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住地煩惱與無明住地煩惱(上)

第075集
由 正翰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而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是〈四住地煩惱與無明住地煩惱〉。

延續上一段的節目,我們繼續來探討,由之前的節目中我們得知一個道理,我們從無始無明住地所造作引生的業,函蓋了善業與淨業,但卻都是無漏業;而反觀有愛數四住地所造作引生的業,函蓋了善、惡與無記業,但這一些業卻都是會導致流轉三界生死,屬於有漏業,因此我們才會說,這兩種無明所引生的業是不相同的。而這兩種業的出現原因,一個是由一念無明四住地起煩惱所引生的,都函蓋在三界繫縛之中,一念無明四住地所攝的煩惱就稱為起煩惱,是造作有漏業的因,所以稱之為有漏業因。另一則是由無明住地(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引生的,其所引生造作的業都是善業與淨業,因為都是與成就佛道有關係的業行煩惱,所以上煩惱就稱為無漏業之因。所以說,無明住地(無始無明)與四住地(一念無明)這兩種煩惱含攝的內涵與業果是不相同的;無明住地煩惱不被四住地煩惱的範圍所含攝,而四住地煩惱卻是含攝在無始無明之中。

這就是說,其實無始無明住地的塵沙惑範圍是非常廣大而深細的,而一念無明四住地的見惑與思惑,在大乘佛法的範圍中,僅僅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已。無明住地所說的無始以來就存在的無明煩惱,要在明心之後打破,然後繼續進修到達佛地時才能夠斷盡;並且在證悟明心前,與眾生的心念是從來都不曾相應過。然而,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卻是時時刻刻都與眾生心相應著,不曾有一剎那間斷過,必須依於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眾生才會繼續在三界六道當中來輪轉生死。因此這兩種無明是完全不相同的,一個是唯有菩薩才能打破、而必須成佛時方才斷盡的,另一個則是成就阿羅漢果或辟支佛果時就已斷盡的;所以不應該像某師一般,含糊其辭而將兩者混合為同一種無明,否則就無法清楚了知二乘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差異不同,當然也就無法確實成就聲聞果與佛菩提果。

無始無明住地的塵沙惑,不在四住地無明之中,不被四住地無明所含攝;但是四住地無明,卻是在無始無明住地的函蓋之下,而且無始無明住地,二乘聖人是無法觸及及想像的。四住地無明的見一處住地,在你打破無始無明(也就是證悟明心的時候),也就同時把它打破了;所以明心時,聲聞見道所斷的五利使(也就是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就會跟著斷除,那就是同時也斷除見一處住地無明,這時候三縛結就不復存在了。可是二乘人斷了見一處住地無明時(也就是斷了見惑),三縛結斷了,卻仍然無法了知無始無明,更別說要把它打破。由於無始無明函蓋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卻被含攝在無始無明中;所以,明心時打破了無始無明,同時也斷了見惑;但是二乘人修解脫道,斷了見惑時,卻仍然不與無始無明相應,更別說要打破它。由此可見,無始無明是函蓋四住地無明的,而四住地無明乃至全部斷盡成為阿羅漢以後,卻仍然不與無始無明住地相應。因此說無明住地是異於四住地的,也是超越四住地的,不在四住地的管轄之內。

而這個無始無明住地在菩薩七住位明心時打破了,但只是接觸到無始無明而打破罷了;可是打破它而進入裡面時,才發覺還有非常非常多的上煩惱等著你要繼續去斷除,上煩惱的數目卻是不可計算的,所以稱為塵沙惑,所以稱為恆河沙數或過恆河沙數的上煩惱。然後在悟後過一段時間之後,心中開始思緒:「我在七住位中要怎麼樣來作才能夠達到十住位?那我要如何再進修才能夠圓滿而入初地呢?」這個時候上煩惱就跟你相應了——與你明心後的覺知心開始相應了。你終於有上煩惱了,而上煩惱是從無始無明中出現的,不是從四住地無明中出現;這時上煩惱就與你的覺知心開始相應,你開始產生了佛菩提道中修道上煩惱以及果上煩惱,這些上煩惱就會演變衍生為起煩惱,也就是開始生起如何成佛的煩惱:這個成佛的起煩惱,必須要落實在身口意行上面,去造作成佛的業行,確實去執行而不只是空想而已。

但是這一些上煩惱引生的起煩惱,伴隨著起煩惱而在修道過程中一直繼續存在的上煩惱,卻是無漏業因所引起的、所引生的,不是有漏業因;上煩惱相應的起煩惱是無漏業因,四住地相應的起煩惱才是有漏業因。所以,由上煩惱引生的起煩惱而去造作的種種業行都是無漏業,它都不屬於有漏業,因為它不會導致你增加生死的流轉,反而是在生死流轉當中幫助你更徹底地遠離生死,進一步邁向佛地的究竟解脫境界。上煩惱又名為塵沙惑,它的數目是無量無邊的,隨著你的修證差異而漸漸現前,經歷三大阿僧祇劫而斷盡,是佛地所斷。所以勝鬘夫人才這樣說:【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一個佛菩提智所斷的意思是說,這一個無始無明住地煩惱,是因為修學佛菩提道,而且必須是證悟以後生起佛菩提智慧的人,才能夠分斷或斷盡的。

