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02集
由 正融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空性中道之真實義」。
上個單元,我們講到三法印,三法印就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涅槃就必須要符合這三法印。佛在經典中有開示說「佛乘唯有一乘」,也就是佛菩提——唯一的佛乘,而 佛為了度眾的方便說有三乘。事實上,唯有一佛乘,唯一佛乘也就是大乘;大乘法也是在幫助圓滿建立二乘的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因為在無餘涅槃之中,那是空性心如來藏單獨存在的境界,如來藏祂是離見聞覺知,祂也離六塵,所以是寂靜的。如來藏祂既沒有我,也沒有我所,所以是「諸法無我」,這就符合三法印。而如來藏祂從來就不會墮於諸法之中,而諸法卻都是從祂而生。但是,如來藏祂是離人、我、眾生、壽者相,所以祂沒有諸法我的我性;也就是說,在諸法存在的當下,祂本來就是無我,所以稱為「諸法無我」,不必等到滅掉了諸法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才說諸法無我。
講到「諸行無常」的這個法義,是說凡是「行」,都是無常的:身行是無常,口行是無常,意行也是無常的。但是入了無餘涅槃之後,就只剩下空性心如來藏單獨存在,所以說如來藏是真實無我,而又不會墮入斷滅空的境界。這樣子既是符合三法印,也不會落於斷滅見之中。
我們知道大乘如來藏法,之所以能夠稱為是二乘法的根本,就是因為大乘法所實證的解脫,是不可思議的解脫,那是無餘涅槃中的本際,這不是二乘人所能夠了知的,所以稱為不可思議解脫。而大乘法的不可思議解脫,之所以能夠稱為不可思議解脫,那也是因為所有一切的眾生都是本來常住涅槃。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證悟,一切的眾生都是本來就常住在涅槃之中;假使你證悟了如來藏,那你就是證得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實證的這個涅槃並不是修來的,而是本來就存在的本來涅槃,但是如果不修大乘行,那也是沒有辦法證得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為祂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緣故,所以才能夠成就二乘的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也才能夠成就最後佛地的無住處涅槃。而這個本來涅槃必須是依於空性心如來藏而建立的。
菩薩證悟的時候,其實也只是實證了這個本來就存在的涅槃,所以叫作「本來」。如果說涅槃是修來的,那麼所修來的涅槃,將來一定會壞失掉,因為凡是修來的,那都是有生之法;而有生之法的本質,就是本無而今有的法。如果說是本無而今有的涅槃,那就一定不是真實的涅槃,因為那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都是從緣而起的法,未來有一天當緣散了,它就一定會壞滅掉,所以涅槃絕對不是修來的,而是本來就一直存在的。因為本來存在,所以是不生,也就是說,祂從來不曾出生過;既然不曾出生過,那麼未來就不會有壞滅,因為那是本來有的,不是修來的,並不是假借因緣而成就的。
