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細意識

第126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跟各位介紹《大乘起信論講記》最後的部分。我們現在來看《大乘起信論》論文的部分:【假使有人化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令住十善道,不如於須臾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無量無邊。若一日一夜如說修行,所生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於無量阿僧祇劫,說不能盡;以真如功德無量無邊故,修行功德亦復無邊。若於此法生誹謗者,獲無量罪,於阿僧祇劫受大苦惱。是故於此應決定信,勿生誹謗,自害害他、斷三寶種。】(《大乘起信論》卷2)

論文說到,假使令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都來修十善業道,其實只是讓眾生生天享福,天福享盡還是墮入人間乃至三惡道繼續輪迴。這樣不斷地輪迴生死,其實對於眾生並沒有廣大的利益。可是大乘法的第八識如來藏,衪能夠出生一切法,而且可以顯示真實如如的法性,而且可以讓信受者以及實證者可以獲得無量無邊的廣大功德。所以論文說,只要一須臾來思惟這個法,就獲得廣大的功德。所以說,各位收看我們的節目,然後經常思惟《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真如法性,所以各位菩薩收看的功德也是非常的廣大無量無邊。所以在這個地方,隨喜讚歎各位收看的功德以及思惟的功德。

那這個真如,衪是出生我們這個世界,乃至我們所有眾生的一個根本法。所以說,這個根本法就是大乘所要實證的一個標的。《大乘起信論》有兩個譯本,一個是真諦所譯的譯本,一個是實叉難陀所譯的譯本。其中真諦的譯本,他把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用離念靈知來作為真心。這個是有過失的,所以不是很好的譯本。所以實叉難陀所譯的就比較正確,所以真實有實證的菩薩,他就會取實叉難陀的譯本來作為解說,也作為根據。可是有些人對於《大乘起信論》的法義,他根本是不瞭解的、根本是不懂的,所以有時候他就會採用錯誤的譯本。而且因為有慢心的緣故,所以說,就自以為瞭解《大乘起信論》的論義,隨意地論說,然後產生種種的錯誤來誤導了眾生,乃至因此而誹謗了《大乘起信論》的論義。

譬如說,有人對於《大乘起信論》就是採用了真諦的譯本,而且因為慢心高漲,他又錯解了論義;譬如說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有提到因為眾生不覺的緣故,會起三種細相,有所謂的三細六麤,哪三種細相呢?就是無明業相、能見相跟境界相。在這個論文裡面它這樣說:【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大乘起信論》卷1)

真諦的這段的論文,他譯的是正確的。可是就有法師他自認為是個學問僧,結果他把這個地方作這樣子的詮釋。他這樣說:【能見,為眾生的細意識,即賴耶見分。】(釋印順著《大乘起信論講記》,正聞出版社,頁157。)

他主張這個細意識是產生能見的功能,而且是阿賴耶識的見分。他就是把阿賴耶識用細意識來作為一種總括。然後認為說:眾生之所以能見,而且能夠有境界相,就是因為有這個細意識有能見的功能;而這個能見的功能,就是阿賴耶識的見分,他這樣主張。可是這樣的主張其實是錯誤的,因為第八識如來藏衪是離見聞覺知。能夠見呢,其實是前五識跟意識的功能跟祂的作用,特別是意識。意識是有能見的見分,有所見的相分,有見分跟相分相合的自證分,還有要自我檢查境界、反觀自我檢查的證自證分。所以能見,只是意識祂的見分而已。它不可能是阿賴耶識的見分,也不可能是第八識如來藏的見分。為什麼?因為阿賴耶識是離見聞覺知的,所以因為這樣子才有真實與如如的法性可以為大乘菩薩所實證。所以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一定知道第八識阿賴耶識是離見聞覺知的。衪有衪的見分,可衪的見分,不是意識的能見的這種見分。所以顯然這位學問僧他就作了錯誤的理解。

