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81集
由 正禮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有大法師把這個如來藏當成外道的神我,而有一些錯誤的主張,那我們來看看他的一些說法:【眾生是有我的,我就是如來藏,也就是佛性。在眾生身(心相續)中有如來藏、我,與神教的神我思想相近。在印度世俗語言中,如來與我是有同樣意義的,眾生身中是有如來(我)的,只是如人還在胎藏中,沒有誕生而已。】(《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頁400~401。)
這段內容,顯然他對於如來藏的意思是錯誤的,他認為說如來藏是就像胎藏一樣,在母親的腹中這個胎藏裡面,還沒有誕生而已。這個說法是錯的,因為如來藏本來就具足,祂本來就存在,只是眾生不認識祂,所以祂沒有誕生的問題;如果祂有誕生的現象,那祂就是有生之法了,顯然他這樣說法是錯誤的。那他提到說「在印度語裡面,這個如來跟我其實是有同樣的意義的」,這是沒有錯,因為我們在前面的幾集裡面已經有說了,仙尼外道跟佛陀討論「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的時候,這個「我」馬上可以轉換成「如來」。
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經文也有作這樣的說明:【或以佛名名為如來,或以眾生名字名為如來:如先世來,後世亦如是去,是亦名如來,亦名如去。】這個話是《大智度論》卷55裡面的話,也就是 龍樹菩薩他就有說:「這個如來,祂也可以用諸佛的名字來說諸佛如來,那也可以用眾生來說如來。」那顯然如果就眾生來說,祂就叫如來藏;如果就諸佛如來來說,祂就是無垢識。所以顯然諸佛跟眾生同樣都有如來藏,所以經典裡面也經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其實這統統都是相同的道理啊!並沒有什麼特別。可是他就是用這種方式,要來暗示大家說:「你看在印度話裡面,我跟如來是一樣的,所以如來藏跟印度教裡面的神我,是一樣的意思。」他在暗示這件事情。
可是當他暗示這件事情,他本身是有矛盾性的。因為他原來說如來藏是大乘後期在祕密大乘才有的,可是他現在又要主張說,其實不是只有這樣子,在還沒有佛教之前就有如來這個話了,在印度教裡面就有這個話了,所以如來藏是外道神我,那在佛教之前就有了。那請問一下,當他這兩個主張都提出來的時候,他本身已經矛盾了。如果印度教本身就有,那你就不應該主張這個如來藏是祕密大乘才發展出來的;如果你主張祕密大乘那個時候才發展出來,你就不應該說,祂是在印度教裡面佛教之前就有的,那你同時主張兩個,不就你自己就矛盾了嗎?因為這兩個主張是不相容的嘛!那既然佛教之前就有如來的這個名稱,後來祕密大乘也有如來藏的名稱,這兩個一前一後你都說可以,那為什麼中間不可以?為什麼中間可以沒有?反而這個大法師要主張佛陀在阿含裡面不談如來藏的。可是佛教之前的印度教、婆羅門教可以有如來藏,後來又有如來藏,偏偏佛陀不可以說如來藏。然後說:「講如來藏就有外道神我。」那不是很矛盾嗎?那不是很奇怪嗎?所以顯然他一下主張後期祕密大乘才發展出來,一下又主張那是婆羅門教、印度教本來就有的,這兩個主張本身就是矛盾。可是從他這樣的主張的矛盾裡面,就可以知道他就是要否定「佛陀有親口說如來藏這個法」。
可是我們看看,經文也有這樣的說法:【是時,佛作威神,神識㸌寤:「諸梵志書籍亦有此言:『如來出世甚為難遇,時時億劫乃出。彼出世時,不度者令度,不解脫者令得解脫。』彼說滅六見之法。」】(《增壹阿含經》卷31)我們之前就有介紹到,鴦掘魔羅追佛事件裡面,鴦掘魔自己就講出來了,說啊:「梵志的書籍裡面都有講說:『如來出世祂是怎麼樣呢?祂是甚為難遇。』」顯然鴦掘魔他就有講,在之前的婆羅門就有講到這件事情,就有如來了。
所以說,佛陀連在《阿含經》裡面早就也說出有這件事情,只是印度教、婆羅門教裡面他們討論如來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實證嘛!可是到了佛教可實證,只是這位大法師不相信佛教裡可以實證第八識如來藏,可以實證一個將來可以讓眾生成佛的那個如來藏。因為證得如來藏,就可以讓眾生相信將來必定可以成佛,因為眾生有如來藏。可是他就是要否定這件事情而已,可是明明阿含裡面已經討論到這件事情,而且說過去的婆羅門梵志的書籍有談到如來出世很難值遇,那現在佛陀 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祂是真實的如來,可以讓人真的證得這個如來,有何不可呢?
