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中諸法無我的顯說與隱說(四)

第119集
由 正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談到《中阿含經》卷54,當中 世尊以十二因緣來說明二乘諸法無我的顯說的層面,說明只要滅掉以五陰為真實的無明,就可以斷除三界後有的種子,就可以不再三界輪迴生死;但是當十二因緣一一支滅除以後,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呢?是不是同於外道的斷滅空了嗎?一旦什麼都空,是不是也就沒有三世因果,也就不需要持戒、培福以及修道了呢?所以在經文的後面,世尊開始隱說有第八識心的層面。因為十二因緣的現象,雖然它看起來似乎只是緣,可是不是無因唯緣而有,因為我們所說的十二因緣的前一支為後一支生起的因緣,雖然我們是這樣說,但是正確的來講,這樣的因緣只是緣,不是因;雖然眾生以為那個是因,但是這樣的因應該稱為緣因,也就是緣的因,這個不是第一因,真正讓十二因緣運轉的因,是第一因,是眾生本有的如來藏,也就是本經《中阿含》卷54,最後下的結論所說的無煩無憂的恆、不變易法。

我們繼續舉示這個隱說的部分,經文怎麼說呢?【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於過去作是念『我過去時有,我過去時無』?云何過去時有?何由過去時有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於未來作是念『我未來當有,我未來當無』?云何未來有?何由未來有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經文的意思是說,世尊讚歎道:「好啊!好啊!當你們能夠知道十二因緣流轉、還滅順逆,都因本住法如來藏才能夠成就,能夠這樣知、能夠這樣見,那麼你們對於過去世還會這樣想嗎:我的過去世存在嗎?我的過去世不存在嗎?為何過去世能夠存在,基於什麼道理有過去世存在呢?」眾比丘回答:「不會了,世尊!」世尊讚歎說:「好啊!好啊!你們如果能夠這樣知、能夠這樣見,你們對於未來世還會這樣的想嗎:我未來世應當存在?我未來世應當不存在?為何未來世能夠存在,基於什麼道理有未來世存在嗎?」眾比丘回答:「不會了,世尊!」

經文主要的意涵是說:如是知、如是見,是什麼意思呢?它有兩層的意涵。因為當聽聞 世尊開演十二因緣的時候,以二乘的弟子來說,應該要有如是的正知見;應該要知道:十二因緣的流轉、還滅的順逆觀行,都是依本住如來藏法才能夠成就。如果是以菩薩弟子來說,有的菩薩弟子甚至已經知道,而且親見、證悟有本住法如來藏存在。因為這樣的如是知、如是見,對於有本住法如來藏存在,而有三世生死流轉的道理,已經完全沒有疑惑,已經完全相信有過去世、現在世,乃至未來世的生死的流轉。

我們繼續看經文:【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於內有疑惑『此云何?此何等?此眾生從何所來?趣至何處?何因已有?何因當有』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中阿含經》卷54)世尊讚歎說:「好啊!好啊!當你們能夠這樣知,能夠這樣見以後,那麼對於內法本識如來藏,還會疑惑說:這個常住法是什麼呢?屬於那一類?眾生又從何來?死後未來將去到何處?為何已經有過去世?為何將有未來世呢?」比丘回答:「不會的,世尊!」

這個經文我們用白話大概解說以後,我們再來談談當中隱含的法義又是什麼呢?這當中有提到: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的這個議題,這個是修行人一直想要探討的議題,其實已經是屬於大乘法的議題。所以這當中隱含了大乘法的法義,因為生、死都是從本住法如來藏而有,因為本住法從來不生不滅、常住,所以而有三世的生生死死的流轉;因此生從如來藏來、死從如來藏去,這個是屬於大乘的法義,但這當中也都只有隱說。這裡又提到說:於內無有疑惑。以二乘法來說,當相信有本住如來藏法存在,不再有疑惑的時候,二乘人他就無有恐怖,就無內恐怖;也就是當他雖然對於這個內法不能證得,可是他相信佛語的緣故,相信有本際,相信滅掉十二因緣的每一支,不是斷滅空,所以他能夠安忍於有本住法的存在,能夠接受而且因此而內無恐怖,所以能夠證得二乘的無餘涅槃。

我們再看經文:【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故殺父母、害弟子阿羅漢、破壞聖眾、惡意向佛出如來血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故犯戒、捨戒、罷道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中阿含經》卷54)這個經文的意思大概是說,世尊讚歎說:「好啊!好啊!當你們能夠這樣的知、這樣的見以後,你們是否還會故意殺父、殺母,殺害弟子以及阿羅漢、破壞聖眾的和諧、惡意傷害使佛身流血嗎?」眾比丘回答:「不會的,世尊!」世尊接著說:「好啊!好啊!同樣的道理,當你們能夠這樣知道、能夠這樣見以後,還會故意犯戒、捨戒、不再修道嗎?」眾比丘答;「不會的,世尊!」

