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道以五蘊之正見為先

第069集
由 正國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

今天我們要跟諸位菩薩一起來探討有關「見道以五蘊之正見為先」這個題目。這個議題在修學上是屬於非常基本與重要的,因為無論在阿含解脫道、般若實相,或者唯識增上慧學的親證上,都與對於五蘊的正確理解有密切的關聯。

一開始我們大略地說明五蘊的意思,五蘊就是說包括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法。這個色的部分就是說包括五色根跟內六塵;受蘊的部分包括三受、五受,五受就是苦、樂、憂、喜、捨;想蘊就是對於境界的種種了知,或者種種的想法;行蘊主要就是種種的身、口、意行;識蘊包括了六識心。這裡我們可能會有一個問題,就是說為什麼要施設這五蘊呢?這是因為其中的這個色蘊,是因為一般的欲界眾生對他們來說,這五色根跟內六塵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被眾生所深深地執著,因此 佛世尊就要施設這個「色蘊」,讓眾生瞭解它的生滅虛幻性,以及染著的過失。

那「受」跟「想」這兩個基本上是心所法,可是為什麼要在51個心所法中特別單獨把這兩個心所法挑出來,而施設為「受蘊」跟「想蘊」呢?我們來看在《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中,有這樣的開示:【何緣世尊說餘心所總置行蘊,別分受想為二蘊耶?……諍根有二,謂著諸欲及著諸見。此二受、想,如其次第為最勝因。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也就是說,眾生之間產生諍論的主要根本原因,最主要是因為貪著諸欲,以及執著諸見,這兩個就相對應至受蘊跟想蘊,因此為了讓眾生明瞭執著受蘊跟想蘊的過失,因此特別要單獨施設這兩個蘊,而將其他的心所法跟心不相應行法,歸攝到行蘊之中。所以說五蘊就可以概略分為色法、心所法跟心法,當然這裡面行蘊也包括了心不相應行法。

在《瑜伽師地論》卷54中,也有這樣的開示:【於現法中,由二種蘊,受用境界,起諸雜染,謂領納境界及彩畫境界。】這裡所開示的二種蘊,指的就是受蘊跟想蘊,這是因為受用或者領納境界的時候,就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如果沒有對這諸受作正確的對待,就分別會對應而產生貪瞋癡,這個就是上面所開示的「起諸雜染」,這個貪瞋癡就包括了最主要的三類的煩惱。因此五蘊中的受蘊,它的角色在修行上,那就是非常的重要,包括在十二因緣中的受支,或者二十二根中的五受根,還有五遍行中的受心所,這些都是在顯示出「受」這個法對於修學來說是非常關鍵的。而受用境界也跟對於境界的了知有密切的關聯,因此說「由二種蘊,受用境界」。而了知境界是基於自身的種種知見、經驗、背景等等,因此想蘊是真正「彩畫境界」者;因為想蘊包含了種種的了知、想法等等,因此其對於修行之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所以說五蘊之中,就要特別施設受蘊跟想蘊。

在《方廣大莊嚴經》卷12中,也有這樣的開示:【色如聚沫不可撮摩,受如水泡不得久立,行如芭蕉中無有堅,想如所夢為虛妄見,識如幻化從顛倒起,三界不實一切無常。】也就是說,五蘊分別用「聚沫、水泡、芭蕉、所夢、幻化」來形容,可見得這五蘊的一一蘊,都是生滅虛妄之法。這五種形容也可以當成我們在觀行的時候的重點跟切入之處,譬如說我們可以去思惟,為什麼說色如聚沫、受如水泡,而不說色如水泡、受如聚沫?這些都是有原因的,值得我們在觀行的時候要去注意的地方。包括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將和合所成的有為法以九種譬喻來形容:「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6)也就是說,如星光、眼翳、燈火、幻境、露水、水泡、夢境、閃電、浮雲等等。施設這些形容也都是有特別用意的,讓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跟層面對於有為法能夠作深入的觀察,而令智慧快速提升及遠離種種執著。

五蘊中其實它是包括了心王、心所法、色法,還有心不相應行法。這裡面色法一般比較不容易被眾生當成真實我,因為色法的生滅變異,是比較容易看得見的,所以多數的眾生他可以作現量觀察;色法包括五色根跟內六塵,都是很容易觀察它的剎那生滅變異性。第二個部分是心所法的部分,主要指的就是受、想、行三蘊,這心所法它是附屬於心,只是輔助心王的角色,有心王才能夠有心所。所以在菩薩的論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他是用這樣的形容:「依心而有故名心所有法」,或者「恆依心起,與心相應,繫屬於心」。所以說我們就可以知道,因為用這樣的形容讓我們可以理解說,識蘊滅的時候,它相應的心所法也會跟著滅失,因此眾生也比較少把這個心所法當成真實我。第三類稱為心不相應行,心不相應行只是代表心王、心所跟色法三類法的種種差別的不同狀況而施設的假法,只是用來傳達與溝通用的,而不是心王、心所跟色法的本身,因此也比較少被眾生所執著為真實我。第四類識蘊才是最容易被眾生所執著為真實我者,尤其意識心祂能夠具足了別六塵,以及有勝妙的五別境心所法,能夠在六塵境界中具足運作,而且具有證自證分能夠返觀自我,所以意識是被大多數眾生所執為真實自我者。

