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陰的概略內涵(二)

第37集
由 正嫺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您正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單元。透過本會親教師的解說法義內容,傳達正法,聞熏正見、思惟正理可以種下學習正法的因緣,歡迎您收看。

我們繼續上集所談論:「五陰略說內涵」。其實五塵也屬於五陰,因為人類都是具足十八界法的,十八界法合成五陰身,使五陰各有功能差別,故亦名為五陰身;五陰因為有功能差別而能令人一一反觀其功能的界與差別,每一陰都各有不同的作用,分明可見,故名為身;合五種陰的作用,就稱名為五陰,表示五陰中的一一陰都不是無作用法。但五陰不能漏掉十八界的任何一界而不含攝,應當同時含攝六塵,故將相分五塵含攝在五陰的色陰之中,故五塵也攝歸色陰。若是對於比較深入二乘佛法的聖者,就又為他說明色法之中另有法處所攝色,故五塵上所顯的法塵也是色塵所攝——仍歸屬色陰,所以色陰不但是五色根的扶塵根與勝義根,也函蓋內、外相分的五塵及法處所攝色;這樣的分類,也因為六塵相分是識陰所識別的對象,六塵是相對於識陰而存在,也是識陰所依緣之故。是故,唯有在說及十八界法的細相時,才會另外列舉六塵相分;然而六塵相分各有內、外相分之差別,內相分五塵及內相分五塵上顯現的法處所攝色,都屬於色陰所含攝的法,所以十八界都攝入五陰之中,所以五陰是含攝六塵相的;這是四阿含中已曾隱說及明說的。

猶如本章的第二節中所說,此處不再重說。然而有情的內色陰,內色陰是指身體,是由誰來製造出來的?是一神教的天神嗎?或是大梵天?或是父母呢?或是冥性、四大等法製造出來我們的色身呢?其實都不是,因為一神教的天神是否存在,早就成為西方哲學所質疑的大問題了;是無法被證實此狀況是確實存在的,哲學界早已提出質問:「上帝在哪裡,誰能找到他?」哲學界已確定:上帝只是人類想像創造出來的。

所以近代早就有一種說法:流行了「人造上帝」。上帝的靈也是無法被信徒們實證的,不像 佛陀親在人間教導的有情本體如來藏——創造有情色身的本識,可以一再的被佛子實證,自古至今都是如此;而一神教《聖經》記載的上帝意識智慧,也只能達到欲界天,並且對欲界天的瞭解也是很有限的,上帝的境界尚不能到達色界境界,何況能證得出三界的解脫智慧呢?何況能知曉法界的實相呢?而古今禪宗祖師證悟之後也都證實人類的色身及其餘四陰,都是由有情各自的如來藏阿賴耶識製造出來的。大眾稱呼這個上帝——假設真的有上帝,他的意識既然不具有大種性自性、不能接觸物質,又如何能製造我們的色身呢?而上帝至今仍不知他自己的如來藏何在,連他自己在欲界天中的色身,是如何產生出來的他都不知道,何況能製造出我們的色身呢?再觀察初禪天的大梵天王,他也只是依其行善及具足修得初禪而往生的果報,他也是在三界中受報而被動性的被出生者,當然也沒有能力來製造出我們的色身。

「冥性」則只是外道想像出來的意識心中的一種觀念而已,他們所說的冥性也是無法實證的,其實他們所說的冥性能製造出我們的色身及覺知心;其前後次第及內容也是不符合現象界真理與法界真理的,當然也不可能是製造我們色身的法。

那麼是四大極微嗎?也不是,因為四大只是被用來製造我們色身的材料,四大既不是心、也不是有情,自身不能運作任何行為,當然是無法主動製造我們的色身。看來似乎只有父母能製造我們的色身了!但是仍然不對;因為我們現見所有的父母,都不曾看見他們每天用觀想來製造胎兒的頭、手、眼、鼻等,也不曾對其胎兒施以種種工作來完成孩子的五臟六腑、頭手四肢。或許有人會說:那是入胎以後自然就會有四大——地、水、火、風來製造我們的色身,不必神我、梵我、或父母來勞心勞力的出生我們的色身,只是自然性而已;這樣說法的這種人,其實是無因外道、自然外道。

