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69集
由 正潔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副標題〈空性中道真實義〉。前面的單元我們已經依據了小乘《增壹阿含》、《雜阿含》乃至《大智度論》等經論,解釋了這一個「不思議」跟「本際」,這兩個不同的名相,實際上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接著我們就來繼續引用大乘經典裡面的《勝鬘經》,依據《勝鬘經》它的經文的〈自性清淨章〉第十三,我們更進一步地來闡說這一種殊勝的大乘空性中道真實義。《勝鬘經》〈自性清淨章〉第13:【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這裡勝鬘夫人乘佛威神力而起來面向大眾,為 佛來向大眾演說這一個如來藏空性中道心的真實義。那這裡說到了,本際之所以不可知。換句話說,在小乘阿含時期之所以會有「十四無記」或是所謂「十四難」的問題,例如我們之前引用了《增壹阿含經》而說有四種不可思議,佛要這一些修學佛法的弟子們,不可以去思惟這四種,譬如說「眾生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龍國不可思議、佛國不可思議」。因為思惟這一些問題,對於二乘聲聞人要來滅盡蘊處界、滅盡一切生滅法而證入無餘涅槃,那是無所助益的。然而對於二乘定性聲聞人而言,這屬於十四無記、十四難範疇的這一些本際法,譬如說:眾生生從何來,死從何去?世界有邊、無邊?這一些問題對於二乘定性聲聞人,是不需要也不應該去探索;可是對大乘人來講,卻是務必要來深入去研究的。
那在大乘這個《勝鬘經》裡面,勝鬘夫人就直接說明了:「所謂的本際,所謂的不可思議,其實都是依於這一個如來藏而說;乃至世界有邊、無邊?乃至眾生從何而生、死往何處?這其實都是依於這個如來藏。」我們知道如來藏就是第八識,在《八識規矩頌》裡面清清楚楚的有一句「受熏持種根身器」。眾生依於自身七轉識而有的身口意行相應於善惡業,而隨業、隨重、隨念在一期生命結束的時候—命根斷了—而往生該要去的一個地方,那世界的有邊、無邊,一樣是依於如來藏能夠成就這一個除了眾生的正報身之外,還有這個依報的「器世間」而來說這個世界有邊、無邊。如果要把眾生以及這個世界這樣子有邊、無邊的問題,侷限在小乘蘊處界的範圍而要來瞭解它,這當然是絕對找不到一個答案的。而二乘定性聲聞人在還沒有迴小向大之前,他既然不需要證得這一個阿賴耶識——一切種子智、一切種子識,不需要依於這個一切種子識而來了知這一些十四難、十四無記,因為二乘聲聞人他滅盡蘊處界證入無餘涅槃之後,七轉識既然不存在,也就沒有必要去探索這一些佛地要四智圓明所須要證知的一切種智之所依的這一個一切種子識、一切阿賴耶識,畢竟是何物?
好!我們繼續看下去:【如來藏者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好!這裡很簡單的,勝鬘夫人為我們把如來藏這一個無為自在法與蘊處界這一些有脫、有斷、有離、有異,其實也就是 龍樹菩薩「八不中道」裡面的有生有滅、有常有斷、有一有異、有來有去,以這樣子的有生滅、有常斷、有來去、有一異,這樣子的一個體性範疇,而來籠括了所有的蘊處界一切法。所以他才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中論》)因為在蘊處界,舉例來講,以十八界範疇——六根、六塵、六識,您是找不到這一些法自己出生自己,或是由十八界當中其他的另外的十七法來出生它,或是說自他和合共同來出生自己,或是說無因而生。那在蘊處界這個生滅法所有範疇當中,您找不到出生這一個蘊處界任何一法的原因,可是又說它不是無因生,那您當然就知道了 龍樹菩薩在《中論》當中,他真正所指的這一個中道或是說這一個空性心,它的真實義指的當然是這一個涅槃本際如來藏能夠出生蘊處界,這一個不斷、不離、不脫、不異所謂的不思議之佛法。
在這裡我們可以簡單作一個總結:為什麼我們之前說涅槃的本際不可知?又說有四種法不可思議?這一些不可思議及所謂的涅槃本際依於《勝鬘經》勝鬘夫人乘佛威神力而為大眾演說,我們清楚地知道了,於二乘人不可知、不應去探討、不可去思惟,因為於他們解脫分段生死無益,因為他們所求的只是要滅掉蘊處界。然而大乘人於此涅槃本際乃至十四難、十四無記,卻是必須要來深入去思惟探討;然而這一種深入思惟探討,不可以依於戲論而要來能夠求得一個真正的答案,他必定要依於大乘明心之後,現前能夠親證現觀如來藏祂的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不常不斷。其實也就是等同於《六祖壇經》裡面所記載的,六祖開悟之後所說的那一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還能夠出生蘊處界一切萬法。這兩個地方所演述的法義,都是直指這一個「空性心」如來藏,同時也是一個「有性心」,因為祂具足畢竟空與勝義有,這才是真正的中道。
