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43集
由 正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要繼續來辨正宗喀巴《廣論》中,所說昏沉以及對治昏沉之道的錯謬。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5中說:【為斷沉掉發動心已,復應如何除沉掉耶?心沉沒者,由太向內攝,失攀緣力,故應作意諸可欣事,能令心意向外流散,謂佛像等極殊妙事,非生煩惱可欣樂法,又可作意日月光等諸光明相。】又說:【又以觀慧思擇樂思之境,亦能除沉。】這裡宗喀巴所說的「沉沒」就是「昏沉」。他說當昏沉生起,導致心掉散離開定心時,應該如何去除昏沉?他說應該作意於種種讓自己心生欣樂歡喜的事,也就是作意於雙身佛像等極為殊勝妙好的事相,或是作意於日月光等各種光明相;第三則是要以觀察慧,來思惟簡擇自己所愛樂思念的境界。
宗喀巴還引了根本論《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 彌勒菩薩的開示,想藉此作為證明;例如《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5中說:【聲聞地說:「威儀應經行,善取明相數修彼相,及念佛法僧戒捨天六中隨一,或以所餘清淨所緣策擧其心,或當讀誦顯示昏沉睡眠過患之經論,或瞻方所及月星等,或以冷水洗面。」】如果以對治的表相來說,前面宗喀巴所說的三種對治消除昏沉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是符合《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所說的意旨,但實質上的內涵卻與根本論中的開示有明顯的出入。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的這段論文,所要說的是要以「覺寤瑜伽」,或者稱為「悎寤瑜伽」,來修除我們的五蓋性障:【覺寤瑜伽者,謂如說言:於晝日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於初夜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淨修心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還入住處,右脅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臥;至夜後分速疾覺寤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瑜伽師地論》卷24)就是在白天、在初夜時,都要經行、宴坐;在後夜的凌晨,也要趕快起床經行、宴坐,然後從順障法中出離來淨修其心;至於深夜則要住於光明想的正知正念中,右脅而臥,長養大種。
這論中說「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所謂「障」,就是指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等五蓋性障。「順障法」是隨順五蓋而引生的種種障礙修道的心行法相,例如隨順貪欲蓋就會生起耽著淨妙境界的心行,隨順瞋恚蓋就會生起瞋恚的心行,隨順昏沉睡眠蓋心中就會生起黑暗相,隨順掉舉惡作蓋心中就會尋思家園美好、眷屬美好乃至追憶往昔歡樂嘻笑等事,隨順疑蓋就會生起無前世、無後世等三世因果的邪見分別。而「從順障法淨修其心」就是要從這些隨順五蓋而引生的種種障礙修道的心行中出離,進而把這五蓋性障修除清淨。彌勒菩薩在根本論中,教導我們修除五蓋性障,令心清淨的方法,是經行和宴坐;但這二者修治的對象是有所區別的,就是修經行是【「從惛沈睡眠蓋,及能引惛沈睡眠障法,淨修其心。」】(~《瑜伽師地論》卷24);而修宴坐,則是【從四障法淨修其心,謂:貪欲、瞋恚、掉舉惡作、疑蓋,及能引彼法,淨修其心。】(~《瑜伽師地論》卷24)
