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二法門中道智慧觀如來(四)

第122集
由 正墩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來繼續說明:「以不二法門中道智慧觀如來」。

觀如來是【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維摩詰所說經》卷3)所謂的福田,在《優婆塞戒經》中如來開示說:【如為身命耕田種作,隨其種子獲其果實,施主施已亦復如是,隨其所施獲其福報。】(《優婆塞戒經》卷5)就如同是耕作的田,因為在這個田上面,耕種者得到了後世的廣大福報,所以稱為福田;福田有三種。若因本身福報或因緣不能回報施主對他的布施,這類的有情稱作貧窮田;在世間之中,是對我們有莫大恩澤的,像是父母,就算盡最大力量也不足以回報,這叫作報恩田;布施的對象是有功德在身,指在三乘菩提的修證,有實證解脫、證菩提者,或者能令眾生得解脫、證菩提者,那是功德田。佛陀既是報恩田也是功德田,僧寶則可兼具三種田;但若是凡夫僧,本身沒有親證佛法智慧的功德在身,如未斷我見,更不用提是證悟菩提,便不屬於功德田,只是貧窮田。

貧窮田的凡夫僧,若出家後一生精嚴持守戒律,而且具足一切正見不毀謗大乘,能廣為其他有情眾生演說、開示三乘菩提的聖道修行法門,利樂眾生,雖然不能親證解脫,不能得無漏戒、無漏定及慧解脫,但供養這樣的凡夫僧寶的人仍可獲得無量的福報;至於有些不持守戒律、不作懺悔,不肯親近真正善知識請法,因此連身口意行的過失,自己都無法判斷,或者為了世間利益毀壞一切的戒律,完全放逸自己在世間欲樂上的出家人,在佛法之中稱為啞羊僧、及無慚愧僧;又再加上還有一些本質上,所信受、修持、宣揚的內涵不屬於佛法教義,而持守外道惡戒,甚至實質作為是誤導眾生,害人法身慧命的附佛外道,這種連表相佛法的崇隆三寶,可令初機學人因信受三寶,奉持五戒十善的接引善緣都談不上,絲毫無功德,乃至根本不是僧寶。

若想要在布施種福田時能得未來世的廣大殊勝果報,有三個原因:有施者、有財物、而且有受者。那受者即是田,第一、田殊勝,是說福田本身是最殊勝的,譬如說十方諸佛是最勝田;第二、物勝或者財勝,若所施的財物是殊勝的,將來回收的福報也是最廣大的;第三,施主勝,如果施主本身也有功德在身,比沒有功德在身的一般人種福田所得的福德更大。如在佛法中實證者,便是殊勝的施主,具足三種勝法的供養,就是最勝大的種福田,真實佛—法身佛自心如來—是 佛陀的第八識無垢識,無形無色,不領納、不受用大眾的供養,所以不能說自心如來是福田。《大智度論》說:【「云何名為福處?」答曰:「《阿毘曇》言:『福者,善有漏身、口、意業。』」】(《大智度論》卷33)可愛異熟果福報的顯現必須要有情於先世造作的善業,包括布施、持戒、修定等透過這些身口意的造作,都是成就福報的業行,因此要成就布施或供養而有福田的播種,要具足身口意,那個布施才能夠成就;若沒有具足身口意,那個布施便不成就。如果想要藉用觀想的方法來作供養,只有心行而沒有口行,無身行,那就不是布施了,不能夠成就布施供養的福業。

布施時必須有捨相應善思的心行——有布施的作意,然後向供養對象發出言語:「這個財物、飲食供養你」,還要有實際身行的作為拿出布施的財物、飲食等給受施者,也就是布施供養要具足身口意。法身第八識才是真實佛,而報身佛、應身再加上化身,這些佛身都是屬於可生滅的;當供養應身佛時以最大恭敬誠心供養最精美的食物,應身佛受用飲食,法身佛並沒有受-沒有吃到—自心如來沒有福田可受你的供養,所以說佛非福田;但也不能因此說佛不是福田,因為明明兩千五百年前,你值遇 釋迦如來在人間示現成佛,而你恭敬供養一缽飲食,佛陀接受你的供養、也享用了,因此今天可以證悟明心,因此也不能夠說 佛陀不是福田,因為真實如來的釋迦法身,還會有應化身示現在人間受用了供養的一缽飯菜,佛的覺知心、色身也領受了色香味,以及長養諸根大種,所以仍然是福田。由於雙具二者,所以說非福田、非不福田,因此說 佛陀不是福田,也不能說不是福田。