好!那這《勝鬘經》〈自性清淨章〉第13,後面還有一行經文很清楚地告訴了我們:為什麼 佛在三轉法輪時期,才為眾生明顯地昭示這個如來藏的真實義,而在那之前都是隱覆而說,並沒有完全顯揚而來告訴我們如來藏第八識這個正理。就是這一行:【如來藏者,墮身見眾生、顛倒眾生、空亂意眾生,非其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簡單來講,當一個凡夫乃至一個三乘的修學者,當他還墮於身見、我見,當他於蘊處界生滅法、生滅相還有一個貪愛執著,沒有辦法依於四念處而遠離常樂我淨四種顛倒,他還著於這一個蘊處界現行當中這一個生滅法上面的四相,也就是人、我、眾生、壽者相的時候,他必定會錯取蘊處界當中的一法或是說諸法,而來建立為這一個不生不滅法,所謂的涅槃本際或是一個真實心。像這樣子的顛倒見眾生,甚至還有一些以緣起性空、一切法空,因為他現前只見得有蘊處界法,他現前尚未親證如來藏心,以此而誤以為空性心其實就是蘊處界滅掉之後的一個空相,以這一個「斷滅相、空相」而說它是空性心,而說是中道的真實義,這當然是真正的顛倒。那這樣子的惡知見,一個真實的菩薩是不應該建立的。
好!我們後面再繼續引用其他的大乘經典,我們來看看《楞嚴經》:【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願加被未來,於此門無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難,及末劫沈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這裡大家都知道,這是七佛之師 文殊師利菩薩在二十五圓通,這一些菩薩、這一些緣覺阿羅漢各自在大眾之前,為大眾演說自己如何證得無生的法門之後,文殊師利菩薩起來乘佛威神力而來為大眾來評斷一下,這個二十五圓通當中,哪一些法比較適合我們這一些娑婆世界的眾生?那麼這一共幾句經句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前面兩句,還有最後一句,最可以符合來對應我們這一個單元的標題。前面兩句「頂禮如來藏,無漏不思議」,七佛之師 文殊師利菩薩為我們作見證了這一個如來藏法,祂是無漏法,祂是不思議法!既然是無漏,祂必定不是有為生滅之法,祂必定是真正的不生不滅心。好!那這一個如來藏祂的不思議就是在於祂非蘊處界當中凡夫的意識所可企及,不是戲論所可及。所謂的戲論就是生滅法,所謂的戲論就是凡夫的意識可以去思惟、可以去議論,而依於意識所建立的這一些任何不管是語言文字,乃至離開語言文字的這一些妄想或是妄念,統統都可以說是戲論。
那最後一句「真實心如是」,一句話就為我們楷定了這個如來藏就是大乘成佛之所依的真實心。因為連七佛之師的 文殊師利菩薩,尚且需要頂禮這個無漏不思議的如來藏,當然也為什麼《六祖壇經》當中,慧能祖師在蒙五祖的指示悟入之後,他要如此地讚歎這一個含藏識能生萬法、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無動搖。那這一個含藏識跟這一個如來藏,不攝屬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當中的任何一法。阿賴耶識能夠「受熏持種根身器」,能夠出生七轉識,具足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能夠出生眾生的正報,以祂這個正報所依的這樣子的依報器世間,這一個阿賴耶識祂當然也不攝屬於蘊處界生滅法當中。既然生滅法都只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而阿賴耶識如來藏又都不在生滅法這一些蘊處界當中,那這一法當然是相等同的;換句話說,如來藏本來就是阿賴耶識,因為不生不滅法不可能有兩個,因為所謂的數目之法、次第之法、有來有去之法,所謂的語言文字相應之法,全部都只能攝屬於蘊處界,也就是戲論的範疇當中。
這就如同《妙法蓮華經》或是說我們有時候也會講到《金剛經》,《法華經》、《金剛經》所謂的「此經」,指的都是這個能夠出生蘊處界,不離蘊處界卻不在蘊處界當中,這一個如來藏阿賴耶識。以前的話,我們都經常有聽過一個錯誤的講法:把 佛所說留下來的佛法,特別是暗喻甚至是直指只有阿含時期留下的 佛所說的佛法就是「法身」,而破斥說:「這個後來的後期的大乘以『如來藏』為法身,在蘊處界之外建立了一個『大梵神我』這樣子一個第八識,那不是佛法的真實義。」
那依於我們之前就已經演說過的,我們不講其他的比較殊勝的法義,我們簡單舉一個生活當中有趣的,稍微有趣的一個例子,請觀眾菩薩們自己思惟一下。我現在舉出一隻手,我現在的手指頭數目是多少請您記得。好!我們隔一下,一秒、二秒、三秒,三秒甚至十五秒過去了,那請問菩薩們:「我剛剛舉了幾隻手指頭?」這個所謂的「輪迴、記憶、如來藏」互相之間的關係,我們在兩三年前就已經在某個單元說過了,這裡要提醒菩薩的是:「請問您記得我剛剛舉起的手指頭有五隻,您認為是誰記得?是蘊處界中哪一法記得?」世俗人他當然能夠找出的答案,不外就是「欸!我大腦記得,我意識記得」,除了這兩點之外,大概也沒有其他的答案讓他來選擇。
