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羅漢五個母親

第115集
由正潔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我們今天所要講的故事,是引用自《沙彌羅經》,講說一個小孩子阿羅漢的故事。

我們來看看經文:【昔有小兒,名曰沙彌羅。年始七歲,意好道德,隨一沙門為作弟子。處在山中,給師所使,誦念經法,心不懈怠,至年八歲,得阿羅漢。】(~《沙彌羅經》)這經文的意思是說:從前有一個小孩子,他的名字叫作沙彌羅,他才七歲而已。可是因為過去世善根廣植、久植的關係,他才七歲卻已經喜歡修學解脫道的道理,希望能夠證果、修德。於是求得父母的允許之後,他就出家隨著一個沙門—佛教當中的修行人—來當他的弟子。師徒住在山中,他就來奉侍師長,提供師長有什麼需要,讓他使喚來服侍於他,順便也來誦念經法,來修學佛法。他非常精進,所以七歲出家才一年,到次年八歲就得阿羅漢了—就證得阿羅漢果—小乘的無學果。其實在四阿含裡面的話,這麼年紀輕就證得阿羅漢四果人——小乘四果無學果人,這樣的故事其實也是屢見不鮮,並不是只有這一個沙彌羅這麼一個童子阿羅漢而已。

他證得阿羅漢以後,【道眼能洞視所見無極;耳能徹聽天上天下,所為善惡皆悉聞之;身能飛行在能至到,能分一身變作萬身,自在現化無所不作;自知宿命所從來生,及諸人物、蚑行蠕動皆悉知之。】(~《沙彌羅經》)這底下就是說:他證得阿羅漢之後,他又加修神通,他證得四禪八定,加修神通的加行。並不是所有的阿羅漢都有神通,可是根據這邊的經文,這一個沙彌羅可能也是從師父那邊證得阿羅漢這樣的智慧解脫之後,又加修了神通。他的神通,他的天眼通能夠清楚的看到所見無極沒有邊際;其實實際上的話,阿羅漢的神通還是有邊際的,這只是就跟常人,跟一般的天人的神通比較起來來說。又講到他的天耳—他有天耳通—能夠清楚聽到天上、天下所有人在造作善惡,講好話、講壞話這樣子的一個聲音,他都能夠聽聞到;他還有神足通能夠飛行,想去哪都能夠如意神通能夠去到;他又能夠把自己一個身體,變現成很多的化身,他自在能夠顯現、能夠化現;該一個阿羅漢所能夠造作的一個法,他都能夠達到無所不作。依於宿命通,又了知宿命所從來生及諸人物,對於這一些他所能夠接觸的這一些有情眾生,他都能夠依於他所修得的宿命神通,而了知他過去世是從哪一邊往生到哪一邊;可能是在三界六道當中,如何的輪迴流轉:可能在人這一世是男人,這一世是女人,姓什麼、名什麼?父親、母親是什麼?當然阿羅漢的宿命神通,他所知頂多亦不過於八萬大劫,這樣的宿命通跟佛相比,跟佛的無量無邊相比的話,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不過,就單指依於阿羅漢所能夠了知的神通,他就已經「坐見宿命」。他又觀察自己的過去世,【為五母作子,時便自笑。】他依於宿命通,觀察完別人,觀察自己,知道自己過去世,曾經為五個母親當她們的兒子;這樣子觀察之後,他自然就笑了起來了。他笑起來的時候,師父在旁邊,【時師顧問,語沙彌羅:「汝笑何等?此間山中,亦無歌舞,汝笑我耶?」】(~《沙彌羅經》)這個師父顧問回頭來問他了。可能聽到沙彌羅的笑聲,他不知道沙彌羅因何而笑,於是就說:「沙彌羅!汝笑何等?」你在笑什麼?在這一個山林當中,這很偏僻的這個山當中,也沒有人唱歌,也沒有人跳舞,沒有什麼可以讓你笑的因緣啊!那你到底在笑什麼?難道你在笑你的師父我嗎?

