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一得萬報

第60集
由正圜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單元。這一季,我們以佛典故事作為宣講主題的動機,是想藉由經典中所記載的小故事,以淺白易懂的方式來闡釋佛教義理,讓普羅大眾對深奧難懂的佛法,有一些基本認識,進而能生起愛樂之心;乃至想要一窺佛法全貌,而進入正法門中修學,這也是我們正覺教團全體大眾,最深的期盼和祝禱!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宣講的是出自《雜寶藏經》卷4,名為「捨一得萬報」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很久以前在乾陀衛國,有一位畫師名叫罽那,他到外地靠繪畫工作維生,三年總共賺了三十兩黃金之後,便歡歡喜喜地踏上返鄉之路。在歸途之中,罽那經過佛迦羅城,剛好遇到五年才舉辦一次的大法會;當他看到隆重莊嚴的法會時,心裡非常高興,便開口請問法師說:「師父!請問您辦一天的法會需要多少銀兩呢?」法師回答說:「需要三十兩黃金。」罽那聽了以後,心裡就想:「我因為過去生沒有種福田,今生才會如此貧困,得要每天出賣勞力,才能賺得微薄的錢財供一家溫飽;現在遇到了清淨福田,應該好好把握機會培植福德才是。」於是他就對法師說:「我願意成為您的弟子,並且希望能有布施的因緣,來圓滿成就這場法會。」罽那於是敲起了銅鐘,準備舉行法會供養所有的出家僧眾。在法會圓滿之後,罽那便滿心歡喜地返回故鄉。

回到久違的家鄉,進了家門,妻子問他說:「你在外面工作了三年,應該賺了不少銀兩吧!銀子放在哪裡呢?」罽那回答說:「我賺得的錢財,現在已經存在一個最可靠的地方。」妻子又問:「你所說最可靠的地方在哪裡呢?」罽那說:「我存在清淨的僧寶之中。」罽那歡喜而得意地回答著。

妻子一聽,這怎麼得了!不但惡口責罵罽那,並且立刻召集親友,把他給綑綁起來押送到衙門去。到了衙門,罽那的妻子向縣官哭訴著說:「我們母子兩人一向縮衣節食,在家裡過著貧窮困苦的日子,而我的丈夫卻把賺得的錢財拿去亂花,毫不在乎家人的生活;請縣老爺明察,還我一個公道!」於是縣官就問畫師說:「你為什麼把賺得的錢財隨便花用,而不拿回家照顧妻小呢?」罽那回答說:「我覺得人的一生就好像閃電、露水一樣的短暫,剎那生滅、變異無常;我想到自己今生連穿衣吃飯都有困難,這都是因為過去生不肯修福、不肯植福的關係,所以才會遭受這樣的果報。在這次回家的路上,看到佛迦羅城正在舉辦大法會,僧人們清淨莊嚴的法相,讓我生起了歡喜恭敬供養之心,於是就把三年來所賺得的錢財,全都布施出去來成就這一場殊勝的法會。」

縣官聽了罽那的一番話,內心非常感動,不但讚歎罽那的善根和智慧,同時還脫下自己的華服、首飾,連同鞍馬和車子全都送給了罽那,此外還封給他一座村莊作為獎賞。罽那由於一念布施的善心,成就了一段殊勝的果報;這位有智慧的縣官,也成為眾人稱歎的對象。由於這樣的因緣,整個村莊的百姓也都紛紛歸依了三寶,成為佛陀的弟子。

各位菩薩!故事說完了,您認同故事中的主人翁罽那的行為嗎?如果您是罽那的太太,是否會支持自己的丈夫呢?的確!要相信布施真的有果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布施為什麼會有果報呢?對一般人而言,這是很難令人相信的事;為了幫助大家能夠確實理解布施和果報之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菩薩盡未來際之修道,都必須以布施為首要。如果不能先行了知施因與未來受果之關聯,就無法了知布施與異熟果報間之關係;無法了知布施與異熟果報間之關係,諸菩薩當然也就無法盡未來際行施而成就佛果了。

