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的五分法身

第085集
由 正珍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第85集〈菩薩的五分法身〉。

在上集說到,菩薩依於轉依實相心如來藏,所以具有三德: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而二乘學人只在五蘊等現象界法上觀其無常、苦、空、無我,所以不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是不圓滿的。但菩薩明心時為什麼有法身德呢?阿羅漢為什麼沒有呢?法身就是諸法的根源,證得這個法身的人就能夠成就五法為身。什麼是五法為身呢?就是依於您本具的涅槃妙心如來藏而有的五法: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在此我們略為說明一下五分法身。

第一、戒身。若您證得如來藏,在事上依於眾緣,或有別別解脫戒、世間規則、規範必須要注意;但心性上不再取相為戒,不非戒取戒,也不取佛戒,是轉依自己如來藏的自性清淨涅槃為戒,這時就是增上戒的修學開始,自此開始只是攝心為戒,轉依於如來藏護念眾生永無止息、永無觸惱眾生的妄想分別,就是已得道共戒增上而生的戒身。

第二、定身。您或許聽過一句話「大龍常在定」,但如何是大龍呢?當您證得實相心如來藏後,就能實際驗證這句話。明心的您可以現觀自己乃至每個有情的如來藏是否如七轉識會打妄想?一定會證實從來沒有啊!現前觀察到如來藏真的是大龍,沒有出相也沒有入相,無有不定時。一個人不論他四禪八定再怎麼好,即使已證得非想非非想定,總是會出定吧!有入定、有出定,就仍然繫縛於三界妄想中,沒有脫離。可是如來藏從來沒有入、出定之別,所以祂從來沒有起過妄想,如來藏既不出定也不入定,這與世間人所證的有出、有入,或是阿羅漢證得的滅盡定,大不相同。因此您就證實了這個大龍之定,才是真實的定身。經過以上簡要說明,您就能知道菩薩明心後,能證「大龍常在定」的實義,依於此,轉依於自己本具的定身增上修學,決定不會改變,這也是定身的功德。

第三、慧身。當您證得如來藏時,從此有了解脫慧,也有般若慧。譬如 平實導師此世所現學佛年數只有五年,但他見道、出世弘法以來,已經說了好多的涅槃,也說了許多的解脫。可是並沒有誰曾經教過他這些法,他就是依於實證的般若功德,自心流注地開示、寫書;講了那麼多,著作也有一百五十多本了,但內容都不會互相矛盾,這就是智慧,當然表示已經有慧身了。

第四、解脫。由 平實導師的示現,對解脫、對涅槃這個智慧之所從來,不是由他人所教,不是由書本上整理出來的,是由親身實際體會驗證解脫而產生的解脫,也契合於三量。在實際的身口意表現出來,雖現有妻室,但生活過得比出家人還嚴謹,不收任何財物供養,日夜精進於寫書、弘法,沒有任何的世間娛樂,所以電腦上鍵盤的字都磨沒了;再加上他還有許多的事務、弟子的修學要指導,如此之忙,卻沒有任何煩惱或勞累的身形與心形,只是不斷地付出、不斷地作,在講經、指導時,反而有深深的法樂自娛。這是菩薩特有的解脫,不是不著五欲,不是解脫三界,而是自本不受五欲、三界的繫縛,所以不會有貪,更不會有瞋,心中只有繫念著正法,只有護念著眾生。若說菩薩有莊嚴、喜樂,日夜身口意上自然流露出的深深地顯現出戒德、定德與法莊嚴,這就是菩薩的娛樂與解脫,是二乘所難望項背的菩薩解脫。

第五、解脫知見身。菩薩的解脫,依親證、轉依本無染淨的真如心而來,所以不是屬於聲聞種性的解脫,不是在知識上整理,不是觀五蘊無常而來。為人講述實證解脫時應有的知見時,不是由人所教,不是搜尋彙整資料,是由自心流注地說出來,所說出來的法,法法相通,不會互相矛盾而且應於三量,這就是解脫知見。實證解脫就有解脫的功德力用,這個功德力用就是解脫知見身。

由 平實導師的示現可以知道,這五法都是從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個大乘解脫境界來的,那不是已經先證得了解脫嗎?實證解脫的人一定會有解脫的功德力用,這個解脫的功德力用就是解脫身,這也是菩薩特有的智慧。

