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065集
由 正翰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很高興又再次來相見,共敘法緣。也歡迎您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題目是〈涅槃實際是無間等法〉。
我們知道蘊處界、陰界入這些法,都是有間斷的、有生滅的法,都是有作有為的法、無常之法;把這些有間斷、有生滅的法滅盡以後,就只剩下無餘涅槃──如來藏獨自存在的狀況。如佛所說阿羅漢入涅槃不是斷滅,還有本際存在,才能夠說是完全的始終無間斷法;在未滅盡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前,都是有間斷與無間斷的兩個法和合在一起運作的。從這二乘聖人滅除全部的陰、處、界、入法以後,從現象界的層面來觀察似乎是斷滅了,但佛的至教量告訴我們,還有一個入胎識本識無間等的獨自存在;就因為這個緣故,我們才會說二乘解脫果也是無間等果,而且也是真實解脫,不是斷滅空、無常的虛妄假法;如果阿羅漢入涅槃以後是斷滅空的,那實證無餘涅槃以後,就沒有解脫可說!一定要是還有一個常住不滅的法—那就是本識離開六塵、不與六塵相接觸,離開見聞覺知而獨自存在—才能說是解脫、是真實、是寂靜、是清涼、是不生不滅的,否則入涅槃滅盡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諸法以後,就與斷滅後的空無斷見是一樣的了!
在四阿含諸經中 佛陀多處說到:二乘聖人所證的無餘涅槃是無間等法,是真實、寂靜、清涼、常住不變,所以說二乘聖人入涅槃以後,仍有實際、本際存在而不是斷滅空。換句話說,教導眾生求證涅槃解脫之時,如果是落入蘊處界、陰界入中的任何一部分,而不去為眾生開演、讓眾生認清有間等蘊處界、陰界入的全部本質內涵,也不教導眾生去認清這些法都是虛妄而應該要滅盡,沒有這種正見的人,都是未斷除我見的眾生。另外在三界中,有不同層次的陰界入境界,譬如欲界的五陰十八界具足;色界雖有五陰,但十八界少了鼻舌二識,僅剩十二界;無色界沒有色身,所以只有四陰存在,十八界就只僅存意識、意根、定境法塵三界存在而已——這些不同層次的陰界入境界,都應該去瞭解,而且應該生起厭離三界有的心,應該遠離五欲境界,特別是欲界男女欲的貪愛,必須滅盡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諸法,才能成為絕對寂靜的境界。
而正式修學二乘涅槃之前,必須先瞭解外道涅槃法的相貌,才能遠離錯誤的外道涅槃法,之後才會有真正的二乘涅槃可以證得。所以無法親證無餘涅槃的最大障礙,就是不能具足正確的解脫知見。因此我們就先來認清錯誤的外道涅槃法,外道涅槃法我們把它歸類為五種,也就是五現涅槃,這是五種覺知心存在的當下,就可以親自現前見到的五陰境界,然後誤把它們當作不生不滅的真實涅槃;因為是沒有離開五陰的境界,所以稱為「外道五現涅槃」。這是因為意識覺知心還存在,可以現前觀察所謂的涅槃中的境界相,所以稱為「現涅槃」;而這種外道所謂現前可見的涅槃,共有五種,所以稱為「五現涅槃」。
其實涅槃境界只有真實證悟的菩薩才能夠看見,這不是二乘聖人所能知道的,佛法中所說的二乘菩提無餘涅槃境界是不可見的。因為二乘聖人入無餘涅槃時,必須已經滅除了五陰十八界,沒有任何一法繼續存在,沒有一個我存在了,當然就不知道涅槃境界是什麼;所以,從二乘聖人的角度來看,二乘無餘涅槃境界是不可現見的。但是菩薩卻不同,七住位開始,菩薩所證的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其實這就是如來藏自住境界;單以如來藏自住境界來說,是離開六塵中的見聞覺知,這就不是意識心所能安住的境界,既然不是意識心能夠安住的境界,當然就無法了知這個涅槃境界;這個涅槃境界是唯有菩薩才能看見的,二乘聖人是看不見也不能知曉的。
菩薩就以現前所見的如來藏自住境界,也就是五陰十八界全部滅除以後的如來藏獨住境界,來觀察二乘人所入的無餘涅槃境界,立刻就能夠明白,在無餘涅槃中,是沒有見、聞、嗅、嚐、覺、知的。因為進入了無餘涅槃時,是要把五陰十八界全部滅盡,這不是二乘聖人所能證得的境界,但是必須有這樣的解脫知見,才能夠實證解脫果而不會落入外道涅槃中。所以,在《雜阿含經》卷47當中,佛才會如此地來開示,請看我們螢幕上的字卡:【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解脫知見不滿足,欲令得無餘涅槃者,無有是處!……解脫知見身具足已,得無餘涅槃者,斯有是處。是故,比丘!當勤恭敬、繫心、畏慎,隨他德力諸修梵行上、中、下座,威儀滿足,乃至無餘涅槃,當如是學。」】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什麼是外道的「五現涅槃」。第一種是以欲界中的某些境界作為涅槃境界,這一類的外道認為覺知心安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中,雖然這種一念不生境界,是前念斷了,後念馬上相繼其位,相等無間地運作著,這樣的相續不斷。外道們就在這種自認為恆常不斷的,念念相續狀態中安住下來,認為這個境界永遠都不會滅失,永遠存在於三界中;錯認為這就是如來藏不生不滅的境界,錯認為這就是符合涅槃不生不滅的定義;就以這樣的認知,將相繼不斷的覺知心微細的行陰狀態,認定為不生不滅的涅槃,就這樣安住在所謂的涅槃中,這就是五現涅槃外道中的第一種涅槃。
