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三教之正說(下)

第043集
由 正彝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觀眾朋友以及菩薩們: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討「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這個單元。針對這個主題,我們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勝鬘經講記》第一輯的內容來為大家說明。

上一集為大家說明了圓教、實教以及權教的差別,為什麼要講圓教、實教以及權教的差別呢?目的是想要使大家都對整體的佛法有深入的理解;也希望這些判教的法義,能夠幫助大家有能力分辨出什麼才是真實的佛法;也能夠避免大家在佛道的修學上,因為被誤導而產生錯誤的見解而走了許多冤枉路;也期望經過我們的解說,能夠讓大家能更進一步地如實瞭解三乘菩提的內涵,進而對實教、權教、圓教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也對於五時三教作了介紹。

從上一集的內容中,我們也瞭解到只有般若教才能稱為實教,因為般若教宣示的是真實的教法而不是虛相法,因為已經談到萬法的根源、法界的真實相,而且是成佛所依憑的真實法,當然是實教而非權教。阿含期的蘊處界「緣起性空」觀不能使人了知實相法,只能出離三界生死,當然是權教而非實教;所以權與實不是從初學或久行來判定,而是從所證的法義是虛相法或實相法來判定的。

現在這一集我們要來說明:當 佛在第三時第二教的般若正理講完之後,那時菩薩們的實相智慧已經增上了,所以 佛陀接著要教導他們如何進入諸地乃至如何成佛,這個內涵與次第就必須在這個時期宣講了。若沒有宣講這些法,新學菩薩及從聲聞法中迴心的阿羅漢們將會永遠停在三賢位中,所以 佛就進入第四時宣講第三教的唯識教,或稱為方廣教,這已經是第四個時節了。這第四個時節講的都是如來藏所蘊藏的一切種子,這一切種子的修證具足圓滿時,就是成就一切種智,那就是成佛了;而分證一切種智的人,只是諸地菩薩而已。這第四時第三教講的是如何成為究竟佛的次第與內涵,當然也是實教;因為這是萬法實際的內容,所以當然也是實教。

然後入滅前宣講《無量義經》而教導菩薩們貫通一切佛法,也宣講《大般涅槃經》——宣講十住菩薩的見性乃至佛地的見性成佛;這是因為最後身菩薩明心時只能發起大圓鏡智,成所作智還沒現起,還不能成佛;得要等到眼見佛性時候,成所作智才能現起,那時才算是成為究竟佛;所以佛入滅前,必須要講《大般涅槃經》的眼見佛性。《大般涅槃經》講完了,《無量義經》、《法華經》也已經在更早的時候講完了,這個時候整個佛法就都講解圓滿了,一代時教至此也就講解圓滿了,這就是圓教;這是把三乘菩提收歸唯一佛乘而圓滿了,就是入涅槃的時候了,所以 佛陀就示現入涅槃,這已經是第五時也圓滿了。這第五時講的《無量義經》、《法華經》、《大般涅槃經》,就是把所有的佛法收攝起來成為唯一佛乘的圓滿法教,這叫作圓教。經過這樣的解說,大家應該已經瞭解五時三教的內容了,當然也會有能力對於權教與實教的真實意涵有更深入的瞭解了。

接下來,我們要再為大家講漸教的意思。為什麼叫作漸教?漸教就是講五時三教的整個過程;換句話說,為了利樂眾生,特別是娑婆世界百歲人壽時的小根器眾生,必須施設五時三教而漸次說法,由淺入深,引導眾生由淺入深而漸次理解全盤的佛法,這樣的施設與教導就叫作漸教。所以一般眾生來見 佛時,佛看他的緣不很成熟,就為他講如何保住人身,也就是若要保住人身一定要持五戒;如何能往生欲界天?那得要修學十善業道;如果想進一步往生到色界、無色界天,那就要修學四禪八定;這就是人乘與天乘。如果講完了,看他心性轉變了,就好像在白布上可以很容易地染色,這時就用勝妙的色彩把他染上去,那就是為他宣講解脫道乃至般若、唯識種智。對於五濁惡世的眾生,一定要這樣次第性的施設,由淺入深作漸次的教導,這個就叫作漸教。