應供養簡稱為應供。如果是眾生尊重的福田,一切眾生皆應供養,而佛陀是人天至尊,為無上的最勝功德田,當然是一切人天都應供養的大福田。但因為諸佛都不需要任何人供養,而且法身更不需要任何人供養,因為法身不是世間的五蘊身、更不是欲界的色身,不需要受用飲食來維持;像中陰身如果不供養,氣力也會微弱,而法身佛無形無色,不需要三衣一缽,也不需要有精舍、臥具,也不需要有財物的供養,佛的無垢識永遠不壞滅、衰弱,不需要任何人供養,一切有情的如來藏法身也不需要任何人供養,所以佛的真實法身是不需要供養的,所以說非應供養。而不論是誰想要供養法身佛,都供養不到、供養不著;但如果因此說,諸佛真的是不應供養的話,那也不正確,因為諸佛還有應化身在三界中示現,既有應化身就能供養;連聲聞道的阿羅漢都是人天應供,何況是究竟成佛的佛應化身呢!所以當然也不可以說「不應供養」。

接著我們還要觀如來【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維摩詰所說經》卷3),假如說佛陀在人間有取,這樣說法也有過失,說佛陀無取,也有過失;假使說如來無取,但經中常見「如來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如來色身有取飲食、覺知心也取了色聲香味觸法,看來如來是有取啊!又當有人向佛求法請問時,佛聽聞所說問題時 佛也是有取,如果不取,佛便不知道你所說;既然應身佛有這些取,取六塵、取飯菜、取語意,就不該說一切皆捨,所以說是非捨。但在取的同時,還同時有個非取的;眾生供養了飯菜,應身佛取飯菜,法身佛並沒有取飯菜,既然無取就應當說祂是無取的。

我們還要觀如來是【非有相非無相,】(《維摩詰所說經》卷3)如來示現降神母胎於人間成佛,才有五根身的身相可讓眾生親近,若沒有身相時就無法在人間遊行,度化人間有情、弘揚佛法,因此說如來非無相。如來一定要有色相、要有心相在人間,眾生才能夠奉侍如來、恭敬學法,有相的應身佛,是感應眾生得不得度的因緣而示現在人間;而真實佛——法身如來,祂的自身卻從來沒有任何形相。諸佛如來在人間示現時,同樣都是八識心王,前七識有心相、色身有身相,可是第八識無垢識卻無形無相,無色相可言,第八識不了別六塵、也沒有心相可言,是永遠的無相,那這樣合併如來的八識,其中有非有相的無垢識、也有心相的前七識,與有色相的色身來看,當然說如來是非有相、非無相。

還要觀如來【同真際、等法性;】(《維摩詰所說經》卷3)如來既然在人間有應化身,我們不可以說如來的應化身是虛妄法;從二乘的聲聞道來說,五蘊十八界絕對是生滅法,因為他們必須要把它滅除而進入無餘涅槃中。但二乘解脫道與大乘佛菩提道是截然不同的,從大乘法諸菩薩、諸如來所說,如來藏出生的五蘊十八界,蘊處界是依如來藏而有,蘊處界轉依於如來藏、收攝歸納於如來藏中,而第八識如來藏心體永不滅,而菩薩修學菩薩道後也永遠不入無餘涅槃。從這樣看來大乘佛法菩薩的蘊處界,顯然是每一世都應當有的應身其實都是如來藏身,不能說祂全部都是虛妄法。因為菩薩悟後,已經把他的五蘊身心攝歸於如來藏——屬於如來藏的一部分了;所以證悟後,菩薩看到一切有情都說是見到如來藏,因為看到任何有情就看到如來藏,不只是看到有情的五根身;而五蘊身心是無常虛妄的,卻是每一世都不斷會有的,所以五蘊身心的本身就是如來藏,無一法而非如來藏,證悟真心後現前所現觀正是如此;如來應身也是一樣的道理,在人間應現的十八界—從如來藏出生—其實也是如來藏法身的一部分。所以如來的色身、如來的七識心,我們都說是等同真際,不異於法身如來的這個真實法界本際。因為如來不斷地與無邊的眾生感應,因而不斷地在十方世界應現如來的色身,如經中說「如來身無盡」的道理,因為如來成佛後,仍依初地時所發十無盡願,永不入無餘涅槃界中,會繼續不斷地於十方世界示現應化身,因此如來八識心王和合示現應化身,這時的如來應化身與八識心王其實就是真際,與真實本際並沒有差別。

「法性」講的是如來藏的功德性,如來演說的一切法、所示現的一切法、所顯示佛地真如,乃至如來應化的色身、六識,也都屬於法性之一。如來藏有真實自性,真實不虛出生了世間一切法,而眾生所知的一切法都是直接、間接、或輾轉從如來藏出生,因此一切法的功德性其實就是如來藏的功德性,諸法的法性都是如來藏性。如《楞嚴經》所說:「五陰、六入、十二處,都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如《大智度論》中所說:「【諸法亦如是,一切總相、別相皆歸法性,同為一相,是名法性。】(《大智度論》卷32)」,《阿含經》雖說諸法緣起性空、無常、無我,但緣起無常的諸法依然是如來藏性,因為如來藏是不生不滅的。而蘊處界及蘊處界輾轉所生的萬法,都是生滅性,都是生滅法;緣起無常,其性本空。也就是說,這些緣起無常的世間一切萬法沒有真實不壞的自性,所以才說其性本空。而這些無自性的世間諸法,因為無自性,無法自己無緣無故地單獨就出生,必須藉緣才能出生,所以說是緣起的法;同時沒有自性的生滅法,因為本身沒有自性,其他所有一切藉緣也是沒有自性,也不具有其他任何被出生的法的法性;被出生的諸法,它的法性現行是因為有諸法的種子功能差別被流注出來,所以還要諸法的種子、還要有攝藏種子的處所——那就是種子識。因此單純依靠藉緣,也是無法讓諸法出生的,還要有一個根本因—就是種子識—才能讓法出生,這個根本因就是法界實相心如來藏。