現在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佛法裡面,我們相信有宿命神通,乃至一些例子,包括有些所謂的宿世記憶,都不是、還不是修學佛法的人能夠顯現的這樣子一個事件。如果您信受輪迴,請問您下輩子您換了一個大腦,您換了一個色身,您換了一個意識,可是您修得神通了,所謂的有宿命神通,那明明您大腦跟意識已經不同一個了,那如果您現在執著說:「我現在記得五,是這一個我的大腦、我的意識記得,而不是靠那一個『受熏持種根身器』,能夠出生蘊處界而不在蘊處界當中的非戲論法——空性心、中道、真實義,所指的這一個涅槃本際如來藏祂能夠受熏、祂能夠持種,所謂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那麼請問您:「您信受輪迴,可是這一世的蘊處界,到下一世根本幾乎是完全都變化掉了。」換句話說,除了意根勉強可以講是同一個,然而意識跟色身大腦根本已經完全變化了。請問您下一世,或者說我們更把它擴大來講,當您五百大劫之後,您修得宿命神通了,那您回憶起來在五百大劫之前,您看過一個電視節目,那您記得裡面有一個人他講過:「這個手指頭是幾隻?」那您記得了。請問您隔了五百大劫,隔了這麼多的蘊處界的變化,這樣的分段生死或在畜生道或在天道,種種的生死流轉意識不知道變過幾個了,那個大腦、色身都不知道已經汰換過幾次了!那請問您:「您如何還能說,您這一世記得是因為意識記得,是因為大腦記得;乃至您五百大劫後,您說您記得是五根手指頭,是意識記得,是大腦記得。」這顯然是說不通的。而這個道理要解說起來其實很簡單,這其實就是呼應剛剛我們所引用的,龍樹菩薩所說的「八不中道」的道理。
這裡首先要先提醒菩薩們,這個八不中道在很多大乘經典,包括《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乃至《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諸多的大乘經早就已經說到了這個八不中道,而來形容這一個法身——這個如來藏這個第八識,不待這一個才區區初地的 龍樹菩薩,於這一個《楞伽經》當中被授記為初地的 龍樹菩薩,才來演說八不中道。這個講法千萬別誤會了,這不是在貶低 龍樹菩薩,而是要來對治某一些,特別是一些佛法當中的外道,硬要強取、強推 龍樹菩薩而說他說的是「大乘空宗」,而與即將要成佛的等覺菩薩 彌勒菩薩所演說的唯識,把它偏頗的定義為所謂的「大乘有宗」,而要拿 龍樹菩薩來對抗這個 彌勒菩薩。殊不知 彌勒菩薩所說的唯識,正是授記 龍樹菩薩為初地的《大乘入楞伽經》裡面所說的如來藏第八識這一個真實義,而這樣子的錯誤的貶低 彌勒菩薩,雖然是隱晦的。而錯誤地抬舉 龍樹菩薩,都正是因為這樣子的所謂的般若、中道、空性,太被不符合實際的推崇了,所以我們這裡要簡單地點出來解說一下。
回來這裡要說的是 龍樹菩薩的八不中道,我們剛剛說過了,「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這很簡單地就告訴了我們,這個蘊處界法、真實法這兩個它都可以各自來演說八不中道。而當您只用蘊處界的範疇來演說八不中道的時候,請記得,您是要從一個負面表列的方式,來顯示有一個二乘聲聞人乃至大乘當中空亂意的這些修行人他們所不了知的這一個「空性心」,其實也是「有性心」這一個如來藏,那真實要來解說八不中道,則必須要從如來藏直接剖入而來說這個「八不」。那我們舉過太多次這個《六祖壇經》的他開悟的自心偈,我們這裡就不說了;乃至這個《心經》,大家都知道《心經》其實就是《金剛經》這個般若真實義的濃縮,這所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是真實的「中道義」。
這一個真實的中道義,所指向的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簡單來說,祂不在蘊處界,所以祂必定不是生滅法,而既然不是生滅法,那我們又知道,生滅法畢竟落在時間當中、空間當中。如果從空間來講,要去講它的變化,那主要就是「有來有去」;從時間上來講,要去講它的變化,主要來講就是「有常有斷」。譬如說這一個人出生之後,他一直都常住於世,住世了大概八十歲,那性命斷了,這是指在「生滅」之後的當中的這一個「出生存在」之後,從時間去講「常、斷」——住世多久。從這一個空間上去講「來去」,他出生在台南,他長大以後到台北,他出生在台灣,他長大以後到美國,這樣子一個講「來」、講「去」。這樣子的在這一個時間、空間當中去檢視蘊處界,它不是只有一法,它有一有二,它落於數目當中,落於次第當中,落於部分當中。而反過來講,這一個不在蘊處界當中的「不生不滅」法,祂既然不在時間當中,祂當然就「不常不斷」;祂不在空間當中,祂當然就也「無來無去」;而祂能夠出生蘊處界一切法,卻與蘊處界一切法不脫、不離、不斷,祂當然才是真實的「不一不異」的中道心。
時間的關係,我們先演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