至於外道們所講的現前本來涅槃,其實都不外乎所謂的「五現涅槃」。外道所謂的五現涅槃,那都是修來的,都不是本來就有的涅槃,所以外道所謂的五現涅槃,那都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它將來必定都會壞滅掉,因為五現涅槃全部都是落在意識境界中的生滅法。至於二乘阿羅漢的涅槃,那也是修來的,因為阿羅漢在入滅之前叫作「有餘涅槃」,入滅之後叫作「無餘涅槃」,無論是有餘涅槃或者是無餘涅槃的本際,其實就是菩薩所實證的「本來涅槃」。二乘有餘涅槃的「有餘」,是說阿羅漢在入滅之前還有微苦所依,譬如還有冷熱、飢渴、寒暑、痛癢等等這些苦,這是他所剩下最後的苦,那麼等到他入了無餘涅槃,這些微苦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還沒有入無餘涅槃之前叫作有餘涅槃。如果入了無餘涅槃,那麼十八界法都滅盡了,所以無人、無我,更無我所;意根斷了,五根斷了,六塵斷了,六識也斷了,那麼這個時候餘苦滅盡,就叫作無餘涅槃。
二乘涅槃為什麼說是修來的呢?而二乘涅槃又為什麼能夠被大乘法支持,而可以變成不是修來的呢?那是因為二乘涅槃是要斷煩惱,所要斷的煩惱就是斷我見和斷我執。也就是說,要斷除掉「誤認五陰為真實我、為常住法」的這個錯誤的見解。所以,要先把我見確實地斷除掉,之後再進一步修斷外我所、內我所,還有對自我的執著,才能夠成為阿羅漢。在成為阿羅漢之後,對於十八界任何一界的粗相和細相,完全沒有執著了,又因為信受 佛所說,所以阿羅漢在捨報的時候,他滅除掉一切的覺觀,不再讓自己存在,他也沒有恐懼而入了無餘涅槃。其他還有像是外道證得四禪,他們在死亡的時候,是作涅槃想而想入涅槃,正是因為這個樣子的緣故,而入不了無餘涅槃,那就只能夠去到無想天。但是阿羅漢就不是這個樣子,阿羅漢他是把六根、六塵和六識全部都滅盡,把五蘊十八界都滅盡,讓自我不存在,所以這個才是究竟的寂滅。
阿羅漢所入的無餘涅槃,其實還是大乘菩薩所證的本識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他捨報之後,十八界全部都滅盡,就只剩下涅槃中的本際存在;在四阿含的諸經當中,佛有的時候稱為本際、稱為實際,稱為如或者稱為真如,有的時候稱為我,說那個涅槃裡面是我,但是那並不是講十八界我,而是在講空性心如來藏真實我,有的時候又稱為如來藏,在南傳《阿含經》--《尼柯耶》,則稱為阿賴耶識。所以,二乘法必須依靠著大乘法來支持、來建立,依靠著大乘法而存在,所以說「二乘法是以大乘法為根本」。
佛為了救度眾生,所以說法的順序是以二乘法為先,那是因為二乘法比較粗淺,不深妙,眾生容易懂、容易修、容易證。但是,事實上二乘的解脫道,其實是從唯一佛乘的佛菩提當中抽出來的一個小部分,主要是要讓眾生能夠先證得解脫,要讓眾生對於佛陀聖教所講的佛菩提能夠生起大信心,才不至於未來要面對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會有退轉。所以,二乘涅槃本來就是大乘法中的一個小部分,是先要讓眾生確實可以出離三界生死之後,佛再來演說般若,最後再來講唯識增上慧學方廣經典,未來眾生五法具足了,終究能夠圓成大乘成佛之道。所以,從佛為眾生說法的順序先後來看,佛是先宣說《阿含》,而《阿含》的根本就是以大乘法為宗本。所以阿羅漢入了二乘涅槃以後,他們在生前並沒有實證如來藏本際。
所以無餘涅槃中的如來藏在哪裡?阿羅漢其實不知道。因為入無餘涅槃之後,那是如來藏自身單獨存在的境界,所以阿羅漢並不知道。而且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是把自己給滅掉成為無餘涅槃,當他滅掉自己以後,已經沒有一個自我可以知道無餘涅槃裡面的境界,已經沒有一個自我能夠住在無餘涅槃的境界之中,當然就沒有辦法知道涅槃之中無境界的境界相。但是菩薩是在覺知心存在的當下,實證了空性心如來藏,所以可以現觀無餘涅槃,而不必滅掉蘊處界,就能夠實證無餘涅槃中的本際。等你找到了如來藏,那你就能夠清楚知道:原來如來藏自己的境界是這個樣子。這就是菩薩不斷思惑,而能夠證得無餘涅槃中的本際,所以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的是不可思議。
