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因緣觀十二因緣觀的關聯(四)

第71集
由 正銘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長!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今天我們要來介紹〈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的第四個單元「阿含正義」。

從前面三個單元的說明,我們知道 佛陀在這個地方,不像別處經文說十二因緣觀時講十二支,而是先說十支因緣法;佛講到識有故名色有的時候,說名色由識生,所以就沒有再往前推溯到行與無明,而是特別先說明:名色五陰是因為有另一個識才有的,沒有這個入胎識的話,就不會有色法的五色根與五塵,也就不會有名(也就是不會有識陰六識及受、想、行陰),如果想要再向前推溯的話,是不可能再向前推究出任何一法。因為,眾生之所以會有苦、會有萬法,都是有了名與色之後才有的,而名與色卻是從這個入胎識而出生的;緣於這個識,出生了六根與六塵,所以有了六識,這六識加上六根中的意根就有七識心了;有了識陰六識及意根,所以有了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所以推究苦的根源,都是因為有名與色這個五陰,名色五陰如果滅了,就不會有生、老、病、死……等苦惱;可是名與色為什麼會一再的出生呢?都是因為這個能出生意根與識陰六識的另一個入胎識,都是因為有這個入胎識所以才有名色五陰。假使能了知這個道理,就能破除解脫道中大部分的無明,無明破除了,就不會有識陰的行,就不會有來世的識陰六識以及種種的苦,剩下的當然就只是業種所生的業報。

業報所生的果報身,是因為身、口、意行的緣故而造作的;身、口、意行的由來,卻是因為對這十支因緣法的無明而生的;所以業行與無明,都只是對這十支因緣法的不能現前觀察,不能究竟觀察而產生的,如果能確實而且究竟的觀察這十支因緣法,就可以滅除十二有支的行與無明。所以 佛陀在這一部經中說出一個至理:「識有故名色有」,名色有故六入處有,……乃至生、老死等苦就出生了,所以名色五陰就是眾苦的根源;但是推究名與色的根源時,都是因為有一個能出生名色五陰的本識;從這個出生名色的本識再向前推究時,就無一法可得,無法再向前推進了,只能齊止於這個出生七識五陰的本識,就必須退回來。所以這十支因緣法,說明了名色五陰緣識而有的正理;由這個第八識出生了名色五陰的現象,知道名色是一切苦的根源,推溯到出生名色的入胎識時再也推不上去,不論再怎麼向前推究,都必須齊識而還,不能超過彼識;因為由這個入胎識再往前推究時並無一法可得,當然要齊識而還。

這個時候當然要先確認逆推的內容是否正確,所以要再從這十支因緣最前頭的本識支向後推究回來:也就是「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所以,名色五陰滅除了,剩下本識獨存,就是無生也無死的境界;六入處或十八界滅除了,就不會再有生死中的種種大苦惱。接著當然就得要探究那個本識,為什麼會一世又一世地出生名色五陰?所以開示過十因緣觀以後,接著 佛陀才講解十二因緣觀,是將十因緣觀先說明,先確認名色的根源以後才說明十二因緣觀的;而且是一起說十因緣與十二因緣的,不是分別在不同的經中各別說的,是以十因緣觀為大前提而說明十二因緣觀的。因此 佛陀說明了十因緣觀以後,從實相界的入胎識退回到現象界中來,再依十二因緣觀,從老死向前推究,這才講到名色五陰為何會從本識出生的原因:那就是上一世的名色五陰緣於六識心,由於六識心而導致身口意諸行,造成業緣及果報不斷的發生,就不得不受到異熟種子及因果律的牽引而一再的受生;然而導致業緣果報受生,愛樂於業報的種種貪染善惡法的身口意行,卻都是因為無明而產生的,也就是因為對名色五陰的不正確想法與執著而產生的,最主要是由於我見(也就是誤認為五陰自我是常住不壞的,特別是誤認為識陰六識心是常住不壞的),所以從十二因緣法來看,這種無明正是一切生死流轉的根源。但是無明、行、往世識陰六識,這三支因緣法,都仍然是從十支緣起法的源頭「識有故名色有」的第八識入胎識而來的,是從十因緣法的「名色由識生」而來的。

