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習與本際(一)

第92集
由 正仁老師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在上一次的節目當中,我們探討了「我與無我」的主題,今天我們接著來探討「熏習與本際」這個主題。

熏習一法,是第三轉法輪唯識增上慧學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可是這方法在初轉法輪的《雜阿含》、《增一阿含》諸經中,世尊已經大略地說明了。這也可以顯示出來《雜阿含》與《增一阿含》本來就屬於大乘經典的內容,只是因為結集的為二乘人,所以只結集他們聽得懂的部分,因此只留下解脫道的二乘法了。當菩薩們看見了所結集出來的內容,只有解脫道的二乘法,一定不同意,所以菩薩們當場就表示「吾等亦欲結集」,也因此就有隨後立即展開在七葉窟外的大乘經典千人結集。但是這次大乘經典的結集,並沒有被記載於百年後第二次七百聲聞人結集律典的內容中,但是聲聞聖人在 佛世時,既然已經當面聽聞了大乘法,雖然因為對大乘法沒有勝解而無法記憶全部義理,但是和解脫道相關的義理以及大乘法的某些名詞,往往因為有記憶而被結集下來。熏習的道理就是因為這樣被結集在阿含部中,所以種子熏習的道理,不是後來大乘經典中才有的,而是四阿含中就已存在的開示。

近代在日本有一些學者,因為看不出 佛在初轉法輪的四阿含經中,已經有講到大乘經典的法義,因此就用自己的想像推測,而有「大乘非佛說」的錯誤結論。更可悲的是,台灣有一些佛門的出家法師因為智慧不夠,又以為外國的月亮會比較圓,也盲目地附和這種錯誤的講法。

我們今天就要以「熏習與本際」這個主題,來證明在初轉法輪的四阿含經中,佛已經有提到大乘的法義。在《阿含經》中有許多地方都談到,有情眾生造了善業或惡業而導致未來世受報流轉的事實,這樣的記載背後隱含的義理,就是一定有一個常住法,祂能夠超越生滅無常的物質身體,祂在有情眾生上一世的身體壞滅,轉世投胎到下一世的身體,這中間執持著這有情上一世所造的善業或是惡業,而讓下一世所出生的物質身體來承受這善惡業的果報。也就是說,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祂能儲藏有情所造的業種,不依賴有情的物質身體,而將這些業種帶到這有情未來世的身體,隨著因緣的具足而顯現其果報出來,導致有善惡果報差別的事實。

熏習的內容是有《阿含經》的經文可以作證的,在《中阿含經》卷10中有這樣的記載:【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愛者,其本際不可知;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知。所因有愛,有愛者則有習,非無習。何謂有愛習?答曰:「無明為習。」「無明亦有習,非無習。何謂無明習?」答曰:「五蓋為習。」「五蓋亦有習,非無習。」】以上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是說,以下是我親自聽聞的內容:有一次 佛陀遊行來到了舍衛國,住在勝林給孤獨園中。那時 世尊告訴諸比丘說:三界有的貪愛,它的本際是不可知的,本來是沒有貪愛的,但是今生卻對三界有起了貪愛,由此便可以得知本際的存在了。由於作為本因的種子有貪愛的缘故,有了貪愛就會有熏習,不是沒有熏習的。那麼何謂三界有貪愛的熏習呢?眾比丘回答說:是以無明為熏習。無明也是有熏習的,不是沒有熏習。什麼是無明的熏習呢?比丘們回答說:是以五蓋為熏習的。五蓋也是有熏習的,並非沒有熏習。

這段經文是說,眾生對三界有的貪愛,出生以來就一直存在著。但是這三界有的貪愛的本際是在哪裡呢?三界有的貪愛種子,總不能無中生有而自行存在於虛空中吧!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三界有的貪愛種子(或說是習氣、執著的種子)一定是由心來收藏著三界有的貪愛種子,不是可以離開心而獨自存在的法,本來就是心所有法之一,當然只能與心相應,只能由覺知心與意根來相應,既然是只能與心相應的心所有法,當然也就只能由心來執持這些種子,不可能自行存在於虛空中。但是現見意識覺知心與意根都沒有能力執持這些種子,當然是有一個本際來執持著,而這個本際是不可知的。