事實上來說,十八界我和如來藏是同在一起,當菩薩實證了,現前觀察如來藏自身的境界,那就先把十八界自我的境界推到一邊,再把如來藏獨住的境界推到另外一邊,就這樣子來看如來藏祂自己獨住的境界,那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如來藏獨住的境界,沒有十八界法而祂單獨存在,那麼祂離見聞覺知,既不思量也不作主,也沒有任何的這些貪厭,一切的心所法也都全部沒有,這就是無餘涅槃的境界。當菩薩證悟了如來藏,就可以知道「十八界」可以依止於「離十八界境界的如來藏」而存在;所以《菩薩優婆塞戒經》中 佛有開示說「菩薩有般若也有波羅蜜,阿羅漢沒有般若也沒有波羅蜜」,道理就在這裡。
「般若」指的是法界真實相的智慧,有這個智慧才叫作般若智慧;「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阿羅漢因為沒有實證三界萬法的根源,所以不知道彼岸的境界,因此阿羅漢沒有實相的智慧,阿羅漢沒有般若。但是菩薩就不是這個樣子,菩薩實證了法界萬法的根源——空性心如來藏,菩薩能夠把祂找出來,然後觀察祂,所以菩薩是現前觀察,而不是依靠思惟想像的。菩薩能夠現觀到:這個空性心如來藏跟我是完全的不同,我在這裡有見聞覺知,有苦樂受,所以我就不得不要去思量要怎麼樣離苦,要怎麼樣能夠去獲取快樂,所以就會去思量、會去作主。可是會作主的心,那是生滅的心,那是流轉生死的根源;而菩薩所證得的空性心如來藏,祂從來就不作主。菩薩確實斷了我見,也斷了我執,自然就不會想要去作主,那就有實證解脫的大功德,就可以在三界之中,隨順於如來藏的法性來運作。當菩薩實證了如來藏,那麼他對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這個「本來性」,就能夠作現觀,知道涅槃的本來性不是修來的,這是證悟菩薩都會有的「本來性」的第一個現觀。
而空性心如來藏,祂並不是一個空無的、虛無的想像空,祂是有種種的自性。但是祂的自性,並不是自性見外道所講的那些自性,自性見外道所講的自性,都是六識的虛妄自性,所以絕對不能夠和如來藏的真實自性來等量齊觀、相提並論。當你證得如來藏的時候,就可以現前觀察到如來藏的種種的這些法性:輪轉生死要靠祂,成佛要靠祂,入二乘涅槃也是要靠祂。所以如來藏是有祂真實的自性,如來藏也有祂的清淨性,而且本來就是清淨的自性。
那為什麼說祂是「清淨」?是因為眾生都想要離苦得樂,但是卻都落在五陰之中,落在十八界法之中。自古至今都有一些錯悟的大師們以及大居士們,他們往往想要死了之後還能夠作主,那也是落在五陰之中,落在十八界法之中,所以也是不清淨的。而如來藏祂的清淨性,是從來就無所得,因為祂從來不在六塵之中起任何的這些貪厭取捨,祂從來都不作主,所以說祂是清淨的;但是,眾生都是時時要作主、處處要作主,所以不清淨!眾生為什麼想要作主?是因為眾生想要離苦得樂,而且都只想要單獨有樂,而不要有苦。
那麼「有」又是什麼呢?「有」就是十八界法,「有」不外乎三界有。其實,「有」就是意識有,就是意識想要離苦得樂;而能夠作主的那個心,那就是「我」,所以只要有我存在,那就一定會有知覺,有知覺就一定會領受苦樂。所以對於「見聞覺知」,祖師就這麼說,說:「見聞覺知是解脱的根本。」又說:「見聞覺知是生死的根本。」其實這是同一個東西,但是有兩面。也就是說,如果見聞覺知心能夠懂得斷我見,那就可以解脫;如果見聞覺知心不懂得斷我見,而想要讓自己永遠存在,那就會永遠在輪轉生死。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講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