【沙彌羅言:「不敢笑師,我還自笑!一神受身,為五母作子。五母為我晝夜啼哭,感傷愁毒,不能自止。恒言念子,未曾忽忘。自念一身,而愁五家,是以自笑,不敢笑師。」】(~《沙彌羅經》)沙彌羅就告訴他的師父:「師父啊!我怎麼敢笑您呢!我是因我的宿命神通,發現察覺從我這一世七歲出家,乃至我再往前推,應該是說往過去世推,連續這樣子的五世,我每一世都有母親,都當她們的兒子;可是連續這樣五世,我這五個母親現在都還在,我都瞭解誰是我過去世的母親,誰是我過去兩世的、三世的、四世的母親,連這一世的母親一共有五個,我現在都能夠瞭解之外;還看到她們為了我日夜的哭泣,非常憂傷沒有辦法停止。這五個可憐的母親都一直說:『唉呀!我的兒子啊!思念我的兒子啊!沒有一刻能夠忘得了。』那我自己想一想,就我這麼一個人,卻讓五家的母親—五個家庭的母親這麼哀愁—『是以自笑』了,所以我就笑了起來。」這裡的笑當然不是歡樂的笑,是因為了知輪迴上面的荒謬,沙彌羅才笑了起來。

沙彌羅繼續說了:【我為第一母作子】這五個母親當中,過去世第一個母親,我出生為她的兒子的時候。【有並隣居亦生一子,與我同日。我死以後,同日子出入行步,母見之便言:『悲念我子在家,亦當出入行步如是。』感傷悲哀,淚下如雨。】(~《沙彌羅經》)這個沙彌羅就說:「我以宿命神通,我瞭解、我知道我第一世的那一個母親出生我的時候,她隔壁的鄰居同時同日也出生了一個嬰兒;可是我很早就過世了,出生沒多久就死了,所以我那第一世的母親現在還在。」就是跟沙彌羅活著的這個當世都還在。因為沙彌羅每一世都出生沒多久,這可能是要償還宿債吧!償還過去的因緣,未必償債啦!所以他這樣連續五世,都出生沒多久就過世了。他依於宿命通告訴他師父說:「這第一世的母親在我死了以後,她每次看到她的鄰居,跟我同時出生的那一個小孩子已經會走路了,她看到他以後就悲從中來:『唉呀!真是悲哀啊!我的兒子如果也還活著,還在家裡的話,應該也要像這一個跟他同日出生的小孩子一樣,也是在這邊走來走去才對啊!』心中非常感傷,五臟如摧,淚下如雨。」

沙彌羅又繼續說了【我為第二母作子,時我夭命早死。我母見人乳兒,便念乳我,悲念感傷。】(~《沙彌羅經》)第二個母親,我出生作為她的兒子,沒有多久就死了。因為這後面經文講到,這第二個母親看到別人還在哺乳、餵母奶的時候,那表示沙彌羅在這一世也很快地就壽命中夭、早夭了。這個可憐的母親呢,每一次看到別人在哺乳的時候,她也想到說:「唉呀!我兒子還在的時候,我應該也是像這樣子在餵他母乳啊!他現在卻竟然這麼早就離開我了,真是好悲哀啊!」

【我為第三母作子,時年始十歲,我命復死,我母飯時,便悲淚出:『我子在者,當與俱食。捨我死去,使我獨食。』哽咽呼天,怨言念子。】(~《沙彌羅經》)第三世這一個母親,他當她的兒子就年紀比較長,是一直長到、活到十歲才過世。這樣子十歲的年齡,已經能夠跟母親一起吃飯了;於是在他過世之後,他母親每次吃飯,就悲從中來:「唉呀!我兒子要是還沒死,還在的話,現在應該跟我同在這個飯桌一起飲食吃飯啊!沒想到,唉呀!竟然他捨我就先走了,真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哽咽呼天搶地的,非常哀怨想念她的兒子。

【我為第四母作子,時薄命先死。我母見我等輩,同時因媒娶婦,悲念我言:『今子在者,亦當娶婦。我何所犯?而殺我子!』】(~《沙彌羅經》)這第四個母親,他當她兒子的時間又比前三世的母親,又壽命再長一點了,已經長大到可以娶老婆了,成家了。不過要提醒菩薩們的是:印度娶老婆是很早就娶老婆,不是像我們這邊可能很晚婚,有些大概三十幾、四十幾才娶妻,不會那麼久,可能只有十幾歲,可能是十五、六歲,或是說約略那個時候就已經是娶妻了。因為這一個兒子,雖然年紀已經算是比前幾世的母親的兒子都已經是長壽多了,可是終究還是算很年輕,沒有成家就走了;於是她母親看到他的同輩,已經是因為媒妁之言而來娶媳婦了,她就會很悲傷、悲從中來,就淚涕俱下了而想念著我說:「唉呀!我的兒子現在如果還活著的話,也應該像這樣子要娶老婆了,『我何所犯』我到底有什麼過失啊!老天爺啊!你怎麼把我的兒子帶走啦!殺了我的兒子了!」

