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因緣觀十二因緣觀的關聯(一)

第68集
由 正銘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長!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今天我們要來介紹〈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的第一個單元「經文舉證」,要瞭解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

我們先來引用 佛在《雜阿含經》卷12第287經的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這樣說的: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時候世尊告訴諸比丘:「我回憶以前修行,在還沒有成就正等正覺時,我獨自一個人在安靜的處所,專心一意詳細的作禪觀與思惟,我是這樣子思惟的:『什麼法有了的緣故,使得老死隨著就出現了?是因為什麼法的緣故而使得老死出現呢?』我就正確地思惟『生』這個法,就有了如實而不會間斷的正見:因為生的法存在的緣故而使得老死也隨著存在,因為有生的緣故所以就有老死。就像這樣子,詳細的一一觀察與思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這些法都是因為先有了什麼法,所以有了這些法呢?隨著這些法的次第,就思惟到重要關鍵之處,也就是:『什麼法先有了的緣故而使得名與色隨著出生?是什麼法的緣故而使得名與色存在呢?』就生起了正確地思惟,看見了如實理,以後永遠不會間斷,也沒有別的法可以取代的正見就出生了,這個如實理就是:入胎識先有的緣故,所以名與色就跟著有了;由於入胎識的緣故,才會有名與色的出生與存在。我這樣子的思惟時,最後只能到這個『識』就必須退回來了,不能再往前推溯而超過那個『識』(也就是這個識的前面,再也沒有任何一法了:因為沒有什麼法可以作為那個入胎識的所依)。這就是說,因為緣於入胎識,才會有名與色;緣於名與色,才會有六入處(也就是六根與六塵);緣於六入處,才會有識陰六識對六塵的觸;緣於六塵的觸,才會有苦受、樂受、捨受;緣於受,才會有對十八界的貪愛;緣於對十八界自己的貪愛,才會有四取;緣於四取,才會有後有種子;緣於後有種子,就會有來世的出生;緣於出生,所以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就這樣子,純粹是苦的種種大苦就聚集起來了。」

這第287經前段的經文,是在說明十因緣觀,也就是流轉門的十因緣法的觀行,這時候是以十因緣法觀行,只從老死逆觀而推知名色由本識出生,萬法就只到本識為止,也就是這個入胎識為止,不能再往前推知有任何一法存在;確認這一點以後,就又順觀流轉法而退回生老病死等現象界。而下一段的經文,則是轉入十二因緣法中,探究本識為何會生生世世出生名色。

第287經中段的經文如下:【「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雜阿含經》卷12)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這樣說的:「我當時是這樣子想的:『什麼法沒有了以後,就會使得老死跟著沒有了?什麼法滅除的緣故,可以使老死跟著滅除呢?』就正確的思惟,出生了如實智,是以後絕對不會改變的平等智慧,這個如實智就是:因為出生已滅除的緣故,老死就跟著滅除了;像這樣子,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同我以前廣說的一般。我又向前推溯而思惟:『什麼法滅除的緣故,可以使得識陰的行滅除?什麼法滅除的緣故,識陰的行就會跟著滅除呢?』就正確的思惟,如實無誤而且不會中斷這個看法的智慧就出生了,這個智慧就是:因為無明滅除的緣故,識陰的行陰就會跟著滅除了;滅除了無明,就會使識陰的行陰滅除;識陰的行陰滅除的緣故,後世的識陰六識就會跟著滅除;識陰六識滅除的緣故,就滅除了名與色;名與色滅除的緣故,六入處的十二處就滅除了;十二處滅除的緣故,就不會再有六塵的接觸;六塵的接觸滅除的緣故,苦、樂、捨受就滅除了;苦、樂、捨受滅除的緣故,對自我的貪愛就滅除了;自我貪愛滅除的緣故,取就滅除了;取滅除的緣故,後有種子就滅除了;後有種子滅除的緣故,後世的出生就滅除了;出生被滅除,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滅除了;這樣一來,純大苦聚的五陰就滅除了。」

這第287經中段的經文,是在說明十二因緣觀,也就是還滅門的十二因緣法的觀行,這時候是以十二因緣法再度由老死逆觀而推知: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再一一順觀回來檢查有無錯誤,這是還滅門的觀行。也就是先有前段流轉門的十因緣觀來推知名色由本識出生,一切法不能超過出生名色的本識,也就是不能超過入胎識,依此正知見為基礎,確認此世的名色為何從入胎識—本識—中出生的原因,然後再一一順觀回來檢查有無錯誤,這是還滅門的觀行;也就是必須依於有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入胎識存在,才能有還滅門的十二因緣觀來斷我見與斷我執。

