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60集
由正惠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課程是《大乘起信論》。上一堂課有講到,依止正行僧我們修學佛法就無礙。但是,我們要自己能夠辨別什麼叫正行僧。這個我們有介紹了這個佛法的基本概念,用這個基本概念去判斷,就比較容易正確了。一般來講,依止正行僧之後,我們學佛的路就無礙,就能夠一直到參禪,然後能夠親證第八識,能夠起般若智慧。那現在介紹一些非正行僧的狀況,也跟大家說明白免得被誤導;而且如果搞錯了,還會破戒或者破法,這樣就很冤枉了。一般來講,現在外道都很流行的是雙身法,初學者當然他不會跟你直接講,等到你發現的時候,往往是來不及了。那就要看他剛開始的法義的教法,到底是怎麼樣的,就依我們跟大家介紹的佛法的整個概念來觀察這些教我們佛法的人,他的身口意的狀況,大概大家就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反正教人雙身法的人,那一定不是正行僧,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知道,五陰十八界虛妄,這個只是小乘佛法而已,那你想想看,會去貪著雙身法的身樂的人,貪那個只是身觸啊!這個是我們要斷除的對象,所以這是不理想的法、會妨礙我們出三界的法、會讓我們墮落三界輪迴的法,他們怎麼會去教這種貪觸呢?這就知道這個人是很淺見的人,或者說一點正見都沒有。第二個,如果修「定」的人,「定」只是共外道法,他如果定修得好的人,他哪裡會要雙身法呢?因為初禪的現起離生喜樂,離開欲界貪,生起了喜跟樂啊!所以,如果是貪觸,有修過定的人都知道,喜歡身的淫樂,那初禪是一定現不起的啦!因為你的注意力沒辦法內攝,因為身體驗外面的這些觸塵都是對外攀緣,「定」它是內攝法,它不是外緣,因這個觀念都搞不清楚,才會受騙嘛!所以這個是外道的雙身法,真的是很奇怪欸!台灣有那麼多人會去相信,那不要說他們的「慧」,就是連「定」都沒有!不然,誰願意去修呢,那些人更是連「淫戒」都沒有!所以,用這「三無漏」,真的是一檢驗就能發現的,真的是很不像樣的人,才會去修雙身法。
如果你真的初禪現起修得好,那個身樂是「每一個毛細孔都很舒服」,哪裡可能願意再去喜歡這個身觸淫樂呢?所以從這個知見來看,這些雙身修法人都沒有禪定,如果有禪定,他們不用這樣子去修雙身法,所以大家正知見建立之後,很容易就能夠知道什麼是正法、什麼是正行僧、什麼不是正行僧。一般在國外,因為他們的倫理觀念比較沒有,所以他們雙身法的修習,反而很容易就可以得到傳授;因為外國人本來就沒有儒家的師徒禮教觀念,所以一般學密的人,反而要到國外去、買外籍的英文書,漫山遍野,書店隨便買都有。但是在台灣,因為中土的地方,對禮教的觀念比較重,所以他們在傳雙身法,都要很小心、很祕密,怕人家知道,萬一被知道了,搞不好就被群起而攻,雙身法就沒辦法弘傳,所以他們就是祕密的弘傳。
所以一般的人,去學外道法、雙身法的,一輩子也沒有受到傳授。於是大家不知道的,會誤以為說,沒有哦!他們這個法,根本沒有雙身法,其實如果沒有雙身法的話,那他何必修呢?他們這個外道法,就不存在了啊!他們乾脆就統統來修學正統的佛法就好了,看是小乘、中乘、乃至大乘,讓他們學了好幾輩子,永遠學不完的正法,永遠都沒有辦法滿足的。就比如說我們讀大學,都讀不畢業,哪有心情、哪有時間,再去學其他的這些拉哩拉雜的課外法呢?所以,如果有外道要灌頂,記得大家要趕快溜掉啦!那個都不是正確的法,所以一般的外道連明心見性,明心見道的內容都不知道,不知就是第八識,他們完全是無知的;所以他才會狂妄,自稱為自己是證量比 佛還高,乃至自稱是什麼佛。大家都知道,賢劫千佛都已經排定好了,釋迦牟尼佛後的下一任佛就是當來下生 彌勒佛,中間哪有可能再有另外一尊佛?那他們敢自稱為佛,一定是什麼外道!他們根本不信佛嘛!因為他們不信佛,當然就不受佛教的約束嘛!所以才膽敢這樣子,自稱自己是佛。不管他們是什麼樣的佛,這個對佛都是大不敬,所以依佛法來講,大家就很明確知道,他們根本不是佛教。