接下來,我們開始來講布施的因果律。布施為什麼能得來世的大福報?不布施為什麼就不能得到福報呢?我們來看世尊在《優婆塞戒經》卷3中的開示:【善生言:「世尊!菩薩已受優婆塞戒,復當云何供養三寶?」「善男子!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從得煖法,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如來世尊是二種福田:一報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種田。眾僧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以是因緣,菩薩已受優婆塞戒,應當至心勤供養三寶。」】

這段經文,主要是在講福田的種類和布施的因果律。善生菩薩請問佛說:「世尊啊!菩薩在受了優婆塞戒之後,應當如何來供養三寶呢?」世尊開示說:「善男子!世間的福田總共有三種:第一是報恩田,第二是功德田,第三是貧窮田。」所謂「田」,意思是說:如同田地下種及耕耘之後,就會出生未來的果實。而「福田」則是被下了善業種子以後,未來世會出生可愛的果報,所以未來世能造福於種田的人。

福田有三種:包括報恩田、功德田和貧窮田。所謂「報恩田」,是說這個福田對你有恩,你應當要報恩,所以叫作報恩田。報恩田是指父母、師長、根本上師。也就是說,生養我們的父母是我們應當要報恩的對象,我們長大如果有能力回報父母時,應該以恭敬心來孝養父母,這就是在種福田。除了父母以外,師長在世間法及出世間法上,曾經教導過我們的人,縱使他們無法幫你證悟,但畢竟都是你的師長,對你有恩德而應該回報,所以師長也是報恩田。除非他未悟言悟,並且害你成就大妄語業;只要沒害到你,他所說的雖然只是表相正法或者世間正理,對你還是有啟蒙的恩德,所以我們都應該回報他們,因此師長也是報恩田。而「和上」其實就是指「和尚」的意思,在佛世時只有釋迦牟尼佛可以稱為和上;佛入滅之後,和上就很多了。

相對於所度的眾生,每一位化主都是和上。特別是根本上師—幫你證悟的師長—他就是你的和上;不管和上有沒有幫你證悟,只要剃度了你,他也算是你的和上;幫你得法的上師也是和上,又稱為得法和上。這些和上都是報恩田,因為他們都有恩於你,你如果報恩的話,既是種福田,也是報恩,可說是一舉兩得啊!既然在報恩田中種福田是一舉兩得的事,有智慧的人都應該努力去作才是。

第二是功德田,是說他有功德在身。譬如在佛法中親證三乘菩提之一或全部,乃至只是大乘菩提中完成四加行的觀行者,都有功德在身。譬如四加行初步的煖法已經獲得,已經能夠了知所取的六塵是緣起性空,那他就已經是功德田了。也就是說,始從獲得煖、頂、忍、世第一法到阿羅漢,乃至第五果的辟支佛,或菩薩道從六住滿心位開始到成佛為止,都是有功德在身,這些都是功德田。換句話說,只要在三乘菩提上有了證量,從初果開始都算是功德田。

第三是貧窮田,貧窮田是指沒有能力在世間法上回報你的眾生。比如你作財施或無畏施,但受施者無法在世間法上回報於你,所以是貧窮田,也就是指一切貧窮困厄的眾生。

各位菩薩!以上為大家簡單說明三種福田的意涵。您心裡可能想問:那供養佛和供養眾僧又是屬於哪一種福田呢?事實上,如來世尊是具有兩種福田性質的,因為如來於眾生有恩,所以眾生供養如來,是在報恩田中種福田。又如來於世出世間法都究竟證知,所以具足世出世間一切功德,因此如來世尊同時也是功德田。從另一方面來說,三乘菩提法義一樣是具有兩種田的特性,因為三乘菩提正法於眾生有恩,所以我們在護持正法時,就是在報恩田中種福田。三乘菩提同時也具有無量無邊功德,除了能讓我們實證之外,也能讓我們依之而利益無量眾生,所以也是功德田。因此,菩薩在弘揚三乘菩提正法,護持三乘菩提正法時,就是已經在功德田與報恩田中種福田了。