這裡面的主要的法義的內容是說:當相信有本住如來藏法存在的時候,那麼當把十二因緣的每一支都滅掉以後,不是斷滅空;十二因緣的背後,還是有常住法如來藏的存在,也因此並不會因果成為斷滅空。因為深信有這個因果律的存在,所以不敢再造作任何的五逆惡業,以及想要再捨戒,甚至是犯戒而不再修道,因為相信所修的一切都會藏在如來藏當中,而相信這個因果絕對不爽。

我們再繼續看後面的經文:【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捨此,更求外尊、求福田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作沙門梵志如是說『諸尊!可知則知,可見則見』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中阿含經》卷54)我們還是白話大概說明一下它的意思,世尊讚歎說:「那麼當你們能夠這樣知、能夠這樣見,還會捨棄佛法的修學以及三寶的福田,來學習外道法,向外道的鬼神求福嗎?」眾比丘回答:「不會的,世尊!」世尊讚歎並繼續說:「好啊!好啊!當你們能夠這樣知、能夠這樣見以後,知道十二因緣背後有個本識在,那麼還會如同外道修行者以及婆羅門說:『可以了知的,我已經了知;可以看見的,我已經看見』?」眾比丘答:「不會的。」

這當中主要的法義,主要是說:當知道有一個本住法的存在,那麼眾弟子們就不會捨棄佛法,而來外求外道法,向外道法的鬼神來求福,而反而在三寶當中能夠安心的修學,以及在三寶當中來供養,廣行三寶的福田。其次,這當中既然 世尊開示十二因緣當中的每一支都是無我法,當已經了知,十二因緣的每一支都是無我法,乃至於了知十二因緣的背後的本識如來藏也是無我,已經證得諸法無我的層次了,就不會說:我已經了知了、我已經看見了;因為已經沒有我的存在。

我們再看經文:【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吉祥為清淨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為諸沙門梵志吉祥相應諸見雜、苦雜之雜煩熱、雜懊惱,彼是真實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中阿含經》卷54)大概的意思是:世尊讚歎說:「好啊!好啊!當你們能夠這樣知、能夠這樣見以後,還會認為世間的吉祥是清淨的嗎?」眾比丘回答:「不會了,世尊!」佛又問:「當你們能夠這樣知、能夠這樣見以後,還會和外道修行者所說的吉祥事相應,而認同他們那些會導致種種苦、熱惱以及懊惱的各種見解是真實法嗎?」眾比丘答:「不會的。」

這裡的意思,主要的法義是說:世間的吉祥,不是真實的吉祥,因為都是生住滅;這個生住的異相,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法,怎麼會是吉祥呢?這樣的世間事,經常是導致苦以及熱惱的,所以弟子們就不會再以世間事的吉祥為真實的見解。

經文又說:【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身生疹患、生甚重苦乃至命欲斷,捨此更求『外頗有彼沙門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句,持此咒令脫我苦』,是謂求苦、習苦、得苦盡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中阿含經》卷54)這經文的意思是說,世尊讚歎:「好啊!好啊!如果你們能夠這樣知、能夠這樣見時,那麼當你們生病,乃至生命垂危的時候,會捨棄本識如來藏永存的神力,而求於外法,認為『有沒有其他的沙門、梵志,能夠持一句、多句乃至百句的咒語,以持這樣的咒句神力,來讓我解脫病苦』,而說是可以求得苦的滅盡、苦的熏習滅盡,最後獲得眾苦的滅盡嗎?」眾比丘們回答:「不會的,世尊!」

這其中主要的意涵是說:當外於十二因緣法、外於本住如來藏法,來想要求得解脫病苦,求得苦的滅盡、苦的熏習的滅盡,以及獲得眾苦的滅盡,是不可能的。

經文又說:【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受八有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如是知,如是見,汝等頗如是說『我等恭敬沙門、敬重沙門,沙門瞿曇是我尊師』耶?」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中阿含經》卷54)這個白話的意思是 世尊讚歎說:「好啊!好啊!當你們能夠這樣知、能夠這樣見以後,當親證初果了,那麼還會無法解脫,而有第八次的人間受生嗎?」眾比丘回答:「不可能,世尊!」世尊又問:「那麼當你們能夠這樣知、能夠這樣見以後,還會說『我們恭敬、敬重出家人,因為沙門瞿曇是我們的尊師』嗎?」眾比丘答:「不會的,世尊!」

如是知、如是見十二因緣法,這當中的意思表示:至少可以斷除我見,證初果,就能夠七次人天往返,不再有第八次的人間受生,而入無餘涅槃。證二乘的五陰諸法無我,既然無我,又怎麼會有「我們恭敬、敬重出家人,因為沙門瞿曇是我們尊師」的說法呢?

