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子供養盲父母

第71集
由正昌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在此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道業精進否?

目前正在演述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雜寶藏經》卷1中所記載的關於孝養父母的故事。

《雜寶藏經》卷1:【佛在王舍城,告諸比丘言:「有二邪行,如似拍毱,速墮地獄。云何為二?一者不供養父母。二者於父母所,作諸不善。有二正行,如似拍毱,速生天上。云何為二?一者供養父母,二者於父母所,作眾善行。」諸比丘言:「希有,世尊!如來極能讚嘆父母。」】(~《雜寶藏經》卷1)

在《雜寶藏經》卷1中記載著:佛有一天在王舍城為比丘們開示說:有兩種邪行就好像將羽球等,這類毛丸氣毬之類的東西拍向了天空,如同它們下墮那樣地快速,可以讓眾生快速地墮於地獄之中。這會讓眾生速墮地獄的邪行,是哪兩種呢?第一個是不供養父母;第二個就是傷害父母,以及讓父母遠離 佛的正法,令父母墮於生死輪迴中,無法得到解脫。讓父母今世及未來世,身心皆不得安樂與解脫,造作了如是種種不善業行,這就是第二種邪行啊!另外有兩種正行,可以讓眾生如同下落的羽球般,快速生於天上:第一個是樂於供養父母;第二個就是為父母分憂解勞,樂於親近孝順,乃至方便勸請父母親近修學諸佛正法,讓父母能夠獲得三乘菩提的智慧,得到真實的解脫;這種種讓父母今世得利,未來世無憂,乃至得到真正的解脫,造作了這些種種的善業,這就是第二種的正行。佛的這段的開示很清楚的明白告訴我們,有兩種邪行會導致我們將來落入地獄,就像是從天空中的羽球,它落回地面一樣的快速啊!第一個就是不供養父母,第二個就是於父母所作諸不善。

現在先來說第一個,不供養父母。不供養父母是說,這樣的人他不會感念父母的恩德。所以就不會去做種種供養奉事父母的事情。譬如《尸迦羅越六方禮經》卷1中,佛說:【「東向拜者,謂子事父母,當有五事:一者當念治生;二者早起勅令奴婢,時作飯食;三者不益父母憂;四者當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當恐懼,求醫師治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以上這五件事對於不感念父母恩德的、不供養父母這一類人來說,他們是不會也不樂於造作的事。還有一類不供養父母者,他們反過來會要求父母供給他們三餐飲食居所,乃至種種的花用;譬如在中國社會裡流傳著這樣一段對啃老族的形容:一直無業、二老啃光、三餐飽食、四肢無力、五官端正、六親不認、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這也是不念父母恩德的不供養父母者。還有一種更惡劣的不供養父母者,如果父母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甚至會做下殺害父母的五逆惡事,這類膽敢殺害父母的人,不僅是經中所說的不供養父母者,更是於父母所作諸不善的人。還有一類是於父母所作諸不善的人,譬如有人不遵守 佛所教導的清淨戒律,反而錯信假藏傳佛教的雙身邪法是「抱」身佛的境界,因此造下了如《梵網經》卷2中 佛所開示:「……反更起一切人婬,不擇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親行婬。」這種因為信受邪見,所生起的讓父母蒙羞,親人受害,破壞社會良善風俗、佛門清淨戒律的邪淫之行;乃至因為信受邪見的緣故,阻撓父母聞熏修學三乘菩提正法等,這些也都是於父母所,作諸不善的人。因此不論是不念父母恩德的不供養父母者,還是於父母所作諸不善的人。如果不懂得懺悔改過,佛說這樣的人一定是速墮地獄。反過來說,如果是懂得感念父母恩德,樂於供養父母的人,就會如經中所說,行於不讓父母生起憂心,父母疾病會心生恐懼,求醫師治之,這種種供養父母之事;乃至會施設種種方便,勸請父母親近、聞熏修學佛的正法,不僅讓父母遠離邪見的束縛,未來也有因緣親證三乘菩提,得到真實的解脫。喜歡造作這些讓父母今世、未來世無憂,乃至得到解脫的種種善業,佛說這樣的人,一定是速生天上。