若想要打破無始無明住地,那就必須要修學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見道就是大乘禪宗的明心開悟境界。而修學二乘阿含解脫道,想要打破無始無明(無明住地)這種可能性是沒有的。當我們明心時就是打破了無始無明住地,這個意思是說,將無始無明打開了一個缺口,讓我們可以進去探索了;可是裡面所含藏無量無邊白淨的成佛的智慧,是我們剛打破無明住地時都還弄不明白的。其實它們是不汙染的無量無數的無明,都是屬於對實相心的無知,包括對實相心如來藏所含藏無量無數種子的無知,這一些無知與見惑、思惑都無關,而這一些無知卻與成佛有關,都是我們現階段所無法明白的。正因為還沒有究竟了知祂,所以悟了以後我們還不是佛,只是七住位的菩薩而已,還在三賢位中的第一住位之內,只是進入十住位中的第七住位而已。

假使明心後能夠不退轉,就是常住於七住位中的實義菩薩;假使對明心之所證生起懷疑或是不敢承擔,就退轉而返墮意識中,那就回到第六住未滿心位中。可是三賢位中有許多的無始無明住地中的疑惑等著你去打破,要一分一分的打破,終於十迴向位圓滿了,有了如夢觀,可以在定中或是夢中知道一些往世的事情,到這個階段才準備進入初地而已,這都是相見道位中應該進修的。當十迴向位的福德及相見道位的智慧都圓滿了,還得發起增上意樂,才能夠發十無盡願,才能進入初地心,成為初地的入地心菩薩。到了初地心才知道前面等著你的,仍然是恆河沙數上煩惱。

在圓滿三賢位的過程中已經斷了多少上煩惱呢?其實你自己也不清楚,所以才說它是佛地所斷。但是如果沒有經由禪宗的明心,是無法打破無始無明的;當你打破了無始無明,佛菩提智初分就生起了,才有能力開始分分地斷除上煩惱。所以說,唯有佛菩提智才能斷無始無明,慧解脫阿羅漢即使進修而成為三明六通大阿羅漢,還是無法打破無始無明,更不要說斷盡。所以說,無明住地上煩惱是佛地才能斷盡,也唯有佛菩提智的智慧,才能去分分斷除;而四住地無明卻是菩薩們早在初地時,就能斷盡而故意不斷的,這就是大乘正法微妙殊勝之處。

所以佛菩提智與解脫智是完全不相同的,佛菩提智可以函蓋解脫智,而解脫智不能觸及佛菩提智,更別說要函蓋了。所以,勝鬘夫人解釋說:阿羅漢、辟支佛斷除了四種住地以後,身口意行無漏,但是他們的無漏並不究竟,還是沒有修到究竟的地步,因此他們還沒有得到自在力;而阿羅漢、辟支佛無漏不盡的意思,還有另一層面的意涵,就是指他們還沒有斷除無始無明住地。這裡所說的自在的力量,是講那個自己原本就在的威神之力;不管多大的神通,都是從這一個自己原本就在的威神力中出生的。當你證得這個原本就在的真我如來藏,發覺到自己有一個真我是自己本來就在,所以稱為自在,不是被生的,你就開始有自在力了。

可是當你證得如來藏以後,找到這一個真我了,你會發覺:每一個眾生的六根、六塵、六識,都是由如來藏所生。而六識藉著六根、六塵為緣去造作種種的身口意業,而造作的業,卻都是在如來藏當中來造的,都沒有離開過如來藏;因為六根、六塵、六識都在如來藏當中生活,眾生的六識也都是在如來藏所變現的六塵中活動,從來沒有離開過。既然沒有離開自己的如來藏而生活,那當然所造的一切業也都不曾離開過如來藏;這些造作的業行,本來就在如來藏當中,從來沒有離開過如來藏,當然所造的業種就不會落到如來藏之外,因為本來就在如來藏當中,所以業種都不會消失掉。

確定以後就會發覺惡業根本造不得,因為造了以後也是在如來藏當中所造的業,造業前後根本就不曾離開如來藏,就在自己的如來藏中造業;既然都是在如來藏中,未來經歷百千萬劫以後,只要緣熟就一定要報。這樣現觀時,確認業種並不是虛妄想像的法,而是現前可以實證的。所以沒有實證如來藏的聲聞、緣覺二乘人,雖斷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證得阿羅漢位,還沒有辦法有如實智去加以現觀,因為這是屬於無始無明(無明住地)所含攝的智慧範圍;因此,我們也能知道,一念無明住地煩惱與無始無明煩惱是不相同的。因此當你現觀到這一點,你在大眾中就得到了自在力。

所以勝鬘夫人最後作個結論說:阿羅漢與辟支佛只能斷除四種住地煩惱,也就是見一處住地(這個就是聲聞法中講的見惑)、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這後面三個住地煩惱就是聲聞法中所講的思惑),由於他們在無漏法上的修證尚未圓滿究竟,所以就無法獲得自在力。

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的節目就只能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