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見處與真實禪

第074集
由 正禮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阿含經》裡面的一些公案,而且可以顯示出《阿含經》裡面的公案,所代表的就是 佛陀有親口說了大乘的法義,因為公案所代表的就是般若的實證。

好!那我們接下來要來跟各位介紹說,《阿含經》其實除了我們前面所說的鴦掘魔羅追佛事件裡面的本來就已經停止的這個法就是如來藏,所有的生滅變異的行住坐臥統統都是不住的法,那因為這樣子就顯示出公案的基本的道理,可是只有這樣子,對於學人是沒有辦法有真正的大幫助,因為那只是總相。所以在《阿含經》裡面的鴦掘魔羅追佛事件裡面,它還更詳細地解釋了所謂的如來如果出現於世間,會說滅六見之法。

這個滅六見之法,其實所說的就是六見處,因為世間人對於五陰的內涵不瞭解,所以就有五個見處,那還有第六個有關於如來藏,他更不瞭解,所以就有六個見處。所以有六個見處可能都錯誤,那是最嚴重的,那是一般的眾生。這個六見處因為很多人不懂,所以 佛陀就要說滅六見之法,就把六種見處都錯誤的人的觀念要把它滅掉,錯誤的觀念要滅掉。

那我們在《阿含正義》的第一系列裡面,我們也介紹到說,其實這個六見處,其實它就是真實禪,在參究前所必須要具備的,因為它是辟支佛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智慧,所轉換出來的這種智慧就叫六見處。所以在辟支佛的十因緣法裡面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可是這樣說有點繞口,所以 佛陀就把辟支佛所證得十因緣的最核心的智慧轉變,就稱為六見處,作為一個菩薩修行的一個基礎。代表說,如果一個人他要修學菩薩法,其實他基本上應該要具有辟支佛的智慧。所以 佛陀講了聲聞法之後,為什麼聲聞人入了無餘涅槃?那結果講了辟支佛的法,最後還是入無餘涅槃呢?因為要引導眾生能夠修學了聲聞法之後,再修學辟支佛法,這樣的目的,就是要讓眾生最後能夠進入大乘啊!

所以我們說,如果有聲聞跟緣覺這兩個不同的法門,那我們就可以知道一定會有第三個法門,因為聲聞跟緣覺同樣入無餘涅槃啊!那既然聲聞跟緣覺都可以同樣入無餘涅槃,那為什麼需要多講緣覺法呢?那講聲聞法不就結了嗎?那最簡單啊!何必還要多此一舉,還要講一個同樣都入無餘涅槃的緣覺法呢?所以顯然有所謂聲聞跟緣覺這兩乘,結果這兩乘都同入無餘涅槃,就可以知道了,其實目的不是要入無餘涅槃,是要為了後面的大乘—不入無餘涅槃——而作準備,因為要獲得最後佛的四無所畏跟十力。

所以顯然三乘同入無餘,本身就隱含了有大乘的意涵,因為如果說三乘都同入無餘涅槃,那不需要三乘了,只要有聲聞一乘就可以,那也不需要有辟支佛,也不需要有大乘。那既然他們承認說,有聲聞、有緣覺,有四聖諦、有十因緣、有十二因緣,可是結果他們兩個的修證,最後都同樣入無餘涅槃,其實就可以知道入無餘涅槃絕對不是 佛陀要宣說緣覺法的目的;宣說緣覺法、宣說辟支佛法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讓聲聞人進入大乘而鋪的道路。所以同樣的道理就是三乘同入無餘,其實就隱含了大乘的義理了,這樣子才是三乘共入無餘的真正意涵。

好!那我們來看看,鴦掘魔羅追佛事件裡面,佛陀會說滅六見之法,那個滅六見之法的這個六見處的道理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這個《增壹阿含經》裡面有關鴦掘魔羅追佛事件裡面的經文是什麼:【是時,佛作威神,神識㸌寤:「諸梵志書籍亦有此言:『如來出世甚為難遇,時時億劫乃出。彼出世時,不度者令度,不解脫者令得解脫。』彼說滅六見之法。」】(《增壹阿含經》卷31)就是鴦掘魔羅在追佛的時候,佛陀就給他加持一下,讓他突然想到一個道理:「啊!追佛,我一直追佛追不上,那一定有什麼道理?」他就想到以前的這個婆羅門的一些書裡面,就有講到這個道理,說:「如果有如來出世,不是那麼簡單的。祂會讓沒有解脫的解脫,沒有開悟的開悟,而且祂還會說滅六見之法。」這就是作一個開頭了。