色陰是如何形成的?且不舉證大乘經典的說法,我們仍然遵循四阿含諸經中的說法為南傳佛法解脫道修行者說明。《長阿含經》卷10經文如下:【佛說:「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怕各位對法義內涵產生誤解,我們有以下的略釋:阿難!我說緣於入胎識而有名與色蘊,這個「名」是指受、想、行、識,色蘊是指五色根及五塵,這是什麼道理呢?如果這個識不進入母胎中的話會有「名」與「色」的形成嗎?阿難尊者答說:不會有名色出生的。如果這個識入胎以後就永遠都不出胎的話,會有這一世的名色嗎?阿難尊者答說:不會有的。如果這個識出胎以後,嬰兒的色身被毀壞而腐敗了,嬰兒的名色能夠增長否?阿難尊者答說:不可能增長。阿難!假使沒有這個入胎識的話,會有名色嗎?阿難尊者答覆說:沒有名色了。阿難!我釋迦牟尼就是以這個緣故,知道名與色都是由這個入胎識出生,都是因為緣於這個入胎識而有名色的,我所說的「緣識有名色」這一句話,道理就在這裡。阿難!「緣於名色才會有入胎識」,這是什麼道理?如果入胎識不住於名中或名色之中,那麼入胎識在三界中就沒有可以安住的地方了;假使三界中沒有能讓祂安住的名或名色處所,難道還會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嗎?阿難尊者答覆說:沒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了。阿難!如果沒有出生了的名或名色,難道三界中還會顯示出有入胎識存在嗎?阿難尊者答覆說:三界中就看不到入胎識了。阿難!我釋迦牟尼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知道入胎是由於有了名色才會在三界中出現;由於眾生緣於名色的緣故,所以三界中才會有入胎識顯現,我所說的「緣名色有識」道理就在這裡。

這就是佛教界許多人在此段經句中弄不清楚的地方。阿含部經典所說的「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識」,前句是說:名(含意識)及色陰從入胎識出生,是由入胎識出生名色等五陰;後句是說眾生如同大乘菩薩所說的恆內執入胎識為我,於是入胎識就不斷的受生而駐在三界中,使這個本識一直在三界中出現,不能獨住於無餘涅槃中。這也就是有時 佛陀所簡說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互相攀緣的意思。由此可知,色陰的五色根及五塵等法,都是因為入胎識進入母胎以後——這個入胎識不是意識,意識不能入胎,在入胎時就消失了;也不是意根,意根雖能入胎,但沒有大種性自性,所以無法攝取四大來製造色身;——這個入胎識憑藉祂獨有的,不共前七識的大種性自性,才能執取受精卵物質而能安住於母胎之中,再攝取母體所供應的血液中的四大來聚合,才能依照業種而製造出我們此世的色身。