「眾僧」則是具足三種田。因為出家以後修學佛法來教導眾生,於眾生有恩,所以眾僧是報恩田;眾生在僧寶身上種福田,是在報恩田中種福田。眾僧也都或多或少有其功德,從未得煖法的凡夫僧,到已得煖法乃至四向、五果,甚至菩薩僧與究竟佛地,都是在功德田中種福田。眾僧同時也是貧窮田,但是示現在家相的諸地菩薩僧除外,因為眾僧都不經營事業,他們修道所需的一切物資,都由眾生來供應,當然不可能賺錢來回報你的供養,所以說他們同時也是貧窮田。

因為是「田」,是以能生福的心田作為因緣,所以在家菩薩既然受了優婆塞戒,就應該以至誠心殷勤供養佛、法、僧三寶。「田」的意思是可以種下福德,也能在未來世收割福德的果實。譬如你如果想在未來半年之中,擁有許多的糧食,你就得要種下稻子、高粱、大麥等種子;如果不肯下種,而每天只是翹著二郎腿等著收割,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想要收穫就得先種田,世間法中如此,出世間法中更是如此;出世間法中所說的修集資糧,就是種福田的意思。我們在世間法中種福田,未來世可以得到善的果報;在出世間法中種福田,未來世就有足夠的福德資糧,使我們學法無礙能夠早證菩提。所以種福田的道理都是一樣的,不管世出世間法,福田下種了,未來就一定可以得到福德的果報啊!

各位菩薩!前面所說之三種福田,每一種都可以種;種福田、得果報的道理,就是因為它是田——能生福德之田地,所以種了以後,在未來世可以得到該有的福德回報,這就是布施的因果。譬如今天你種下一顆龍眼的種子,只要因緣成熟,幾年以後就可以開始收割許多的龍眼;如是歷經數十年,乃至數百、數千年可回收之龍眼不可計數,遠遠超出你的想像之外。世尊為我們說明有三種田,意思是在說明這三種田是菩薩修集福德的田地,在福田種下布施的因,就有了未來世福德的果實。因此,如果有人不布施,而想要求未來世富裕、廣有修道資糧,實在是沒有這樣的道理啊!

由以上所說我們就知道,因為布施於福田而出生了世間福德果報。所以不論這一世自己擁有多少財富,都得要安分才好;只管努力經營,不要怨天尤人,因為這都是往世的自己修來的。如果修集福德時,是你單獨種下的福田,未來世別人無論如何都無法奪取它。譬如未來世,有人小的時候出生在貧窮的家庭,而且是老么,但其實他將來是很有福報的;等到他長大成家立業,開始賺大錢時,大家卻都已經分家了,所以除非他願意幫忙,否則任何人怎麼也拿不走他的錢財。因此布施的因果是確實存在的,相信這也是很多人都親身體驗過的!

菩薩既然發願要修學佛道,在三大無量數劫行道過程之中,想要一直都能輕鬆愉快的話,就應該有世間的福德資糧;然而世間的福德資糧,並不是憑空而有,也不是單靠聰明就能得到。譬如,我們常常看見聰明人和憨厚的人,同樣做一種生意,聰明人每次經營都賠錢;而憨厚的人看起來笨笨傻傻的,但卻每次都陰錯陽差而賺了大錢,這種現象實在太多了!所以福報不是靠小聰明得來的,而是過去世種了多少福田,這一世就可以得到多少福報啊!

各位菩薩!說完布施與果報間之關係,相信您一定會認同故事中的主人翁罽那之所行,而且也會由衷地讚歎他的善根和發心。的確!人生短暫如夢幻泡影、剎那即滅,而我們如何善用有生之年樂於布施、廣種福田,培植自己未來世的進道資糧,卻是每位菩薩都應該深思、再深思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