好!那我們看看,那什麼叫滅六見之法?【云何為六?言有我見者,即說滅六見之法;無有我者,亦與說滅無有我見之法;言有我見、無有我見,亦與說有我見、無我見之法。復自觀察,說觀察之法;自說無我之法,亦非我說、亦非我不說之法。若如來出世,說此滅六見之法。】這個經文有點繞口,而且很難區別,如果沒有實證,一定無法解得其中的內涵,所以我們也相信在《阿含經》裡面,這個《增壹阿含經》裡面有這個經文,非常多人研讀過,可是他們沒有辦法理解裡面所說的道理。

這裡就在說明說,那什麼是六見之法呢?怎樣去滅它呢?其實他要對治三種對象:第一種對象就是說「有我見」的人,說有我存在的這樣的見解的人,祂要跟他說滅六見的道理。因為說有我的人,一般都是把五陰裡面的某一個法當作是真我,譬如說他把意識心的各種變相,或是禪定中,禪定裡面其實就是意識,把這個意識的各種變相當作是真心,然後說這個就是真我了。可是這樣的說法是很嚴重的,而且是六種見處全都錯的,所以就要跟他說滅六見之法,就要告訴他說:「五陰這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每一陰,你是歸類錯誤了,所以那都是錯的。」把他五種見處滅掉,可是滅了之後他說:「那到底如來藏是什麼?」還要特別跟他講,在五陰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法,那個法是什麼?佛陀就會跟他說滅六見之法。所以對於這個有我見的人-這個有我見解的-說滅六見,就是因為他是常見外道。

那另外第二個就是「無有我者,亦與說滅無有我見之法」。另外有一個沒有我的這種見解的,那個就是斷見者。斷見者他是稍微比較聰明一點,他知道世間的現象裡面,不管你把它分成色受想行識,其實統統都是無我,可是就是這樣而已,也沒有什麼真我,那叫作斷見論者。對於斷見論者就要跟他說,滅無有我的見解的法。這是 佛陀對於斷見論者,特別就要跟他講:「不是這樣子,蘊處界這些生滅法滅了之後,竟然還有輪迴,那還有輪迴,顯然在蘊處界必滅了之外,一定還要有另外一個法,來作為出生一切法的根源,才有輪迴可言啊!」所以這個時候就要說滅無有我的這個見解的法,就要跟他講五陰之外必然還要有一個法,可是那法是什麼?他們不知道。可是一定要先讓他相信,他才有可能進入大乘裡面,才有可能進入大乘法裡面,甚至他才有因緣進入小乘法,因為連小乘法也都是必須要有如來藏的。

那另外還有一類是「言有我見、無有我見」,然後也要跟他說有我見、無我見之法。其實這個就是聲聞人,聲聞人知道確實有一個我,可是也確實蘊處界無我啊!所以他也懂什麼是無我,什麼是有我,可是他對於真正的我,不瞭解、不如實知,因為他只知道涅槃本際,可是涅槃本際的這個真我是什麼?他不知道。我們在《阿含正義》的第一系列裡面已經有說,聲聞人把它當成不生法而已,可是不生法是什麼?他不知道。緣覺人知道「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他知道有一個入胎識,可是入胎識是什麼?他也不知道。這個就是聲聞、緣覺辟支佛,他們對於這個真我—如來藏-他是不如實知的。所以他們還有一個第六見處是錯誤的,而且甚至有時候是很嚴重的錯誤,所以 佛陀對於這樣子的聲聞、緣覺之人,也要給予開示啊!

開示之後還要跟他們講說:怎樣是自觀察?說觀察之法。「說」這個部分就是在說,六見處就要化為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的這個見解啊,讓他們能夠有自觀察,還有觀察的這個法,還要「自說無我之法」。可是「自說無我之法,亦非我說、亦非我不說之法」,其實這裡面已經蘊含了《般若經》的說法的形式,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地方,其實也是 佛陀在藉用六見處,而且是以般若的方式,來建立它的道理啊!所以「若如來出世,說此滅六見之法」,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滅六見的法其實是大乘法,而且它是作為禪宗理論的架構。而這個六見處就是大乘菩薩見道所證,而不是聲聞或是辟支佛所能證得的,所以我們可以說,六見處就是禪門的理論的一個架構。

