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相似真如三昧嗎?

第127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到《大乘起信論》的一段論文,它是符合阿含聖教裡面的真實禪的參禪方式,這個方式也是中國禪宗的一個參禪方式。那我們再來看一次《大乘起信論》的這段論文:【其修止者,住寂靜處結跏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大乘起信論》卷2)

在這個論文裡面它說: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乃至不依見聞覺知,而且一切的分別想念皆除,連想陰這個想,統統要把它去除掉。其實這樣的意思,它的這種描述的方式,其實就是在說明要用看話頭的方式來參禪,因為要能夠把一切的分別想念皆除,乃至連想也要把它除去。想就是知,你心中有所了知,那個就叫作想;那我們一般人對某一個意思知道了,那個就是想。可是什麼是話頭呢?話頭是要把這樣子的意思的了知,要把它壓下來,不要讓它浮現,可是也不是完全無念,因為如果完全無念,那是念掉了;可是你一個念提起來,你了知的,那就是話尾;話頭就是在介於這兩個之間,它不是無念,可是它也不是完全了知,所以這個就是把一切分別想念皆除,而且亦遣除想的這種參禪方式,在中國禪宗裡面稱為看話頭。

可是我們也提到有位呂姓學者(呂真觀),曾經在善知識的協助之下觸知了密意,解悟了什麼是第八識如來藏,可是因為慢心高漲,他就把《大乘起信論》的這一段有關於看話頭的這種參禪方式,把它當作是所謂的在修習相似的真如三昧。那我們看看這位呂姓學者(呂真觀)他是怎麼說的:【「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這是安住於勝義諦而修習的定境,離開一切的分別想念,也不把「離開一切的分別想念」的想法放在心裡面。……在大乘見道以前,必須依靠正教量修習真如三昧,即使沒有語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個意思,這也是「想」,因為這個緣故,所修的只是相似的真如三昧,必須等到大乘見道才有辦法修習真正的真如三昧,但是對於未能現觀的法,仍然要依靠「想」,所以在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沒有辦法隨時安住在真如三昧之中。】(呂真觀著《大乘起信論導讀》,網頁版,頁16。)

我們剛剛跟各位介紹了「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其實是看話頭,可是這位呂姓學者(呂真觀)卻把它說是:這是安住在勝義諦而修習的定境。他把這個真實禪當成是個定境去了,而且他還認為這是安住在勝義諦。可是在這段論文或是阿含的真實禪裡面很清楚地說明,這個時候他並沒有實證真如啊!所以如何能夠安住於勝義諦呢?勝義諦的安住,是因為已經證得第八識如來藏,所以知道什麼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他才能夠安住於勝義諦。在實證之前,是不可能安住在勝義諦的,所以顯然他就誤會了論文的意思,也對於這個真實禪,他是完全不相應的。因為呂姓學者(呂真觀)也讀了阿含,他也講了方便禪思啊,可是對於真實禪完全不提,為什麼完全不提呢?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作真實禪,因為他只是在善知識幫助之下觸知密意,而不是真實依靠真實禪的參禪方式而開悟的嘛!所以對於真實禪,或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相同的參禪方法—這個看話頭的方法—他完全不相應,以為這個是安住於勝義諦而修習的定境,其實這個不是定境,其實它是依於定力來看話頭、來參禪。

他還說,在大乘見道以前,要依靠正教量來修習真如三昧,可是他隔了幾句話他又說,必須等到大乘見道,才有辦法修習真正的真如三昧,顯然他自己講話,前一句跟後一句完全相反;自己說見道前要依正教量來修習真如三昧,可是接著又說,要到大乘見道之後,才能夠修習真如三昧,既然必須大乘見道之後,才能修習真如三昧,那怎麼可以說在大乘見道以前,可以依於正教量而修習真如三昧?所以,顯然到底能不能修習真如三昧呢,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語相違!而且就這麼前後一兩句,他就自己矛盾了,所以他能夠瞭解什麼是真正修習真如三昧的意涵嗎?這是值得懷疑的。

那我們看他又這樣說,他說:即使沒有語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個意思,這也是想。可是明明《大乘起信論》裡面說「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可是我們這位呂姓學者(呂真觀),他偏偏說:沒有語言文字相,也要保留那個意思,這也是想。他明明知道這也是想,可是他偏偏要保留,可是 馬鳴菩薩所說、所著作的《大乘起信論》,明明說要遣除想啊!因為一切的分別想念都要除的啊!可是呂姓學者(呂真觀)偏偏主張要保留想、保留那個意思,這不是在反對 馬鳴菩薩嗎?或者是在誹謗 馬鳴菩薩嗎?因為論不是那樣的意思嘛!而且白紙黑字寫在那裡,可是他所說偏偏要違反,這不是非常的奇怪嗎!