接下來 佛就舉出一則往昔祂在因地時,當鸚鵡子而供養盲父母的故事。這故事的大意是說:有一隻鸚鵡因為田主發願,將自己所種的稻穀布施給一切眾生,所以鸚鵡就前往取穀。可是有一天鸚鵡却被田主用羅網抓住了,於是鸚鵡就對田主說:「你之前有布施的心,所以我才不害怕,敢前來你的稻田中拾取稻穀,田主你今天為什麼要抓我呢?」鸚鵡接著說:「你不應該捨棄當初布施的善心,應當思惟:田就像母親、種子就像父親,你所說出來的話,就像你出生的孩子,田主你就好像是這片田的國王一樣,你應當擁護自己當初所發的布施善心。」聽了鸚鵡這麼一講後,田主心中很歡喜,於是田主就問鸚鵡說:「你為什麼要來我田裡拾取我的稻穀?你到底要供養誰呢?」鸚鵡說:「我拾取田主您的稻穀是為了奉養我的父母,因為牠們眼睛都已經看不見了。」田主聽完以後就說:「從今以後,你可以安心來我田裡取穀,不要再起疑惑或擔心我是否會抓住你。」最後 佛為我們開示說:鸚鵡子因為拾取稻穀供養盲父母的緣故,所以未來世會有可愛的異熟果報;田主則是因為能夠擁護自己播種時的布施善心,未來世同樣也會有可愛的果報可以受用。而這個鸚鵡子,就是我 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布施的田主就是舍利弗,鸚鵡子當時所供養的盲父母就是佛世的淨飯王及摩耶夫人。

從 佛自說祂在因地時,雖然身為鸚鵡子卻知道要供養父母,這其中就顯示出了一個道理:表示鸚鵡子知恩報恩的孝順心性,其實是熏習了很久,所以縱然是身為鸚鵡,還是會做出供養父母的孝行。然而孝順的心性,為什麼說是熏習而來的呢?《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卷1中,【佛言:「人於世間孝順父母,敬事長老,恭執謙卑,先跪後起,後言先止,常教惡人為善,從是得五善。何等五?一者,為人所敬愛;二者,人皆道其善;三者,自意歡喜;四者,得上天,為諸天所敬愛;五者,從天上來下生世間,為眾人所媚愛。今見有善心孝順,為眾人所媚愛者,皆是故世宿命孝順、敬事長老所致。」經中 佛說孝順的人,有五種功德:一、他是大眾所敬愛的人,二、大眾皆樂於宣揚他的孝順善行,三、孝順的人,對於供養父母等孝順心行是自己心中所樂意,並且歡喜去造作的啊!四、將來出生在天界,是被諸天所敬愛的,五、從天界捨報後下生到人世間,一樣為眾人所喜愛。佛在開示完孝順的五種功德後接著繼續開示說:善心孝順為眾人所媚愛者皆是故世宿命孝順、敬事長老所致。這個就是說,一個懂得知恩報恩而供養父母的孝順之人,他之所以會被眾人所深深地喜愛,都是因為從往世以來,他就一直不斷地熏習長養孝順父母、恭敬奉事師長的心行所致。這就是說孝順心性的熏習長養並不是一世就能夠完全成就的。而是要累世不斷地去做,最後才能讓心性轉變成功,成為眾人所敬愛的善心孝順之人。佛說這樣的人對於孝順父母是自意歡喜的,是可以生於欲界天,也是諸天所敬愛的;而孝順的人,是因為一世又一世不斷熏習的結果,心性才會轉變,所以才能如同 釋迦牟尼佛在菩薩因地的前身鸚鵡子一樣。就算是受生為鸚鵡,同樣還是懂得孝順父母。

接下來要為大家說的是,佛既然為大家開示說應該於父母所作眾善行,這就是告訴我們,要懂得報父母恩。那什麼是真正的報父母恩呢?《本事經》卷4:【世有二種補特伽羅,恩深難報。云何為二?所謂父、母,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曾無暫捨,供給衣食、病緣醫藥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於子,恩極深重。所謂產生,慈心乳哺、洗拭將養,令其長大,供給種種資身眾具,教示世間所有儀式,心常欲令離苦得樂,曾無暫捨,如影隨形。父母於子,既有如是所說深恩,當云何報?若彼父母於佛、法、僧無清淨信,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生淨信。若彼父母無清淨戒,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其受持清淨禁戒。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若彼父母為性慳貪,不樂布施,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行布施。若彼父母為性闇鈍,無有勝慧,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讚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二補特伽羅,恩深重難報,所謂父及母,能生長世間;假使以兩肩,盡壽荷父母,常供養恭敬,猶未為報恩。父母於世間,能生育教導,慈心求利樂,如彼影隨形。若父母先無,信戒聞捨慧,子令其修習,名真實報恩;恭敬給所須,唯現世安樂,令修信戒等,究竟證涅槃。】

