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習與本際(二)

第93集
由 正仁老師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在上一次的節目當中,我們探討了「熏習與本際」,今天我們要繼續探討這主題。

為何能熏的心一定是識陰?特別是指意識心,因為識陰的六識特性,能別別了知各自相應的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境界,所以稱為識。識就是了知、了別的意思,而識陰的了別性專門在六塵上運作,所以這個識陰的識,就是專門針對六塵而了別的。譬如在《增壹阿含經》卷28中說:【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説法,説五盛陰苦,云何為五?所謂色、痛、想、行、識。云何為色陰?所謂此四大身,是四大所造色,是謂名為色陰也。……彼云何名為識陰?所謂眼耳鼻口身意,此名識陰。】這裡所說的識陰共有六個識,因為色陰中只說了五色根,而六根中的心根(也就是意根),是識陰出生所依賴的助緣,並未含攝在識陰中,所以此處所說的識陰正是六識心。識陰六個識能熏習諸法,當然是能熏的心,但是因為意根有普遍計度而執著的心性,而意識不可能獨立於意根之外作任何熏習,只能在意根的掌控下作,所以能熏的心,當然是識陰六識與第七識意根。

又譬如《雜阿含經》卷2 佛對識陰的開示說:【別知相是識受陰。何所識?識色,識聲、香、味、觸、法,是故名識受陰。】這時也是將各各領受及了別六塵的六識定義為識陰,稱為識受陰。所以識陰一定是能熏習的心,這是因為識陰有面對六塵各別加以了知、識別的功能,才能經由各別的了知而生起憎厭或好樂的心行,經歷了憎厭或好樂的心行後,在心行結束之前都沒有反悔變異,於是就熏習到入胎識中;明天的識陰生起之後,對同一法的憎厭或好樂就會比熏習以前的種子更強,這就是熏習的道理。若是沒有一個能被熏習的心來持受所熏習的種子,而是由能熏習的識陰六識自己來持種的話,那麼識陰在晚上睡熟斷滅之後,所熏習的種子就會全部喪失不在了,第二天早上醒來以後,就完全不知道昨天所熏習的善惡法或無記法;那麼所有人每天睡醒後,都會將如同初生嬰兒一般的無智,這是因為會斷滅的心,不可能受持熏習得來的種子,因為斷滅之後就無法持種了,必須另有一個從來不斷滅、不間斷的堅固心常住無間,才能執持熏習所得的一切種子。所以入胎識就是被熏習的持種者,當熏習完成之後種子存在了,能熏習的識陰六識心在種子流注現行時,就會越來越趣向某一個方向:熏習善法的人,識陰六識越來越善良;熏習惡法的人,識陰六識越來越惡劣;熏習解脫道的人,識陰六識越來越沒有我執;熏習佛菩提道的人,識陰六識越來越有智慧,這就是熏習的道理。

為什麼被熏習的心是第八識如來藏呢?因為第八識心體的自性是無記性的,祂離六塵中的見聞覺知,所以永遠不與一切受相應,沒有苦樂受,當然不會生起貪厭簡擇的心行,祂必定是不具有六塵中的了知性,不受苦樂受,所以對一切果報都沒有利害關係,不會作決定,不會思量諸法利害而有所決定,從來不作主,沒有善惡性可說,才有可能成為被熏習的心及執行業報的心。因為有如此的心性,才能不加簡擇地收容一切善、惡業及無記業的種子,才能不作利害思量,忠實地執行因果律,這才是能夠被熏習的所熏心。所熏習的心必定是常住心,心體永遠堅固不壞,才有可能將所熏習的一切種子永遠收藏而不散壞,這個心當然就是四阿含所說的如、本際、實際,識、我、如來藏。

