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問疾品(三)

第065集
由 正翰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而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是《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的〈文殊師利問疾品〉。

經文是這個樣子,「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維摩詰所說》卷2):菩薩行六波羅蜜,依六度而到彼岸;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菩薩能普遍的了知眾生的心與心數法。那麼什麼是心、心數法呢?「心」就是眾生心,眾生所了知的心,眾生的心總是會想這一個、想那一個,一天到晚念念不忘,總是放不下事情,這就是一般人所瞭解的心,這就是眾生心。眾生所知道的心,就是能見、能聞、能嗅、能嚐、能覺、能知,乃至能思、能想的心;還有更微細的眾生心,比如說,不起語言文字的了知,入定時不觸五塵的了知,這些都是眾生心;還有修行者才能知道的眾生心,比如念念生滅或者剎那剎那變易,或者時現時斷的心行,這些都是眾生心。

「心數法」就是心的所有法,它恆依心起,與心相應,繫屬於心,所以稱為心所。說明心有什麼樣的體性以及功能差別,這就是心數法。這些都是二乘聖人無法了知的。二乘聖人,他所知的眾生心與心數法,是只知道六個識以及六識的心數法而已,他對於意根以及意根的心數法就已經不很瞭解了,何況是更深的心與心數法?所以在二乘聖人的智慧上,他知道眼識以及眼識的心數法,知道眼等六識心與心數法,這是十智具足的大阿羅漢才能知曉的,才能知道的;但意根的部分,卻只能知道一點點,至於第八識如來藏心以及如來藏的心數法,就完全無法了知。

這個如來藏心不同於眾生心,這是《維摩詰經》當中所說的:「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維摩詰所說》卷1)這個所說的是真實心。「知是菩提」是說真如能完全了知一切有情眾生的心行欲念,然後起極為微妙的運作;這種運作,不是一般的眾生,或是尚未悟得真心如來藏的人,所能了知的,所以借用道家的一句話說,這叫作「百姓日用而不知」。如來藏心不是能知能覺的心,但能夠了知眾生能知能覺的心的一切心行,而且能夠配合運作無間,所以說:「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

維摩詰大士說這一句話以後,恐怕眾生會誤會這個能知能覺的心就是真如,所以緊接著說:「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真如雖然能了知眾生的心行,但祂不見色、不聞聲、不嗅香,不嚐味、不受觸,乃至不知六入諸法,祂對六入、六塵不能體會,這個不會六入的心才是菩提心。即使極少數大阿羅漢能有所知,但是也都是後來聽聞 佛說大乘經典的時候,記持一小部分,都不是親證,所以不能夠像菩薩一樣為人來廣說;所以說,他不是「遍知」的,除非後來迴入大乘而悟入。

因此菩薩和阿羅漢不一樣,菩薩對於八識心王一一心的作用及體性都要了知。不但如此,對於八個識各有什麼樣的心數法,也就是心所有法,它們其中的同與異也都要了知。所以菩薩行六波羅蜜的目的,固然是要到達解脫的彼岸,但在這個過程當中,卻能夠普遍地了知一切眾生的八識心王,對於八識心王要能一一現前地觀察以及體驗,而且還要現前觀察八識心王各有哪些不同的心數法。所以,能夠這樣遍知眾生的心與心數法,而生生世世行於六波羅蜜,才是真正的菩薩行。

接下來的經文是「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維摩詰所說》卷2):六通就是五神通再加上漏盡通。但菩薩所修的道和二乘聖人所修的道是截然不同的。慧解脫的阿羅漢只要具足四禪八定的時候,就能同時證得滅盡定;或者說:凡夫已具足了四禪八定的時候,只要斷了我見就可以證滅盡定。但是二乘人急於修得諸漏永盡,然後急於求證無餘涅槃,最後灰身泯智,但這對眾生沒有利益。而菩薩道不同,菩薩初地滿心就可以斷盡我執而成就慧解脫的漏盡通,但是他們都不想要斷盡思惑,故意留惑潤生,也就是留著最後一分的思惑潤未來世生,否則捨報後一定會入無餘涅槃。

所以,初地滿心的時候不是不能證漏盡通,他可以取證慧解脫果,但是故意不取證,因為他的目標不在解脫分段生死上面。所有的菩薩們都把解脫果的取證,當作佛菩提道的副產品——聲聞乘解脫果的果證,本來就不是他所想要的最終目的地,那只是佛菩提果中附帶產生的副產品。所以菩薩繼續進修到三地滿心的時候,已經得到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了,這個時候隨時隨地可以取證滅盡定,隨時可以提前捨報然後來入無餘涅槃,可是菩薩他懶得入滅盡定,也不想去取證三明六通的俱解脫果。因為他覺得入滅盡定中無所事事,沒有意義,既不能自利也不能利他,所以他繼續在無生法忍上面來進修,繼續在習氣種子的斷除上面來努力。所以,三地滿心是可以漏盡,可以六通具足的,他不是沒有能力得,但是因為他沒有涅槃貪。