緣起性空是依於蘊處界而有的現象,不是實有法,更不是法界的實相。而十二因緣法也是依蘊處界而有的;當然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也都是依於蘊處界而才有的。重要的是要明白蘊處界的一切法到底從哪裡來,當然是從本母法——入胎識的如來藏所出生的。緣起性空的意涵,在蘊處界以及緣起性空的這些法存在的當下,並不是由蘊處界自己能夠來緣起,然後顯示這些法的性空,而是如來藏讓蘊處界的緣起,藉緣生起而顯示這些法沒有自性。所有的法性都是來自於如來藏,因此顯示緣生法的性空;這才是緣起性空的正確道理、才是佛法中阿含解脫道的根本。

二乘解脫道的法是大乘佛菩提智慧的一部分,當然不能夠切割而否定大乘佛菩提的根本—如來藏—能夠單獨存在的緣起性空是蘊處界的法性,可是蘊處界的緣起性空法性從根本來說是如來藏的法性,所以說無一法而非如來藏。因此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法,所以蘊處界與如來藏的體性也是平等平等。

諸佛如來在世間成佛度眾,顯現了蘊處界的五蘊身心,如來的蘊處界身心也是等法性、也是同真際;因為諸佛如來蘊處界存在的當下就已經顯現了無餘涅槃的真際,並不需要等到捨報之後才示現無餘涅槃的真際,所以諸佛如來色身—五陰十八界—存在的當下就已經同真際、等法性了。所謂的真際,就是如來藏獨住無餘涅槃的境界,在菩薩位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一切生滅法等同真實法性。觀如來要能夠觀如來是「同真際、等法性」,還要觀如來是【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維摩詰所說經》卷3)釋迦如來示現的世間應身,是欲界人間的五蘊色身,當然可以秤重,而示現在色究竟天宮的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因為是色究竟天身,不能用欲界的度量衡儀器可以稱量,欲界有情沒有神通,也是看不到。而在色究竟天宮,於報身佛座下聞法的菩薩可以以他們的六識覺知心,能了別報身佛的身相,也可以說是稱量佛身的色相莊嚴、聲相莊嚴,但是無垢識法身才是真實如來,真實如來的無垢識無形無色,當然沒有重量可以稱量,也沒有任何色相顯示可以被稱量身形的高大、莊嚴。自心如來的無形無色的道理,是連色法都不是,沒有一點的物質法存在,連色界天身的微細色法也不具有,所以具有天眼的天人也看不到,而無法了別法身佛的身相。法身佛在色法中,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都沒有,連法塵都不存在,你要怎麼稱量祂?世間沒有任何一個法能夠更輕於如來藏,若論三界中最輕的法,也可以說就是如來藏;而三界中最重的法,也可以說還是如來藏,因為如來藏變現一切法,山河大地從共業有情的如來藏共同變現出來,也是如來藏的一部分,所以世間也是無一法更重於如來藏。因此自心如來是「非重、非不重」,能被量的一定是物質,量的可以是重量、質量、長度,那這裡的長度也包括了物形的寬度、厚度以及高度,還有面積、體積、容量等基本的度量衡,這才能量。而如來藏不是色法——不是物質的法,不能夠被測量,無為法如來藏雖不能被測量,但如來藏能夠出生一切有情的身;身形大者如四禪天的天王身,高有一萬六千由旬,等於是十六萬公里,小如細菌、如病毒等微細生命,都是如來藏所變現的如來藏身。在無量生死過程當中,在同一位有情的如來藏法身,因為業報的差別,所出生的有情身相有如此懸殊的種種差異。到底要怎麼量?要說如來藏身大,還是說如來藏身小,都不能量;因為量到的,都還是被如來藏所出生的色身,量到的不是如來藏的法身,被法身佛如來藏出生的種種身雖說是如來藏身,但若依未悟凡夫的智慧來看,不能說就等同於是真實的法身。又當真實法身如來藏捨棄所變現的諸法,離開變生的五根身而自身獨處時無形無色,根本無一法,更不用說還有物質的存在才會有的重量、長度等讓你稱量,所以說如來藏不可以稱、也不可以量;自心如來超過種種稱與量的境界,不能夠用重量、長短、方圓,或者是體積大小來稱,一切如來的真實際都是如此,應當如此來觀如來才是。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以不二法門中道智慧觀如來」說明就到此。

阿彌陀佛!


點擊數: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