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知道,他故意用這個方式來說:你有提到如來,那就是證明你是神我——外道神我。如果用這個理論來看看,那這樣的話,希臘的哲學裡面也談到不生不滅法,那這樣的話,難道佛教也成為希臘神教嗎?我們來看看希臘哲學怎麼說:【巴門尼德又通過思辨規定了是者的性質,這些性質包括:不生不滅、連續性和圓滿性。……巴門尼德接著從是者的不生推導出它的不滅。證明如下:「是者既不是過去又不是將來,因為它全部是現在。」……是者的東西不可分割。它是完全相同的是者;……因而是整個連續的;」……當他說是者是不變的時,其意義也包括兩個方面:不生不滅和靜止不動。總的來說,是者是不動的一。】(《西方哲學簡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27。)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在希臘早期這個自然哲學裡面,其實他們也討論到法界的本源的問題,那是公元前五百年的時候,巴門尼德就已經用他的邏輯去推論說,如果祂是作為生命的本源、宇宙的本源,那祂一定要具有不生不滅的特性,祂要具有連續性跟圓滿性。「不生不滅」他就證明了,他說如果說:「所謂的是者就是談到這個本源,因為祂具有普遍性,所以叫作Being,叫作Being。這個是者祂如果說要成為真正的生命宇宙的本源的話,祂一定要具有不生不滅的特性。」因為如果是者是被是者出生,那是奇怪了,不合理的;如果是者是由不是是者、不是永恆存在的來出生,那更荒唐。所以顯然這個是者一定是不生的,而且祂一定是怎麼樣?不滅的。因為祂不可能是過去,祂也不可能是未來,祂一定是現在。
所以說從這個就可以知道,如來藏一定是個正住者,《阿含經》裡面就有說到這個,祂是個本住法,邏輯是一樣的。而且祂還具有連續性,什麼叫連續性?也就是這個東西一定不可以分割。如果祂可以分割,祂怎麼可以稱為永恆?祂就可以被毀壞了嘛!所以祂具有連續性,也就是說祂是不可以分割的,你用什麼方法都不可能分割祂。你看他邏輯非常正確,當然他也提到祂的圓滿性,祂具有圓滿性,祂顯然一定要具有不生不滅,而且祂還必須要能夠怎麼樣呢?靜止不動。因為只要有變動,那祂就怎麼樣呢?在時間空間裡面有移動,那祂就不是所謂的是者了,不是永恆者了,祂就具有時間空間的特性,就已經是變異了嘛!可是他有一個錯誤,他認為說這是一;就是說這樣子的是者,這樣的永恆的東西只能一個,因為如果有很多個,祂怎麼可以一致呢?這是他的疑問。所以他們猜測這種東西一定只能一個,所以祂是不動的一。可是這就錯了!因為他們認為說這個如果要具有普遍性、永恆性,祂只能是一個;所以大梵思想也是跟這個非常類似。可是我們可以說他的推論裡面有些是正確的、有些是錯的。然後我們說,那佛教裡面也談到不生不滅,所以說佛教其實也是希臘神教,可以這樣說嗎?不可以吧!因為探討生命的本源跟宇宙的本源,本來就是一切世間的智者想探討的內容,只是沒有人能夠探討出來,而佛陀把這個生命的奧祕—宇宙的奧祕—把祂揭示給眾生知道,所以佛陀的偉大,能夠對於一切眾生有重大的貢獻就在於此啊!可是如果有人不相信如來有這樣子的智慧跟功德,他就要用種種的方便來推翻,這就是這位大法師最主要的心態,因為他就不信佛陀有這樣的智慧跟功德。
那我們看看,在《阿含經》也已經談到不生不滅法,在《雜阿含經》卷12:【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換言之,《阿含經》也討論到不生不滅。難道《阿含經》談到這個不生不滅,就是希臘的自然哲學嗎?就是從希臘的自然哲學裡面引申出來的東西嗎?顯然不是嘛!因為世間有一定的法理,而這個法理統統是要去探尋法界的本源,所以印度教、婆羅門教有它探討的名相,佛陀跟它同一個世代,當然就會引用它的語言,不必重新創造,不過是如此。可是外道不可實證如來,佛陀本身就是如來,而且可以實證如來藏,這才是事實。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位大法師還有很奇怪的說法,我們來看看:【不可說的真我,與外道所說的如來是神我的異名,是身心活動中的統一體,實在所差不多,容易與外道說合流。】(《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頁395。)他意思是說,你說這個如來、如來藏,跟外道的神我講的好像差不多,我們很容易合流的,因為很容易混淆的。錯了!其實第八識如來藏跟外道的如來、神我其實截然不同;因為第八識的如來藏,祂有祂具體的功能,所以說,因為有這具體的功能,所以祂跟外道的神我、梵我是截然不同的。我們看看他有一個主張,我們馬上可以來區別這件事情:【「無我」說是佛法的特色所在,為佛教界所共信共行,「初期大乘」也還是這樣。部派佛教中立「我」的,只是為了解說記憶、業報等問題,而不是以「我」為體證的諦理。】(《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頁400。)他這裡主張就太奇怪了。他主張說,在部派佛教裡面是有立一個我,然後作為眾生的本體,為了要解說記憶跟業報的問題而已,可是不是以這個我作為體證的諦理。也就是說這個我不是要拿來證的,它只為了解說。