所以從上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大略瞭解五蘊施設的原因,以及因為執著五蘊而可能產生的種種問題,而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大略地瞭解五蘊的本質就是積聚、遮蔽之法,本身就是因緣所生的剎那變異之法。所以對於五蘊的正確地瞭解,無論是在成就解脫道、般若實相,或者唯識增上慧學的親證上,都是極為重要的。

接下來,我們再根據解脫道、般若實相與唯識增上慧學的次第分別來探討真實正確認識五蘊的重要性,而為了掌握重點,我們以五蘊中最容易被眾生執為真實我的識蘊為主。首先我們來看,阿含解脫道跟了知識蘊虛妄的關係,我們可以留意幾個重點:第一個是識蘊,它是根、塵、觸三和合所生,因此當然是生滅法;第二個是識蘊的體性是了知,所以說識蘊是無法離開六塵而存在的;第三點是識蘊的本質是生滅法,所以說不可能透過修行而轉變為不生滅法;第四點是說識蘊的體性是有變異性的,所以識蘊它就可以一分一分地由染汙性轉變為清淨性。因此我們就可以經由確實地認識跟觀察,識蘊跟五蘊其實都是有生必滅之法,因為這樣的緣故,才能夠斷我見而證解脫道的初果;相對的,如果執著識蘊是真實不壞的自我,就會落入常見外道的邪見之中,當然就沒辦法證得解脫果。

第二點我們從親證般若與了知識蘊虛妄的關係來說。我們都知道證悟般若,就是證悟不生滅的實相心如來藏,既然是這樣,當然一定要否定以識蘊或者五蘊為真實我的錯誤見解,才有可能證悟實相。譬如在《阿含正義》第六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了知意識與識陰的內容、生成、虛妄、熏習以後,我見斷了,然後進求實證法界根源的如來藏心時,就不會再墜落識陰之中,就不會再誤認意識覺知心的變相為法界的實相心了,……。】(《阿含正義》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841。)這裡所說「墮入意識之變相境界」,比較常見的包括說這個五現見涅槃的錯誤知見,所以說想要證悟般若實相的,一定要先證實這個識陰的虛妄性。

第三點我們再從唯識增上慧學與了知識蘊虛妄的關係來說。這裡所說的唯識增上慧學指的是從親證如來藏的發起般若智慧,以及一切種智的上面來說的。既然是這樣,因此一定會須要親證及否定識蘊的真實性,才有可能;如果不能先否定識蘊而斷我見,對於勝妙的唯識法義就會墮入虛妄唯識論的迷思之中,而自以為是在修學或者證入唯識增上慧學。所以說否定如來藏的話,他一定就不能斷我見,不能斷我見就不能證悟實相般若,同時也不能熏習唯識種智的妙義,甚至不能熏習正確的虛妄唯識的道理。譬如在《阿含正義》第六輯中,平實導師的開示:【這是因為虛妄唯識門的七轉識心體及所變一切法,都是由真實唯識門的本識如來藏藉緣而自然出生的;所以唯識種智的主要義理有二種,是具足真實唯識與虛妄唯識二門的。】(《阿含正義》第六輯,正智出版社,頁1846。)所以說,否定真實唯識門的真實心如來藏,連虛妄唯識門的真正法義都會產生誤解,而這一切主要就是不能正確瞭解識蘊的真實相貌、不能真斷我見。這裡面所說「識蘊的真實相貌」,就是說識蘊是藉根塵觸為緣而由如來藏中出生,因此絕對是生滅變異之法。

由上面三點的討論可以知道說,不能瞭解識蘊的虛妄、不能斷我見,就會導致佛門中的種種修學者不能真實進入佛法大門中,進而會對三乘菩提產生種種的誤解。因此可以了知識蘊的虛妄以及斷我見,在修行之路是極為重要的事,而且與二乘解脫道、證悟般若實相以及唯識增上慧學之修學,都有密切的關係。而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大略地瞭解,佛法的修證一定要依據聖教量,不依聖教量則在知見上將會產生許多的錯誤,落入自我的虛妄想像之中,後果恐怕不可收拾。在《大般涅槃經》卷12中有這樣的開示:【何等名為放逸死?若有誹謗大乘方等、般若波羅蜜,是名放逸死。】也就是說,毀謗大乘法將會讓善根斷滅而斷了法身慧命,這個是因為心有放逸,而沒有好好熏聞正法及依教奉行,那就會因此而毀謗正法,或者無法瞭解自己的錯誤,令自己繼續輪轉五趣生死,無法解脫。而如同上述錯解佛法,或者未斷我見者所傳的法,一定會被後代人發現有過失而加以改進修正,雖然一代一代地改進,但是因為不願依止聖教或者誤解聖教的關係,終究無法與真正的佛法相符相契,除非回歸聖教或者有親證者能夠加以指正而回歸 世尊正法。但是不明就裡的人就會以為最後一位弘法者的演變最勝妙,遠超過以前的佛陀,因此就會誤認為佛法是有所演變的。而事實上佛法絕非是演變而來,佛法皆是 世尊所親證之現量,在 佛世尊示現於人間的期間,便已經圓滿地開示完成了,這是我們所必須要深信的。

