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38集
由正禮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介紹到,所謂的把虛妄滅了,把它滅除之後,對我們眾生心相的生住異滅,就知道它是無相;它沒有真實的相貌,為什麼會是這樣子呢?是因為「以於一心前後同時皆不相應」,沒有自性的關係。
我們有舉到一段經文如下:【如眼識生時,若具五緣而則得生。云何為五?所謂依眼、色、明、空,依作意故,眼識得生。此中眼則能作眼識所依,色則能作眼識之境,明則能為顯現之事,空則能為不障之事,作意能為思想之事,若無此眾緣,眼識不生。若內入眼,無不具足,如是乃至色、明、空、作意,無不具足,一切和合之時,眼識得生。彼眼亦不作是念:「我今能為眼識所依。」色亦不念:「我今能作眼識之境。」明亦不作念:「我今能作眼識顯現之事。」空亦不作念:「我今能為眼識不障之事。」作意亦不作念:「我今能為眼識所思。」彼眼識亦不作念:「我是從此眾緣而有。」雖然,有此眾緣,眼識得生,乃至諸餘根等,隨類知之。如是,無有少法而從此世移至他世。】(《佛說大乘稻芉經》)
這段經文在說明這個心,祂是前後同時不相應的。也就是說,其實沒有一個法,它說我這個法跟那個法連接起來,然後我們知道我們彼此在合作;沒有這樣子。乃至我們說我們的眼識,是由眼、色、明、空、作意這五個緣,因為它有不同的作用。譬如眼要有眼根,我們能夠看是要有眼睛,我們要有那種色塵境,可以讓我們看,也要有一個光明、光亮,要有陽光,可以讓我們能夠產生看的功能,也要有空間,如果沒有空間,這個東西就貼在我們的眼球,我們也沒有辦法看,而且還要能夠作意,能夠「我要這樣看、那樣看、我想看」這個作意,有這五個緣具足了,我們眼識就自然地生起。
所以說這個時候,所謂的眼根不會說:「我作眼識的所依。」沒有這樣子,它不會這樣認為;色塵也不會說:「我是作為眼識的所顯現的境界。」也沒有;空、明、作意,都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它們不會念說:「我是眼識來依止。」色也不會說:「我作眼識祂的境界。」也不會說,「明」說:「我作為這個眼識沒有障礙的一個因緣。」沒有這樣子。乃至我們眼識也不會說:「我是眾緣和合,我是哪一些人來幫我的。」其實它們彼此都不知道,因為它們彼此都無知,因為它們只是法。
可是為什麼這些法,最後讓我們能夠產生覺知呢?這個就是法界的實相。也就是說,這是心真如,也是心生滅門裡面阿賴耶識的功能;因為有第八識如來藏去統合這一些事情,而讓我們產生這種知覺性;因為產生這知覺性,喔!我看到了!我聽到了!可是如果我們分析,這些現象界的這些法,它們這些法彼此之間並不知道,所以一心前後同時不相應,為什麼?因為它們根本沒有自性可言。因為它們生住異滅,才剛出生,才剛存在那麼一下子,它馬上就變異了,然後才變異一下子就滅掉了,然後接下來又同樣有一個法。譬如眼識的法又出現了,可是才剛一出現,才剛存在一下就變異了,然後就又滅掉了;然後這樣子不斷地生住異滅、生住異滅,可是前面那一念跟後面這一念,其實怎樣是不相關的;因為都是由心真如把它變現出來讓它相似,我們就認為說它是同一類的,可是其實它沒有自性,因為它自己才出生,才剛安住一下就變異了,會變異的話有什麼自性可言呢?所以在法界裡面,七轉識其實祂都是沒有自性的,祂都是生住異滅沒有自性可言。這些沒有自性的東西,為什麼最後會讓我們產生覺知心,認為有自性?那是因為有第八識如來藏的自性,有祂的真如佛性產生的知覺性。