所以 佛陀是先從十支緣起法了知一件事實:老死由生而來,生從有而來,有從取而來,取從愛而來,愛從受而來,受從觸六塵而來,觸從六根、六塵等十二處而來,六入處的十二處則是從名色五陰而來,名色五陰是從另一個入胎識中出生的。向前推究到這裡,就無法再向前推溯,因為這個出生名色五陰的本識是一切法的源頭,所以不可能再向前推究了,於是「齊識而還」,這就是十因緣法的觀行。既然必須齊識而還,就從本識出生名色的地方,依次第檢查回來而退回到老死的現觀之後,十因緣法的逆觀與順觀就完成。檢查完畢而沒有錯誤了,於是再依次序向前推溯,一直推究到名色及識陰六識為何會從另一個本識中出生的原因時,就了知:這都是因為往世有種種的身口意行的習慣性,造了種種的業行,異熟種子滅不掉,業報就不可能斷除了。然而造業的當然不會是另一個能出生名色六識的本識(入胎識),當然是常生、常斷而與我見、我執相應的識陰六識心在造業:也就是由往世的六識心虛妄分別了種種法,才會生起身口意的種種行為。這些善惡行的作為,當然都是因為無明而產生的:也就是不明白名色五陰的自己根本就是假有、無常、苦、無真實我,都是由於我見、我執的作祟,才會在死後不願意自己滅失,就一定會再度受生而繼續取得後有,藉以保持五陰或識陰的繼續存在。

因為不明白這個真理,為了假我五陰名色的世間暫有的虛假利益,造作了種種的身口意行,所以才會有業果身的不斷出生。想要了卻生死的唯一方法,就是滅掉名色五陰的自己;可是眾生都不願意這樣滅掉自己,只得經由正確熏習而發起正見,然後如理作意的觀行,確認自己虛妄;觀察確定以後,使得我見、我執滅除了,修習阿含解脫道時應斷的我見、我執無明也就滅盡了。滅盡阿含解脫道所應斷的無明,就願意讓自己在捨壽以後滅除無餘,才能夠真實取證無餘涅槃。所以 佛陀重新向前推溯到六入處緣名色時,因為已經知道名色是從另一個第八識中出生的,就不再推究名色從何處出生的,就改為推究名色五陰為何會從本識中再度出生而延續到這一世來?推究的結果就是因為往世的識陰六識才會有往世的種種行,往世識陰的種種行則是從無明來的;佛是由第一次逆、順觀行的十支因緣法,轉變成第二度逆、順觀行的十二支因緣法,才證得解脫果的。

所以,在十二有支的因緣法中,所說的「名色緣識」的識字,都是指識陰六識,目的是在探究識陰為何會不斷的從出生名色的識中出生?所以十二因緣中的名色緣識的識,不是指十因緣中出生名色五陰的第八識。只有在十支因緣法中,向前推究苦的根源都是從名色五陰而來,再推究名色五陰是從何處出生時,才是推究到出生名色五陰的本識入胎識。修習阿含解脫道的佛弟子四眾,對 佛在此經文中前後會合在一起而具足宣說十因緣、十二因緣的道理,都必須特別注意及深入思惟觀察;否則的話,再怎麼研究四阿含諸經,都只能說是佛學研究的成果,對於阿含解脫道的實證是完全沒有幫助的,連我見都斷不了,更不用說有斷除我執了。

以上所說,是詳細說明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性。所以,由阿含部經典的十因緣觀,證明一切人都確實是有如來藏的,也證明 佛陀早在原始佛法的解脫道中密意隱說有如來藏。由此證明:在四阿含諸經中,其實可以看得出來某些經典本來就是大乘經典,但是因為二乘聖人不證如來藏、沒有般若慧、更沒有種智,所以聽聞了 佛陀宣說大乘經典以後,不能理解的緣故,就無法對 佛所說的大乘經典中的法義生起勝解,當然無法成就大乘法義的念心所功德,只能依他們聽聞時所能理解的解脫道意涵來結集成經典;在這樣的事實下,他們結集的大乘經典當然就會變成宣說二乘解脫道的經典。菩薩們想要改變二乘人所理解的結集成果,想要促使他們回歸到大乘經典中的 佛陀本意時,當然是不可能;最後的結果,當然是菩薩們在與聲聞聖人溝通不成功以後,隨後隨即再另外自行結集自己所聽聞、所理解的大乘經典,所以有人在第一次的五百結集完成時當場表示:吾等亦欲結集。

