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14集
由 正齡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真實義」節目,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如何成就佛國淨土」第三個講次。
上次節目中,佛陀就寶積菩薩所問「如何成就佛國淨土」,開示了菩薩應具深心、直心、菩提心,相應的眾生在菩薩成佛時會生到祂的佛國淨土中來。佛陀又開示說:六度也是菩薩攝受眾生成就佛土,必須要有的修行內涵。今天接著來看忍辱等等。
佛陀說:【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
忍辱有兩種:世間忍及出世間忍。一般人所修的忍都只是對眾生的無理行為及貪瞋行為的忍,這只是眾生忍,也是世間忍。出世間忍有二乘與大乘的不同。聲聞乘是對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法,現前觀察到這些法的每一法都沒有真實常住不壞的自體性,進而將我所的貪著去除掉,而對自我的貪著也減少了,甚至能夠斷五下分結、五上分結,這就是聲聞菩提的無生忍。
緣覺菩提的忍,則是透過十因緣及十二因緣的觀行,確認無明是身口意行(三行)造作的根源,但無明不會憑空而有,無明含藏在一個無生的法中,有這個無生的法常住不壞、不滅,無明才能有作用,讓眾生每一世不斷造作,又不斷的生死,而流轉不停。雖然緣覺聖者可以推知有一個無生的法存在,卻未證這個無生的法──本識如來藏;但是緣覺聖者有能力將會生死流轉的無明滅盡,不讓十二因緣中的「識緣名色」的六識心再生起,也願意捨壽時讓自己消失不再投胎受生,這是緣覺菩提因緣觀的無生忍。
那大乘行者除了這兩種忍之外,還親證了緣覺聖者所推觀出來的本識阿賴耶識,能夠現觀而且接受這個本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而可以轉依本識的真如性。因此,除了能夠忍於能思能想的意識等見聞覺知心外,同時知道,還有時時刻刻作主的意根末那識,另外還有一個本識是本來就無生的,這就是大乘無生忍。而大乘的忍還包含諸地菩薩的無生法忍。因此說:大乘法中,對於親證如來藏而有的「人無我」智慧,及進修別相智、一切種智而有的「法無我」的智慧境界,能夠接受,就成就了大乘無生忍及無生法忍。
而能夠忍於蘊處界虛妄不實,雖然是共二乘菩提所證,也是菩薩攝取的淨土之一;然而攝受淨土最主要的是能忍於諸法從如來藏生,能忍於一切法本來無生,因為一切法攝歸如來藏,如此具足無生法忍,才能夠具足淨土的成就。由於菩薩無量劫來如此修行,也如此教導眾生,當然會漸漸地圓滿三十二大人相的莊嚴,菩薩所教導的眾生也能夠或多或少成就三十二莊嚴相,當菩薩成佛時就會來生其佛國。
佛又開示:【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精進很不容易,就像《大智度論》中帝釋所說:【菩薩發大心、魚子、菴樹華,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大智度論》卷4)
發心要成就佛道的人很多,魚產卵一次也會產很多,或者如高大的菴羅樹開花時很多,但是能長成魚或者結成果實的卻很少,同理能成就佛道的也很少。所以能精進持續不斷,直到成佛者非常稀有難得。
在佛道的修行中,由於精進程度的差別,而有不同的不退的層次,如十信位對三寶具足信受的信不退;七住位親證實相心的位不退;乃至初地菩薩行不退,以及八地以上菩薩的念不退,最後到達佛地的究竟不退。
實際上精進對個人佛道的修證有很大的影響,譬如有的人修十信位,只要一個大劫就完成了,有的人卻要一萬大劫才能完成,因此這樣的精進程度差異非常大。而有人可以長劫入短劫,一劫是以一年、一個月,甚至一天就過完了,有的人是精進不夠,真的要一劫的時間才能過完一劫,這中間的差異端視個人精進的差異而有不同。精進這一度要一直修到等覺地十度完成了,才算完成。所以要精進才能成就佛國淨土。菩薩自己這樣精進修其餘五度,乃至入地後的其他九度萬行也都如此精進修習,而三大無量劫中如此教導眾生,因此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佛接著開示:【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我們都知道修禪定發起初禪才能夠往生色界初禪天,如果能繼而證得二禪、三禪、四禪,甚至證得無色界定,那麼未來就能夠往生色界諸天或無色界天。但是修證禪定的目的其實不在往生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尤其是無色界天。修證禪定主要目的是要親證、了知三界境界相。有這三界九地的區分,其境界相自然各不相同,要成就佛道,對於三界境界相不能不知,否則就沒有能力攝受色界天人,乃至無色界的眾生。
再說二乘聖者可以入無餘涅槃,諸佛一樣也有能力入無餘涅槃,但諸佛因為悲心及願力,不會捨棄眾生而入無餘涅槃。《成唯識論》中所說的四種涅槃,其中佛地才有的無住處涅槃,顯示諸佛安住無住處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如此利樂眾生永無止盡。可知成佛也要具足修學通外道的四禪八定,但是外道最多只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外道沒有能力證滅盡定,也不可能入無餘涅槃;二乘聖者方便說他們可以入無餘涅槃,卻不證本識;只有諸佛具足四種涅槃。而菩薩修證四禪八定須配合佛道次第的時節因緣,要依照佛道的次第來修,到最後身菩薩位示現如同凡夫入胎、住胎、出胎,即將成佛前再修學四禪八定,於化緣圓滿示現入大般涅槃時,更以獅子奮迅三昧由初禪轉進到滅盡定,再退回初禪,再進到四禪,而入大般涅槃。
