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順修行禪那波羅蜜

第41集
由正旭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今天繼續講解《起信論》。前面已經講了菩薩要怎麼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四度波羅蜜,今天所要講的是菩薩要怎麼修行禪那波羅蜜?我們現在來看 馬鳴菩薩怎麼說:「知法性無動無亂是清淨禪度,隨順修行禪那波羅蜜。」(《大乘起信論》卷2)我們首先來看這一段菩薩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修學禪那的時候他要怎麼轉依如來藏來修行?禪那指的是四禪八定,四禪八定叫作八次第定,也就是說你一定要先證得初禪,才能證得二禪乃至證得四空定;那麼初禪到底要怎麼修?想要證得初禪先要修定,然而定要怎麼修?定的意思就是說,制心一處而不動搖,為什麼要制心一處呢?因為我們的心不斷地攀緣六塵——想東想西,所以我們就要選擇一個境界來讓心安住在那個境界上面而不動搖;然而我們的心並不是說,你想要安住在那邊祂就會乖乖地安住在那邊!所以要用各種方法來讓祂停在那個位置上面。譬如說有人就用數息,不斷地觀察自己的息進息出,用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的心安住在息進息出這個境界上面。當然制心一處不是只有一種方法,譬如說持名念佛,把自己的心安住在自己念佛的聲音上面;還有觀想念佛,觀想念佛是去觀想佛的形像,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然後去觀想佛的種種相貌,這樣子叫作觀想念佛;還有我們正覺教團所講的憶佛──——也就是無相念佛。讓自己的心安住在各種所選擇的境界相來安住,這樣子叫作修定。

當然不是只有前面所講的這些方法,持咒也可以、誦經也可以,這樣子不斷地修學,修到最後心可以安止了,也就是有了未到地定,在進入初禪前就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然而要證得初禪,佛經裡面講一定要修除五蓋,五蓋就是貪、瞋、睡眠昏沉,還有掉悔、疑;那麼修到未到地定的時候,他所能對治的是昏沉睡眠還有掉悔。昏眠的意思就是說,有些人一打坐他就開始昏沉然後開始打瞌睡,這就是昏眠蓋,那麼未到地定可以對治這樣的昏眠蓋。掉悔的意思就是說,他會不斷地想東想西,所以他心住於一境的那個境界就不見了,就轉到別的境界去了,那這樣就叫作掉,或者想到過去有不該作的事情已經作了,或者該作沒作的事情他感到後悔,這也算是去尋思,不應該去尋思的事情他去尋思了;未到地定就是把這種尋思已經對治了,還有把昏沉睡眠也已經對治了,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想讓它昏沉,疲倦了不想讓它睡覺,那麼你就可以不會進入昏沉睡眠的境界,這就是未到地定的功能。

然而剛剛講到要證得初禪還需要修除其他三蓋,也就是欲貪、還有瞋、還有疑。欲貪跟瞋跟疑呢,欲貪指的就是欲界貪、五欲貪,我們只要把欲界的貪愛修除了,那麼對於別人侵犯你五欲的瞋也就同時斷除了,那這時候發起了初禪;這時候還有其中的疑蓋呢,就是到底有沒有初禪可以證?還有修除五蓋是不是可以發起初禪?這樣的疑也就不見了,所以說這時候就發起了初禪。

那麼我們現在來講為什麼要修禪定?禪定通外道,外道修禪定他是有了邪見,他認為說打坐打到一念不生那就是開悟了,所以他一天到晚在那邊打坐。在禪宗裡面禪宗的祖師看到有人一天到晚在那邊打坐,他就說這個人「在鬼窟裡作活計」;也就是說他的法身慧命想要在鬼窟裡活過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禪宗的祖師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味打坐是不可能開悟的。然而外道不是只有把一念不生當成是開悟,有些人證得初禪乃至證得二禪、三禪、四禪,他認為那樣的境界就叫作開悟,然而 佛說一念不生是外道的現見涅槃,加上剛剛講的初禪到四禪總共加起來叫作外道的五現見涅槃。那麼剛剛講的是外道修禪定,但是解脫道也修禪定,為什麼同樣修禪定他是外道?然後解脫道的聲聞人他修禪定卻不說他是外道?解脫道修禪定講的是戒、定、慧,他還是有持戒,因持戒而有定、因定而生慧,所以在解脫道當中他是定慧等持而不是只有定。所以,我們佛經裡面經常講啊,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也就是說我們要拔除的是煩惱,然而拔除煩惱是靠智慧,但是如果沒有定來搖動這個煩惱,你單智慧想要拔也拔不動;譬如說我們要拔一棵大樹,我們如果先把這個大樹先搖動了以後,然後最後再把它拉出來,這樣就比較容易了。所以說,解脫道必須是要定慧等持而不是只有定;所以說,有慧無定也是沒辦法拔除煩惱,有定無慧就如同外道一樣,他也是不可能斷除煩惱的。

那麼同樣證得禪定,解脫道是定慧等持,外道有定無慧,那會產生什麼樣的差別,我們就來看看說,同樣證得禪定的外道跟證得禪定的三果人,他的結果會有什麼差異?證得禪定的外道他死後生到初禪天去,但是他在初禪天的定失去了他就會再回到人間來;然而證得禪定的三果人,佛說他是不還果,也就是說他還有智慧的功德可以讓他永遠不會回到欲界來,所以叫作不還果。這樣子我們就可以知道說,修學禪定它只是一個工具,主要還需要配合智慧。