上面所舉證的阿含部經典因緣觀中,已證實確實有入胎識如來藏,但是不僅如此,在《雜阿含經》卷12第288經中,尊者摩訶拘絺羅所說的十因緣觀之理,也同於前面 佛陀所說的十因緣觀,都是齊識而還。此外,雜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中,也已經直接以「如來藏」名義而明說有如來藏,並說有種種際,如是以種種名而說第八識,比如:無生際、實際、無作際、無為際、無老際、無病際、不死際、無染際、無漏際、愛盡際、涅槃際、如來藏等等。由阿含部的這些經文中,也已經證實四阿含中的部分經典,其實本來就是大乘經典,只因為二乘聖人聽不懂大乘法義,只能依自己所知的解脫道而生勝解,以此勝解來念持、來解釋,結集出來的結果當然會成為小乘的解脫道經典。

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心,在北傳佛教的四阿含原始佛法經典中,不曾以阿賴耶識的名稱來說,但是在部派佛教時期的「說一切有部」所流傳的《增一阿含經》中,也曾經說有第八識阿賴耶。譬如《攝大乘論》卷上〈所知依分 第2〉,曾經舉證:【復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一阿笈摩說:世間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另外 玄奘菩薩也在《成唯識論》卷3說:【說一切有部增一經中,亦密意說此名阿賴耶,謂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所以從上面所引的經論,都已經明說一項事實,不論大乘或小乘法中,都曾經提到第八識心,只是不以「第八」的數字來說,而是稱為阿賴耶識、如來藏,有時候只簡稱為識。第八識仍然可以有許多名稱,但不代表就是有許多不同的心。

而且 世尊從來不說每一個眾生的心有無量心,世尊自始至終,都只說眾生最多只有八識心王,終究不曾說有九識心王乃至無數心王;不論是在初轉法輪的阿含期、二轉法輪的般若期、三轉法輪的方廣唯識期,沒有不是如此說的。特別是在三轉法輪期的《楞伽經》中,明說人類的心不超過八識心王;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更以阿賴耶識一名函蓋第八識如來藏及七轉識,將八識心王合說為一個阿賴耶識;也就是古來諸多證悟菩薩如果說一切有情都唯有一心時,必定說這個心叫作阿賴耶識,所以常有唯識宗祖師說:「一心說,唯通八識。」

由以上所舉阿含部經典的真實義中,也可證明阿含解脫道不墜於斷滅境界、不同於斷見外道的原因,正是因為 世尊早已在四阿含諸經中多處隱覆密意而說有第七識意根及第八識如來藏,在四阿含諸經中,對第七識通常以「意」稱之,從來不以「識」來稱呼意根;對第八識如來藏則都是以「識」稱之,通常不特別標明是第八識,一般情況下也都不特別明說是如來藏;在阿羅漢特別請問無餘涅槃中是否有一切法空的斷滅境界時,才會說明:無餘涅槃中有實際,或名本際。又說,如來滅後非有、非無、非有亦非無、非非有亦非非無,令阿羅漢們知道無餘涅槃之中並非斷滅。這是因為法界中的實相,是在滅除五陰、十八界……等所有法之後,成為無蘊處界我而進入無餘涅槃之中時,仍然有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獨存,稱為涅槃本際、實際,所以阿含解脫道滅盡蘊處界後所入的無餘涅槃境界,不同於斷見外道所說的斷滅境界。

這樣一來,斷見外道就不能依附於佛教的二乘解脫道妙法中了!斷見外道因此就不能攀緣於佛教的勝法,妄說其斷見外道境界等同於佛教聲聞僧寶所證解脫境界;也由於這個緣故,讓常見外道不能攀緣佛教僧寶,因為佛教僧寶已斷除常見外道所墜的蘊處界我的一個境界,而常見外道仍然墜入蘊處界我之中。這樣的正確觀行,才是阿含佛法的真實義;所以阿含正義,是「依入胎識常住心」為前提而說蘊處界……等一切法緣起性空,不是單依蘊處界自身……等一切法而說緣起性空,這是阿含佛法的大前提。如果離開入胎識如來藏心的大前提,而說蘊處界、一切法緣起性空,則二乘菩薩解脫道即成戲論,同於斷見外道;如果否定第八識如來藏心而說無餘涅槃,則無餘涅槃即成為斷滅空,同於斷見外道的緣故。反過來說,若不肯斷除對於離念靈知心的執著,則同於常見外道,同墜於意識境界而不離五陰、六入處、十八界法,所以與常見外道無異。

今天「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的第四個單元「阿含正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點擊數: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