如果是一個真實實證者怎麼有可能!

論文所說,跟自己所曾經作的、所採用的方法是一模一樣,不可能解釋錯誤的;可是論文跟自己的經驗不相符,那還是會按照自己的經驗說。可是他的經驗,其實他沒有經歷這個,而是善知識幫助他開悟。可是,很可惜他並沒有完全信受善知識,對於善知識的信心不足,所以對於《大乘起信論》的信心也是不足,所以《起信論》裡面說:要遣除想,可是他說這是想,可是要保留那個意思,這個是非常荒謬的事情!他還說:因為這個緣故,所修的只是相似的真如三昧。他認為說要保留那個意思,然後持續這樣子去參究,這樣子去修是相似的真如三昧。可是我們已經介紹了,這是真實禪,所謂的真如三昧就是真如三昧,沒有所謂的相似的真如三昧,因為相似就是相似像法,那是非法非律的,表示他用假的要來取代真的。可是佛法只有真的,不能用假的來取代真的,所以並沒有相似的真如三昧可言。

好,那他又說:對於未能現觀的法,仍然要依靠想。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因為《大乘起信論》明明已經說了「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可是他對於未現觀的法,他還要依靠想,顯然他還是繼續跟《起信論》來作對,而且想要推翻《大乘起信論》嘛!結果他又說:所以在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沒有辦法隨時安住在真如三昧之中。他認為說要能夠隨時安住在真如三昧裡面,要到初地以上,可是《大乘起信論》它又不是這麼說。其實《大乘起信論》是說,真實證得真如三昧之後,是隨時可以安住在真如三昧裡面,這樣才是代表這個人實證;因為真如是永恆存在的法,所以當然隨時都可以去觀察,而且這個智慧永遠不會改變,一證永證啊!可是他偏偏說那是解行位,還不能一直安住著。

可是我們來看看,在《起信論》裡面它下一段,在講到證得真如三昧之後,它馬上講什麼叫作「一相三昧」。我們看《起信論》怎麼說:【復次,依此三昧證法界相,知一切如來法身與一切眾生身平等無二,皆是一相,是故說名一相三昧。】(《大乘起信論》卷2)馬鳴菩薩在講,漸次證入真如三昧之後,他說依於這個三昧可以證得法界相。而且什麼是法界相?可以知道一切如來的法身,跟一切的眾生身,祂是平等無二,都是同樣一相;表示如來的法身,跟眾生身中的第八識如來藏的這個法身,是一模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而且,既然是一切諸佛跟一切眾生哦!那表示不只是人啊!不管是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乃至動物阿貓阿狗、螞蟻、螻蟻、蟑螂等等,統統有這個法身啊!而且這個法身跟諸佛平等無二。那我們隨時都看到很多的眾生,乃至看到自己也是眾生,也都有同樣的第八識如來藏。所以,顯然這個隨時都能夠這樣子安住,那才是證得永恆不變的真如三昧,所以 馬鳴菩薩說這叫作「一相三昧」。

所以呂姓學者(呂真觀)說,證得真如三昧還沒有到初地以前都是解行位,所以沒有辦法隨時安住在真如三昧裡面,其實這也是違反了論義。也就是說,在短短的幾句話裡面,他沒有一句話是符合《大乘起信論》的論義,《大乘起信論》所強調的宗旨跟它的意涵,呂姓學者(呂真觀)全部都把它推翻了,那我不知道他到底在解說的是《大乘起信論》呢?還是他自己要創造一套自己的大乘起信?顯然他的大乘跟佛教的大乘顯然是不一樣,因為他所說的跟《大乘起信論》不符啊!這樣子不就是在誹謗《大乘起信論》嗎?那這樣子可以獲得什麼功德呢?我們看最前面的論文裡面就有說這樣子是誹謗啊,而且會有不好的果報。好,那除了這樣的錯誤之外,其實這個《起信論》裡面已經有說要修止,表示它是需要定力的。呂姓學者(呂真觀)他也說,要大乘見道是不需要定力的,這個也都是違反了《阿含經》跟《起信論》的論義;除了這個之外,他把真實禪把它當作是相似的真如三昧,而且也認為說「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這樣子是一種定境,這個統統都是錯誤的。