接下來,外道中的第二種涅槃。這種人知道欲界中的五欲境界是汙穢不清淨的,是有生有滅的法,所以遠離欲界諸法的貪愛,而證得初禪。他們因聽聞佛的開示,知道涅槃境界是寂滅的,而且是究竟常樂,所以就認為涅槃中,也有快樂的覺受存在,所以他們在修禪定時,證得初禪定境而離欲界生時——也就是離生喜樂地,知道這是遠離欲愛染汙的境界,不會再生於欲界之中,受欲界五欲諸法的汙染而流轉,所以心中無憂而有妙樂;並且又是寂靜的一心無念狀態,比欲界中離念靈知的層次更高,那麼心中就想著「這應該就是涅槃境界」;於是就誤把初禪的這種覺知性,當作是涅槃的實體,這就是第二種外道的涅槃見。
而第三種外道涅槃見的人,認為以初禪境界為涅槃還是不正確,因為初禪身中有樂觸,初禪位胸腔中的樂觸,會產生八種的變化,所以也是很憒鬧,而不是寂靜的境界,也不符合涅槃寂靜的通說。而且還有五塵中的三塵覺受存在,因為初禪境界中,還有色塵、聲塵、觸塵的接觸,所以才會有身樂產生;這樣的初禪樂,在將來恐怕會失去,所以心中有苦,不可能是寂靜的涅槃境界。所以當他們進入二禪中,住在二禪等至位而不緣外境、不觸五塵,已經能夠安住於自心內境時,不再有初禪中憂心失去初禪樂的憂苦,認為這樣就符合涅槃寂靜的定義,所以心中歡喜而認定二禪等至位,在這個等至位當中就是涅槃境界。這個就是外道的五現涅槃中的第三種現見涅槃。
第四種外道涅槃是證得三禪時,由於對於三禪等持位中的身心俱樂覺受,有非常愉悅的境界相隨不散,就把它認定為涅槃境界。但是三禪的實證者,如果不是安住在等持位當中,而是安住於等至位,那他所住在自心內境的定境中,一樣也是離五塵的;表相上是符合涅槃寂靜的道理,但是如果入等持位,又會有身心俱樂的覺受,因此他就認定在三禪等至位中就是涅槃。這就是五現涅槃中的第四種外道涅槃。
接下來,還有人認為初禪到三禪中的等持位,都有身心覺受的快樂,這並不是真正的涅槃寂靜——因為有身心的樂覺受,這是生滅法。而三禪中的等至位,好像算是涅槃,但也不是恆常不變異的,所以三禪等至位並不堅固;離開等至位,就會轉入等持位中,再受身心之樂,這也是無常變異之法,不符合涅槃常住不變的道理。於是他們認知到三禪也不是真正的涅槃,涅槃應該離樂也離苦的,當樂與苦全部都沒有了,才是真正的涅槃。所以證得四禪境界的外道們,認為住在四禪中,滅失了苦樂覺受,這種境界才是不會繼續受輪迴生死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涅槃。這就是五現涅槃中的第五種外道涅槃。
這就是我們歸類為五種的外道涅槃法,也就是五現涅槃,這是因為意識覺知心還存在的當下,顯現出五種覺知的境界,然後誤把它們當作為不生不滅的真實涅槃;因為是沒有離開五陰境界,所以稱為外道五現涅槃。當我們明瞭這五種外道涅槃,會讓我們更瞭解真實涅槃的本質,更瞭解涅槃不生不滅、無有間斷的體性,是真實無間等法。
由這些舉證,讓我們明白修證解脫果,都不應該排斥第八識如來藏,而僅以有生滅性的蘊處界法來解說緣起性空,否則就會成為:蘊處界諸法可以無因唯緣而生,可以無因唯緣而壞滅,阿羅漢們滅除了蘊處界一切法後,入無餘涅槃以後,就變成一切法都不存在的空無狀態,成為斷滅空。就違背「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的解脫道正理。一定要以無間斷的入胎識常住不壞為前提,才能說有蘊處界的緣起性空;否則蘊處界的緣起性空,就會成為無因唯緣而生起、而壞滅的法了!那就與無因論外道、自然論外道、緣起論外道的說法相同。所以,一定是有一個無間等的常住不變識的存在,才有可能使無餘涅槃成為無間等法,而不是斷滅空。
在經中舍利弗尊者與他的舅舅摩訶拘絺羅有一段對話,開示了無餘涅槃是無間等法,有下列的經文為證,這是在《雜阿含經》卷10第259經:【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舍利弗共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時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復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
這是由於阿羅漢很重視涅槃無間等,也知道涅槃不是斷滅空的緣故。因為他們都聽 佛說過:無餘涅槃中有一個本際常住不滅,涅槃寂靜。所以阿羅漢們都不許有人說「無餘涅槃只是蘊處界滅盡後的斷滅空」,用此來顯示佛教聖人所證的無餘涅槃不同於斷見外道的所說。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只能夠講解到這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