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觀之自性(一)

第16集
由 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這個單元主要是在辨正藏密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之外道邪見。這些年來,廣論團體有計畫地由「教育」系統滲入各級政府官員、高級知識分子、中小學教師和校長,廣開各種「廣論研習班」和短期「心靈成長營」,一時好奇者蜂從,蔚為風氣,對社會大眾的影響至為深遠。值此末法之際,各種邪說傾巢而出,正覺教團為了救護深陷藏密邪法中的學人回歸正教,也為了正法久住、續佛慧命,開演這次的主題,對《廣論》之內容作詳實之辨正,祈願您能因此而轉易錯誤知見,趣入佛陀正法,邁向浩瀚深廣之佛菩提大道!

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由范正雯老師所說,一起來探討《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宗喀巴對止觀的錯誤說法。宗喀巴乃是依無上瑜伽雙身法的內涵來說止觀,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是隱說,而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則是明說。然而,「止觀」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止觀的自性又是如何呢?藏密宗喀巴在「別學後二波羅蜜多」中,又是如何說奢摩他與毘缽舍那?宗喀巴所說奢摩他與毘缽舍那為何嚴重違背諸佛菩薩經論所說呢?且讓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首先說明止觀之意涵。所謂止觀,其實是修定之法,並非般若;在般若智慧中所說的「止」是心得決定,「觀」是觀察實相法界的一切內涵,和世間禪定中的止與觀是不同的。在止觀修證中,「定」是心止於一境的意思,都是覺知心意識所相應的境界。譬如覺知心止於一境,而進入初禪前的未到地定、初禪、二禪,乃至四空定中安住;或如證得如來藏,並安忍於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實證與所見,心得決定而不改易,由是故能發起般若智慧,這也稱為定。前面所說的兩種都是定,也就是「止」,止的獲得要經由觀行來實證,觀行的過程簡稱為「觀」;由於觀的緣故,漸漸懂得安住在禪定或智慧境界之中,心得決定不猶疑,才能得止;再以下地所證心得決定的功德作為基礎,次第進修上地之觀行,即是由止而修觀;因此,止、觀二者相輔相成,絕對不能割裂開來。

止觀又稱為三摩提,或稱三昧;三昧是止與觀所得的境界,不單是禪定的境界。止就是心的決定性,這定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是覺知心對於法決定不疑——心得決定;其二是覺知心降伏煩惱而能制心一處,住於一境之中而不動搖,這也叫止,止又名奢摩他。三昧的另外一部分是毘缽舍那,毘缽舍那就是觀,也就是觀行;這是要去觀察諸法的本質,證實諸法的虛妄,或是證得諸法依如來藏心而不生不滅,確實已經心得決定而不疑惑,這就是依於觀行而產生的心得決定的定,也是三摩提——三昧。如果能夠把止與觀都觀行完成了,能夠四通八達,就是止與觀等三昧的成就。把奢摩他與毘缽舍那合併在一起時,這樣實證了就叫作三摩提,也叫作三昧。三昧的定義是很廣泛的,函蓋了止與觀,但止就是定,在智慧上面心得決定,以及四禪八定的定境都稱為定。以上簡單為您略說止觀之意涵。

然而,應該如何修學止觀呢?我們來看看《大乘起信論》中馬鳴菩薩的開示。《大乘起信論》卷2云:【云何修止觀門?謂息滅一切戲論境界,是止義;明見因果生滅之相,是觀義。】( ~《大乘起信論》卷2)這一段經文意思是說,止就是息滅一切戲論境界,也就是進入如理作意的實斷見惑與思惑的智慧境界,也就是實證解脫境界,和進入如理作意的實證般若實相境界;觀就是明見因果生滅之相,也就是現前觀察到萬法都由實相心體第八識中出生,一切善惡業都由第八識自心如來記存而昭昭不爽。