最後經文又說:【世尊歎曰:「善哉!善哉!若汝等自知、自見、自覺,得最正覺,汝等隨所問答耶?」比丘答曰:「如是!世尊!」世尊歎曰:「善哉!善哉!我正御汝等,於畢究竟,無煩無熱,恒、不變易法,正智所知,正智所見,正智所覺。因此故,我向者說:『我為汝說法,畢究竟,不煩熱,恒、不變易法,正智所知,正智所見,正智所覺。』」】(《中阿含經》卷54)世尊讚歎說:「好啊!好啊!如果你們能夠親自證知、現見涅槃,那麼對於他人任意的提問,你們都可以作正確的回答嗎?」眾比丘回答:「可以,世尊!」最後 世尊讚歎總結說:「這些法義是我一向對你們宣演的,我所教導你們的就是這個最究竟、無有煩熱,恆、不變易的法,這個法是靠正確智慧觀行才能夠得知的。」

主要意思就是說:十二因緣一一支滅盡以後,還有最究竟、無有煩熱、不變易的法,這個法是要靠正確智慧觀行,才能夠得知、看見而覺悟的。只是就這一段經文來看,只有隱說大乘法,而沒有細說其中的內涵。

最後我們總結來說,在這個《中阿含》卷54的一大段經文當中,世尊反覆、老婆無比的詳說十二因緣法,說明十二有支都是生滅的無常法,是苦法;教導比丘們應該滅盡十二有支,如果將十二有支滅除了,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就能夠出離生死輪迴,就沒有第八次的人間受生了。在最後,世尊還特別強調:滅盡十二有支以後,已經是無我、無人了,怎麼能夠如外道修行人說「可以看見的,我已經看見;可以了知的,我已經了知」呢?又怎麼能夠說「釋迦世尊是我師」呢?

但是這樣滅盡一切法以後,純然無我當中是不是斷滅空呢?顯然不是,因為世尊說的滅盡十二有支以後,蘊處界一切法滅以後,並不是如某位法師所說的一切法空,斷滅後的空無;而是畢究竟、無煩無熱的,恆、不變易法。如果斷滅後空無,又怎麼能說是畢究竟、無煩熱呢?又怎麼能說是恆而且是不變易法呢?顯然滅盡蘊處界以後仍然有本際常存不滅,那這個本際是究竟,無煩、無熱的常住不變易法,這個才是 佛所說的「正智所知、正智所見、正智所覺」。

當然這個常住不變易的法,絕對不是宗喀巴所說的淫樂覺受的意識心,因為在樂空雙運的意識心,是住在不斷變易的淫樂境界當中,是有煩熱的心,是時時要加功用行才能夠使樂受不退的,所以不是無煩、無熱、無變易的法;意識所住的樂受境界也不是常住,因為必須時時以動作來保持,所以也不是恆、不變易法。這個意思如同前面舉證的,世尊開示的意思是一樣,都是在說明:五陰當中有另一個真我常住不壞,所以是恆、不變易法,稱為本識、涅槃本際或者是如來藏。只是在二乘法當中,阿羅漢們都不必親證這個真我本識,所以在這個真我上面,就通常不多所著墨,往往只是略說一、二句就帶過去了。

在二乘經典當中 世尊指示這個本際的存在,目的只是為了護持二乘法,預防斷見外道的依附、朋比,以及常見外道的批評和毀謗;因為滅盡一切法以後,既然有本際常存不壞,當然不是斷見外道的斷滅空無,至於常見外道則落在五陰當中,特別是落入識陰的神我境界當中;這些都是生滅法,是二乘菩提所破斥而應該滅盡的。所以佛門的解脫道,是常見外道所無法朋比以及攀附的,所以真正的聲聞法,乃是雙具了蘊處界無我與涅槃實際的真我,具足了無我與真我,令一切外道不能攀附、朋比,也不能加以破斥,這樣的二乘解脫道才是真正的阿含道,真正的原始佛法,真正的南傳聲聞佛法。

時間的關係,這四集我們為大家說明到這裡為止,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上,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