如果佛教,他們一定要受佛教的規範,這個基本觀念建立之後,就知道他們是外道,他們因為沒有親證如來藏,所以他對如來藏在哪裡都不知道,是具足的凡夫;但是他們為了要騙財騙色,他又說他們的證量比大乘佛法還高,那這個就是笑話啦!如果比大乘佛法還高,那個就是頭上安頭了,大乘佛法如果不圓滿,那它就不叫作大乘了。所以大乘佛法,能夠教導人修習到成佛,佛之上還有佛嗎?不可能的,如果還有人證量比佛更高,那佛的位階就不對了。佛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沒有人再比祂更高的;這個大家基本觀念在建立之後,就不會讓這個附佛法的外道騙……,為什麼叫「附佛法」?因為他們如果自稱是外道,很多人不願意去修,他們就說:我們也是佛教。然後說我們這個佛教的證量比大乘還高,那其實都是虛誑語,所謂的「即身成佛」,那個都是胡說八道!如果我們有對大乘佛法基本的觀念能夠建立的話,那就知道他們百分之百是外道,只不過為了要假冒「佛教」這個招牌,然後去騙財騙色而已,這個就是學佛的基本觀念建立。
好,那我們如果信受正行僧,那對佛法的理路,整個架構都已經清楚了。那大家要修行布施,是怎麼樣去布施呢?要隨分、隨緣、隨力來供養,那這樣就是一個如法的供養,供養除了是我們人間之外,還有人之外的,譬如護法菩薩、韋陀菩薩、伽藍菩薩等等,這些能夠護持我們,修學佛法的這些菩薩,我們也要供養;另外家裡如果有供奉 觀世音菩薩或者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等等,這些菩薩也都是正行僧,一般人會講,他們又不是人,又不會教導我們,但這種觀念是不對的。諸佛菩薩在冥冥中安排各種因緣,我們一般人很難瞭解的,所以一般人修學佛法,都還要這些諸大菩薩暗中的護持,我們因緣才容易成就,乃至我們的破參,其實大部分都是佛菩薩加持;因為這些如來藏法眾生都有,日用而不自知,那為什麼破參前、破參後,如來藏跟五陰十八界的現起運作都一樣,那你為什麼懵懂不知,沒辦法破參呢?就是只有一念相應慧而已,那這個一念相應,絕大部分都是諸佛菩薩的加持。
所以大家如果能夠瞭解之後,就知道佛法要在謙恭中求,一起慢心跟佛法就不相應了。所以大家要知道,只有能夠依止正行僧,正行僧的範圍就已經講了,包括我們人、包括非人,就是諸天菩薩,或者是指其他世界的菩薩,這些菩薩他們對我們的修行都是有利益的,我們都是要去供養。大家經常講說,菩薩是從大悲中生,大悲中就是要利益眾生;所以菩薩有這個願,我們眾生只要能夠跟祂相應,這樣我們要修學佛法就比較順暢,就比較不會有遮障,這個就是供養的一個次第,大家都要瞭解。
好,如果想要具足我們剛剛說的這四種信:第一個信就是根本信,信有這個真如心,再來就是佛法僧三寶,加起來就四個信。這個信,怎麼樣能夠更具足圓滿呢?那就要再從大乘六度裡面,要先修前五度;因為我們信的就是真如心,要成就的也是真如心法,真如心就是第八識,也就是般若,般若就是六度裡面的最後的一個目標。你想要達成般若度的親證,那要怎麼辦?你前五度一定要修,次第修,所以前五度,它就變成一個方便,這樣整個佛法的體系,大乘佛法它是一個很完整的。佛法的修證,從布施、持戒這樣次第修,這樣就能夠很圓滿地修證佛法;小乘三無漏,大乘佛法中再把它增益更完整,就是大乘的菩薩道了。所以前五度,要先去一一地去依止它,那第六度,就能夠抉擇、能夠修行、能夠親證。一般人來講,都說佛法是智慧的法門,為什麼叫智慧法門,因為大乘佛法第六度就是在修持要親證般若智慧,這個才是真正我們大乘行者的一個修行的標的─ 也就是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然後能夠起般若智慧,大家對佛法就能夠知道次第了。那見道之前,我們都要先修習這四種信分,就是剛剛說的,建立真如心的這個信,然後再加上三寶的信。
好,如果還沒有親證第六度—般若度的人 ,要怎麼辦呢?你要前五度要先修習好了,那這樣要修習第六度,就比較能夠無礙。在破參前,這些凡夫菩薩都是外門來廣修六度,就是前五度的修習都是「外門修」,然後你破參之後,你再來修的任何一個法,都叫作「內門修」。一般來說,我們要成就信分,要先修這五門,這五門也就是說,我們大乘佛法的前五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個般若當然是第六度,所以《大乘起信論》,你看跟六度也是相關的,所以佛法它是一個整套,它是一個連貫性的、整體性的,不可以分割。分割,佛法就支離破碎,只有沒有親證佛法的人才會執著一個部分的法,認為它是整套佛法。所以這個佛法的親證,架構先搞清楚了,這樣次第修,修到哪裡就算哪裡,這樣都會學法無礙的。
