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停心觀之所緣法(上)

第28集
由 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我們今天要談論的單元是「五停心觀之所緣法」,這是有關《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4奢摩他,也就是修「止」的部分。宗喀巴這本《廣論》的卷14到卷16這3卷都是在談奢摩他,而卷17到本書最後的卷24,這佔了全書分量三分之一的8卷,則都是在談毘缽舍那,也就是「觀」。

我們今天所要談的章節是:「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事?」這本來是屬於毘缽舍那的範疇,但是宗喀巴卻把這個屬於毘缽舍那的法放到奢摩他法來說;而又另外建立以雙身法為本質的毘缽舍那法,把它放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最後,一共佔了全書三分之一的分量,但是這個部分的內容卻和真正的毘缽舍那正修無關,而只是盜用了佛法中的空性般若觀修的名相來套用在外道的邪淫法上面,以欺騙善良無知的佛弟子。所以宗喀巴對於佛法中真正的奢摩他與毘缽舍那,也就是止與觀,以及禪定與般若禪的分際,是不懂的、無知的,也是定慧不分的愚人;因此,他所說的內容和正法經論所說差異很大,正是牛頭對馬嘴,完全逗不攏。接下來,我們就繼續來探討《廣論》所說止觀的種種問題。

《廣論》的354頁引用了 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的論文,來解釋「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事」而說道:【頡隸伐多問經云:「頡隸伐多!若有苾芻勤修觀行,是瑜伽師。若唯有貪行,應於不淨緣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應於慈愍;若唯癡行,應於緣性緣起;若唯有慢行,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又云:「若唯有尋思行,應於阿那阿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聲聞地>云:「此中若是貪瞋癡慢及尋思行補特伽羅,彼於最初,唯應先修淨行所緣而淨諸行,其後乃能證得住心。……」】(~《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4)「補特伽羅」的意思就是「眾生」或是「數取趣」,這是因為凡夫眾生總是不斷地在五趣六道中輪轉生死的緣故。

《廣論》所引用的這段《頡隸伐多問經》的開示,是 世尊對於具有貪、瞋、癡、慢以及尋思行等五種煩惱過失的眾生,教導他們要修學淨行所緣的觀行,而使得這些煩惱眾生的心能夠清淨、安住下來的五種觀行方法,在佛法中一般稱之為「五停心觀」,這也是修聲聞乘的行者在最初入道時所修五種對治煩惱的觀行方法。但宗喀巴卻把這五種屬於毘缽舍那(觀行)的修法,放在奢摩他(修止)的部分來談,這真是會讓學人感到錯亂而無法正確地來修學止觀。

五停心觀中第一個提到的是不淨觀,這是欲貪深重的有情所應該修學的對治方法,尤其是在男女欲的部分。依一般欲界的凡夫有情來看,飲食男女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哪有什麼不對呢?但是,對於想要出離三界的修行人來看,男女色欲卻是生死流轉的根本,也是修學解脫的首要障礙。例如 佛陀在《楞嚴經》中有為阿難開示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一切世界的六道眾生,如果他的心能夠不貪淫的話,那麼也就能夠不再繼續生死流轉。而且修學三昧本來就是為了要出離三界塵勞,但是如果淫心不淨除的話,那是不可能出離而得解脫的;縱使累積了許多的佛法智慧,甚至也能發起禪定,但是如果不斷除淫心淫行的話,將來必定會落入魔道之中的。……以後阿難你教導世人時,應該要告訴他們:如果想要修學三昧正定的話,一定要先斷除貪淫心,這是諸佛世尊教導眾生令其身心清淨的第一種清明教誨。