可是我們想想看,我們佛教徒有那麼愚蠢嗎?有那麼愚癡嗎?要立一個東西來假說,來解釋得圓滿一下,然後那個能不能證?無所謂。那個不是拿來證的,那個只是拿來解說而已,不是要證的,我們的佛教徒是這樣的愚蠢嗎?可是在這位大法師的言語之下,佛教徒就是這麼樣的愚癡啊!這個我只是拿來解釋一下,不是要證明的,也不是要來證——來體證的,可是我們說真我,祂確實是可以作為記憶儲存的處所。可是這位大法師是說,這個真我—這個如來藏—作為記憶的儲存處,那只是解釋好玩的,拿來解釋一下而已的,不是作什麼用的。可是我們可以知道,在《阿含經》裡面,早就已經在談論記憶儲存的問題,討論記憶研究的命題啊!
我們可以重新再來看看,甚深微妙大光明法這個內容:【唯無上尊為最奇特;神通遠達,威力宏大;乃知過去無數諸佛入於涅槃,斷諸結使,消滅戲論。又知彼佛劫數多少,名號姓字,所生種族;其所飲食,壽命修短,所更苦樂;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長阿含經》卷1)這裡就說,佛陀祂能夠知道很多諸佛的姓名,祂的種族如何,甚至有如是法、如是戒、如是慧等等,祂都知道。那顯然佛陀是有宿命明的,可是我們看看那外道呢?外道就不是宿命明。【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想、行、識受陰。若沙門、婆羅門以宿命智自識種種宿命,已識、當識、今識,皆於此五受陰。」】這是《雜阿含經》卷46。換言之,在《阿含經》裡面佛陀就說:「沙門、婆羅門他們所證的宿命,其實都是五受陰而已,都落到五陰去。」也就是他們在解釋記憶這件事情他們有宿命通,在解釋宿命通之所以能夠成就,全部落入到五陰裡面,所以他們就有種種的常論,甚至種種的奇怪的有想、無想等等,這一些都是錯誤的論述。
所以《阿含經》有區別了宿命智——宿命通跟宿命明,這個宿命通跟宿命明的差別,其實就在宣說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而且以此差別來區分宿命明跟宿命通。也就是說,當一個修行者他能夠成為阿羅漢,具有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的功德,就是因為他知道有第八識如來藏,因為這樣子他才間接證得了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可是外道之所以會不能證得宿命明而只能成就宿命通,就是因為他否定了第八識,他只有五陰,只認為眾生只有五陰,沒有第八識,所以他就不能因為這樣而發起智慧去證得第八識;所以他的宿命的智慧,就只能叫作宿命通,因為他否定第八識存在,他不可能證得。所以宿命明跟宿命通的差別,就在於他對於第八識如來藏有沒有信受的差異。
換言之,《阿含經》裡面有宿命明、有宿命通的差異,其實也在說明,一定要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因為只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才能夠解釋記憶儲存的問題,才能夠解釋業報之所以成立的問題,而且也因為這樣子才可能去實證啊!所以說,所謂的真我—第八識如來藏—祂絕對不是只是為了要解釋記憶存在、業報如何成就的一個理論而已,祂不是說只是拿來解釋,而不是體證的理體。相反的,因為理上祂一定要這樣子,才能夠成就記憶的存在,作為記憶的儲存處,所以祂就必然成為三乘的賢聖所證的內容。只是二乘人在這個法上面,他只能間接證得,以宿命明的方式間接證得;而大乘菩薩對於二乘人、小乘人的巨大差別,就在於菩薩可以親自證得這個第八識的存在,而清楚地宣示如來藏的真實存在。也因為這樣子,所以聲聞人、小乘人(不管聲聞或緣覺)來到菩薩的面前無法開口說話,就是因為他們只能間接證得如來藏,而不能如實而真實地證得如來藏,所以在菩薩面前,他們都沒有辦法去談論第八識,而顯現出大小乘的重大差異。
好!今天我們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