關於止觀法門,有許多大師們都誤會了,認為修止觀的法門就是每天靜坐,求一念不生,這樣的人並沒有真正瞭解止觀的道理。就算他們把雙盤的腿功練得很好,連續三個鐘頭、六個鐘頭都不必放腿;但是告訴您:他的止觀還是永遠都修不好的。為什麼呢?因為修習止觀的內容並不是只有禪定,禪定只是止觀中的極小部分;而且修學禪定也不在腿功上面,而是在覺知心上面用功。有句話說:「念佛不在嘴,參禪不在腿。」也就是說,修學止觀的人,一定得要有智慧來修,不可以人云亦云。其實不止是佛教般若的止觀,光是修學世間禪定,也得要基本知見具足,否則都是盲修瞎練,徒勞其功。

各位菩薩!以上《大乘起信論》論文中所講的「止」,是說息滅一切戲論,而且心中決定不移的境界。既然是講息滅一切戲論境界而說為止,那麼這個「止」字,就絕對不是單指四禪八定的禪定證境;因為禪定功夫再怎麼好,都不會超過非想非非想定;可是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終究還是世間戲論的境界,不離三界生死有為法的境界,與二乘菩提世俗諦無關,也與第一義諦無關。所謂世俗諦是指二乘法的解脫道,世俗諦又名世間的聖諦,以世俗法蘊處界的緣起性空作為觀行的對象,所以又叫俗諦。然而,為什麼二乘菩提是世間的聖諦呢?因為它說的是三界六道一切有情眾生的色陰,受、想、行、識四陰所顯現出來的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如果能夠把這個五陰我、十八界我的自我執著滅盡了,就可以成就無餘涅槃;因為世俗諦所說的只是解脫道,而且是純粹就世間緣起無常的五陰、十八界等有為法來說它們的虛妄性,所以就叫作世俗諦,又叫作世間聖諦,簡稱為世諦。世諦的真理既然是要滅盡十八界一切法,那麼禪定最高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定,都還是在十八界法之中,仍然還是有意根與意識繼續存在,都不是究竟了義常住的法性,所以非想非非想定仍然是戲論的境界啊!

可是現在有很多人不瞭解「止」的真正意思,又高估了自己的禪定證量,因此會產生許多的誤解,隨後就把誤解的禪定境界當作已經證得寂滅,就當作自己已經證得解脫果,而大膽地說自己已經證果了,而實際上是誤會止了。三乘菩提所說的「止」是息滅一切的戲論,使心決定不移地住在如理作意的智慧境界之中,這才是真正的止。即使是證得世俗諦解脫果而成為阿羅漢,也還是沒有究竟遠離戲論的境界,因為他們不瞭解實相,把解脫果當作是究竟果,只是在二乘世俗諦上得止,不能在實相般若第一義諦上面得止。解脫果的修證都已經這麼難了,都還沒有完全確實遠離戲論,何況是還沒有斷我見,還沒有證得解脫果的凡夫呢!所以大眾想要親證佛菩提而確實遠離戲論,當然就更加地困難了。

然而,如何能夠遠離一切戲論呢?第一步就是要尋求明心而打破無始無明;沒有證悟明心之前,談到般若、談到唯識種智都會成為戲論,因為凡有所說,必定言不及義,不管說得如何玄妙,都說不到第一義諦的真實義。既然所說的言說都講不到第一義,可想而知,所說的當然就是戲論;既然都是戲論,就表示還沒有在真實的如理作意上面心得決定,那當然就是尚未證得「止」的境界。由此緣故,馬鳴菩薩說:「息滅一切戲論境界,名之為止。」

換句話說,想要真正離開一切的戲論境界,就得要先尋求破參明心,當你找到了真如心以後,才會有能力離開戲論境界,以後凡有所說,都是直接就切進第一義諦裡面來講,自己也可以永遠心不動搖地安住於實相境界之中,這樣才是真正的「止」。因為心裡面已經不會再對實相心產生任何虛妄的臆想和猜測,心就決定不變地在真實義上面安住下來;既然心得決定、決不搖動,那就叫作止;心還沒有決定的人就是不能安住的人,就是未證得止的境界;所以他們心中有時會臆想猜測:真如心大概是如何如何。譬如,有時候聽到能言善道的人說出相似佛法時,心中覺得他講的好像不對,但又無法認定對或不對,心中始終不能決定而變來變去,未能決定,那就是表示心尚不得止。但是我們正覺教團自從弘法以來,所說的心真如絕對不變,不管人家怎麼攻擊、怎麼批判,我們永遠不變,永遠都是同一個心真如,這樣就叫作親證止的境界。