那我們來看看在《起信論》它解說了真實禪的這種看話頭參究的方法,接著它就描述到如何能夠證得真如三昧,我們看論文:【前心依境,次捨於境,後念依心復捨於心。以心馳外境,攝住內心;後復起心不取心相,以離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臥於一切時,如是修行恒不斷絕,漸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論》卷2)

論文這一段雖然有點長,可是他把它分得很清楚,他說:要能夠對於我們的境界(如果有心依於境界),要把境界捨掉,如果依於自心,要把這個心也把祂捨掉,然後有心有境,要不取境,而且要把這個境界把它捨掉,而且也要不取心相,其實也在重覆在描述真實禪的參究方法。而且他說行住坐臥於一切時,都要這樣子恆時的修行。也就是參究是如喪考妣,不能停止的。要真正的去參究,用看話頭的方式這樣去參究。因為看話頭我們也說過,它就是捨於境不取心相,這樣的方式來參究,然後漸次得入真如三昧。漸次得入真如三昧的意思是說,前面那是一段很辛苦的參究過程,然後逐漸地才有一天,因為思惟什麼是如來藏、什麼不是如來藏,因為很清楚的知道什麼內容、什麼樣的法絕對不可能是如來藏,擁有了這麼多的智慧,最後才知道:啊!那真如(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是什麼!所以,因為這樣子真實的參究之後,才能夠獲得說什麼是真如、什麼是第八識,因為這樣子所以說叫作「漸次證入真如三昧」。

所以,顯然前面那一段全部在說的就是真實禪,經過了長久的參究之後,才漸次得入真如三昧。所以,顯然真如三昧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集福德、定力、慧力之後才獲得的智慧。所以,顯然這個次第是分得非常清楚的,然後證得真如三昧之後,才能夠究竟折伏一切的煩惱。為什麼要這個時候才究竟折伏一切煩惱?因為前面依於真實禪、依於看話頭那些定力,他只是降伏煩惱,暫時依於定力壓伏煩惱;證得真如三昧之後,開始產生斷我見的功德,乃至也有明心的功德、證得實相心的功德,所以說更有能力來折伏一切煩惱,而且是究竟折伏一切煩惱。這個時候是以智慧來斷煩惱,而不是用定力來壓煩惱,因為壓煩惱,煩惱不會斷,它只是暫伏;就像以石頭壓草,石頭移開,草還是長得好好的。可是,以智慧斷煩惱,那就像我們拿刀把它的根都砍掉,把草的根都砍掉了,這時候就不是像用石頭壓煩惱那樣子,然後,這個時候才能夠信心增長、速成不退。什麼樣的信心增長?是對於因果律則的信心增長。知道說:啊!果然是要修行。因為修行是要依於八正道來修行,要作一個端端正正的人,要持守五戒,然後尊敬師長,在世間儘量來讓自己成為好人,希望自己將來有一天,能夠度過一大阿僧祇劫,能夠入地成為聖人。

所以《起信論》我們剛開始唸的就有說:【以真如功德無量無邊故,修行功德亦復無邊。】(《大乘起信論》卷2)談的就是這個道理,是要能夠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之後,所以說就可以對因果說,原來所有的因果都是因為這個如來藏,所以信心增長,然後再也不退轉。怎麼樣不退轉?不會退轉而掉入以前經常所犯的過失,不會讓自己從原來一個一般人,然後修行之後變成一個好人,不會因為自己慢心高漲,又把自己變成不是好人,變成又是凡人、一般的凡夫,然後不能改過。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就是讓我們能夠繼續往修行的方向持續前進,最後能夠入地,可是那是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忍辱的修行,所以這段論文清楚地說明了悟前、悟後的修行的次第。

今天因為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