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81集
由 正緯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來跟大家談《廣論》的「緣起性空」錯誤的地方,我們之前講過說,要講這個錯誤的地方的話,我們打算用不一樣的角度來說,所以必須要建立大家關於修行大方向的正確知見。
那我們上次說到修行的兩個大方向,不外乎是要證解脫果,或是要證佛菩提果;前者就是要證阿羅漢,後者就是要成佛。那前面的講次裡面,我們也跟大家說了,如果是要走解脫的這條路的話,那顯然就必須要按照 佛所開示的種種解脫的果位,朝著那個方向去修行才是對的。那麼這個解脫的果位裡面,很重要的第一關就是要證初果,而證初果就必須要瞭解到,第一個要瞭解到「我見」是什麼東西,如何去斷我見。第二個必須要瞭解到說,這個修行解脫的修行道,最後證了阿羅漢果入無餘涅槃之後,這個無餘涅槃跟一般所謂的人死後灰飛煙滅的那種斷滅論,有非常非常大的差距,這個就是我們在以解脫作為修行方向的時候,所必須建立的正確知見。那另外一個,我們上次約略講到的就是說,如果以成佛作為一個目標的話,那麼應該有哪些正確的知見呢?那當然要成佛這條路,要學的事情非常非常多,這也就是為什麼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原因。
可是對於一般的初學者來說,我們必須要先為大家講解清楚,也就是說,有一部分的初學者在學的時候,他是完完全全大乘的(我們現在講的是說這種初學者是有志於大乘的修學者),那這類型的修學者,有一部分的人在接觸到大乘佛法的時候,比方說看到《心經》裡面講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看到這些《心經》上面的文字的時候,心裡面就非常地雀躍歡喜,可是如果看到《阿含經》裡面講到的,就是說要告訴大家如何修行來斷盡這些對於三界一切的愛,乃至於說,最後要如何去入無餘涅槃這些事情的時候,心裡面就會不歡喜、就不喜歡。
那當然我們說這裡面有兩種重要的差異,一種就是他累世的修行已經確實掌握大乘修行的真義了,所以在這一世再來修行的時候,他可以直接跳過二乘,直接來修大乘的佛法;但是也有另外一類型的人,其實並不是真的這麼瞭解大乘的佛法,那只是因為說,對於大乘佛法的文字非常地高興、對於大乘佛法這種深妙的義理也覺得非常相應,所以就直接忽略二乘佛法裡面所講到的這些事情。對於後者這些初入門的人來說的話,我們必須要跟大家說,在《法華經》裡面,二乘的法其實只是從大乘佛法裡面所分出來的,為了眾生的根器而施設的方便修行之門;這個部分表示說,所有一切的佛法其實就是一乘的佛法,它其實就是大乘佛法。可是這句話的意思也表示說,既然一切的法都是大乘佛法,那也表示在二乘法裡面談到的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這些人、這些事情,在大乘佛法依然是有的,特別是二乘談到的證初果這些事情,對大乘的行人來講,也是一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說,如果您是初學佛法的話,那建議您千萬不要把二乘講的這些斷我見、我執、證初果的這些道理,將之棄之如敝屣,因為即使是學大乘法,這些部分也是您所必須要成就的部分。
另外一個,也要跟大家講的就是說,在大乘法裡面屢屢提到證悟實相的事情,那所謂證悟實相,當然就是證了大乘菩提裡面的一部分真實的樣貌。就佛經來說,談到證悟實相這件事情的話,它不是只有瞭解名相而已,其實佛經講的證悟的事情,必然有真實的受用,那麼這個真實的受用,在許多初入門學佛的人來講的話,這個真實的受用其實就是真實的解脫受用;那麼這個解脫的受用,跟解脫道裡面談到的這些修行上的受用,其實是非常像的,所以我們要勉勵大家的,即使是證悟實相這個部分來講,它絕對不是止於名相而已,它必然有真實的解脫受用,這個就是我們在接下來的內容之前,先必須為大家建立的正確知見。
好!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廣論》上面所講到的這些緣起性空它的落處,那首先我們來給大家引用一段文字,就是《廣論》416頁,這個文字是這樣子的:【諸緣起法即是……無性,待因緣故。若法有性,則無因緣亦應恆有,然非如是,故無自性,故說為空。……如瓶衣等……自性雖空,然能受取蜜水乳麋,及能遮蔽風寒日曝。】(《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7)這是第一段,那按照這個第一段我們先跟大家講,在這個文字裡面,大家首先看到緣起法這一件事情,在《廣論》裡面—《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本書裡面—整本書所談的緣起法這件事情,談到的都是「眾緣和合」叫作緣起法。我們要提醒大家的是,真正在佛教裡面談到的緣起這件事情,實際上包含了不同的層次,比方說這個緣起法,可能是用來解釋我們眾生有情生命在三界六道裡面輪轉的道理,這是一種的緣起;那另外一種的緣起,就是解釋我們的心識運作的道理,這也是另外一種的緣起;那再來的一種緣起,就是解釋器世間的萬物生成流轉的原理,這個也是屬於緣起的一部分。