而戒定慧三無漏學,在大乘法中不單是解脫上面的智慧,還講般若的智慧、法身的智慧,成佛之道的智慧也在這個廣義的大乘慧身之中。所以菩薩明心以後,分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五法,由這個五法產生了功德力用。可是這五法都是以如來藏為體才能存在,由於具足發起了如來藏這個五法而成佛,所以說如來藏是諸佛的法身。

小結一下:在因地證悟後的菩薩位中,也是由於如來藏的實證而發起極少分或少分的五種功德力用,所以說五法成身。而這五法都是依如來藏的親證而有,所以說如來藏是法身,因此菩薩證得如來藏時一定會有法身德。若是否定如來藏,不解不證如來藏,是無法相應自身本具的法身德,也無法說是學佛人,因為法身德未起,就不可能有般若德,更無法成就大乘悠遊於三界的不可思議解脫德。

您是否還是疑惑阿羅漢真的沒有法身德嗎?若您是真有心學佛的人,應該會讀過 平實導師的著作,如《金剛經宗通》……等,若您已有般若正見聞熏的基礎,當您有機會遇到阿羅漢時,就可問他:「您捨壽時是不是會入無餘涅槃啊?」阿羅漢說:「是!」您就可以《金剛經》的金句、句例向他說:「所謂入無餘涅槃,即非入無餘涅槃,是名入無餘涅槃。」這阿羅漢一聽:「這個道理想不通啊!明明我將來一定會入無餘涅槃,既然我有入了,就是入無餘涅槃,怎麼說不是入無餘涅槃?為什麼又說不入無餘涅槃才是真正的入無餘涅槃呢?」他一定想不通《金剛經》這種金句、句例在開演什麼!因為聲聞種性的阿羅漢沒有這種般若智慧,沒有知見、沒有實證法身如來藏,當然不懂法界實相,般若智慧就不通了。這時您可依事上進一步告訴他:「當您入無餘涅槃,是否十八界已滅?若是,您已經不存在了,那是誰入涅槃中?所以,當然說您真正入了無餘涅槃時,其實沒有入無餘涅槃,因為你已經滅掉了。其實那個入無餘涅槃根本就不是入無餘涅槃,而真正的入無餘涅槃是不必入無餘涅槃的,現在就已經在無餘涅槃中了,這樣不入無餘涅槃,才是真正的入無餘涅槃。」

上面所說,是許多學佛人難以理解的正理:為什麼不入無餘涅槃才是真的入無餘涅槃?因為阿羅漢入滅後沒有阿羅漢,怎麼叫作入無餘涅槃?而菩薩不入無餘涅槃,卻已經現前觀察到無餘涅槃中是如來藏自住境界;而能觀察如來藏本來住在無餘涅槃中的意識覺知心,卻是一直都活在如來藏中,當然是真的住在無餘涅槃中啊!所以不入無餘涅槃才是真入無餘涅槃。阿羅漢聽了,以及許多的現今學佛人,他們可能還是不懂,也因此般若慧就無法生起。事實確是如此,這不能用籠罩的手法來亂說的。

有般若德就是有般若德,沒有就是沒有,一絲一毫瞞不了明眼人!如果有人自稱有般若德,請了《金剛經》出來講解時就只能依文解義。假使遇到一個證悟的菩薩,當場在關鍵處提一個問題出來,他也只能啞口無言。在歷史上真的有這樣的事情,那就是船子德誠禪師、道吾禪師和夾山善會禪師的故事。船子德誠禪師、道吾禪師都是藥山惟儼禪師的入室弟子,他們拜別藥山後,船子德誠無意住寺興學,他拜託道吾說:「他後如果你知道我在哪裡。」他拜託道吾說:「我無心住寺興學,以後如果您有遇到一個靈利的弟子堪承法脈,你把他引介到我這裡,我將傳授給他生平所學,以報師父的恩德。」他這樣說完以後,就到江浙交界的秀州華亭,去泛一艘小舟,終日以接送四方往來的過客為業。