講完解脫道跟外道修禪定,那我們現在來看看,菩薩什麼時候需要證禪定?菩薩想要證禪定,在開悟以前他是不需要證禪定的,他只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然後藉由未到地定的功夫在第六住位的時候把我見斷除了,然後到第七住位開悟,這時候他有了未到地定的功夫,還有他生起了般若慧,這樣子就可以了。所以在開悟以前、開悟以後都還不急著證禪定,但是他必須有未到地定。那麼菩薩什麼時候需要證禪定?菩薩開悟以後再繼續修行,在入地之前,如果說他不是迴小向大的阿羅漢,他就必須證得禪定,那麼入地之後證得禪定,他也不急著把四禪八定全部都證得,所以他就會繼續修行,修行到三地滿心以前,這時候他如果不去證得四禪八定,他就沒有辦法滿足三地滿心的無生法忍,所以菩薩在三地滿心以前要證得四禪八定;還不止,還要證得四無量心、還要證得五神通,然後發起意生身。

講完菩薩修禪定,那麼菩薩在開悟以後修學禪定是要怎麼修的?我們就回到 馬鳴菩薩所說的:「知法性無動無亂是清淨禪度,隨順修行禪那波羅蜜。」(《大乘起信論》卷2)我們來看看禪那波羅蜜,波羅蜜的意思就是到彼岸,也就是說你要修行禪那波羅蜜一定要先有般若波羅蜜,也就是說必須先開悟明心,然後有了般若的智慧安住於彼岸的境界,這時候才能修行禪那波羅蜜。那我們來看看「知」, 知有兩種:一種就是聽聞而知道,但是也有一種,就是親歷其境而知道。那這裡講的知,一定是證得的知,有了般若波羅蜜的菩薩,他可以現前觀察說,一切法的法性都是從如來藏來;那什麼叫作法性呢?譬如說我們的眼識可以分別色塵的心,祂有分別色塵的性用,所以說這個就是法性,然而分別色塵的性,其實它是含藏在如來藏的種子,然後眼識的種子流注出來才有那樣的分別性;所以已經證得如來藏的菩薩,他可以現前觀察這樣的法性是從如來藏來。那麼我們來看看這裡講的「無動無亂是清淨禪度」,也就是說,禪的法性是無動無亂的,必須知道這樣的道理才能隨順修行禪那波羅蜜,然而我們來看看說「無動無亂」;四禪八定到底是不是真的無動無亂呢?也就是說如果四禪八定不依般若波羅蜜來看,它一定是有動有亂的,為什麼會這樣說呢?什麼叫作動?動就是變來變去,那麼我們不管怎麼修禪定,總有入定的時候,你還沒入定之前,然後入定了,這就是有變動了;然後不管你在禪定當中你安住了多久總要出定,那從定中再出定,這樣子也叫作動。然而修學禪那波羅蜜的菩薩,他知道說我禪定的法性是從如來藏來;什麼叫作禪定的法性呢?也就是說我們禪定是依止於第六識的分別性,那第六識安住於定境法塵上面,能夠安止於定境法塵的這個性,就叫作禪那的法性,然而這個性是從如來藏來,所以說這個禪那的法性歸於如來藏來看,它是不動的。那麼接下來說「無亂」,什麼叫作亂?亂的意思就是說你打妄想,你心止於一境但是你不斷地打妄想,這時候叫作亂,那麼在未到地定當中,你雖然沒有打妄想了,但是其實你還是有念在運作,要不然你是怎麼出定的?好,那我們再來看初禪人,他到底有沒有動?有沒有亂?證得初禪有進有出,所以是有動的,但是證得初禪的人到底有沒有亂呢?亂,除了不打妄想以外,其實只要你起念了就叫作亂了!在初禪等至位當中,五塵中還有三塵((色塵、聲塵、觸塵)),也就是說他除了味塵跟香塵以外還有其他四塵((色塵、聲塵、觸塵、法塵)),那這四塵他還是不斷地在分別,所以說既然有分別,那就叫作亂了,而且他在初禪的等至位當中,其實他還是有念的,雖然不打妄想但是還是會突然間起了那麼一念,所以說在初禪的境界當中其實是有動有亂的。再來看,你可能會認為說,那我進二禪等至位當中,這時候完全不會有念起來了,然而在二禪的等至位當中,其實他還是會偶爾突然間冒出一念,那冒出一念就是有亂啊!當你知道這一念是什麼,或者不知道這一念是什麼,只要知道起了一念,就已經退出了二禪等至位了,所以說在二禪的境界當中其實還是有動有亂的,那你或許會認為說,那我證得四禪總可以說叫無動無亂了。我們來看四禪的境界,在四禪的境界當中,其實是息也斷了、脈也斷了,你的念也清淨了,你也把苦樂憂喜的覺受都捨了,也就是說四禪叫作捨念清淨定;也就是說你捨了受,剩下捨受,你念也清淨了,然而念清淨了不代表說這樣子就叫作無動無亂,其實只要你沒辦法永遠住於四禪之中就叫作有動,所以說即使你證得四禪仍然是有動有亂的。

既然這樣子,從證得初禪到四禪都是有動有亂,那菩薩要怎麼來修學禪那呢?我們來看看「知法性無動無亂是清淨禪度」,那麼菩薩在證得如來藏以後,他轉依如來藏來看禪那,禪那的法性剛剛已經講了,是無動無亂的,這樣子才叫作清淨禪度。如果你沒有證得如來藏,你修的禪定都不叫清淨禪度,因為它是有動有亂的,那為什麼要跟你講說知法性無動無亂是清淨禪度呢?因為如果菩薩雖然依於他所開悟的境界來修學禪定,但是如果他對於他所修行的境界他有所執著,也就是對於禪定的境界有所執著,他就是不清淨的,所以說必須要以「知法性無動無亂」而知道說它是清淨禪度,這樣子才叫作「隨順修行禪那波羅蜜」。

各位菩薩,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講到這裡,在下一集當中我們將要講解,怎麼來修行般若波羅蜜。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阿彌陀佛!


點擊數: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