因此,菩薩要成就淨土,一定要具足世間人的禪定,經由世間禪定,來輔助般若,成就無量百千三昧,所以禪定也是菩薩淨土。菩薩自己這樣修行,也教導弟子們如此修行,無量劫下來,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的眾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開示說:【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
一般人說某某人很有智慧,通常只是在世間法上很專精,或有善巧,但這並不是佛法中所說的智慧。菩薩修的智慧包含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以及佛菩提的智慧,也就是菩薩具有三乘菩提的智慧。其中聲聞菩提與緣覺菩提的智慧攸關眾生能否斷除無量劫來的生死苦痛,而得以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然而聲聞或緣覺聖者具有出離生死的解脫智慧,對於菩薩獨有的佛菩提智慧,卻是懵無所知。
因此,二乘聖者的智慧到達二乘究竟地──阿羅漢以及辟支佛地的智慧,雖然名為一切智,也只能讓他們斷見惑與思惑,不再有分段生死,但對於無餘涅槃中的實際並不知道,法界的實相也不知道。而菩薩修學佛菩提,則包含二乘菩提的一切智,還親證法界實相而有般若智慧,更因為對如來藏所含藏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的修學、驗證而有一切種智;只是在諸地位階,因為尚未具足圓滿,而稱為道種智,到佛地具足圓滿時,才稱為一切種智。因此,諸佛都具足三乘菩提的智慧,二乘解脫道的智慧--一切智,以及大乘佛菩提道的智慧--一切種智都具足圓滿了,才可以說菩薩成佛了。
由此可知佛國淨土的成就,除了解脫道的智慧外,一定要修學一切種智,而這個前提是親證如來藏,通達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並且分證五分法身,也就是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入初地有了無生法忍智慧,之後才有諸地菩薩增上慧學的進修,直到佛地具足圓滿。因此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因為菩薩的弟子們對般若及實相,已經心得決定而不移動,因此這不是在講禪定的定,而是對佛菩提的心得決定,絕不動搖。由於菩薩三大無量數劫來,都是如此在修學,也這樣子在教導眾生,在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佛陀又開示說:【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四無量心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四無量心的修行主要是觀想眾生離苦得樂,首先緣於自己的親眷,其次觀想無親無怨的眾生受樂離苦,最後再緣於與自己有怨的眾生,觀想他們離苦受樂的模樣。由於菩薩在修四無量心時,如果有禪定證量的佐助呢,會很容易成就,因此佛菩提道中四無量心的修行,應在三地即將滿心前,具足四禪八定時,再來修學,最容易證得。能夠成就四無量心,再修五神通,在未來無量劫中可以度化很多眾生,也都修習四無量心,因此在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的眾生來生其國。
接著如來開示:【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攝法,是利樂眾生的要領,先給予眾生他所需要的財、物,同時對眾生也是講柔軟語,而不是惡言惡語,這樣就容易親近眾生;接著還要與眾生一起承擔事情,不是只有嘴巴講,要眾生如何如何,而自己從來都不與眾生一起共事。在布施、愛語、與眾生同事的過程中,所作事都為了利益眾生。菩薩無量劫中這樣去利樂眾生,就攝取了這些眾生,也成就了這部分的國土。為何菩薩行四攝法所攝的眾生來生其國?先就布施來看,菩薩能捨財物,布施給眾生,才有可能斷除外我所的貪愛,能斷外我所的貪,才可能捨命,將自我殺掉,否定自我,不認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心為真實我,這個我見能斷,才能得解脫。而愛語、同事及利行,則是布施無畏給眾生,這四攝法總的來說就是布施,因此,對於更深細的內外我所的貪愛及我見也能斷除。因此說,菩薩以四攝法攝受眾生、攝取佛國土,當菩薩成佛時,無量劫來因菩薩的教導同樣如此修習四攝法的眾生也都能夠得解脫,就會生來菩薩的佛國淨土。
接著如來又開示:【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卷上)菩薩入地後,還是繼續修布施、持戒等等,一直到六地修般若波羅蜜多,而層次與三賢位的六度則有所差別。菩薩在三地滿心時四禪八定具足,雖然可以取證滅盡定,由於悲心深重,不會取證滅盡定。到了六地,菩薩於完成六地無生法忍時,為了滿足六地心,才取證滅盡定,而轉入第七地。但是菩薩不像俱解脫阿羅漢,沒事就入滅盡定,菩薩為了利樂眾生,都在無生法忍上修證、用功,以無生法忍來教導利益眾生,因此菩薩六地滿心才不得不取證滅盡定。而七地心菩薩一念之中就可以入滅盡定,而且念念都在滅盡定當中,也同時在為眾生說法,同時在利樂眾生。這真的是不可思議!
