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伽達——心欣慕聖賢

第6集
由正益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繼續來講佛典中的故事。這一集我們要談的是「恆伽達的故事」,他是在佛世的時候出現的一位修行人,他的經歷頗為曲折;他是阿闍世王大臣的兒子,當初這位大臣他沒有孩子,因此他決定去威脅恆河廟神。說來也很奇特,那位廟神經過他的威嚇以後,就很擔心地跑去找天神說:「這世間有一位國王的大臣,他的權勢和富貴非常的高,不可抵抗啊!然後他說,如果我不給他一個孩子的話,他就要把我的這座廟搗毀;這樣會有辱天神您的名聲,因為這座廟是為了要祭祀您而生的。而且他還說,他準備把您的這個雕塑的神像用糞便來塗抹!如果不好好處理這件事情的話,我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出來。」因此,這位天神想:要找到一個有福德、有福報的人來當這位大臣的兒子,似乎並不太容易啊!他想了想,就去找另外一位天王(位在他之上的一位天神),然後敘述了同樣的事情;但大家想了一想,好像也沒有一個好的辦法。原來,要當一位大臣的兒子也並不容易,必須要有福德,而且也必須要有種種的因緣。最後,不得已就去找我們世間人所說的玉皇大帝(這玉皇大帝在印度稱為帝釋);帝釋就說:「那這樣好了,讓我想一想,再來觀察一下,到底應當怎麼作才比較好。」

剛好有一位天子,他開始出現一些五衰現象的這種相貌(這相貌不是說他年紀大,而是說他發生了頭頂上的花冠開始枯萎,而且身體發出一些味道——就是臭味……等);在這個情況下,玉皇大帝就想:這事情可以有一個轉圜的機會了。因此他就趕快去找這位天子(找他私底下來談),看看他可不可以就到人世間的這地方去投胎?可是被這位天子拒絕了,他的理由是:「他只想修學這個殊勝的出家之法,最後能夠修證學到解脫法,不要再流轉在三界。」因此在這個情況下,帝釋不得已就答應他說:「這樣好了,你放心去投胎好了,你想出家的事情,只要你去投胎,我這邊會替你安排。」因此,這位天子後來就投胎變成這位大臣的兒子。相命的人問了這個緣起是怎麼樣的,知道他是從恆河邊的這座廟輾轉而求來的這個孩子,就把他取名叫作恆伽達。

等到恆伽達長大以後,他的決定就是要出家、就是要學法!那時候 佛陀還在世,所以他非常地欣慕;可是卻發生了阻礙——他的父母不肯答應。他的父母想:「我只有你這一個孩子,是好不容易才求到的,怎麼可以說出家就出家呢?如果你出家了,那我們以後怎麼辦呢?這麼龐大的家產,要誰來照顧呢?」因此就百般地阻撓。恆伽達非常難過,他就想:不如這樣,我就想辦法再去投胎,投胎到一般的家庭就好啦!到那時候,出家以後再來學佛應該還來得及。所以恆伽達打定主意,就決定趕快要再去投胎。

所以,第一個,他就走到山崖的上面往下跳!說也奇怪,他跳下去以後一點受傷的痕跡都沒有。他想了一想:這不是辦法!怎麼我不會死呢?因此,他第二次就去找大河縱身一跳,不過說來也是奇怪,最後河水硬是把他的身體從沒入的河水中,把他給托了上來,所以他也是沒死。那他又決定來吃毒藥,結果吃了毒藥以後身體還是完好的!這樣都不會死,讓他覺得非常失望。他想:我就是想要一死了之,為什麼都達不到這樣的心願呢?因此他又想:那我來違犯官法,被官所處決,那樣總該可以吧!