經中 佛為我們開示說:世間有兩種人對我們的恩德是深廣而且難以回報的,這兩種人就是父與母。佛舉了一個譬喻說,假使有一個人,他一肩荷擔著父親,另外一肩負擔著母親,盡其一生直到壽命終了都不曾放下,同時他還供給父母所需的種種飲食、衣服,乃至生病時的種種醫藥,以及父母所需的一切事物,這些都無所欠缺的供養奉事,這樣還是不能報答父母對於子女的深恩。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父母對於子女,恩德極為深重的緣故啊!譬如母親生產時的痛苦、慈心哺育子女、為子女小時候洗拭身體乃至種種衣物、提供種種飲食,讓子女能夠健康長大,同時還供給種種衣服臥具、醫藥等資身眾具,並且還教導子女所有禮儀規矩等一切世間生活所需的禮法,心中又時時刻刻想要幫助子女離苦得樂;這種無時無刻愛護、擔憂子女的心行,如影隨形,從來不曾暫時捨離。父母對於子女既然有如上所說的種種深恩,那作為子女的,又應該如何回報父母這樣的深恩呢?佛說,若是父母對於真實的佛、法、僧三寶是清淨的這件事尚未生起信心,子女就應該用種種方便,或是示現、讚勵三寶的清淨相,或是勸導、慶慰父母對於真實三寶是清淨的,應該生起或是已經生起了信心;這樣讓父母對於真實三寶是清淨的,生起清淨的信心。若是父母不受持五戒十戒等種種清淨的戒律,子女應該藉種種因緣為方便,為父母宣說因緣果報的真實不虛。並勸請父母持受清淨的戒律,並讚勵持戒的殊勝功德;乃至慶慰父母生起了願意持戒的清淨心,使得父母能夠受持清淨的禁戒,離開了墮入惡道的因緣。若是父母對於 佛說的三乘菩提等正法,一切諸佛正法都不曾聽聞,或是聽過了就忘記了,子女應該藉由種種方便為父母說明諸佛正法,並應勸請父母生起樂於聽聞諸佛正法的歡喜心;同時還要經常讚勵佛法的清淨殊勝,能令人得到真實解脫等種種勝妙功德;乃至慶慰父母對於所聽聞、熏習、受持的諸佛正法生起了歡喜愛樂之心,令父母能夠常常聽聞、受持諸佛正法,於佛正法能夠生起多聞熏習的殊勝功德。若是父母心性是慳吝的,對於布施更是心無愛樂,子女應該藉由種種的因緣作為方便,為父母宣說慳貪得貧窮果報、布施得大富貴、饒益諸眷屬的可愛果報。並勸導父母應該捨離慳貪,行於布施,並時時讚勵布施的殊勝、訶責慳貪的過失;乃至慶慰父母終捨慳貪,勤於布施的良善心行,令父母樂於布施。若是父母學習諸佛正法,因為無法瞭解其中的義理,所以心常處於昏闇而沒有智慧光明的照耀,也無法生起殊勝的智慧,子女應該藉由種種方便,為父母解說諸佛正法中的真實義理,令父母易於瞭解,並勸導父母應多親近、聞熏諸佛正法,常常讚勵諸佛正法的勝妙殊勝,以及令人成就真實解脫,乃至成佛的種種勝妙之處,慶慰父母對於親近聞熏乃至修學諸佛正法,生起了愛樂喜樂之心,令父母能夠修學諸佛正法的殊勝智慧。佛說如果父母先前對於諸佛正法,尚未生起信、戒、聞、捨、慧這五種功德,子女藉由勸導、讚勵等種種方便,使得父母能夠生起這五種功德;這將可以讓父母藉由親近修學諸佛正法的因緣,將來也能夠親證三乘菩提,獲得解脫乃至究竟證得涅槃,成就佛果。佛說這種將父母方便安置於諸佛正法中,藉由示現、勸導、讚勵等種種方便,讓父母於三寶生起信、戒、聞、捨、慧這五種功德,讓父母於今世、未來世都能夠安穩無憂,這樣子的報恩才是真實報恩。如果只是對於父母恭敬事奉、供給一切所需,這樣只能夠讓父母得到現世的安樂,如果讓父母對於三寶能夠生起清淨的信、戒、聞、捨、慧這五種功德,這樣就能幫助父母在未來世,究竟證得涅槃,成就佛果。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