在上一集中,我們舉了一段錯誤認知權教、實教、圓教真正意涵的文字,這段文字中所講的權教,其實就是漸教中的方便施設。哪一些是權教呢?就是人乘、天乘的法以及二乘菩提的法都叫作權教,就是權巧方便施設的法教。所以人天乘是 佛陀的權巧方便施設,二乘菩提也是 佛陀從大乘法中權巧方便析出的法教,都不是真實教。佛在圓教的《法華經》裡面說,諸佛以一大事因緣降生人間,這個大事因緣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以六祖大師聽人家誦《法華經》而請問法華的主旨,當他聽到這裡時就說:「你不必再背誦了,這一部經講的就是四個字:開、示、悟、入。」釋迦佛來人間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諸佛的所知所見打開給眾生看,眾生在打開之後看不清楚,佛就把它拿出來顯示、開示;開示之後,就要他們悟入佛的所知與所見;悟了以後,眾生才能進入佛的所知所見,所以說開、示、悟、入。然而佛的所知所見,並不是一般眾生一世之中所能實證的,因此 佛陀施設因緣,先說二乘法——也就是為五比丘等人所說的解脫道。若有居士來了,親證解脫道的因緣還不具足,就為他講人乘與天乘;若是聞法以後心性轉變了,就可以為他講二乘法;等到緣熟了再為他們說真實教,就是第二轉法輪的般若與第三轉法輪的方廣、唯識。所以經由漸教的次第施設中,就已經顯示了人乘、天乘等善法及二乘菩提的解脫道都是權教,不是真實的法教,因為不能使人悟入佛的知見。

在我們舉出的這一段文字中,這段文字的作者他反駁說:「那些自稱實教圓教的學者,難道就沒有初學、久行等分別嗎?」所以他的定義:權教就是初行者,實教就是久行者。所以他的看法是:「你們自稱實教的人其實也有權教,因為你們也曾經是初行者,一樣是從初行走過來而成為久行之人。」他其實是這樣解釋權教與實教的。但他為什麼要這樣子解釋呢?這是因為他不承認二乘菩提是權教。如果他承認了聲聞解脫道就是權教,那就必須也承認大乘的般若教以及唯識教都是佛說。但他不能接受「大乘是佛說」的事實,因為如果般若教與唯識教也是 佛所說的法,那麼他自己等於得要承認自己是沒有開悟的。為什麼呢?因為般若教的實證是要親證如來藏,唯識教的實證也是要親證如來藏,而他都沒有證得。於是他就一直堅定的主張:「沒有所謂的權教與實教法義的不同!一切人都有權有實,因為一切人都有初行的經過,到現在久行而成為實教菩薩。」這是他對權教與實教的解釋,而這樣對於權教、實教與別教的解釋,其實是嚴重的錯誤。

所以他的落處,我們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因為我們確實瞭解到真實的法教—也就是實教—其實就是佛菩提道,而佛菩提道入門之親證則是實證法界萬法根源的如來藏;由於是法界的真實義,也是可以使人由此而實證佛菩提的究竟義,所以就稱為實教。基於實證法界萬法根源的如來藏,以及接下來悟後在別相智乃至道種智上的修學,因為能夠現觀法界實相而生起勝妙的智慧,當然就有能力可以分辨出其他人對於佛法所說是否正確,當然也就能夠對於一些錯誤的說法,可以直接且正確地指出他的落處。相反地,如果在佛法上沒有實證,那麼就無法於真實法上現觀,當然就無法瞭解與印證三乘諸經中 佛所說的勝妙法義。如此,對佛法的見解往往是錯誤的,就得避免在尚未實證法界實相與具有道種智前,對佛法發表公開的見解,如此將可能以錯誤的見解來誤導大眾,形同以盲引盲的荒謬作為。