因此,他就私下探知了這個國王的女眷屬(阿闍世王的女眷)什麼時候會到哪裡去沐浴,因此他先偷偷藏在那裡,等時間到的時候,他就趕快把這女眷的衣服都抱走;抱走以後他就故意地走出來讓那看守的人看見,於是他就被逮捕了。阿闍世王聽到這消息非常震怒,決定親自來處決這個人。於是恆伽達就被綁在那裡,阿闍世王就直接用箭射他;結果這箭射出去以後,卻在還沒射到恆伽達的時候箭身就往回轉,反而向著阿闍世王射過來。阿闍世王嚇一大跳!後來,又連射三箭都是如此,阿闍世王覺得很恐怖,到底這個是人、還是鬼、還是天龍、還是神呢?就審問他。恆伽達說:「我都不是。我是國王您的大臣的小孩,只是希望國王您能夠答應我一個要求、一個心願。」國王說:「好啊!既然你不是天神、龍、鬼,那我就不管啦!」恆伽達就把他想要出家的這個心願跟國王來解釋;解釋完以後,國王就恩准他可以出家了。於是恆伽達就可以如願地到 佛的座下,最後還很快地成就四果阿羅漢的果證。

關於他這個緣起到底是怎麼樣的呢?阿闍世王後來就來請教 佛陀,到底恆伽達為什麼他經過那麼多次:跳下山崖、跳河、以及飲用毒藥,甚至用箭射他都不會死?為何他今天又可以證得四果阿羅漢呢?佛陀說這其中的業報非常曲折!當初,在往世的時候恆伽達擔任一位大臣,那時候的國王有一次和女眷出去外面遊玩,大家在嬉戲當中,這女眷就開始唱歌,唱歌時發現有一個人,在很遠的地方一開始就與這女眷的歌聲來相和。這時候,國王就產生了嫉妒心,他下令把這個人逮捕起來,然後要把他處斬。這位大臣剛好經過,他就問: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要處斬這個人?就請國王刀下留人,然後幫他據理力爭。他說:「對於聲音來說,它又看不見有任何的人形出現,而且對於男女之間也沒有通姦的種種情事,是不是國王你可以饒他一條性命呢?這樣對他是不是比較公平呢?」最後國王不得已就只好放了他。於是,這個人就跟著這位大臣了。

後來有一天他終於想通了,他想:我因為自己的淫欲心,所以去跟人家的歌聲相和,在這過失中就使得我會遭遇到這樣的苦難,要不是有人肯仗義執言來救我一條命,我今天就不知道會淪落在哪裡了?所以,他決定要去出家求法。因此他就來向這位大臣請辭,大臣說:「好啊!這是好事啊!如果說你有證得道果的時候,請你回來相見。」於是這個人就找一個僻靜的地方專精地修學,最後成就了辟支佛果,然後他就回來見這位大臣;大臣看了非常的歡喜,然後以四事來供養他。辟支佛就展現他的神通,升到天上作十八神變讓這位大臣看,大臣看了以後非常地高興,就想:我因為救了這個人,所以他今天才得以成就這樣的道果,那我希望以我這樣的功德、福德能夠讓我生生世世富貴,而且能夠長壽,並且最後我的智慧、德行可以跟他一樣。這大臣就是恆伽達的前身;所以今生能遇到 佛,也因此可以來證果,就是因為他過去生有救了這樣的人。

所以,我們不要輕忽救護一個人的果報,或覺得說救一個人好像只是說幾句話,但實際上這個可能會關係到一個人的性命,而且甚至是這個人可以成就道果,乃至這個人成就道果後可以度無量無邊的人。所以,從這地方來看我們可以知道,恆伽達他過去生願意這樣仗義執言,不怕得罪國王,所以有種種好的結果。所以我們在世間法上可以觀察這些因緣,如果有需要的時候,我們救人一命就可以讓這個人獲得殊勝的果位,而輾轉因緣也可以讓自己來證果。所以要懂得迴向發願,發願自己可以長壽富貴,可以得到同樣的智慧,所以這樣是最好的。

要學佛,我們就應當歡喜賢聖的身口意種種教導,及種種的智慧與德能,可以讓我們留下修學佛法的種子。所以,我們應當讓家裡面的親人以及朋友,讓他們來親近佛法,雖然他們一開始並沒有打算學,可是未來這些種子終究會發芽,他們就可以因為這些萌芽的種子而自己想要親近佛法;就可以在親近佛法的過程中,最終決心修學佛道且最後能夠成就,也就像恆伽達一樣,從大臣看著別人能夠成就,看著別人得道證果,而最後可以發心來修學。所以應當如是志向堅定,即使親人來阻撓自己修學佛法,這樣也沒有關係,因為佛道不是一天一夜就可以成就的。如果今天有人來阻撓我們出家,或是障礙我們學法,在這個過程中要去想:自己的因緣不好沒有什麼關係,在家、出家都一樣可以學佛;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能力來積極地護持這個正法,不一定說一定要自己到寺院中去出家,如果我沒有那因緣,我們就鼓勵他人可以出家,或迴向他人能出家而來成就他人,也可以成就這些果德。這樣不是很好嗎?再用這些所生起的功德、福德來迴向自己,發願未來我可以在自己如願遇到佛的時候,讓我可以出家。若這樣,即使是賢劫的這一尊佛,你沒有辦法如願在祂的座下修學,或是很難有一次的機會,這樣也沒有關係;接下來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