不過在《廣論》這本書裡面談到的緣起法,它的意義其實非常單純,凡是由眾緣和合所生起的就叫作緣起法,那它說「諸緣起法即是無性」,無什麼性呢?沒有什麼性呢?沒有自性,為什麼呢?因為在《廣論》裡面談到的自性這件事情,自性講到的就是單獨自己獨立存在的性質;我再說一次,《廣論》裡面談到的自性,就是「自己獨立存在的性質」,叫作自性。那既然是談到自己獨立存在的話,當然就不是眾緣和合所生,所以它這一句講說「待因緣故」,待因緣故就是「無性」;接下來又講說「若法有性,則無因緣亦應恆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若一個法它有自性的話,那麼因為剛才給大家講的定義「自性就是自己獨立存在的性質」,所以如果有這樣的性質的話,顯然它可以自己獨立存在,自然就沒有所謂的因緣而促使祂生起,因為它就是自己獨立而恆在;那另外一個,因為它自己獨立存在的原因,所以它也必然不會變化,因為凡是變化這件事情,就是在變化開始的時候,一定有其他的因緣的因素摻進裡面才會有變化,如果沒有其他的因緣摻入其中的話,那麼自性就永遠是維持那樣子自性,所以說「無因緣亦應恆有」,但是後面說「然非如是」,它這兩句告訴我們就是說,所有一切的眾緣和合的法,必然是沒有自性的,因為如果一個法有自性的話,那麼它就會恆有,它就不會隨著因緣和合而變化。但實際上我們現見所有一切的法,它都是隨著因緣而變化,所以我們按照它這個論點,只要是眾緣和合的法,它就沒有自性。所以接下來它說「故無自性,故說為空」,所以從這句話裡面,我們也知道整部《廣論》裡面談到的空,空這個字,它的定義也非常單純,「空就是無自性」的意思,而「自性」談到的就是「自己獨立存在的性質」。所以空在《廣論》裡面的定義就是「沒有自我獨立存在的性質」叫作「空」。接下來它繼續講說,雖然是如此「自性雖空」,自性雖空的意思就是說它沒有自性,可是我們現見,如同可以裝水的瓶子,或是我們穿的衣服等等,那這些瓶子或是衣服,現見它有現實現象界裡面可以發揮的作用(後面一句解釋的是這樣)。
那麼關於後面一句的解釋,我們再引《廣論》的另外一段來給大家看,在《廣論》的420頁到421頁裡面有說:【謂以若無自性則全無法,於性空之空,全無安立因果之處,故墮斷邊。若許有法必許有性,則不能立因果如幻,實無自性現似有性,故墮常邊。】(《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8)《廣論》這一段的意思是要告訴大家說,在《廣論》裡面它主張的是說「一切的萬法都無自性、都空」,那我們剛才有提醒大家說,《廣論》裡面的自性講到的就是說「自己獨立存在的性質」,既然這個根本的定義是自己獨立存在的性質,顯然一切的緣起法必然都沒有自性,但是世間的一切萬法都是眾緣和合所成,所以說它的主張就是「世間的一切法都無自性」;可是我們現前明明可以看到,現象界裡面的萬法它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存在,比方說杯子的作用、瓶子的作用,顯然跟衣服的作用就不一樣的。那麼為了把這一部分的現象界的作用的事情也圓滿解釋,所以在《廣論》裡面它也特別強調,就是說「我所說的無自性並不是一切都沒有的意思」,它的意思是說,我只是說它沒有自己獨立存在的性質,因為它是眾緣和合所生,但是在眾緣和合所生之中,仍然會看到它有種種的作用現起。同樣地,它後面的一段又繼續說,那我所說的世間現象界的所有的法,它們都是有的,但是並不表示我(就是《廣論》的這個作者宗喀巴他說我)主張世間的法是「有」,但我並不是說這些「有」的法就等於是有獨立存在的性質,因為一切的法都是眾緣和合。那他的「有」是所謂的「無自性的有」,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如此的眾緣和合而現「有」相,所以它叫作「實無自性,現似有性」。這件事情對於宗喀巴自己來說的話,他認為說這樣子的話,我只要主張一切的萬法都是無自性,但是在現象界裡面的作用,它一一都有它自己的作用存在,這樣子的話就不墮斷、不墮常。好,這是《廣論》裡面的主張。
從《廣論》裡面所說到的這個事情,我們可以給大家來作一個總結,就是說《廣論》裡面,主張的這個緣起性空講到的「性空」,性就是自性,所以性空講到的就是無自性,也就是沒有自己獨立存在的性質,然後從這個無自性,他們也推演到,所有一切大乘佛法裡面的這些講法,包含說不斷、不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等等,那他們都用「無自性」這個方式去推演。比方說,他說為什麼諸法是不斷不常呢?就如同剛才我們引給大家所看到的《廣論》上面的字,他說:我只是主張它沒有獨立存在的性質,但是我並不是主張它一切的作用都沒有,但是它在作用之中也是一樣,每一個作用都是眾緣和合所成,所以你不能說這裡面有任何的自性存在,所以這裡面並沒有「常」的這一邊,就是恆常的那一邊,因為在作用當中,仍然可以看到眾緣和合不斷地在流注生滅而有作用,所以我並沒有主張「所有的都是恆常的」;那相對來講,我不主張恆常、我也不主張諸法會斷滅,因為在眾緣和合的時間之流當中每一個法,你可以看到它前後刹那這個作用,宛然好像它們就連接在一塊,所以就這個「宛然存在」這個部分來講的話,那它們也不是像一般人所主張的「斷滅」這樣來說。