除了斷我見之外,透過八正道就可以進斷我執,例如在《中阿含經》卷7中的開示:【云何知識習如真?謂因行便有識,是謂知識習如真。云何知識滅如真?謂行滅,識便滅,是謂知識滅如真。云何知識滅道如真?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為八,是謂知識滅道如真。】也就是說,因為有身口意行的緣故,就會有識陰存在,因此就有識陰的熏習,要滅除識陰就要滅除識陰對於身口意行的執著,就必須透過八正道的方法。八正道就是聲聞解脫道斷我見、我執的方法,而菩薩透過大乘八正道或者無上八正道就最終可以成就佛道。

經過上述的討論之後,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大智度論》卷22中的開示:【行路之法,應先以眼見道而後行,……正見亦如是,……行者是時心定知世間虛妄可捨,涅槃實法可取,決定是事,是名正見。】也就是說,八正道之中的第一個是「正見」,好像要開始行走之前,一定要先看清楚道路一樣,所以說依據正知見而修行才不會走冤枉路。在《瑜伽師地論》卷66中也有這樣的開示:【復次若能證解第一義諦所有正見,及正見為先一切聖道,是名道諦。】因此「正見」確實是在修行之前要先弄清楚的,才不會盲修瞎練,所以說正見就是讓修學者能夠正確地了知四聖諦,或者能夠逐漸通達了真實法。而要熏聞正知見之前,便是要先進入正法道場親近善知識,這樣子接下來就可以經由善知識的開示而熏聞正知見。

雖然能夠進入正法道場熏聞正法,但是也要留意自己是否有正確地聽聞,譬如在《楞嚴經講記》第十二輯中,平實導師有這樣的開示:【在人間了義正法道場中學法時,最大的問題不是善知識有沒有講清楚,而是聞法的學人有沒有聽清楚——有沒有正確地聞法?也就是有沒有誤會善知識所說的正理。】(《楞嚴經講記》第十二輯,正智出版社,頁106。)也就是說,既然在正法道場,代表法義不會被錯說,因此便要特別留意自己是否有誤解善知識所說。也就是說自己所詮釋出來的道理,不見得是完全是善知識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思,這是因為說法是透過能詮的語言文字的關係,所以透過語言文字的傳達是有侷限性的,因此我們必須避免落入遍計所執之中。這主要就必須配合聽聞之後的思惟整理,以及觀行驗證,如果有任何的問題,也必須要求教於善知識,這樣子就能夠快速正確地修行。所以在佛法中非常強調種種法的實證,因此善知識都是會教人要經歷聞思修,絕對不可以省略或者把某個階段跳越過去,因此在聞思修的過程中,就可以逐漸發現,自己是否對於法義的理解,或者有誤或者需要修證。

我們再稍微作補充的是說,一般修學者也許認為五蘊的相關知見很簡單,也沒有太多內涵可以觀行,事實上五蘊的本身已經包括了心法、心所法、色法,還有心不相應行法,所以修學者是可以配合五蘊作相當深入的觀行,包括施設這五個蘊的目的、五蘊的次第等,這些都是可以觀察的內涵。同時五蘊的一一蘊本身,也不是單純的法,可以再作細分,譬如說色法可以再分為十一個法,受蘊可以再分為三個、五個等等,這樣子就能夠讓修學者作更深細的觀察。我們也可以去思考,為什麼有時候稱為五蘊?有時候又稱為五陰?這兩個稱呼有什麼樣的不同?這個都是我們可以去作思惟的。接下來呢,這個五蘊相關的還有更深的法,包括五陰習氣種子、五陰區宇等等。因此五蘊或者五陰其實它牽涉了相當廣的法義範圍,所以如果不幸錯解了這個五蘊的基本法義,對於後面從淺到深的許多法義都會跟著產生錯誤,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要留意的。

最後我們來作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說:正確的五蘊知見非常重要,它是跟三轉法輪的法義都是有密切的關聯。而眾生多執著五蘊為真實我,所以說對於五蘊的正確了知跟觀行,是斷我見的基礎,之後也才能夠有明心證悟可說。另外五蘊這五個法的施設,是 佛世尊慈悲的施設建立,讓我們在修學跟觀行的時候,能夠掌握重點而能夠快速成就。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點擊數: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