好!那我們可以說,真實禪其實就是以這個六見處作為基礎,而進行的一種觀察。我們看看它裡面的內容,那我們在說之前我們也可以看,這裡面還有一段經文來跟大家瞭解一下:【又我奔走之時,能及象、馬、車乘,亦及人民。然此沙門行不暴疾,然今日不能及此,必當是如來。】也就是說,在這個《阿含經》裡面最後告訴各位,這鴦掘魔告訴大家說:「你看!我都追不上他,而且能夠說滅六見之法,那一定是如來,不會是別人。」所以顯然就是在證明,鴦掘魔的追佛事件的六見處,其實是大乘菩薩所證啊!所以才說他必定是如來,而不可能是聲聞或緣覺。

好!我們看真實禪的部分,來作更詳細地說,在真實禪裡面,他是怎麼樣子修?怎樣參究的?來作為各位的參考:【爾時,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穀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雜阿含經》卷33)這裡說有分「真實禪」跟「強良禪」。強良禪的意思,就是強盜的意思。表示這個人表面出家,可是其實他不是真出家,他是來搶奪的。搶奪什麼?搶奪佛教的資源,其實是這個意思。那他這裡特別強調說,他們是像馬一樣,他被綁在這個馬槽上面,他只想著要吃裡面的草,他不想別的事情,而且他是以貪欲纏想要求得正受。

譬如說一個人想要參究,可是他相信:若我開悟之後,我一定可以成為一代大師。像這樣的想法,就是以貪欲纏而求正受啊!或是說如果我證悟之後,我就是開悟的聖者,我就可以獲得很多的世間的利益,因為很多弟子會來供養我。這樣的想法也是貪欲纏而求正受啊!因為他對於出離道不如實知。那怎樣才是於出離道如實正知呢?這就涉及到真實禪另外還有一個叫作「方便禪思」,要先有方便禪思才能夠有真實禪的,如果沒有先經過方便禪思的鍛鍊,沒有辦法有真實禪。

那我們看方便禪思:【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雜阿含經》卷3)經文很簡單,可是有一個重點在哪裡呢?就是要來觀察五陰。這個方便禪思就是作為真實禪修行之前的方便,所以稱為方便禪思。所以這個方便禪思,是聲聞緣覺所必須修的,那其實也是菩薩要進入真實禪之前所必須修的,因為修了方便禪思,才能夠說他於出離道如實知。可是於出離道能夠如實知,他有個要點:就是必須在方便禪思裡面「內寂其心」。所以內寂其心是方便禪思的要點,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要修真實禪之前,他進行五陰的觀行之時,他要能夠從五陰十八界的觀行中,最後要能夠獲得內心寂靜的這種三昧,安止。

譬如說對於色法,他必須要能夠觀察說,對外我所的一切物質甚至信眾,他只是內心的領納而已。色法很多人喜歡,可是很多人也不一定喜歡,因為對於色法必須要去追求啊!很辛苦的!所以最後他說:「啊!其實我只要能夠降低於我的欲望,我要解脫生死,本來就是要拋棄世間的啊!拋棄世間是要把世間所有的色法跟心法全部拋棄的。」所以他首先必須對於色法它的苦、它的集、它的滅,要能夠如實知啊,他才能夠安止於他的色法上面的寂滅,所以說這個叫作色寂三昧。

可是一個人如果說他對於這部分的貪欲太重,明心之後想要去網路上說法給人家,讓人家打賞,然後從中獲得利益。那個表示他從來沒有斷過,從來沒有這樣修集過方便禪思,那他就沒有辦法獲得色法的寂滅的決定心;他將來即使悟了,他也怎麼樣了呢?在善知識的幫忙之下,他就怎麼樣?以為自己是一代大師而隨便亂做。這樣就是沒有內寂其心,沒有內寂其心,他一定不懂真實禪,這是必然的道理。

那除了對於色法要能夠內寂其心之外,對於受、想、行、識,也要內寂其心啊!比方說,原來我們的受、想、行、識這些心法,其實也是生滅不已,因為只有如來藏才是真正安止,而能夠遠離一切煩惱的。最後他才能夠安止於沒有境界的境界,沒有所得的智慧,這樣子他才能夠於出離道如實知,而能夠進行真實禪的修證。所以說真實禪跟方便禪思它有一種關係,就是說真實禪其實是要函蓋了方便禪思的修行的內涵,有了方便禪思的內寂其心的修證功德,他才有辦法依於真實禪,來真正進行大乘公案的參究。

好,那我們就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