尤其今天我們來到了末法,在末法中我們離開 佛已經有一段很久的日子,現在我們雖看不見佛身,可是我們能夠一樣地可以看到 佛所留下的經典,及 佛所留下的這些戒律、威儀軌則,這些讓我們可以仰慕 如來。尤其 如來有說過:當你看著佛像(不管是木雕、石雕乃至於畫像)就應當生起仰慕心,就應該生起懇切心,如同 佛陀親臨,不要有別想,這樣兩者〔編案:指現前供養應身佛或於佛像前供養,以這兩種方式供養佛陀〕你供養禮拜的功德是一樣的。所以出家、在家並沒有那麼重要,我們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就好好來親近 如來,不要到要死的時候,才來想要再投胎〔編案:指如同恆伽達那樣,重新投胎再來學佛〕

恆伽達的故事啟發我們:不論是在怎樣的困境底下,總是會有出路的;他之所以不死,就是因為有護法菩薩的存在。在佛世有許許多多的菩薩,他們變化成帝釋,變化成天王、天神、鬼神,然而卻不要我們真正地去崇拜他們;因為天地人間的鬼神都不是究竟的,沒有一個真正的究竟法可以在佛世的時候,還可以相伴著、相隨著出現,唯有 如來才可以演說這樣殊勝究竟的大乘第一義諦法,而且能夠也示現方便的小乘法這樣的道理,讓一切的人都可以就他的心性、種性而能夠得到利益。

所以我們應當要去想:中國從古代以來就接受到佛法的熏陶,所以我們也漸漸遠離了對故事中的廟神之崇拜,大家也都知道 佛陀是非常尊貴的;所以即使是在小廟裡面,他們也慢慢地改供奉佛像,甚至是儒釋道等等都放在裡面一起供奉,這就代表說他知道佛法的可貴。從歷代以來許許多多的人,他們開始學佛,也想要出家來學道,甚至修習禪法想要開悟,這些的過程中讓我們知道鬼神真的都不是究竟的。如同故事中,從在人間的這個廟神,輾轉到天神、到天王,最後到玉皇大帝,都還是拘繫在這個生死的我見之中,他們沒有辦法捨棄他們的身見,所以他們〔編案:在業報報盡以前〕就會被侷限在這個鬼神身中〔編案:也包括天人的天身之中〕

雖然我們今天知道他們都是在示現的,但也是啟發我們:我們確實不應該繼續走這樣的迷信的道路,而應該走向正信。就像是 佛陀當初示現為悉達多太子一樣,祂父親也是要阻攔祂出家,後來悉達多太子跟祂的父親說好1 (祂父親最後發現若沒有阻撓的情況下,可能再也沒有辦法讓悉達多太子回心轉意,就出了一個難題,說只要你的妃子能夠懷孕,這樣你就可以出家。佛陀在那時候就示現〔編案:依於不可思議的自在力示現〕,而讓妃子懷孕了)2 ,在那情況下〔編案:指完成了祂父親的要求〕,所以也就可以如願出家了。因此當我們在佛世的時候,遇到諸佛時能夠出家是最好的;因為諸佛透過祂的身教、言教讓你每一天都可以看見祂的身影,那種感化的程度不是一般的情況可以比擬的。

未來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會出現於此賢劫人世間。當我們經歷過末法之後再回到這個人間,是從兜率天跟著 彌勒菩薩最後身降生於人間的時候,我們應當好好的來出家、護持 彌勒佛的正法;等到 彌勒佛祂示現滅度之後,世間又開始慢慢地混亂,那我們也繼續要護持這個末法期,讓佛法的恩澤可以廣及所有的大眾。讓大家可以跟故事中的恆伽達一樣,可以得到小乘極果;並讓恆伽達〔編案:意指欣慕小乘解脫道的學人〕也可以經過轉換,而發起大乘菩提心,決心求慕大乘道的佛果。