阿含中如何說有本際呢?在《雜阿含經》卷6中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何所,是事有故何所起?何所繫著?何所見我?諸比丘!令彼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不知本際?」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哀愍,廣説其義。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説。諸比丘!色有故,是色事起,於色繫著,於色見我,令眾生無明所蓋,愛繫其首、長道驅馳,生死輪迴、生死流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諸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是觀者是名正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以上 世尊特別在指出本際時,同時宣說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是說:那個時候 世尊告訴諸比丘,到底是在什麼地方,這個事相存在的缘故?是從什麼地方生起的?是被什麼繫縛著?從什麼地方看見了蘊處界真實有我?諸比丘!因此而使得眾生被無明所遮蓋,寶愛繫縛著頭,而被牽著長途遠道往來奔走,不斷地輪迴、生死流轉不停,都不知道生死的本際。諸比丘向 佛稟白說:世尊是佛法的根本,佛法之眼、佛法所依。善哉!世尊!唯願 世尊哀愍我們,廣説其中的道理,我們聽聞了以後,自然會信受奉行的。佛告訴諸比丘說:諦聽!善思!將為你們說明。諸比丘!色陰已經有了的缘故,這個色陰的事相生起了,就在色陰上面被繫縛、執著,在色陰上面錯把色陰當作真實我,使得眾生被無明所遮蓋。由於對色陰的寶愛而繫縛著他們的頭,被牽著長途遠道來往奔馳,一世又一世生死輪迴,在無量的生死中流轉不停。對於受想行識的寶愛也是這樣的,被繫縛而生死流轉。由於這個緣故,諸比丘們!各類有情的所有色陰,譬如過去的色陰或是未來的色陰或是現在的色陰,或是内色或是外色,或是粗色或是細色,或是好色或是醜色,或是久遠世的色或是近世的色,那些諸色一切都不是真實我,也都不異於真實我,也與真實我不相在,這樣子現前觀察的人就説他是有正慧。對於受、想、行、識四陰的觀察,也是像這個樣子的。

以上就證明了本際的存在,而生死的本際其實就是入胎識,這個常住的本際,才有可能是被熏習而持受種子的心,不可能是夜夜都會斷滅的意識心,能執持受熏的種子,正因為有這個本識存在,所以才會有無量劫的生死繼續不斷。所以說,生死的本際就是本識──入胎識如來藏。又如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卷1說:【住!住!央掘魔!汝當住淨戒;我是等正覺,輸汝慧劍税;我住於實際,而汝不覺知。】這裡所說的實際也是如來藏的境界。以上這一段經文是說:安住下來!安住下來!央掘魔羅啊!你應當安住在淨戒之中,我是正等正覺的世尊,我已送給你智慧劍了,我已經安住在實際中,而你竟然還沒有覺知到這個事實。這裡 世尊文字外的含意是說,央掘魔羅你還在動轉意識心而追逐我,想要殺害我,但我早已停住意識的動搖而不會移動,早已轉易安住在從不動搖的涅槃實際第八識境界了。

又譬如《央掘魔羅經》卷3說:【爾時央掘魔羅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身住實際,而復生耶?」佛告央掘魔羅:「汝與文殊師利俱,至北方過二恒河沙剎,有國名不實電光鬘,佛名毘樓遮那如來、應供、等正覺,在世教化。汝與文殊師利俱往問言:『釋迦牟尼佛云何住於實際,而住娑婆世界?』」爾時二人受教即行,猶如鴈王凌虛而去,往詣不實電光鬘剎,毘樓遮那佛所,稽首禮足,具以上事諮問彼佛。廣說如上。文殊師利、央掘魔羅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説,云何如來住於實際?」佛告文殊師利等言:「我於無量百千億劫,具足修行十波羅蜜,攝取眾生,建立令住未曾有樂,我從彼無量百千億劫阿僧祇波羅蜜,生實際身。」】以上實際身所指的是轉依於常住真心,以五法為身的智慧身。這一段經文是說:這時央掘魔羅又向 佛稟白說:世尊!為什麼如來現身已經住於實際而又能再有色身出生呢?佛告訴央掘魔羅:你與文殊師利一起去北方,經過二個恆河沙數的佛剎,那裡有一個佛國名為不實電光鬘,佛的名號是毘樓遮那如來、應供、等正覺,正在世間教化眾生。你與文殊師利一起前往請問説:「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住於實際而又同時住持於娑婆世界?」那時兩人受教就立即起程,猶如鴈王一般凌虛而去,前往不實電光鬘佛剎毘樓遮那佛所在的地方,稽首禮足以後,以上面所說的所有事情諮問那位佛陀,廣說如同前面所說一樣。文殊師利、央掘魔羅回到娑婆世界後向 佛稟白說:「世尊!唯願為説,什麼是如來住於實際?」佛告文殊師利等人說:「我於無量百千億劫中,具足修行十度波羅蜜,攝取了無量眾生,建立他們,讓他們住在未曾有過的快樂境界中,我正是從那些無量百千億劫的無量數波羅蜜的修行中,出生了實際身。」