同樣在《大乘起信論》裡面,還有談到意根,說意根是所謂的業識,也是現識、也是智識、也是轉識、也是相續識。這位學問僧他又錯誤地把它解釋為說,有這麼多的名,衪就是這些識的集合。譬如他這樣說:【其實,虛妄的細意識,是諸識和集名為一意。】(釋印順著《大乘起信論講記》,正聞出版社,頁182-183。)

這個時候他又把意根,又把祂當作是細意識,而且把諸識的合集把祂當成是細意識,然後說這個就是意根。可是雖然意根有這麼多的名稱,可是祂並不是很多識,因為祂就是一個意根。所以他就把意根不同的功能都把它變成是不同的識,然後說把它合起來就叫意根。其實這樣的見解也是錯誤。

那如果我們前後把它連貫起來,我們來看看。這兩個他把它連貫起來,它會形成什麼樣的現象呢?我們看:【能見,為眾生的細意識,即賴耶見分。……其實,虛妄的細意識,是諸識合集名為一意。】(釋印順著《大乘起信論講記》,正聞出版社,頁157、182-183。)

我們就可以看到,同樣都是細意識,一下說細意識是阿賴耶識的見分,一下又說細意識是諸識的合集。那到底細意識是什麼呢?所以顯然這位學問僧他對於細意識是混淆的、是混亂的,而且是彼此矛盾的。怎麼可以同樣一個法,突然又是阿賴耶識的見分,怎麼突然一下又是諸識的合集?所以顯然這是自我矛盾,自己對於論文不能產生連貫而一致的見解。而且細意識,事實上所謂的意識,祂是被生的法,祂不是能生的法。我們說的第八識如來藏或者是阿賴耶識,其實祂是能夠出生七轉識的法,所以說祂是不生不滅的。可是被出生的、所生的意識,不管是什麼樣的意識,祂統統都是所生法,祂一定是生滅的。所以一定是有不生滅的第八識如來藏來出生生滅的七轉識,才形成眾生、才形成這個器世間。所以這樣子才是符合法界的實相。

我們來看看,阿含聖教裡面也是這樣說。我們看《雜阿含經》卷9第238經,它這樣說:【佛告比丘:「眼因緣色,眼識生。所以者何?若眼識生,一切眼色因緣故。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意法因緣意識生。所以者何?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是名比丘眼識因緣生,乃至意識因緣生。」】

佛陀在這部經裡面,祂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這五識都是根塵觸然後出生的。同樣地,意識心祂也是意法因緣生,由意根跟法塵接觸之後,能夠出生意識這個法;而且是「諸所有意識」統統都是這樣子出生的,不管祂是粗的、是細的、是遠的、是近的,是這一世的、還是下一世的、還是前一世的,所有的意識的功能統統都是被出生的,而不是能夠出生諸法的。

所以顯然意識祂不可能是阿賴耶識的見分,也不可能是諸識的集合。所以說這樣的見解都是錯誤的。因為自己不懂真如的功德是如何的無邊際,修行的功德是如何的無邊際(因為都不瞭解真如功德的無邊際以及修行功德的無邊際),所以說就慢心高漲隨意而說。所以這樣是對於修行是不利的,對於要探求法界實相也是不利的。而且這樣也會造成對於真如法、對於大乘法的誹謗。這樣子對於大乘的起信是沒有幫助的。所以修學大乘法,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能隨意而說。一定要自己能夠實證之後,有充分的把握,才能夠如法而說。如果還沒有實證或是沒有把握,就不應該隨意而說而誹謗大乘法。