世尊的這段開示就是在告訴我們:修行的第一步,一定是要淨除貪淫而讓心安止下來,這樣才能繼續在佛道上進修。但是宗喀巴這裡雖然也舉經文說「要觀察不淨所緣而來安住其心,就能夠清淨貪行」,然而他不但不因此就清淨貪淫之行,反而自己要大貪;同時也教導追隨者跟著他要大貪,不但要大家貪著汙穢不淨的色身,更要貪著欲界下劣不淨的淫樂。譬如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廣論》卷20中說:【佛說若無微塵合集之蘊,則無二根交合不能流注諸界,若界不能流注,則應慧智不能了證自境。】宗喀巴這段文句的意思是說:「密宗『佛』說,如果沒有四大微塵聚合而成的色身,則沒有男女二根的交合;沒有男女二根的交合,那麼男行者的精液和女行者的淫液這兩界就不能流注;若男女淫液這兩界不能流注,那麼意識的觀察慧就不能觀行交合中的樂空不二境界。」

像宗喀巴這種讚歎淫欲的荒謬說法,根本就不可能是 佛陀所說的,而是假藏傳佛教四大派的天竺祖師所編造的「大日如來」所說;如果世間真的有佛號大日如來的話,也絕不會說出這種汙穢不淨的邪法。把欲界人間男女二根交合的欲界粗重法,拿來跟佛法智慧亂扯關係,只能說這些喇嘛教祖師們的創造力真是驚人啊!我們遍尋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除了天竺密宗祖師在千餘年前,吸收了印度教性力思想而編造的密續偽經之外,其他地方都找不到如宗喀巴所說的雙身法理論的經文,反而是全面在破斥雙身法之淫樂境界的。

但是宗喀巴卻認為對於不清淨的色身要貪,對於欲界最粗重的男女愛欲更要貪,不但不可以斷離這種欲界最粗重煩惱的淫樂貪,而且還應該要每天都追求全身遍滿淫樂的「強力感覺」,他說要這樣才能具足成就喇嘛教止觀的修行。但是如果我們依宗喀巴所說的來修止觀的話,不但不能夠對治貪行的煩惱,反而是在不斷地加重男女欲貪行煩惱的染汙,這還真是名符其實的「大貪」啊!所以,喇嘛教行者永遠都不可能實證超越欲界的未到地定,更何況是發起色界定的初禪呢?更別提說要出離三界火宅了。

因此,宗喀巴雖然在文字上引用了 彌勒菩薩的根本論,但是他在行持上卻是違反根本論的開示而行,真是個心口不一的人。因為他只是想要以引用根本論文字的手段,來提升他所說謬論的可信度,來誘使一般學人誤信他的說法而不生起懷疑。而且宗喀巴說,要緣樂空不二的境界,但是佛法中所說的樂,是遠離蘊處界無常法的寂滅涅槃之樂,這是本不生滅的第八識如來藏的常樂我淨之樂;而宗喀巴所說的密教之樂卻是欲界男女交合的欲愛之樂,但這是生滅無常之樂,也是會讓人墮入三惡道長劫受苦的飲鴆止渴之樂,更是背離佛道、輪轉生死的愚癡之樂。如果我們順著這種樂空而修的話,就不可能戒貪,就必定會如同假藏傳佛教的喇嘛們一樣,經常住於苦惱、煩惱、淫欲貪繫縛、五取蘊速壞……等等的不淨法中;所以,他所說的止觀都是會讓眾生下墮三惡道的錯誤邪見,而不是清淨的佛教正法。