菩薩就是這樣,在欣慕聖賢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往前進。恆伽達由於欣慕小乘的道果,所以他今天可以得到四果阿羅漢;再經過 釋迦牟尼佛所開演的法教以後,他就會接觸到不可思議的大乘法。所以我們今天看到許許多多的人,他就是因為沒有 佛陀來親自跟他說大乘法,他對於世間的一切人所說:「這個是大乘法,這個大乘經典,這是大乘教。」他心裡面起懷疑。

但我們在這邊要奉勸諸位:對這個事情你先不要開口來否定,若你有一些懷疑,不如說你把那些懷疑先放下來,至少 佛陀是真實的,你應當積累更多的功德,欣慕聖賢,像恆伽達一樣;並希望能夠成佛,能夠修學像佛一樣的佛果,以此來發願;從這個發願的過程中,希望能夠見佛。這樣的話,你來親受 如來的教誨,在教誨中就可以慢慢瞭解到 佛的甚深教法是不是只有小乘的四聖諦?是不是只有小乘的聲聞法?還是二乘的緣覺法?到底聲聞法和緣覺法是不是究竟的?你自然到那時候就可以知道!賢劫既然有 彌勒佛存在,這連《阿含經》也不否定〔編案:指賢劫中的第五尊如來彌勒佛的存在,這是在《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諸經中多所記載的事實〕,我們是不是應當來好好地敬信三寶呢?〔編案:指究竟的大乘三寶〕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1.《方廣大莊嚴經》卷6〈出家品 第15〉:【爾時,佛告諸比丘:「菩薩於靜夜中作是思惟:『我若不啟父王,私自出家有二種過:一者、違於法教,二者、不順俗理。』既思惟已,從其所住詣父王宮,放大光明,一切臺殿、樓閣、園林,倍增嚴飾光明照曜。王遇光已,尋便覺寤,謂侍者曰:『此為何光?夜分未盡,豈日光乎?』侍者答言:『非日光也!』重以偈頌而白於王:『臺亭及樓閣,牆壁與園林,眾影悉不生,故非日出光。鴛鴦及翡翠,孔雀迦陵伽,群鳥未翔鳴,故非日出光。此光甚希有,昔所未曾見,能令心喜悅,除熱得清涼。應是勝德人,垂光照於此。』時,王從臥起,詳觀於十方,乃見菩薩身,威德無有上。深心極尊重,將欲申恭敬,菩薩以神力,固不令王起。長跪而合掌,前白父王言:『大王莫愁惱,勿與我為障,今者願出家,唯垂見哀許。』王時聞此言,思惟設何計?涕泣向菩薩,而作如是言:『大位及國財,一切悉能捨,除去出家事,餘皆無所惜。』菩薩以妙音,重白父王言:『竊有四種願,未稱於本心,大王若賜者,當斷出家望。一願不衰老,二願恒少壯,三願常無病,四願恒不死。』王聞是語已,而告菩薩言:『此事甚為難,非我力能辦,諸仙雖劫壽,終歸於壞滅。誰離生老死,獨求常住身?』菩薩答王言:『四願若難得,今但求一願,更不受後身。』王聞菩薩言,愛心稍微薄,而作如是說:『我今亦隨喜,利益諸眾生,令汝願滿足。』雖發如是語,心猶懷熱惱。爾時,菩薩聞是語已,歡喜而退,雖復往來,人無知者。」】《大正藏》冊3,頁572,上29-下13。

2.《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2:【王語太子:「我昔既聞阿私陀說,及眾相師并諸奇瑞,必定知汝不樂處世。國嗣既重,屬當相繼,唯願為我生汝一子,然後絕俗,不復相違。」爾時太子聞父王言,心自思惟:「大王所以苦留我者,正自為國無紹嗣耳。」作是念已,而答王言:「善哉,如勅!」即以左手指其妃腹,時耶輸陀羅便覺體異自知有娠。王聞太子如勅之言,心大歡喜,當謂太子七日之內必未有兒,若過此期,轉輪王位自然而至,不復出家。】《大正藏》冊3,頁632,中10-20。


點擊數: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