而這兩種行門修習的原理,彌勒菩薩也有詳細的說明。就是以修經行來對治昏沉睡眠蓋來說,彌勒菩薩就這樣開示:【從惛沈睡眠蓋,及能引惛沈睡眠障法,淨修其心。為除彼故,於光明想善巧精懇,善取善思,善了善達。以有明俱心,及有光俱心,或於屏處、或於露處往返經行;於經行時,隨緣一種淨妙境界,極善示現;勸導讚勵,慶慰其心。謂或念佛、或法、或僧、或戒、或捨、或復念天,或於宣說惛沈睡眠過患相應所有正法;於此法中為除彼故,以無量門訶責毀呰惛沉睡眠所有過失,以無量門稱揚讚歎惛沈睡眠永斷功德,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及以論議;為除彼故,於此正法聽聞受持,以大音聲若讀、若誦,為他開示;思惟其義,稱量觀察。或觀方隅,或瞻星月諸宿道度,或以冷水洗灑面目,由是惛沈睡眠纏蓋,未生不生,已生除遣;如是方便,從順障法淨修其心。】(~《瑜伽師地論》卷24)
就是昏沉睡眠蓋,及能出生昏沉睡眠蓋的隨順障法黑暗相等這一切的煩惱蓋障,應該在經行中修除。至於該如何修除?彌勒菩薩說要從光明相中來修除,根據《瑜伽師地論》卷11中聖教:【問:惛沈睡眠蓋以何為食?答:有黑暗相,及於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習,以之為食。問:此蓋誰為非食?答:有光明相,及於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以為非食。明有三種: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彌勒菩薩開示說:於黑暗相,如果作了不正確的思惟與修習,就會增長昏沉睡眠蓋。因此,學人必須是對於光明相如理作意多所修習,並且要善於了知通達其中的道理,讓心具有法光明乃至具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光能照亮黑暗,明能使我們心中清楚明白不暗鈍;例如,不論在有遮蔽或沒有遮蔽的空地上經行,經行的時候意識心要緣於一種清淨善妙的境界,譬如憶佛的清淨善念,並且隨著這個心淨念相續不斷,以使覺知心離開昏沉睡眠的黑暗相;或者隨心思念六種法,就是念三寶功德、念布施功德、念持戒功德、念欲界天、色界天及無色界勝妙於人間的生天功德;或者宣說昏沉睡眠的種種過患,以及稱讚能永斷昏沉睡眠的種種功德;或者聽聞受持十二部經,或者大聲讀誦,或是為他人開示演說,或是思惟十二經教內涵;或是觀看四方,乃至以冷水洗臉等等。以上所說的種種方法,都是能使昏沉睡眠蓋,生者消除、未生者不生的方便善巧,這就是「於經行時,從昏沉睡眠蓋,及能引昏沉睡眠障法,淨修其心」。
然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卻這麼說:他說心沉沒乃是因為太向內攝,以至引生昏沉想要睡眠,因而失去了攀緣力,所以應該作意於種種可以讓心生起的欣樂的事情,例如觀想雙身佛像等極殊妙事。他這裡所說,仍然是假藏傳佛教密宗喇嘛教四大派雙身修法的前行;因為,在這一系列的「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節目中,我們已經舉證說明:密宗喇嘛教至尊宗喀巴所編撰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書中,把大乘佛法分為二種:一種是波羅蜜多大乘,另一種是密咒大乘。而他所謂的密咒大乘,其實就是承襲自左道密宗祖師所創男女雙身雙修的金剛乘;並且說:密咒大乘金剛乘的修證,是遠遠超過顯教波羅蜜多大乘的,波羅蜜多大乘行者如果正修菩提心尚未圓滿,就不能讓他看見金剛乘修行的內涵,不能顯示密咒讓他知道;只有當他行菩薩行直到正修菩提心也圓滿了,才能引他進入金剛乘中,讓他行密咒行。由此可見,藏密行者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進入金剛乘中修密咒行;這就很清楚:他們一切的修證,目的都完全是為將來實修雙身法而作準備。