所以整部的《廣論》透過「無自性」的這個根本的主張,他就來說:我可以來融通一切大乘佛法裡面講到的不斷、不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乃至於種種所謂的諸法實相。那麼他們都覺得,所有一切都回歸到無自性,就全部貫通了,這個就是《廣論》關於緣起性空的主張。
好!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個緣起性空這樣的主張,大家經過我剛才的解析之後,相信大家多少會覺得說,這樣講好像也有他的道理吧!因為所謂的無自性,然後推演到不斷、不常這件事情,您可能腦袋裡面就會有一分想像,比方說,就好像我們看水流一樣,當我們看到潺潺的流水的時候,以固定某一個點去看流水的時候,那麼這個流水因為它不斷地流動,所以在您所關注的那個點上面的時候,請問這個流水是恆常的狀態嗎?當然不是!因為它不斷在流動;可是對於您所關注的這一個點來說,它是一個斷滅的狀況嗎?當然也不是!因為您現下就可以看到,在關注的這個點上,您會看到這個潺潺的流水,它仍然不斷有水流通過您所關注之處,所以就這一點來看的話,不斷、不常似乎在水流這個角度來說,它是成立的。同時呢,就水流的部分來說的話,因為它不斷地流動,所以是不是剛好也符合《廣論》裡面所講的它是眾緣和合,所以它沒有獨立存在而不變的性質,看起來似乎一切都蠻合乎想像,甚至也蠻合乎邏輯的不是嗎?
可是我們接下來就要請大家想一想,從這個方式,上面的這個講法,在理論上面,有根本上的很大的缺點。就是說這種講法,從頭到尾都是在現象界、在六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層次來說;實際上深入地解析的話,在理論上面是說不通的事情,關於這個部分的話,各位可以在正覺同修會的其他親教師之前的法界衛星的錄影裡面,談到緣起性空這個部分的時候,大家可以看到這個部分在理論上面的重大缺陷是什麼,那如果在理論上面有重大缺陷的話,顯然之後在修行上面的話,就會碰到瓶頸而過不去。
好,那我們今天講說──我們從另外一個方式來跟大家講,我們先問大家,在《廣論》裡面主張的自性是所謂的獨立存在的性質,現在我們問大家,當我們在學習《廣論》的這部分的時候,比方說您要透過學習來修行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先問問自己,所有的修行不是都應該要有修行的目標跟修行的意義嗎?這個就是我們今天一開始的時候跟大家講的。好!現在問大家,《廣論》主張的這一種的自性—也就是說「獨立存在的性質」這個事情—有沒有修行上的意義?
好!現在請大家想想看,我們以最簡單、最簡單的例子,以大家修行人最容易感受到的,假設我們家有一只精緻的瓷杯,我們對這個瓷杯非常非常愛不釋手,深怕一不小心就把這個瓷杯打破了;假設您家裡有這樣的瓷杯的話,如果您初入佛教來修行的話,應該知道說,這個就是我們對這個瓷杯有非常深重的執著,這個就是很明顯的「貪」。好,現在我們先把理論的層次擺一邊,我們先看看實際修行的意義上來講,請問大家,假如說您對這個瓷杯有這麼深重的執著的話,那請問大家,您在內心深處知不知道,這個瓷杯終究有一天會打破呢?或者我們換另外一個方式來說,請問您認為這個瓷杯是永遠不會打破、永遠不會改變的嗎?乃至於上面的瓷器的瓷彩都永遠不會改變嗎?相信您的心裡面直接浮出來答案說:「當然這個世間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維持恆常不變。」好!您剛剛聽到了,您應該心裡很清楚,世間沒有哪一件事情可以維持永久恆常不變,可是請您直接探尋您的內心,雖然您說您也認知到世間一切事情都不可能恆常不變,可是您對於這一只瓷杯,不都還是一樣的貪著深重嗎?您雖然知道說,終有一天這個瓷杯終究會毀壞,可是您覺得說,只要在我手裡,我盡力地把它維護住、保著它不會毀壞,那就儼然我呢就好像心裡面有一塊就充實了起來,從此之後,您就覺得生命很有意義了。
這個就是典型的貪著啊!那這個貪著,跟您認知到這個瓷杯並非永遠恆常不變的這兩件事情,您有沒有開始察覺到說,這兩個認知是同時存在在您的心中呢?也就是說,您一方面同意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恆常不變,可是另外一方面,您該貪的還是照樣貪,不是嗎?所以這個事情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至於它的細微之處,我們下一次再繼續跟大家來解析。今天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