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128集
由 正旭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今天要繼續講「如何是法供養?」
我們首先來看一段經文,佛說:【能救一切毀禁衆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歎,】(《維摩詰所說經》卷3)一切供養中以法供養最為殊勝,所以必須要能為人宣說三乘菩提究竟妙義,所以要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當然我們在上一集中有說到:這個無常、苦、空、無我的寂滅之法,有大乘中的真實義,也有二乘中的真實義。必須要能詳細地從二乘菩提跟大乘菩提上來宣示無常、苦、空、無我的寂滅法,才能救護一切毀禁的眾生。毀禁就是在世間法中做了違背法律、善良風俗的事情,但是在出世間法中講的是毀壞 佛所施設的禁戒。在佛法中的毀禁,原則上不涉及世間法的毀禁,所說的是佛戒的毀禁。菩薩因為能詳細地從二乘菩提跟大乘菩提上來宣示無常、苦、空、無我的寂滅法,所以能夠救護一切毀禁的眾生。又因為宣說二乘以及大乘菩提的四聖諦的真實妙義,所以一定能使諸魔跟外道產生怖畏的心態,這是因為諸魔無法以理來質難菩薩,而外道產生怖畏,也是因為無法以理來質難菩薩,所以才有怖畏。
在外道法中很努力修行並且頗有智慧的人,或者如同佛門中的凡夫大法師,假使他們有世間智慧,就不敢來質疑菩薩;但是有一些他是少聞寡慧而自認有證量的凡夫,就會有膽量來質疑菩薩,連一點點的怖畏心都沒有,因為他們完全不懂。如果有少分佛法智慧的凡夫跟大法師們,以及外道、天魔都不敢來質疑;特別是天魔他很聰明,他比世間的佛門凡夫大法師跟外道們都更有智慧,所以他不會來質難菩薩。那麼通達三乘菩提的菩薩,他會從實相心以及這個實相心所含藏的一切種子來為眾生說明:凡是所作的業不論善惡,一定功不唐捐,因為如來藏是現成一直存在的,而五陰所作的業也會經由往世的習氣種子流注,因此這一世所作的業一定會收存在如來藏當中,所以因緣果報昭昭不爽。而對於貪著者因為貪著而造眾惡,唯有親證大乘菩提的菩薩才能詳細確實地為他們說明,而讓貪著者怖畏所造惡業的果報現行,這樣他才會改往修來、離諸毀禁。所以菩薩能救一切毀禁眾生,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實相心體及所含藏種子的親證,因此菩薩不會被佛門凡夫大法師、諸魔及外道所推翻,而能使佛教正法永遠繼續流傳,由於這樣的緣故,所以說「諸佛賢聖所共讚歎」。
佛接著開示:【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維摩詰所說經》卷3)菩薩也能背離生死之苦,示現涅槃真實法樂,這也是十方三世諸佛所說的。二乘人成為阿羅漢了,但是他們雖然能背離生死之苦,卻無法示現涅槃法樂;因為他們是灰身泯智的,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五蘊都不存在了,二乘聖者都不存在了,所以沒有涅槃之樂。但大乘的菩薩教導眾生說:在未入無餘涅槃之前、在未斷盡思惑之前,就可以現觀無餘涅槃的無境界境界,所以無妨照樣在人間跟諸眾生同事而利行,卻可以現觀無餘涅槃境界,這樣子來示現涅槃法樂。菩薩示現這個涅槃法樂,是從親證如來藏的時候就開始的;而這種在生死當中以無生死顯現涅槃法樂,是十方三世諸佛所說。所以真實法雖然背離生死苦,也同時示現涅槃樂;不但過去佛、現在佛這樣子說,未來諸佛也將一樣這樣子說。能這樣做的人就是能作法供養的菩薩。