可是在眾生剛出生以後的今世中,都是尚未熏習過任何一法,但卻現見剛出生的嬰兒就有了三界有的貪愛,顯然這嬰兒是與生倶來帶著這些種子而出生的;從本無而新生出的覺知心與生就俱有這些貪愛種子,就可以推理知道,一定有一個帶著種子的本際心存在。所以 佛說:「本無有愛,然今生有愛,便可得知。」由此可知,往世的種種現行,經由熏習而成為種子。所以這一世剛出生後,就有種子的現行,顯現眾生剛一出生,就有著對於三界有的貪愛。這是從聖教來顯示聲聞人曾經聽聞 佛說大乘經典,但卻結集成為聲聞解脫道經典,所以他們結集的四阿含中就會記載著熏習的道理。因此不該說原始佛法中,沒有講過第三轉法輪唯識學的「種子熏習」道理,因為聲聞人親聞 佛說的大乘諸經,也是原始佛法,同樣屬於 佛所說的最原始時期的法義。

另外,以上經文所說的本際,在《長阿含經》卷10中又稱為「入胎識」,佛說:【「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以上這一段經文,佛問阿難尊者說:要緣於這個識才會有未來世的名和色出生,這是什麼道理呢?如果這個識不進入母胎,會有未來世的名和色出生嗎?阿難尊者回答說:不會有未來世的名和色出生。以上經文所說的「名」,就是五陰中的受、想、行、識這四陰,也就是說要緣於這個入胎識,才會有未來世的識陰出生,所以這裡的入胎識當然不是後來才出生的識陰,這又呼應了《阿含經》中所說的熏習,是要透過這入胎識的持種,才能夠帶到未來世去。

所以這入胎識就是《阿含經》裡所說的本際,也就是能夠執持因果業種的常住法。這些在四阿含諸經中許多地方早就講過了,而不是那些日本學者和台灣某些法師所說的,阿含諸經中沒有提到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不是在第一次五百結集之後,立即另由菩薩結集的大乘經典。特別是唯識經典中才闡釋的既有能熏的識陰六識,當然就會有受熏的入胎識持種,否則無法說明有情眾生的三世因果是如何串接起來的。這些道理極為明確,怎能否定祂的存在呢!

譬如斷我見後仍然不能斷我執的人,應當長期以正法思惟觀察熏習,而將我執滅掉,乃至歷經七次的人天往返才能證得阿羅漢果,這講的正是熏習之法。若是識陰(特別是指意識心)不肯接受正確熏習所得「意識應該滅除」之知見,那麼意識就不肯自我消滅,意根就會繼續受持我見、我執的種子,使得入胎識中保有這一類邪見種子,於是導致有情眾生往生後,中陰身現起的入胎識流注我見、我執相應的異熟果種子,使得中陰階段的意識覺知心堅定地尋求入胎受生天界的機會,因此就不斷地一世又一世投胎,不斷地流轉生死。若沒有入胎識的持種,熏習就不可能成就,這是極簡單的道理,絕對不是那些日本學者和台灣某些法師所主張的,原始佛法中沒有講過「種子識與熏習」的道理,是後人創造的大乘經典才開始有的,這些主張實在是非常荒唐。

關於解脫道的修行方法,佛在《雜阿含經》卷12中是這樣開示的:【復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觸」,彼識欲滅無餘,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為「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彼行欲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

以上這一段經文的意思是說:比丘思量決定要真正地滅盡一切苦,想要達到苦的究竟邊際時,心中思量著:名色是以什麼因緣而繼續出生?以什麼因緣而積集名色的後有?以什麼緣故而繼續在後世出生?以什麼為名色的所觸?細心觀察以後,知道那個名色是由於有識陰的貪愛世間五陰等法為因,由識陰的貪愛而積集名色的後有,由識陰的貪愛為因缘而有世世名色的出生,由識陰來觸知名色而起貪愛,所以有世世的名色來出生痛苦。那個能思量的識陰知道都是由於自己的缘故,而導致將來一世一世名色的出生,所以識陰對自己的貪愛就滅盡無餘,那麼未來世的名色就滅除了,生死痛苦就隨著滅除。那位比丘對於自己所要走的識陰滅除方法的道路已經如實知,走向修習那個識陰滅除的法門,也修習種種與滅除識陰有關的次要方法,這就稱為比丘邁向真正的滅盡苦惱,究竟到達眾苦的邊際,也就是我所説的識陰滅除、不再出生。