所以說,權教、實教、圓教其實並不是在初行、久行以及實證上來區分的,而是證境差別以及是否圓滿具足所致。若不肯承認這個事實,單單用阿含所說的聲聞解脫道來作為大乘的法義,就只能以解脫道的初行、久行,以及解脫道的久學圓證,作為區分權教、實教、圓教的分判標準,反而來否定了古時祖師正確的判教標準。所以,我們在這裡對權教、實教、圓教作一個結論說:阿含諸經所說的二乘教是權教,般若教是實教;別教也是實教,也就是方廣唯識教;圓教就是在《無量義經》、《法華經》、《大般涅槃經》中,將整個佛法收攝圓滿了,這樣才能叫作「收圓」。所以並不是從初學、久學、久學圓滿的差別,來分判權教、實教、別教、圓教等法。

這樣說明以後,大家對整個佛菩提就應該會有比較明確的概念。所以我們如果問大家說:四阿含諸經中的教義是定位在什麼地位呢?大家在此時就應該知道它是權教。若我們問:般若教是定位在什麼地位呢?大家也會瞭解它是實教。再問:方廣唯識定位在哪裡呢?大家一定也能知道它是實教,又叫作唯識教,這也是真實教。然後,最後三部經就把所有佛法圓滿綜合收攝起來了,這就是圓教。若我們再問大家:所有的佛法是在什麼時候就一次把它概略的講完而稱為頓說呢?大家也會知道,在華嚴時期是第一個時間就全部略說了。這樣子就叫作五時三教,整個佛法的全部輪廓也就顯示出來了。

所以,從所作的判教上面,我們就可以了知:某人的證量如何?是不是空口說白話?這就很清楚了。但是,當善知識把這個真實的道理講出來了,這就好像有許許多多的針往四面八方發射出去一樣,那些牛皮吹得越大的地方,牛皮就越薄,一碰到針當然就愈加無法承受。牛皮吹得小的地方,就會覺得比較不會有所感覺,他們牛皮還很小、還很厚,細針戳不破它;就算戳到了也不打緊,因為並不是故意要把牛皮吹大。但如果硬是把牛皮吹得很大,牛皮一定很薄,碰到這些細針一戳就破了。所以這些把牛皮吹得很大的地方,對於善知識所說出來的真實理當然一定會有所抵制與反應,所以他們可能就會造謠、辱罵與誹謗說出真實理的善知識,而這也都算是可預期的。

這就是說,佛法的修證不該吹牛皮,有多少證量就講多少,但是最好保留一、二分不講,不要十分都寫出來;這樣作不是因為私心害怕聞法的人勝過自己,而是考量到若是全部寫出來了,可能會讓聞法人生起慢心,因此就難以得度了。若是不全部寫出來,這些聞法之人可能會心想:「不曉得這位善知識心裡還有多少東西,我還是少惹為妙。」如此,或許他們就有得度的因緣。所以有時候弘法是要觀察眾生因緣的,不能強求,也不能躁進,這主要的考量就是怎麼作才能成熟大眾得度的因緣。

或許有人心裡想:「善知識講這些話,可能都是在自我標榜啦!」但是其實這並非是自我標榜,而是若能仔細地觀察眾生的因緣,就能知道這會是成熟大眾得度因緣的可運用作法之一。因為菩薩們確實瞭解到真實的法教其實就是佛菩提道,而佛菩提道入門則是實證法界萬法根源的如來藏;由於這是法界的真實義,經過三大無量數劫的修學,也可以使人由此而究竟佛菩提道的修學,也就是成佛。當菩薩實證了法界萬法根源的如來藏,以及接下來悟後在別相智乃至道種智上的修學,因為能夠現觀法界實相而生起勝妙的智慧,所以菩薩們不會對虛相的世俗法有企圖心,當然也沒有絲毫的野心。若說企圖心或野心,那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如來藏正法可以再一直延續下去而不會被破壞。由於這個想法,就必須要想辦法儘量提升大眾在佛法上的知見與修證。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才必須不斷地把一部又一部的大乘經典,將它們的真實義講給大家,讓大眾對於佛法的真實義的理解能夠增加廣度以及深度。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也祝福大家:煩惱遠離、安樂自在!

阿彌陀佛!


點擊數: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