阿羅漢要斷思惑才能入無餘涅槃,菩薩不斷思惑而證涅槃,雖然這都不是我們現在能知道的境界,但不能因為我們還證不到、不知道其心境,就否定七地菩薩的證境。而七地滿心菩薩證念念入滅盡定,需要有方便波羅蜜多,這也是入地菩薩十度萬行中的第七度所修,完成了七地方便波羅蜜多後,才能進入第三大無量數劫,往成佛之道再前進;因此,菩薩要成佛一定具有善巧方便,來攝受清淨國土。因為菩薩無量劫中如此修習,也教導弟子們如此修習,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的眾生,來生其佛國淨土。
由這幾次節目的說明,相信各位菩薩可以看出,一位菩薩要成就佛菩提道的過程是需要修習很多法,需要利樂無量無邊的眾生,在這個過程中來攝受眾生,才能攝受佛土而成就一個佛國淨土。在這長時劫中,不但自己要如是修行,也要教導眾生如是修行,這些被菩薩教導過的眾生,才會在菩薩成佛時,來生其國。
然而這個過程是需要三大無量數劫的時間,而且很多是在事相上面來實際利益眾生。各位菩薩聽到這裡是否會覺得:這樣看來,顯然與這一部《維摩詰經》所說的,或者一般常聽到的心淨國土淨,這句話有所違背?其實並無違背,其道理我們略說如下:
在根本論中,當來下生成佛的 彌勒菩薩如是開示:【若事、若時、若補特伽羅故,諸佛世尊流布聖教。】(《瑜伽師地論》卷81)諸佛世尊都是依於事相、時間以及有情等三個依處,在流傳分布諸佛的聖教。也就是說:諸佛說法時會對有情眾生就現象界的事相來說,也會以過去的言說事、現在發生的事,以及未來將發生的事來演說三世的事。諸佛說法既然都是依時、依事及有情來說,顯見諸佛不離世間度化眾生,不離世間事度化眾生。因此說界外無法,三界外沒有眾生,更沒有法可以聽聞修習。
同理,菩薩在三大無數劫攝受眾生的過程中,也同樣要在事相上來利益眾生,同時還在實相法的教導上來利益眾生,由此熏習的種子及改變的習氣,或者淡薄乃至斷除的煩惱與無明,才能一世一世隨著眾生的投胎受生而延續下去,但這些都不是有見聞覺知的六識心所能夠成就的。因此攝受眾生,雖然是在事相上作利益眾生的事,實際上是在攝受眾生的心,藉由覺知心的聽聞、熏習,判斷、信受菩薩所說的法,願意改變原有不正確的知見,一再地加以實行後,成為習慣,就改變了等流習氣,而本識心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也就漸漸轉變清淨,一世一世如此熏習、實修的結果,弟子與菩薩就會越來越相契,也越來越信受菩薩,這才是真實在攝受眾生。
從這裡也可以知道菩薩要成就佛道,不只是攝受眾生,自己也同樣毫無懈怠的修習,而這個過程是很辛苦,時劫是很久遠的。所以佛菩提道的修行,絕對不可能是一生一世就能成就的,也絕不是偶然發生的,說即生成佛那是騙人的,除非像二千五百多年前 釋迦如來是以最後生菩薩身降生成佛,才是即生成佛。
有一位法師在他的著作中說:「【佛是無師自悟的,智慧與能力,一切都不是弟子們可及的。為什麼呢?在生死流轉相續的信念,因果的原理下,惟有釋尊在過去生中,累積功德,勝過弟子們,所以成佛而究竟解脫時,才會優缽曇花那樣的偶然出現,超過弟子們所有的功德。】(《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頁124)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簡單提出二點說明:
第一、這位法師認為生死流轉相續只是一個信念,並不是確實有生死流轉這回事;而因果也是不存在的,因果只是佛法中的一個原理,意味著因果原理是可以被推翻或被改變的。
第二、世尊的成佛,也只是像優缽曇花一樣是偶然才出現的,並不是三大無量數劫精進修行、攝受眾生而有的必然結果。這位法師的意思是說,諸佛的成佛並不是經過長劫的修行而成就的,反倒是靠運氣而有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位法師又說:【佛的功德勝過聲聞弟子,佛在前生的修行也勝過聲聞弟子,這也是各部派所公認的。佛教界存有這樣的共同心理,於是不自覺的傳出了釋尊過去生中的修行事跡,可敬可頌,可歌可泣的偉大行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頁124)
顯示這位法師根本不相信 世尊的功德與過去生的修行勝過聲聞弟子,認為這是各部派對佛的懷念而公認的,其實佛與聲聞弟子的功德是一樣的。而 世尊過去生的修行事跡,也只是在懷念的心理下不自覺地傳出的偉大行為,其實 世尊的過去並沒有這些事跡。如果是這樣子,那麼《維摩詰經》說的菩薩修行成佛,須要攝受眾生以成就佛土,心淨則國土淨,也就成為虛妄之談,根本無須長劫修行,運氣好就可以成佛了!各位菩薩,您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當然是不正確的。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具足,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