假使不能背離生死苦、示現涅槃樂,還有一個方法也是法供養,就是聽聞這部《維摩詰經》,以及類似《維摩詰經》同樣性質的方廣經典。對這些經典能信受、理解,並且將它詳細閱讀課誦,在還沒有證悟的情況下,也可以用這種方便力,為眾生去依文解義而作說明;這樣做,至少能讓眾生理解佛法中有這種勝妙的義理。如此顯示分明,也是守護正法的一種,這樣就是對 佛陀的法供養。只要不是用邪見來曲解它,就是守護正法,這也是法的供養。而守護正法的事,現在又有一條新的途徑,就是上網去破斥一切邪說、謗法者,救護常常上網而被誤導的眾生。這樣做的人,也是在對 佛陀作法供養,所以並不是說親證以後才能作法供養。最簡單的法供養,譬如勸導熟識的人來熏習聽聞正法,也是法供養的一種。所以一切菩薩們都可以隨分隨力來作法供養,這種法供養,是供養三寶中最大、最殊勝的供養。
佛繼續開示別的法供養:【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維摩詰所說經》卷3)對於 佛所說的諸法如說修行,而不是違背 佛說,這也是法供養之一。並且要「隨順於十二因緣,離開種種邪見」,不論大乘、小乘法,其實都是十二因緣法,但是十二因緣法的了知,有深淺廣狹的差別。二乘法所修證的十二因缘法範圍比較狹窄,它的義理也比較淺。但是大乘法中的十二因缘,它所包含的法義極為廣泛而且深妙,所以說能如說修行的人一定能隨順十二因緣,隨順十二因缘他就能離諸邪見,不會再主張六識中的意識心是常住法。如果能如實了知因緣法而離諸邪見,至少可以證得二乘法的無生忍;二乘法只要斷三縛結就分證無生,不必明心開悟才證無生。所以離諸邪見、了知十二因缘法的人,就一定能證二乘聲聞法的無生忍;證得無生忍、心得決定,就會知道: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真實無我,没有眾生可說。而菩薩縱使不修宿命通,即將入地的時候已經能在定中看見過往無量劫的事,遠超過阿羅漢們八萬大劫,因此而成就如夢觀。對於因緣果報他會從如來藏的立場來看,所以可以無違無諍。那麼由於菩薩成就如夢觀的緣故,他會因此離諸我所,對於世間財、色、名、食、睡、眷屬等都不再執著。
佛繼續開示別的法供養:【依於義不依語,】(《維摩詰所說經》卷3)依於義、不依於語這是比較困難的,大家都會講「依義不依語」,可是即使明心了,都還不能完全依義不依語,乃至於諸地的菩薩也都不敢保證自己完全可以依義不依語。為什麼要依義?義就是勝義,勝義不依世俗諦而依第一義諦。世俗諦只能在蘊處界的緣起性空、苦、無我、無常上面來說解脫法,但解脫法是依法界實相而存在的,不能外於法界的實相而有涅槃;所以世俗諦不是真實義,只能是世俗法中的真實義,它不是勝義。勝義非常難以理解,只有在證得如來藏之後才能開始理解,理解了以後才能開始實行,實行之後才能如實通達而進入初地當中。但是親證法界實相而理解法界實相,然後開始實行而達到初地心,那不是一萬大劫、十萬大劫、一億大劫,而是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累積才能達到的;所以單單一個大乘見道的通達而入地,就必須經過不計其數的長遠劫之後才能完成。
反過來看第三轉法輪經典,已經把成佛所必須具備的一切智慧,提綱挈領具足宣說,所以 世尊才會認為化緣已經圓滿而取滅度。那麼由此可見,第三轉法輪經典中的法義,必定仍然還有許多是等覺菩薩所不能理解的。因為化緣已滿,表示所有的法義都已經說完了,只是沒有很詳細說明而已;等覺菩薩如果還不能成佛,就顯示第三轉法輪的經典,仍然有祂所不知道的地方。假使有人期望明心破參初證真如,就要完全理解第三轉法輪的經典,我們只能夠說那個人叫作愚癡人;因為初地見道還沒有通達──還沒有入地而通達見道中的所有般若智慧,怎麼能去強求通達諸地所修的無生法忍?可見大乘見道既然是如此的困難,凡夫們不能親證如來藏的事情就變得可以接受了。所以當你悟得如來藏以後,對於會外那麼多的大法師、大居士證不到如來藏,就應該能夠接受了。所以他們依文解義,依於文字表相而解說經典,不是依於經文背後的真實義來解說經典,你就不用太在意了。