那他為什麼會叫船子德誠禪師呢?因為他每天撐著這艘船,兩岸來來去去的渡人過河;有時候閑著無聊,特地把船槳舉得高高地唱起船歌,揮動著船槳,這可是有意的。可是當時的人並不知道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還以為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擺渡人。可是船子和尚要等這個應機的弟子,一等就等了三十年。要知道能夠得到一個堪度的人,遠遠超過度一千人乃至一萬人成為阿羅漢,因為這個人將來會成佛,他成佛以前就可以度無量的眾生;可是阿羅漢一萬人,就算他們每一個人度十個人成為阿羅漢好了,那數目還是有限的,而且阿羅漢都會入無餘涅槃。因此船子德誠和尚看通了這一點,所以他表達:「我只要有一個靈利的漢子就好了,請你道吾禪師幫我指引一個過來。」

話說道吾禪師自與德誠禪師分手後四處遊方,心中就一直惦記著德誠禪師的託付。因為要找到一個堪受法的人,並不是容易的事情,達摩祖師面壁了九年才遇到慧可;而這次道吾禪師為德誠禪師尋找法嗣,前後竟用了三十年!終於有一天道吾禪師行腳到京口(也就是現今的江蘇鎮江),正好遇到夾山善會禪師上了堂說法。善會禪師他已經是個專門以講經說法為業的大座主,而且已經有許多的弟子跟他學。在說法中有僧問:「如何是法身?」夾山說:「法身無相。」那僧人又問:「如何是法眼?」夾山說:「法眼無瑕。」道吾在下面聽了這段的問答,不知不覺地就笑了起來,夾山一看就知道遇到行家了。因此講完下座後就恭敬地問道吾:「我剛剛這一段與僧人的對話是不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所以讓上座您笑了出來。希望上座您能夠慈悲為我說破!」也正因為夾山沒有慢心,所以道吾禪師覺得他可為船子的傳人。

這夾山善會就是因為道吾禪師在座下聽經時這麼一笑,結果就被指引去找船子德誠禪師;幾句對話以後,船子德誠一竹篙把他捅下水,他就悟了(有關於這段公案,您們可以請平實導師公案拈提第一輯《宗門正眼》,裡面的開示非常的精彩)。由上面所說,您覺得開悟難嗎?就這麼簡單,只要沒有慢心,才能有因緣得到真善知識的指引,悟得如來藏!所以夾山善會與他師父船子德誠就有了法身德,有了法身德就一定有般若德。

阿羅漢既然還沒有證如來藏,怎麼會懂法身在哪裡呢?他沒有證得法身,又怎麼可能有般若德呢?所以您可再對那位阿羅漢說:「所謂阿羅漢,即非阿羅漢,是名阿羅漢。」「其實『您』根本就不是阿羅漢,『您』就是如來藏!」或許您會疑惑,如來藏怎麼會是阿羅漢呢?如來藏又不是五蘊,怎麼能夠當阿羅漢?但這不是阿羅漢的如來藏心,才是真正的阿羅漢,因為阿羅漢是要有如來藏才能由五蘊來當的,而如來藏本來就出生死的。如果沒有如來藏,所有阿羅漢的五蘊都當不成阿羅漢。這樣講或許已經比較淺,可能阿羅漢可以稍微聽懂,但是,還是要靠想像,阿羅漢怎麼可能有法身德跟般若德呢?

因此菩薩從七住開始到等覺位乃至成佛,這三德都是常住法。可是二乘聖人的解脫德是將滅止生,也就是將五蘊的這些法滅除了來為阿羅漢的修證。在四阿含中阿羅漢所證的無生,都是斷盡我執,捨報後都是滅盡一切自我,也是因為信受佛語,涅槃本際寂滅、清涼、清淨、真實,所以能夠放心地斷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當蘊處界一切的我都滅盡了,就不會再入胎出生了,這就叫作無生。但那是將滅止生——用滅掉一切法的方式來停止後世的自我再出生,不是證得那個真實清淨的涅槃本際。而菩薩的無生不是這樣的,菩薩是證得本來無生,不是把蘊處界自己滅了以後永遠斷滅的無生;所證的無生是本來就無生的心,因此不妨生生世世有個覺知心繼續在世間利樂有情。所以菩薩的三德:解脫德、般若德、法身德,都是本來無生,這不是二乘聖人所能夠解知的。

在這一集當中,我們瞭解了五分法身,更能夠進一步瞭解有關於為什麼阿羅漢沒有辦法證得法身的內涵與您共享。

祝願您早日證菩提,實驗五分法身的功德!

阿彌陀佛!


點擊數: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