所以,宗喀巴這裡所說的佛像等極殊妙事,指的就是有境界的「男女抱身佛」的雙身交合像,以及所行交合受樂的「殊勝妙事」。行者觀想「男女抱身佛」以及所行交合受樂的「殊勝妙事」後,當然淫欲高漲而睡意全消,宗喀巴就說這個方法可以對治昏沉睡眠蓋;但這一項喇嘛教獨有的「妙法」,絕對不是宗喀巴所說的「非生煩惱可欣樂法」,反而正是無明眾生的「生煩惱可欣樂法」。因為貪著於觀想所得的虛妄想——雙身交合時的身根樂觸境界,只會增長貪、癡煩惱;而貪、癡煩惱引生的貪欲蓋和疑蓋,正是修習止觀—奢摩他與毘缽舍那—根本障礙。佛陀所教導的止觀修習,不論是慧門或者是定門,目的都是為了要解脫三界生死輪迴;而最基礎的解脫於欲界,就是要解脫欲界五欲的繫縛,其中最粗重的雙身交合淫欲就更不在話下了!只有錯認觀想雙身交合遍身受用淫樂,就是成就「報身佛」境界的假藏傳佛教密宗喇嘛教,才會施設這種與解脫修行完全背離的修法。因此,宗喀巴所教導的觀想,正應該說是世俗凡夫的「生煩惱可欣樂」法才對。
而《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又說「以觀慧思擇樂思之境,亦能除沉」,這也是密宗四大派所隱說的雙身修法。我們只要對照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明說的內容就可以明白,《密宗道次第廣論》卷5中說:【若無明瞭有力之念,則不能斷昏沉。故〈憍薩羅莊嚴論〉云:「由慧明瞭不昧而住正念。」第二依仗修正知法。故非住念太久太急,須於安住不捨之中,時時觀察如所住心為住未住。此謂若太策勵心便掉舉,若太渙散心便沉沒。故須了知離彼二過處中而修,若於微細金剛善堅固已,則由鼻端或餘身分,發生樂觸。由此妙觸即能除遣不堪修行善事之身粗重,生身輕安。若離粗重身即調柔,便能精進。由身輕安引心輕安。】他又說:【《初品》中云:「若微細金剛,現起樂觸相,其相應普遍,心亦應隨遍,心如欲遍已,乃至遍三界。」】又說:【修行漸次如《初品》云:「令舌抵上顎,住想於鼻端,金剛端樂觸,心當得等至。」……此亦應如〈阿嚩達惹〉中說:憶念本尊瑜伽而修。】
這幾段文字中所說「金剛」是指男性生殖器;「憶念本尊瑜伽」,是指憶念自己觀想的男女雙修抱身佛像所作引生樂觸的善妙事,就是男女交合行淫所引生的樂觸。所以,宗喀巴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男性行者運用自己先前已經觀想成就男女雙修抱身佛所作引生樂觸的善妙事,這種明白而且有力的「觀察慧」,藉著憶念所觀想抱身佛雙身交合行淫所生的樂觸,來觀察自己生殖器堅硬不軟,頂端更因為如此憶念觀想而生起微細的樂觸;然後,再觀想將生殖器頂端的微細樂觸轉移到鼻子的尖端,接著遍全身也都有樂觸,讓身體獲得輕安樂觸,進而引生「心一境性奢摩他」的心輕安,乃至遍三界一切處也都同樣有這樣的樂觸。宗喀巴說,修行人想要斷除昏沉,就應該修這種緣於生殖器微細樂觸的「觀察慧」,不僅能消除昏沉,還能引生身心輕安的奢摩他,並且這種身心輕安甚至能遍三界都存在。這真是胡人說胡法!只要有正確的佛法知見,就清楚男女交合行淫的樂觸不過是身根的覺受,色界天人身根微細輕薄,不再有男女根,也沒有男女性別之分,何來男女交合?而無色界有情只剩受想行識四蘊的精神體,完全沒有身根,又哪來身根的樂觸?
由此可見,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止觀,其實就是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說的止觀;不同的在哪裡?所不同的只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不明說,而由講解者依照解說《廣論》時的情況,比如聽法對象差異等,然後酌情僅作隱說,或者帶入《密宗道次第廣論》來進一步明說。這是絕大多數修習《廣論》的廣論班學員所不知道的隱情,才會有「廣論班」學員大聲辯解說:《廣論》中沒有講雙身交合之法。但是,既然有心要在佛道上修學有所成就,就應該把宗喀巴的兩部《廣論》都拿出來好好比對,弄清楚是非真相,否則錯修一世,唐捐其功,豈不冤枉!
時間的關係,就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