所以色陰是入胎識製造出來的,不是一神教天神、大梵天、冥性、自然性、上帝的覺知心,或我們的意識意根製造出來的,假使入胎識因為實現往世所造惡業種的緣故而中途離開了,胎身就開始毀壞——成為死胎而流產,或者胎身受到外力破壞而毀壞了,入胎識就無法再執受胎身、就不得不離開母胎;胎身只能流產而毀壞就不可能會有此世的我們色身,及五塵相分、法處所攝色的出現。這就是此段經文中 佛陀開示的真理,證明五陰是由入胎識——如來藏藉父母、四大等緣出生的。反過來說,假使入胎識不依靠受、想、行、識等四種名作為所緣,也不依靠色身作為所緣,祂就只能單獨存在於無餘涅槃的無境界中,不能在三界法中顯現、存在及運作。所以在大乘經中如此記載: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佛說即使是究竟佛的諸佛大智慧、大威德力,也都不可能再找得到阿羅漢的入胎識所在了;因為祂無形無色,又不再顯現任何的界——任何的功能性,所以當然無法再找得到入無餘涅槃後的阿羅漢們的入胎識了,三界中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有這個聖人的入胎識存在。所以這一段經文才會說「緣名色有識」,只有緣於名與色而駐留於三界中時,才有可能找得到阿羅漢們的入胎識。一切有情也是如此,都必須入胎識駐留於三界中,並且有意識分明的運作才能由意識找到入胎識,這個入胎識當然不是意根,也不是意識;當然是與意識意根同時同處的另一個識——那當然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正是大乘經典中及南傳《阿含經》中所說的阿賴耶識,也是北傳《阿含經》中所說的如來藏。若停止了意識心的作用而不理會諸法相,或暫斷了意識而入無想定、滅盡定中,或入了無餘涅槃不在三界中現行了,就都無法找到自己的入胎識了。所以 佛在阿含中說「緣名色有識」,緣於名與色才會有入胎識在三界中示現;若離名與色就永遠找不到入胎識了。佛所說的「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識」的道理,就是如此。

由此阿含中 佛陀開示的道理可知:我們的色身、五塵,以及識陰和受、想、行等名都是由入胎識出生的。這個入胎識,正是初轉法輪的阿含部經典所說的識、如、真如、入胎識、如來藏、涅槃實際、涅槃本際,正是古今阿含學者所說而不能實證的本識、不可說我;也就是第二轉法輪的般若系經典,譬如《大品般若經》、《小品般若經》、《金剛經》、《心經》中所說的心、無住心、不念心、非心心、無心相心了;當然就是第三轉法輪諸經所說的如來藏、阿賴耶識、心、所知依、無始時來界、異熟識、阿陀那識;也就是中國禪宗祖師所悟所證的本地風光、本來面目、佛法大意、吹毛劍、祖師西來意。由於有第八識的入胎才會有色陰所攝的五色根及五塵,也因為有意根的存在而有了法處所攝色,這就能由入胎識藉著祂自己出生的色陰來出生識陰六識;有了色陰與識陰才會有名中三陰的受、想、行出生與運行。像這樣五陰就具足了,有了五陰,所以老病死、憂悲苦惱就都跟著存在,使得眾生受諸苦惱。若滅了五陰的每一陰,一一滅盡以後就沒有五陰了,從此就不會再有生死中的種種苦,就是實證無餘涅槃了。

無餘涅槃中沒有十八界法中的任何一界繼續存在,也沒五陰中任何一陰多分或少分的存在;是滅盡十八界、滅盡五陰的。這種解脫道的正理,與諸凡夫、大法師、大居士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馳,所以 佛才會說出佛法背俗的開示,《羅云忍辱經》卷1:【佛之明法,與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賤。清、濁異流,明、愚異趣;忠、佞相仇,邪常嫉正。】故佛法背俗,一向背於俗法俗理。世俗諦的二乘法就已經是背俗的了,更何況大乘佛法的甚深般若妙義,當知更加背俗,更不是世間人意識思惟所能了知的;所以,佛門內外真悟者少、錯悟者多是古今不變的定律;所以現代佛教界的大師與諸學人,對極為粗淺的二乘菩提的斷我見的智慧境界尚且都已經誤會了,都落在意識心上而自以為已經證得解脫境界;若是勝妙於二乘法百千倍的大乘菩提般若,那就更沒有修證的可能了;更何況無生法忍一切種智的上上妙義,又更勝妙於般若系經典所說的般若總相智與別相智,豈非更無希望親證?所以今日佛教界仍然無法免於真悟者少、錯悟者多之現象;古時及現代佛教界如是,未來佛教界仍將如是,永遠不可能跳脫於此一現象。

因為時間關係,留待下集繼續解說,在此祝願福慧增長、道業精進、學法無礙。阿彌陀佛!


點擊數: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