《瑜伽師地論》卷26中,佛陀所說的:【若唯有貪行,應於不淨緣安住其心。】意思是說:如果一位修觀行的比丘,他只有貪欲行還斷不了的話,那麼他就應該緣於不淨所緣來觀察思惟其過失,這樣就能逐漸發起正確的智慧抉擇,捨離對不淨所緣的貪著,進而修持清淨離欲之行,這樣很快就能夠把雜染躁動的心給安住下來了。這並不是宗喀巴說的要「緣於不清淨的淫貪而修大貪」,宗喀巴的說法很明顯的是斷章取義、背離清淨佛道的。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26並且開示說:【云何不淨所緣?謂略說有六種不淨:一、朽穢不淨,二、苦惱不淨,三、下劣不淨,四、觀待不淨,五、煩惱不淨,六、速壞不淨。】彌勒菩薩這段論文的意思是在說:什麼是不淨觀的所緣法呢?不淨觀的所緣法一共有六種:第一種的「朽穢不淨所緣」,主要是指眾生的色身部分,可依內、外兩個層面來作觀察:第一個依內的部分,指的是自己身體的內部和外部,共有身毛鬚髮、指甲牙齒、皮肉筋骨、五臟六腑、血汗屎尿等等的三十六物,都是充滿了汙穢不淨,而且生命短促,大多很快就老朽死亡了,沒有什麼好貪著的;除了依內來對自身作觀察以外,另外還有一個依外層面的觀察,這是指觀察自身以外的其他有情。譬如說,在古代時,當一些有情死了之後,很容易地就可以看到他們的屍體很快就開始產生青瘀膨脹、膿爛變壞,血塗蟲噉、骨鎖分散等等,可怕而且噁心、惡臭的現象;因為學人可以依自己或是其他有情的色身,觀察到這些色身汙穢以及腐敗不淨的狀況,因而產生厭離感,這就稱為是「朽穢不淨所緣」。凡是原本對自己或是其他眾生的色身貪愛不捨的人,經由緣於朽穢不淨的過失來觀察之後,大多就可以斷除對自他色身的貪愛了。

第二種的「苦惱不淨所緣」是說:依於苦受觸為緣,會使得身、心出生不平等的覺受,這會讓眾生感覺到世間的種種苦惱,緣於這些苦惱不淨來作觀察,會使得眾生逐漸放下對世間的貪染之心,因此稱為「苦惱不淨所緣」。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和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界接觸的時候,身心就會產生種種的覺受;受有分色身的苦受、樂受以及不苦不樂等三受,或是再加上心理上的喜受、憂受等而合為五受。如果是自己喜愛的境界,或是讓自己的身心感到舒適的覺受,這就叫作喜受或樂受;反過來說,如果是緣於自己不喜歡的境界,或是使自己的身心感到壓迫、痛苦的違逆覺受,就會感受到種種不同的苦惱而難以安住,當修學者緣於這些憂受或是苦受來作觀察時,就會產生厭離之心,而淨除原來對世間法的貪著心,因此而稱為苦惱不淨所緣。

第三種的「下劣不淨所緣」是說:相對於三界中的色界、無色界等上兩界來說,欲界是三界中最為下劣之界。為何這麼說呢?因為在欲界的五趣六道中,有飲食及男女欲等粗重的貪愛,這相對於以禪悅為食、也沒有男女欲的色界天及無色界天人來說,可以說是極為下劣、汙穢的事了。這種下劣汙穢的事只有欲界才有,除了欲界以外,上兩界的色界以及無色界都是沒有這些下劣法的;而且,也沒有比欲界這些男女貪愛更下劣的境界了,所以就緣於欲界的飲食、男女等下劣不淨法來作觀察,就會逐漸厭離對這些下劣不淨法的貪愛,這就稱為是「下劣不淨所緣」。所以說,絕大部分的世間或是出世間的清淨修行人,都一定是以遠離這種下劣不淨的欲界貪愛作為首要目標的;只有藏密喇嘛教人,卻把欲界最粗重的男女欲愛認定是最高層次的無上瑜伽,因此不斷地強化貪愛而絕對不肯捨棄。所以才說:貪愛男女雙修的藏密喇嘛教人,他們的身心必定都是下劣不淨的,而且也都不願意捨離這些下劣不淨的染汙法的。

第四種的「觀待不淨所緣」則是說:有一個地方本來算是清淨的,但是如果和其他更為殊勝清淨的地方相比的話,那相對來說就不是那麼清淨的了。譬如說,相對於粗重雜染的欲界來說,以禪悅為食的色界天算是清淨之處,但是相對於更為殊勝清淨的無色界天來說的話,那麼連色界天也都不能說是清淨的了;同樣地,相對於有情的五陰都滅盡的無餘涅槃來說,乃至是三界頂的非想非非想處天也都不能算是清淨處了,這就叫作觀待不淨所緣。

因為時間的關係,彌勒菩薩所開示的六種不淨所緣,我們今天的節目只能介紹到第四種的觀待不淨所緣,其他的部分就留到下次的節目再說明了。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點擊數: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