一切法的功能都依於真如而有,因此真如又名法界,界就是功能差別。然而真如並不是只有這些名稱,真如無我,無有世間一切相,永離一切相,因此《心經》說為「空」或名「空相」,這個空是真實法,不是空無。又因為「空」有作用,所以又稱為空性。依於真如能成就如來的緣故,真如又名如來藏。而由於世間一切法是此岸的緣故,真如就是《心經》所說的彼岸。

那麼今天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