如是,心已決然地固定在真如心第八識這個法上面,永遠不再變易見地了,這樣就是止。所以佛法般若所說的止,跟禪定所修的止大不相同。禪定的止與實相的親證無關,只是叫你把覺知心制心一處而住於定境之中,心不動搖,不打妄想,發起初禪的覺受境界而得安止覺知心,這就是禪定的止;或者離語言文字的細妄念也都沒有了,因此而證得第二禪的等至境界,心得安止;乃至於離開語言文字的極細妄念以後,更進一步離開了心動的境界,連不知何故的心動現象都不存在了,就進入第四禪的境界之中,這樣也是心得止;但這些都是屬於四禪八定的三三昧範圍。所以修學佛法所說的止觀,既不同於外道也修的四禪八定的止觀,也不同於二乘法裡所說的斷我見與斷我執的止觀,因為二乘法是聲聞解脫道的行法,不是佛菩提道的行法。

然而什麼是「觀」呢?馬鳴菩薩說:觀就是很清楚地看見了因果的生滅之相。眾生在三界六道中有種種的生滅型態,三界六道二十五有中,種種的生滅型態都是果;可是這個果一定要從因中生出來,這些果都是以眾生的實相心為因;如果沒有這個因,就不可能有所有的果。因為如果沒有這個實相因,「所造業不亡」這句話,就得要推翻了;那就意味著:殺人越貨以後的惡業都會消失不見,業怎麼可能還會存在呢?正因為有實相心執藏眾生所造的善業、惡業、淨業的所有業種,所以這些業種留到未來世去,遇到眾緣和合而成熟的時候,業種就現行,果報就實現了。緣假使不熟,果報就不會現行。阿羅漢們就是怕緣熟而使果報現行,所以他們想要入涅槃;入了涅槃以後,剩下未來的業果就永遠不會成熟,果報就不會現行,自然就不會受惡報了。因此,所有的阿羅漢都一定不會誹謗大乘法,他們雖然不懂般若,但絕對不敢妄自誹謗,因為阿羅漢們都已經知道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並不是斷滅;既然佛說了無餘涅槃以後不是斷滅,確實有涅槃繼續獨存,當然一定有第八識存在,所以他們絕對不會誹謗如來藏妙法。假使誹謗如來藏,謗為實無,將來有一天迴小向大修學大乘佛菩提道時,這果報不就跑不掉了嗎?因此他們都很謹慎口業,絕對不會去誹謗大乘法,這是說他們已經清楚地看見因果的局部了。但是如果真的要說已經「明見因果」的話,那就必須在大乘別教中證悟明心,悟後繼續進修,才能真正地明見因果。

如果沒有證悟明心,這個因果你絕無可能現前明見,因為你心中一定會這樣想:到底有沒有這第八識心體能含藏善惡業的種子?我既沒有證得第八識,誰知道有沒有呢?你們正覺同修會說有這個第八識,我真的能夠相信嗎?有時候也許嘴巴裡說相信,心裡面卻始終還是要打個問號。因為無法確定有這個執藏業種的真實心存在,還沒有實證之前,當然多少就會有所懷疑啊!有懷疑時,一定無法真正地相信。每一個人的意識覺知心,都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還沒有證實第八識心真如,所以意根自然而然地就一定會抱著懷疑的態度;有所疑的意識絕對無法說服末那識接受有這個第八識。雖然經本翻出來讀,讀到 佛的開示說有,意識心裡面相信是有,但是末那識始終還是會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還必須等到你真的找到了這個心,心中確定了:「果然是有,真的是有。」之後,意根才會認定確實有這個心真如存在。然而,確定有這個心真如存在,就能明見因果嗎?下一集,我們再一起來探討。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