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和龍王之爭

第103集
由正仁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佛典故事選輯」。今天我們要講的佛典故事是「阿育王和龍王之爭」,我們將藉由這個故事來說明供養三寶的功德。

在西元前兩百七十年左右,或是在佛滅度後的兩百多年以後,在印度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國王出現,他的名字叫作阿育王。阿育王在年輕的時候,登上王位建立了孔雀王朝,他帶領著軍隊南征北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因此各地的大小國王都對阿育王俯首稱臣。他在那個時候,年輕的阿育王幾乎統治了整個印度次大陸的所有地區,北到今日的阿富汗及巴格達,南到印度洋方圓二十八萬公里之內,都是阿育王的版圖。

阿育王在建立了這麼偉大帝國之後,他卻常常自己會這樣子嘆氣說:「我阿育王建立了一個這麼偉大的帝國,可是卻有一個地方,它到目前為止還是我無法征服的。這個地方就是在我帝國當中北方的一個大池塘裡面,這個池塘裡面住著龍王跟他的龍王家族們,到目前為止,我都一直沒有辦法征服它。」原來在這一個地方,它有一個非常非常大的池塘,它的廣闊大概有三百多公里,在這個三百多公里的這一個大池塘裡面住著龍王,這個龍王跟他們的家族,因為他們常常在供養佛的舍利,也因為供養佛舍利的關係,他有大的威德跟大的福報,以及許許多多的護法神在保護著龍王跟他的家族;阿育王他曾經三次率領軍隊,前往這一個北方的大池裡面來討伐龍王,但是三次的討伐都沒有辦法成功。

阿育王仔細的想一想,它的原因到底在哪裡?他有一天想到了:「一定是因為龍王他供養佛舍利的功德遠超過我,我的福德、功德比不上龍王,所以我才會用盡了所有的辦法還是沒有辦法讓龍王對我俯首稱臣。」阿育王想到這一個道理,想通了這個道理以後,他就開始建立許許多多的佛塔,然後也供養許許多多的僧寶,藉由供養僧寶、建立佛塔以及弘揚佛法來培植阿育王的福德。在阿育王急切地催促之下,全國各地紛紛開始興建起寺院,設起佛壇來延請有德的高僧講經說法,讓全國的人民都能夠普遍地聽聞佛法以及來供養三寶。在這樣子的一段時間之內,全國許許多多的僧侶在來往說法,以及許許多多的人民在供養三寶,許許多多的佛塔因為這樣子被建立了起來,整個國內人人法喜充滿,得到許許多多的福德增長。

這樣子過了一段時間,阿育王想著:「我已經做了這麼多的培養福德、增長自己福報的事情,不知道現在的時機是不是適合我去討伐龍王?不知道這樣子的一個討伐是不是能夠成功?」他就想說:「但是我也沒有辦法知道我現在的福德,跟龍王的比較起來,到底是我的比較大,還是龍王的比較大。」他想了好久以後,終於想出一個辦法——一個變通的辦法來比較他跟龍王的福德。

他想到的辦法,就是用同樣質量的金子,來塑造一個阿育王自己的塑像,同時也塑造一座龍王的塑像;兩個塑像分別把它置於這一個磅秤上面的兩頭,來看看這兩尊的塑像,用金子打造的塑像哪一邊會比較重。第一次打造塑像完成了以後,阿育王把他的塑像跟龍王的塑像送到磅秤上面去,看看哪一邊比較重;結果秤的時候,是阿育王的比較輕,龍王的比較重。阿育王看了這個結果以後,就皺著眉頭說:「嗯!看起來我的福德比起龍王還是比較差的。」所以他就更積極地進行大布施,把許許多多國庫裡面的財物,布施給全國的人民以及有修行的高僧大德,讓這些僧寶們,他們可以更無憂無愁地來講經說法。這樣子持續一段時間之後,阿育王再把兩個人的塑像放上磅秤,這個時候發現兩邊的磅秤,它是輕重已經平衡了;也就是說,阿育王的福德跟龍王的福德現在看起來是差不多了!阿育王看到這個結果有了改善以後,心裡面就更加的有信心,決定更積極的來作培植福德的事。

因此,他就下命把國家的糧倉全部統統布施出來,以整個糧倉裡面的食物,來布施給全國孤苦無依需要幫助的這些人;這樣子積極的布施、賑災、救助貧窮人之後,過了一段時間,阿育王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再把兩尊塑像放上這個磅秤,這時候兩邊的磅秤裡面顯示阿育王這邊的塑像變得比較重,龍王這邊的塑像變得比較輕。阿育王看到這一個結果,就非常非常的高興,他知道這時候他的福德累積已經比龍王還要多、還要大了;所以,這時候他就非常非常的高興,馬上宣布準備要出征去攻打龍王。

當阿育王帶著他的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往北邊走,準備要去攻打龍王的時候,一路上走著、走著突然看到遠方有人擋在路中間;前鋒的部隊馬上把前面的狀況回報回來,回報的消息是:前面擋著的這一群人,就是龍王跟他的龍族大小眷屬們,他們在前方已經等候多時,準備要向阿育王請降。阿育王於是駕著馬迎上前去,下了馬之後,他把跪在地上的龍王扶了起來,然後接受龍王所貢奉的佛舍利,也接受龍王的請降。