好,所謂布施講完了,就講忍,這個忍門,它真正的義理是安住在正法上。因為眾生有邊際效用遞減,所以對一個法修學久了,他就會想要退失了,因為他覺得,不再感覺到那個法樂,他就沒辦法長期的安住在那種用功狀況,容易退失,所以你如果能夠安住在一種法,繼續進修,那就要有忍了。所以一般來講都說,所謂的忍就是忍辱,這是從廣泛的眾生,來說一般的忍辱;其實不是這樣,在佛法上要起真正的效用,就是要在正確的法上,安住那個心,然後繼續去用功,那用功久了,忍之後呢,就能夠產生精進;你精進不斷,就是這個忍繼續,繼續安住在這樣的狀況修習佛法,那這樣又叫作精進,所以精進的意思,它是整個連貫性的。精進久了,你遲早就能夠心得決定,這心得決定,又叫作什麼?又叫定,或者叫作止觀,這個止觀久了之後,就是安住在參禪的狀況下,能夠不斷地修習;那破參只不過時間的問題,或者說你福德的問題了。所以一般來講,外門六度的這個萬行,都是六住位之前的菩薩要修習的,如果這個信分都能夠成就,那要能夠參禪破參,這個資糧就已經夠了。
我們再來說這個,布施的這個部分。論文裡面說:【云何修施門?謂若見眾生來從乞求,以己資財隨力施與,捨自慳貪】,哦,就是慳著啦!【令其歡喜,若見眾生危難逼迫,方便救濟令無怖畏。若有眾生而來求法,以己所解隨宜為說。修行如是三種施時,不為名聞、不求利養,亦不貪著世間果報;但念自他利益安樂,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乘起信論》卷2)這個我們在開始的時候,都已經有講過了,這個就是一一要細說,就是從布施度,願意能夠作到捨棄自己的貪愛,自然修學佛法就是一個起點了。所以整個六度,在大乘佛法,都要從布施這邊先修持,這樣持戒就容易;持戒容易,就漸次後面這幾度就能夠成就。一般來講,佛法像這一部《大乘起信論》,都是從深的法慢慢的講到較淺的法。其實佛菩薩的經論,都是這樣說法,佛面對眾生所提的問題,祂都是在經論的第一段,便直接了當地用第一義法,正確地回答了;因為信眾有聽不懂重新再問,佛菩薩為了廣利眾生,才會反覆 地再解說,然後越講就越詳細,越講就越淺白,那這個是因為利益眾生。所以佛菩薩的說法,包括經論裡面的記載都是這樣,都是淺的部分是最後講,因為你不明白,祂才有需要說;如果兩個都是親證者,那麼一句話就解決了,不懂你再問,不懂祂再說,都是這樣的。
所以深的法先講也有好處,讓眾生聽到深的法,會覺得這個法—佛法—很勝妙,他會起高興信樂之心,就喜歡、能夠信受,那這樣能夠攝受眾生。所以在信受之後,因為眾生覺得能夠讓自己得到利益,這樣他就能夠一一安住在佛法上,能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然後般若。般若,如果這些法都反覆熏習久了,能夠成就,破參之後要退失就比較不容易。反過來呢,如果你是一下子直接去參禪,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參禪之後,你想要安住,還是要補修前五度;這些法你如果能夠,一一能夠親證,你心就比較不會疑,比較不會退,比較能夠安住在這個法上,那這樣的話,六度法次第修,其實是比較安全的修法。那如果想要快速修,因為福德很大、因緣很夠而先破參,後面還是要悟後補修學分;就像大學生,你如果直接跳級大學,你一定要補修大學的預科— 這些該修的小學、中學,這些法呢,還是都要修。所以等於說,眾生如果能夠從小學、中學,然後才進入大學來修習佛法,這樣比較沒有那麼辛苦,在每一個階段都能夠有所獲益,那這個心反而比較能夠安住。將來悟後,因為能夠一一地驗證、一一的能夠現觀,經論能夠印證,那心就能夠安心,知道自己學的是正法,就不會起疑;然後也不會讓別人的邪見反而把我們引導到錯誤的方向去,因為有經、有論,甚至有公案來讓我們印證,也就是幫我們背書,我們心當然就無疑。疑沒了,那這個心就能夠安住不退。
今天講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