復次,比丘思量觀察真正的滅盡苦惱,到達痛苦的究竟邊際時,他又思量:那識陰的出生是什麼為因缘?造作了什麼事業而集藏了識陰出生的原因?識陰是如何出生的?又以什麼作為識陰的所觸?就了知是以那個識陰的種種行為因,不斷造作種種行而集成識陰不斷出生的種子,是由行作為因緣而有識陰的出生,是以種種身口意行作為識陰的觸。假使識陰造作種種福德善行,就有未來世良善的識陰出生,若識陰造作種種沒有福德或不善的行為,就會有後世不良善的識陰出生,假使造作無所有行成就無所有處定,未來世就會有無所有天的識陰出生,這就是那個識陰的行因、行集、行生、行觸,假使識陰的種種行,都是想要把自我滅盡無餘,就會導致識陰滅除。那位比丘對於所要走的行陰滅除方法的道路已經如實知,接著就修習那個邁向識陰滅除的方法,以及修習一切能導致識陰滅除的方法,這就是比丘邁向真正滅盡苦惱,到達苦的究竟邊際,就是我所説的身口意行陰的滅除。

今時修學南傳佛法的人或在大乘法中修學阿含道,而想要成為大乘通教的阿羅漢,精勤修學解脫道而不能成功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被假名善知識誤導所致。但假名善知識自身不能有所證,而導致他們誤導眾生的原因,則是因為讀不懂四阿含諸經的真義,讀不懂四阿含諸經的原因最主要有兩個:一是不肯放棄先入為主的惡見,故對善知識說法不信受;二是對阿含諸經中所說的「識」,無法釐清其分際。

阿含中有時說的識是指第八識入胎識,有時說的識是指識陰六識,但都同說為識,通常都不詳說是入胎識或是識陰的六識。而意根與意識又往往沒有作明確的界定,故意根往往只說為「意」,而「意」有時是指意識,有時則是指意根,有時則是合指意根與意識;若沒有很好的般若種智是很難理解的,這時就只好依照解脫道的義理來瞭解了。而解脫道中的真實義理,大師們其實也沒有真的理解,總是以自己思惟而認作是正確的,或是純依佛學學術研究者錯誤的研究結論,作為經中所說的佛法真義。所以今天的南、北傳佛教界,很少看見有人確實斷除了我見,斷我執的人就更難覓了。

在親證阿含解脫道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熏習正知、正見。然而熏習解脫道的知見與行門,都必須有能熏的心與被熏的心。若無能熏的心,也就是識陰及意根,就無法熏習諸法;若無被熏習的入胎識來執持識陰熏習所成就的諸法種子,將使今天熏習的一切善法種子,都在今晚睡熟時全部忘光了,明天一早醒來時將不會再記得。因為意識覺知心是夜夜睡熟就斷滅了,已斷滅的心不能稱之為心,當祂斷滅時,所持的種子就散失了,當然沒有持種的功能,只有不會斷滅的入胎識,才有可能是持種的心。

所以熏習萬法時,必定要有能熏與被熏的二種心,才有可能成就熏習的功能。世間法的熏習如此,出世間法的熏習也是如此;能熏習的心就是識陰,特別是指意識覺知心,被熏習的心,就是 佛在四阿含諸經中所說的本際,有時名為識或名涅槃的本際、涅槃的實際,正是入胎識。這個本際或實際、識、入胎識是被熏的本識心,是執受熏習所得一切種子的心,正是大乘經典中所說的第八識如來藏。

所以入胎識被熏、持種,以及能熏習的識陰六識,都是在四阿含諸經中早就略說的,絕對不是那些日本學者和台灣某些法師所說的,是 佛入滅後數百年的大乘經典結集時,才被人結集在第二、第三轉法輪的經典中。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明到這裡為止,非常謝謝大家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道業精進,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