最後是講到這一世,他就說了:【我為第五母作子,時年始七歲,好道辭家,捨母隨師,入山求道,一心思禪,得阿羅漢道。我母日日啼哭念我:『我生一子,隨師學道,不知所在、飢渴寒暑,今為死生?』於是五母共會一處,各各悲哀,言念我子,相對啼哭,不能自止。】(~《沙彌羅經》)第五世這一個母親,也就是他這一世出家成為阿羅漢這一世的母親。他年紀七歲,因為他心性,過去因緣的關係,他很早就好樂學道;於是就拜辭、離開了家庭,捨棄了自己的母親而跟隨沙門師父來學佛法,入山求道;然後終究也因於努力修行,精進修行,七、八歲就證得阿羅漢了。可是這第五世的母親終究,兒子雖然不像前四世的母親,已經過世了,想看也看不到了;可是終究是很小就離開家裡住在山中,想看也不是隨時就看得到,於是也非常悲傷。雖然生了這個兒子,那他現在隨著他的沙門師父,去修學佛法,現在到底在哪?是渴了沒、餓了沒?天氣冷了有沒有穿暖和一點?熱了會不會自己照顧自己呢?到底現在甚至是生是死都還不知道。於是他過去世五個母親,可能是同一個村落的人,可能互為鄰居,竟然可以彼此共會,各個來悲哀、來想念她的兒子。而不了知說:其實她的兒子—都是這一個沙彌羅—他這樣子的轉世投胎,連續的這樣子投胎成為他五個母親的兒子。

那沙彌羅繼續說了:【我一魂神,展轉五母腹中作子,依因二親,受形成人,而使五母啼哭發狂,各念我身,乃欲自殺,是故笑耳。】(~《沙彌羅經》)這裡要提醒菩薩的是:因為舊的翻譯,乃至對於法義的理解,或許是對於中文名詞的選用,是有一點讓人家起疑的;基本上佛法當中,不說有一個魂魄,不像世俗人所說的一樣,有一個靈魂從這一世到下一世。我們的意識,我們的色身,我們的十八界一切生滅法,只有意根會從這一世到下一世,可是意根並不是一般世俗人所謂的靈魂;世俗人所謂的死後的靈魂,經常只是在兩世的中間,那一個中間的五陰身——所謂的中陰身、中有身而已。這一邊的經文竟然說是魂神,其實是有讓人家誤解的過失,讓人家誤會有一個靈魂,從這一世到下一世是同一個靈魂,而給五個母親作兒子,這是不對的。在佛法當中—「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八識規矩頌》)—只有第八識能夠出生每一世的色身、意識;並不是有一個有覺有知,能夠了知喜怒哀樂的,這樣的一個靈魂,這樣的神魄,能夠輾轉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而受生輪轉到五趣或是五道,這邊是必須要先為菩薩們先解釋一下子的。

沙彌羅這樣子解說之後,讓他的阿羅漢師父了知說,【我念世間欲網因緣、生死罪福、造行根源,惡入地獄,善行生天;我畏世苦,辭家入山,精進禪定,得道昇仙,覩見餓鬼地獄畜生苦痛之處,代為恐怖。憐傷五母,不能自脫,又憂我身。我所求索,願行如言,永離生死,斷絕身根,如人不種,當所泥洹。」善會師說已,飛騰虛空。】(~《沙彌羅經》)沙彌羅跟師父稟白了,連續五世成為五個母親的兒子,乃至講說了剛剛那樣子的感慨之後,他跟師父說了:「我這一世因為心裡已經是能夠思惟了知這世間欲愛這個纏縛,如同魚網,如同鳥網這樣子一個道理;然後人活在三界六道當中,時生、時死,時依於罪業、時依於福報而往生三善道或是三惡道。」這些造作的業行,依這樣的業行,以這個業行為根、為緣,當然也是要有受熏持種根身器的如來藏,來記錄業行、業種而能來出生每一世的色身;如果是惡業就入地獄,如果是造善、行善就往生天界;可是不管是在三善道、三惡道,只要不斷我見,不證沙門四果,不以須陀洹果為修行之所依、為解脫三界之基礎,那必定還是要墮落到輪迴當中而永遠不能出離,即使往生天界,也並不是什麼美好的事情。沙彌羅就是因為了知這樣的道理,了知世間無常,怖畏輪迴的痛苦,所以他這一世才辭離家親,入於山中跟這個沙門的師父,努力來修學禪定與智慧,而終於能夠證得解脫。