這意思是說,世尊住於法界實際、涅槃實際中,但是卻又能同時有色陰、受想行識陰住持於人間,宣說三乘菩提深妙的佛法來利樂眾生。這個道理是眾生所不能理解的,不但如此,連二乘聖人也不能理解。因為這是諸佛世間出世間的大智慧,只有菩薩們追隨 世尊修學以後才能確實理解。而 文殊師利菩薩遊戲三界中,早就慣於演戲,所以就配合著 世尊的教命,帶著央掘魔羅前往十方世界,向 釋迦世尊化現的諸佛請問這個道理,其實 世尊早在初見央掘魔羅時,就已經向他示現了實際的境界,所以說「輸汝慧劍稅」。但是央掘魔羅當時被無明所迷惑,不知不見,還繼續向 佛要求。這是證悟的利智菩薩們所知的真義,不是聲聞聖人所能稍知的,而這種境界的具足了知、親證,得要到達佛地才能圓滿。所以 世尊說:「我於無量百千億劫,具足修行十波羅蜜攝取眾生,建立令住未曾有樂,我從彼無量百千億劫阿僧祇波羅蜜,生實際身。」實際身就是以實際為究竟轉依,而發起的毗盧遮那佛的法性身。但是一切深悟的菩薩們,都能現前觀察自己所轉依的第八識實際,都是無餘涅槃的境界;而且現見無餘涅槃的境界相,其實都是與無明眾生同時同處。所以一切凡夫眾生與聲聞、緣覺、菩薩們都一樣,都是住於實際而又同時示現五陰於人間或色界中。

只是凡夫們都不知道,總是妄想進入無餘涅槃中,再來尋找法界實際、涅槃實際,所以永遠無法證得涅槃的實際。正因為這個實際常住不斷,堅固而不可被破壞,才能成為被意識所熏習的心,所以 佛說涅槃是真實而不是斷滅空。當祂被意識、意根熏習,執持了意識、意根熏習所成就的種子以後,祂自己的心性卻是仍然不改變的,只是在意識重新現起時,使意識與意根心性有所改變,這是因為能熏習的意識與意根經由熏習得來的種子,雖被所熏的真識如來藏所執持,但是相應的卻是意識與意根,這些種子現行時都不會與被熏習的持種心本識相應,這樣子就成就了熏習的道理。

眾生因為不知道這個熏習的道理,所以不信有因果。無智的學佛人,因為不知不證這個實相心、法界實際,所以敢大膽否定真經、真論,謗為偽經、偽論,為了名聞與利養的緣故,就故意無根誹謗賢聖是邪魔外道。但是已經親證的菩薩們都知道確實有這個持種心常住而不間斷地存在著,也知道一切種子都是由祂受持,不散不失,也不會應驗到別人身上,也不會無緣無故地失壞了這些種子。所以菩薩們都不敢因為世俗名利而故意無根誹謗賢聖,即使他所厭惡的人所說的法義比他的法義淺很多,只要法義是正確的,他也是不敢誹謗的;只有在法義有錯誤而加以告知請求改正而不可得時,才會加以指正,而仍然不敢作身口意行的有根、無根誹謗。

所以證或不證實際、本識,不但對般若智慧有影響,也會對當事人的身口意行有影響,這就是明與無明的影響。世尊有時說,眾生不知生死的本際,不能到達生死的本際,都是因為無明所籠罩。不知五陰及我所的虛妄而執以為實,又恐滅除五陰後墮於斷滅空之中,不知有實際、本際常住不滅,所以轉而執著五陰自我,不肯滅除,名為不知無明之本際、苦之本際、生死之本際。不論是世間萬法或是出世間一切三乘菩提法,其本際都是同一個,就是本識常住心,那就是如來藏。假使沒有這個本際,就無五陰而無生死苦,故說生死苦的本際就是本識如來藏。若無此本際常住,所有世間、出世間法的熏習都將沒有意義,佛門四眾的修學佛法,也都將成為毫無意義的戲論了。正因為有這個本際,祂常住堅固不能摧壞,才能執持一切熏習諸法得來的種子,才有人能經歷無量生死,不斷去惡修善、熏習一切種智,然後成佛。否則一切善法、出世間法的熏習,就都將成為毫無意義的愚行了,這就是本際與熏習之間的關係。

若有人否定本際的常住實存,昧於阿含中的本住法,單只承認有生必滅而只有存在一世的意識心,不許有本識的常住與受熏,而說他能有善法及出世間法的熏習成就,那都是自欺欺人之譚。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明到這裡為止,非常謝謝大家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道業精進、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