除了這樣的例子之外,有一些人也許他有好的因緣,能夠被善知識所幫助而觸證大乘見道的密意。也就是說,能夠知道什麼是如來藏。我們 平實導師發心廣大,想要復興中國的佛教,所以說,幫助非常多人來大乘見道,來觸知第八識如來藏的密意。可是有些人得少為足,總是以為我也知道密意了,那我就是大乘的菩薩,那我所作的就一切都對了,乃至反過來還要尋覓善知識的過失,尋覓他的上師的過失,可是他自己的見解其實是完全的錯誤。反而是善知識既然能夠幫助他,怎麼可能見解比他還差呢!可是就有這樣的這種眾生,他就是會犯下這樣的過失。那我們來看看,這樣的人他就因為有慢心的緣故,所以說他雖然能夠觸知密意,可是其實他沒有真實證悟的功德。所以我們只能說,這樣的人只是解悟的!他並沒有真正實證第八識如來藏,他只是在善知識的幫助之下知道密意而已!這個稱為解悟!解悟就沒有辦法能夠真實地瞭解「真如功德無邊際」,也不能轉依第八識如來藏而體會到「修行功德亦復無邊」的這個道理,也才會產生誹謗的現象。

好,那我們來看看,有位呂姓的學者(呂真觀)他就這樣說。我們首先來看看,在《大乘起信論》裡面,這個論文它有提到這樣說:【其修止者,住寂靜處結跏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大乘起信論》卷2)

這段論文其實在描述說,怎樣來參究真如。然後它講到說,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乃至不依地水火風、不依見聞覺知等等,一切都不依,然後來參究什麼是真如。其實這樣子的論文,它跟阿含裡面的真實禪是完全相合相應的。我們來看看,在《雜阿含經》裡面就有提到真實禪,而且同樣的經典也在南傳的《尼柯耶》裡面也有同樣的經文。我們來看看《雜阿含經》裡面這段經文怎麼說:【爾時,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

這個是《雜阿含經》卷33第926經,它裡面就有提到所謂的真實禪跟強良禪不一樣。真實禪就是真實來參禪,強良禪就剛好跟真實禪相反。因為強良禪它就像強盜一樣,他是為了名聞利養而強說禪是什麼。因為自以為知,可是其實他是不知的,或是他的所知極為有限。可是因為名聞利養,所以說,他就強說自己是懂的,這叫作強良禪;然後要跟真實禪混淆。這又有很多的過失。那我們看看,真實禪裡面就提到,是一樣是不依地水火風空識,也不依無所有、非想非非想的這種禪定來修,也不依此世、他世,也不依日月,不依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觀也非隨覺。所以顯然這段經文跟《大乘起信論》的不依形色、不依氣息等等的這種不依一切法而參究的這種方式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從經文跟論文的比對,我們可以知道:其實《大乘起信論》所說的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風、不依見聞覺知的這種參禪的方式,其實就叫真實禪。所以這兩個是彼此相合相應的。由此可以證明《大乘起信論》其實它是一部真實的正論,因為它跟阿含的聖教是完全相合相符的。所以有一分日本的學者,或者是說台灣或是大陸的學者,他們對於《大乘起信論》有種種的誹謗,都顯示出其實他們是不懂《大乘起信論》,其實代表他們是不懂得真實禪,表示他們也對於中國禪宗的真正的參究方法是不瞭解的,所以對於《大乘起信論》就產生了種種的誤會了。那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其實《大乘起信論》是跟阿含聖教是相合的,所以說那一段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等等,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來參禪的這種方法,其實它說的就是《阿含經》裡面的真實禪。

可是這位呂姓學者(呂真觀),他就自己又發表了高見。他認為《大乘起信論》的這一段論文其實說的叫作「相似的真如三昧」。可是我們要知道,在大乘法裡面,真如三昧就是真如三昧,沒有另外一個相似的真如三昧。因為佛法中非常的忌諱所謂的相似法。因為佛法就是佛法,沒有相似的佛法。所有的相似法統統都是非法、非律。為什麼說它是非法、非律呢?因為那不是真正可以依持的道理,也不是可以依持的、遵守的一個見解,所以那也是非法的,不是可以在法界中可以驗證的法性。

因為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先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菩薩收看。

阿彌陀佛!


點擊數: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