佛接著說:【依於智不依識,】(《維摩詰所說經》卷3)依於智是指依於實相的智慧,依於識是指落在識蘊當中。落在識蘊中的人就無法解脫於三界生死的苦,也無法成就佛道,因此不應依於識。再來說這個智,這個智當然有三乘菩提智的差別,但是這裡講的主要是法界實相的智慧,法界實相就是萬法本來不生、萬法都從如來藏中出生,但是轉依於如來藏以後,就改說萬法本來不生,因為它只是如來藏顯現的種種體性之一而已。菩薩明心以後可以現前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法性,從真如法性的現前觀察就會知道真如其實只是識相,它其實只是如來藏第八識的相分,這樣子你就具備了法界實相的第一分智慧了,從此不再依於識蘊作依歸,有智慧依歸於如來藏,這樣子就是依於智而不依識。但是如果只像二乘聖人一樣,懂得如何入無餘涅槃,但是不知道如何再出生,也不知道涅槃中的境界到底如何,受生的過程也不瞭解,而死的過程也不瞭解,我們就說他是依識而不依智。因為他們所得的智慧是依識陰如何滅除而出生的,不是依「識陰如何從如來藏中出生」的智慧。
那麼佛接著說:【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維摩詰所說經》卷3)那到底什麼是了義經?又如何是不了義經?在瞭解這個之前,我們先來說明了義法與不了義法:假使能出生死,但不能了知生死的本源,那就是不了義法。專門解說聲聞、緣覺菩提的四阿含諸經,其中所講的一切法義,都是可以使人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道;可是解脫道並不了義,因為解脫道的修證雖然可以使人出離生死,但是無法了知法界的實相,所以說它不了義;解說不了義法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
有許多大師們至今仍然堅持解脫道就是成佛之道,他們仍然堅持阿羅漢的證境跟佛陀相同,認為阿羅漢的證境跟佛陀沒有差別,所以他們不承認大乘經典是佛說,認為原始佛教三轉法輪中的初轉法輪那個四阿含經就是了義經。但是他們這樣的主張會有許多過失,最簡單而明顯的過失,就是四阿含諸經並沒有開示法界實相的內涵,連大略開示都沒有,更不用說是深入的開示了。四阿含只偏重在二乘解脫人解脫生死的法義上面,重複不斷地宣講,而對於法界實相的內涵一向都只是點到為止,譬如「色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只有說到名相而沒有內容跟修證的道理跟行門,所以我們說四阿含是二乘解脫道經典,是不了義經,不能使人修習菩薩道乃至於成佛。
至於說要怎麼證如來藏,以及證如來藏以後要如何進修般若智慧、如何能夠成就究竟佛道,這些都全部留在第二轉法輪的時候加以略說,然後在第三轉法輪的經典當中才作深入的廣說。所以般若系列的經典才是了義經,但是它仍然不究竟,因為它偏重在見道的通達,而沒有敘述到通達位以後諸地修行的內涵還有次第,所以說它了義而不究竟。直到第三轉法輪的時候,佛在晚年那十幾年中所說的唯識系列如來藏經典,才作了詳細地、深入的解地,把十地的修行法道跟境界相作了解說,所以第三轉法輪的如來藏系經典既是了義經也是究竟的經典。
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依了義經,應該把不了義經作為參考,而不是作為究竟依止。假使四阿含不了義經可以稱為了義經的話,那麼具足親證四阿含法義的倶解脫、三明六通大阿羅漢們,應該都可以讀懂般若與如來藏系經典,可是為什麼他們都讀不懂?為什麼他們也都聽不懂?所以由這樣就可以證明四阿含諸經是不了義經,它可以使人出離生死輪迴,但不是了義經,更不是究竟法。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如何是法供養」就先講到這裡,下次同一時間再會。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