它這裡說「得道昇仙」,就證明了這一部經文的翻譯,是已經有一些以現代的或是說後期的新譯,譬如,玄奘大師的新譯來講這樣的昇仙,是有點點不太如理的。那我們就知道這只是舊時的翻譯,因為翻譯的法師可能對於漢文,或是說中土的文字使用,跟佛法名相那個梵文對照,他並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能夠一個比對。

沙彌羅繼續說了,知道三界六道眾生的痛苦,他又替他們恐怖;那又這樣子,一邊感慨眾生們的痛苦,一邊感慨自己過去五世這樣的輪迴,而成為五個母親的兒子,而都沒有辦法孝養母親,離開這個母親。而這五個母親共聚一處,各個都為她自己的兒子哭,卻不瞭解這其實是同一個有情,依於他的如來藏而連續五次的受生。

沙彌羅這樣子講完之後,他就說了:【我所求索,願行如言,永離生死】我現在所想要的只是修學佛法;而證得阿羅漢以後,永遠離開了生死,斷絕身根,不再有未來五陰身的出生。就好像一個人,如果不種下、埋下種子,他自然不會有果實來收穫;不去植下、去種下相應於三界六道輪迴的種子,自然就不會有三界六道的輪迴。他就跟師父說了:「我要來入於涅槃,來善於跟從您(師父)所說的道理,證入阿羅漢道以後,來證得我該證入的涅槃。」這樣說完以後,他就飛騰虛空而去了。

經文並沒有記載到這個沙彌羅,後來有沒有去幫助他的五個母親解脫。假設他是菩薩種性,那他就應該要依於《梵網經》佛性常住孝順心、慈悲心的精神,而回去幫助這五個母親,不只是脫離這一世喪子的悲哀,更要幫助這五個母親,能夠解脫輪迴的痛苦。因為就菩薩來講,菩薩有一個最簡單的特質,必定是每一個菩薩都具備的,那就是孝順;孝順不只是菩薩必定要具備的特質,沒有一菩薩不孝順的;一個人如果連對自己最有恩的父親、母親,特別是母親都不能孝順的話,而說這個人能夠行菩薩道,那絕對是在自欺欺人;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孝順父母,那必定就是畜生心性,因為很簡單的道理,畜生是不孝順父母的。我們只有看到畜生,譬如說羊、牛、鴨、雞去養育牠的後代,可是從來沒有看過一隻牛、一隻馬、一隻羊,乃至一個大象、一個老虎會去孝順牠的父親、母親。

所以一個人,如果已經取得這個難得的人身,竟然還不知道要孝順父母,不知道佛所說的堂上的兩老猶如我們的兩尊活佛一樣的道理,供養父母的福德跟供養佛是一樣的,不瞭解這個道理,也不能夠依於《梵網經》所說佛性常住孝順心、慈悲心。依於佛性常住,如來藏受熏持種根身器,而來出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每一個眾生的每一世的色身;而不管輪迴五趣,特別是在人趣當中,每一世有每一世的父母兄弟姊妹,如果不知道要依於菩薩的心性,依於一切眾生皆曾互為父母兄弟姊妹,而來修學佛法,來度脫過去世,乃至無量無邊的未來世,乃至這一世的父母兄弟姊妹,那身為菩薩是有虧、有失於菩薩的一個身分的。

因為菩薩所求不外乎四宏誓願的完成: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菩薩從大悲心生,菩薩之所以從大悲心生,是因為信受輪迴,信受輪迴是苦;因為孝養父母,因為慈愛子女,友愛同儕這一些兄弟姊妹,這一些親友,所以自己要解脫,也希望這一世的這一些父母兄弟姊妹解脫。又因為信受輪迴,知道無量無邊的過去無量無邊世,未來無量無邊世,乃至這一世的無量無邊的眾生皆曾互為父母兄弟姊妹,所以必定要先當菩薩,才來當父母兄弟姊妹;換句話說,菩薩的身分是到您成佛永遠不會改易的,可是這一世乃至過去世,乃至未來世,父母兄弟姊妹的一個互動這樣子的關係,卻會因為轉世投胎,意識滅了,五根身爛壞了,就是斷滅了。世間人很可悲的,是只依於這樣的意識,依於這樣的色身,來建立這父母兄弟姊妹的關係,來有一世的小情小愛,甚至嚴格來講,虛情假愛;只有菩薩能夠依於一切眾生皆曾互為父母兄弟姊妹,信受有如來藏,信受有無量無邊的輪迴,而能夠保持這個菩薩的身分,先當菩薩,再來跟一切眾生結善緣,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佛道,這才是菩薩修學佛道的道理。

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演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