所以,菩薩又繼續進修到六地滿心,這個時候不得不取證滅盡定了,可是他取證了滅盡定,還是故意再起一分思惑,還是沒有漏盡通。阿羅漢們不能夠想像這樣的境界:斷了我見又具足了四禪八定怎麼不取證滅盡定呢?怎麼可能證了滅盡定以後,竟然不斷盡思惑而沒有漏盡通呢?這不可能啊!太奇怪了,太不可思議了!那菩薩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行六通呢?從七地滿心開始,七地滿心前故意不盡諸漏。到了七地滿心時念念入滅盡定,這個境界是阿羅漢說不可能的,但是菩薩就是這樣。

阿羅漢們無法想像怎麼念念入滅盡定呢?阿羅漢是入了滅盡定的時候,諸法都不再現前,這個七地滿心的菩薩卻念念在滅盡定當中,卻無妨諸法照樣現前,阿羅漢真的是無法想像。這個時候菩薩有漏盡通了沒有?還是沒有!還是故意留著一分的思惑。到了後來入了八地的入地心,才終於把最後一分的思惑斷除了,才算有了漏盡通。所以菩薩到了八地之後才具足行於六通,七地滿心之前都不具足漏盡通,可是由於大悲願而不斷盡諸漏,反而留惑潤生,也就是繼續在三界當中自度度他。初地滿心時就已經可以斷盡諸漏,三地滿心已經可以具足六通,卻都故意不盡諸漏而擁有漏盡通的這個功德,故意留著一分思惑而具足六通的功德;這樣生生世世在人間自度度他,這才是菩薩行。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面的經文,「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維摩詰所說》卷2):菩薩修禪定得初禪不退,進修四無量心,當慈無量心具足圓滿的時候,捨報後就有資格去初禪天當大梵天。可是菩薩修得慈無量心以後,他根本不想生到梵天去,他對大梵天王的位子完全沒有興趣。菩薩知道如果他貪求梵天王的果報,那他的佛菩提道修行就會障礙連連;因為菩薩知道娑婆世界有百億大梵天,每一個大梵天王都在提防他,因為害怕梵天王的地位被奪走,因此菩薩修福德的時候都會來障礙。如果這個時候菩薩的心裡完全沒有想到要這些名位,那麼這些百億的梵天王對你是完全放心的,他們幫你都來不及了,怎麼會障礙你呢?

乃至證得二禪以後,他可以加修悲無量心,悲無量心圓滿了就有資格去當二禪天的天王,菩薩也不會想要這樣。乃至第四禪時再加修捨無量心,捨無量心成就了,就可以當四禪天的天王,那他也不想要這樣子,菩薩對於這種名位是沒有興趣的。諸地菩薩如果到了人間,想要當國王,想要當總統,福德絕對夠,絕對能夠勝任。但是不論你怎樣地鼓勵他,他都沒興趣,這就是菩薩行:有能力獲得三界中的可愛異熟果報,但是菩薩們不想要。所以菩薩三地滿心前已經證得四無量心,但是絕不會貪著生於色界天中來取得諸天天主的寶座,有這樣的心念,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

接下來的經文是「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維摩詰所說》卷2):禪定三昧與解脫三昧是兩個法。先從禪定三昧的果報來談,外道們如果證得禪定,捨報時禪定的境界現前了,他看見了會歡喜,因為喜歡所以生到色界天去;也就是說,捨報之後會看見初禪天的境界,是這麼樣的清淨,這麼樣的殊勝,假使沒有警覺靠過去想要瞭解,那就會被吸引而生到禪定天去了。

在色界天中想要聽聞佛法是不容易的,因為色界天只有在五不還天之頂的色究竟天宮才有佛法,下四天則都是聲聞法中的三果人所受生之處;可是色究竟天你去不了,因為得要有種智才能往生那裡:得要有初地以上證量以及福德,你才能夠去到那裡。所以在中陰的境界看見了禪定天的境界時不要嚮往,應該在心中記住:「我還要在人間繼續學佛,我不要去色界天。」那麼要記住:將來捨報的時候不要進入那一種境界去。如果證得禪定以後捨報,色界天的這種境界相就會現前,那個時候不要貪著,就不會隨禪受生;隨禪受生時,就會難行菩薩行了,道業的進展將會很緩慢。

接下來,我們就來講一下解脫三昧。解脫三昧的禪思境界就是說,你已經斷了我見,或者說進一步斷了一分、二分、三分的我執,這是解脫三昧。得解脫三昧的人死後也會生到天界去,譬如說證得初果的人,七次的人天往返而受生之後,就能夠出三界,那表示他在人間斷我見的解脫三昧,會使他生到欲界天去;即使進斷一分我執而成為二果人,也還是會生在欲界天當中,因為他只是薄貪瞋癡,尚未斷盡貪瞋癡,那麼心境仍然在欲界的境界當中。如果是三果人,生到五不還天的下四天裡面,那還是在色界天當中,仍然是隨禪受生。但是菩薩證得禪定及解脫三昧之後,卻都不樂於隨禪受生,也就是都不會生到色界天去,而是世世繼續在人間辛苦地受生,然後繼續地來利益眾生,而快速地來增長道業,這樣子才是菩薩行。

因為時間上的關係,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到這邊結束。

阿彌陀佛!


點擊數: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