接下來第287經後段的經文如下:【「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古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阿含經》卷12)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這樣說的:「我當時這樣子想:『我找到古仙人的道路了、找到古仙人道的捷徑了、找到古仙人道的蹤跡了;古仙人是從這個蹤跡走過去的,我如今也隨著這個蹤跡走過去。』就好像有人遊行於廣大的荒野中,披開荒草而尋找道路,忽然遇到古舊的道路,古人行走過的處所,他就隨著那個古路而行,漸漸前進,後來看見古城、古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他是這樣子想的:『我如今應當前往稟白國王,讓國王知道。』隨即前往稟白國王:『大王當知:我遊行於廣大的荒野,披開荒草求覓道路,忽然看見舊的道路,是古人所行走的處所,我就隨著那條道路行去。我隨著那條道路往前行走以後,就看到了以前的古城,也看見以前國王的宮殿、園觀浴池、林流都很清淨。大王可以前往古城,安居於古城之中。』國王隨即前往古城,安居於古城中,豐樂安隱,人民就越來越多了。如今我是這樣子找到古仙人走過的道路、古仙人的捷徑、古仙人道的蹤跡了,古仙人所前往的地方,我就可以隨著前往,這就是八聖道,也就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八正道的實修,看見了老病死的苦,看見老病死的集,看見老病死滅除的境界,看見老病死滅除的方法;我看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等十支的苦、集、滅、道,所以我已經知道行的苦、行的集、行的滅、行的滅除方法。我在這個法中,自己知道了、自己覺悟了,所以成為正等正覺者;然後就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其餘外道中的出家修行者和在家修行者解說。那些四聖弟子及外道修行者,聽聞我講解這個法以後,心中就建立了正確的方向,信受愛樂而知道解脫的妙法,所以善行及清淨行也隨著增廣了,對於人、天就產生了許多的饒益,也能為人類及天眾開示顯發這個因緣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從《雜阿含經》卷12第287經的經文,我們可以知道這一部經典,不同於四阿含其餘的諸經,是特地將十因緣跟十二因緣集合在同一部經中宣說的,並且是先說十因緣法,推知必有本識存在,然後隨即以十二因緣法來斷無明的;由此可知,十因緣法與十二因緣法有其必然的關聯性,有其不可分割性,也有其前後次第性。假使否定了十因緣觀所說的第八識如來藏、入胎識的存在,就等同於否定了 佛在此經中所說的法,因為 佛在這一部經文中,同時舉出十因緣與十二因緣:先說十因緣法後,隨之說明十二因緣法,並且在十因緣法中說一切有情之法「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確認有第八識如來藏、入胎識的存在。因為 佛陀從來不曾說過無義語,所以 佛陀特地在同一部經中說十因緣與十二因緣,並且將其中的差異集合在同一部經中宣說,必然有其特殊的意涵,這是聲聞菩提中想要修證因緣觀的學人們,絕對不可忽略的地方。

真正想要修學南傳佛法解脫的學人們,必須先瞭解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如果不知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真正內容與關聯,所學因緣觀都將唐捐其功,修學一世自以為實證了,其實深心中仍無法真正信受一切法緣起性空;只能自我陶醉般的自以為已經實證及信受了,等到境界相現前時,卻發覺自己的修證竟然都無法發揮功德力,完全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到那時才發覺,為時已晚,已經無能挽救了!所以修學因緣觀或聲聞四聖諦八正道的學人們,都必須在修學的過程中,對於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互相關聯性,也就是對於這二觀極為緊密而不可分割的道理,反覆思惟而確實的了知,都沒有誤會了,然後再加以現觀,才可能獲得修學因緣觀所產生的功德受用。

一般流傳的因緣觀,都只是依於十二因緣觀而說流轉門與還滅門,但這種說法,其實都已經失去了十二因緣觀必有的大前提的錯誤說法,只能對初學者解說,不應對想要真修實證者如此解說。也就是說,十二因緣觀必須以十因緣觀為基礎,在十因緣觀的大前提下才能說有十二因緣觀的還滅門,否則十二因緣觀即無還滅之義可說,因為十二因緣觀只是假號法,離開十因緣觀就沒有真實義了。所以必須依於十因緣觀的窮究流轉法,徹底觀行流轉門的根源,推知名色是從本識如來藏中出生的;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依於本識而生住異滅,不能超過本識,才能夠確立十二因緣觀的還滅門;否則十二因緣觀將會不止十二因緣支,必會成為無窮無盡的因緣支,使因緣觀的探究者永遠無法窮盡因緣法而不能探得生死的根源,也就是不能得解脫生死。

所以十二因緣觀不得外於十因緣觀而獨存,凡是想要深入探究十二因緣觀的人,都必須先依十因緣觀而作探究;探究到十因緣觀的源底,證實一切法的源頭都是本識,再往前探究則無一法可得,只能到此而返還,然後再順觀本識出生名色等順序而回到生老病死眾苦的現象界中,一一都檢查無誤之後,才可以作十二因緣觀的反覆逆觀與順觀,才有可能成為慧解脫的辟支佛,而且慧解脫的辟支佛在完成現觀以後不久,一定有初禪的發起與正受。修行者如果已經有四禪八定及五神通的證量,即可因為這樣的如理作意的現觀而成為三明六通的俱解脫辟支佛。

以上是兩種因緣觀互相關係的一個略說,我們將在後面幾個單元,再進一步為大家解說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性。今天「三乘菩提阿含正義」〈十因緣觀與十二因緣觀的關聯〉的第一個單元「經文舉證」,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也敬祝大家色身康泰、學法無礙!

阿彌陀佛!


點擊數: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