當阿育王接受龍王的請降之後,整個印度的次大陸就全部歸於阿育王孔雀王朝的統治。阿育王從這一件事情,知道了所供養三寶,它的福德累積是會非常非常大的;因此從此以後,阿育王就以非常恭敬的心來供養佛的舍利,並廣建了八萬四千個佛塔來弘揚佛法,讓大乘的佛法能夠非常廣濶地傳揚在當時的印度次大陸這個地方。

以上我們所講的「阿育王和龍王的爭戰」這一個佛典的典故,我們藉由這一個典故來說明供養三寶的功德。所謂三寶,就是我們所要供養的三寶,它就是佛寶、法寶跟僧寶。供養三寶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什麼是供養佛寶呢?供養佛寶也就是供養佛或是由佛的身相所雕塑出來的畫像或是雕像。親身能夠供養佛或是佛的雕像的話,它的福德是非常非常大的,因為佛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法主,能夠親身供養祂的話,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那什麼是供養法寶呢?所謂的供養法寶,就是供養佛祂所親身傳下來的佛法。能夠把佛所親身傳下來的佛法作廣大的供養,它的功德和供養佛是一樣的。但是怎麼樣子來供養法寶呢?供養法寶不是單單只是把佛經或是經典供養在供桌上面,然後就是禮拜供養這經典,就算供養法寶了;真正的供養法寶是要把佛在經典裡面所講的勝妙法義,把它作弘揚、作宣說,讓廣大的有情他們能夠藉由聽聞佛法,瞭解佛法裡面所講的道理,然後能夠接受佛法乃至能夠修行、精進地來修行佛法最後究竟成佛,這樣子才是真正的供養法寶。供養法寶方法有很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佛的經典,或是在敘述第一義法義的佛法勝妙的書籍,把它轉送給有緣的眾生;所以,佛經的助印或是勝妙佛法書籍的助印,以及廣大的跟有緣的眾生結緣,這是供養法寶最簡單的方法。透過這些佛經或是書籍的流傳,就可以讓廣大的有緣眾生接觸到佛法;除了這樣子,從佛經或是佛法勝妙書籍的印刷、分送來跟大家結緣以外,另外一個更積極的方法,是把佛經或是佛法書籍裡面勝妙的法義,透過說法或是透過仔細地來講解、解釋,讓這些法能夠使有緣的眾生他們聽進去了以後,思惟整理,然後理解這一些法的內容;有了理解以後,進而能夠信受產生了要求法的願力,實際上付諸行動來修行佛法,這是供養法寶比較積極、比較深入的作法。

那供養僧寶呢?第三個供養僧寶,所謂的僧寶就是以前面的佛寶、法寶當作基礎,當作修行的原則;以這樣子的一個基礎跟原則,來修行的這一些不管是出家或是在家的僧人、僧團都是僧寶。出家有出家的僧人,在家有在家的僧人,這些出家或是在家的實際上修學佛法的,都算是心已經出家的僧人。能夠積極地來供養僧寶,可以讓這些僧寶他們在物質的生活上面無憂無慮,可以專心的來修行、來弘揚佛法,讓佛法能夠廣傳到廣大的有情眾生,所以供養佛寶、法寶跟僧寶這三個的功德是非常非常大的。

佛曾經講過:未來能夠在佛在世的時候供養佛的話,它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但是在佛滅度了以後,沒有辦法親身值遇佛色身的存在,沒有辦法當面來供養佛,那它的功德會不會有差別呢?佛曾經有這樣子開示,這是阿難尊者在問佛——阿難尊者問佛說:「世尊!您在世的時候,我們能夠親身來供養您,得到的福德是無量無邊的;但是在您過世了以後,未來世的有緣眾生他們沒有辦法值遇您,在您的面前當面來供養佛,相對地他們的福德累積是不是就會變得比較差?」佛這樣子回答阿難的,祂說:「未來世的時候,如果有佛弟子們在以佛的身相所畫出來的畫像,或是雕刻出來雕像的前面,一樣的來供養佛;雖然所供養的是畫像或是雕像,這一個供養的佛弟子,他所能夠得到的福德資糧的增長,跟佛在世的時候,當面值遇佛、親身來供養佛,他所得到的福德資糧的增長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佛的開示是實語者,祂不是妄語的。所以,佛有這樣子的一個開示,代表說我們在未來世的時候,只要能夠在佛像或是佛的雕像前面,真心誠意的來供養佛的話,那和當面值遇佛的時候來供養佛,它所獲得的福德資糧的增長是完全一樣的。所以也因為這個樣子,所以我們在未來世,當佛已經滅度了以後,我們必須要以至誠心來供養佛、法、僧這三寶;供養佛、法、僧這三寶所獲得的福德資糧的增長,是和佛當世的時候,來供養佛所得到的功德、福德的增長是完全一樣的。現在離佛在世的時候,已經是蠻遠的一段時間了,但是因為佛的這樣子開示,讓我們有這樣子一個因緣——面對佛的佛像、雕像或是畫像的時候,能夠積極地來供養佛、法、僧這三寶,我們所能夠累積的福德資糧是非常非常的大。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說明到這裡。非常謝謝大家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道業精進,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