好,我們瞭解了這個道理之後,我們接下來看論文:【如是知已,則知始覺不可得,以不異本覺故。】(《大乘起信論》卷1)也就是說,其實什麼叫始覺呢?什麼叫一個人悟或者覺悟呢?其實這個覺悟還是本覺,也就是發覺了有第八識心,祂有離開六塵以外的知覺性,因為有這樣的知覺性,所以使得眾生有六識,乃至七識的這種功能。可是如果我們歸結於說,那我們悟了,這個始覺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根本沒有始覺,始覺還是依於本覺來建立的,所以本質還是本覺。
我們這個本覺是本來就有了,無始劫就有這樣子的這種覺悟的力量,只是我們都沒有去發現,當我們在尋尋覓覓說「到底什麼是如來藏」?這樣在尋尋覓覓的時候,那個叫作相似覺;因為他開始相信,一定要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可是他一直還是弄不清楚到底什麼是真如,可是他願意相信了,那個時候叫作相似覺。真正找到,產生了始覺,有這個覺心初起,能夠一念相應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就逐漸發起了對於所謂的本覺,所了知的內涵是什麼呢,能夠隨分的了知,可是是極少分 這叫作隨分覺。然後有了隨分覺之後,然後逐步地經過長久的修行,也是經過了將近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之後,才逐漸把這個隨分覺擴大為最後近究竟覺;成佛時候就覺悟的圓滿,這個時候就是稱為究竟覺。所以究竟能夠了知法界的所有的內容,那就是成佛的境界。
我們繼續看論文怎麼說:【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差別相:一、淨智相,二、不思議用相。淨智相者,謂依法熏習,如實修行,功行滿足,破和合識,滅轉識相,顯現法身清淨智故。一切心識相即是無明相,與本覺非一非異,非是可壞,非不可壞。】(《大乘起信論》卷1)
論文說本覺隨染,什麼是本覺?本覺就是我們這個心真如。這個心真如,能夠對我們的七轉識,對器世間乃至對於五陰世間,對業種等等的這些了別;因為這些了別,其實都不是我們覺知心所能了的。譬如我們為什麼會成為人呢?我們不知道,可是心真如知道,第八識知道;所以祂就依於祂所了知的這些業種,然後把我們變現到這個娑婆世界來,我們就出生在這個地球上。我們如果命終之後,去到哪一個世界去呢?我們自己不知道,可是心真如會知道,祂就把我們送到他方世界去,都有可能;乃至在下一世,在這個世界重新為人也有可能;乃至有些人,誹謗正法,無惡不造,墮入三惡道也是可能的。
可是這一些的業種,都是心真如所了知,也是本覺所了知的,可是這個都是我們覺知心所不了知的。所以本覺隨染,也就是說本覺雖然祂是清淨的,可是祂有一個原則,祂不作主,所以我們的七轉識怎麼染汙,怎樣去作,祂都沒有意見,所以本覺隨染。也就是說,我們的染汙心,可能善,也可能惡;我們的本覺這個心真如,會隨順於這個染著的心,你要怎麼樣,祂都配合,祂不會跟我們抗議;因為祂是個審判者,祂是個客觀者,祂隨時記錄我們,隨時提供我們所要的;你七轉識要怎樣祂都沒意見,祂都提供給你,可是一期生命,生死結束了,祂就審判,要升、要墮,就由祂決定,所以稱為本覺隨染。
這樣子會產生兩種差別相,什麼兩種的差別相呢?就是所謂的淨智相跟不思議用相。這個是說,如果有一個菩薩他證悟了,知道本覺隨染之後,他會產生一種警覺,這就是祂的分別性;然後祂就會產生兩種相貌,一種叫淨智相,一種叫作不思議用相。什麼叫作淨智相呢?就是依於法熏習,這個時候他會警覺,原來我們有如來藏存在,隨時監督著我們,隨時記錄我們的身口意行,這個時候我們就依這樣的軌則,能夠去行善去惡。為什麼?因為第八識如來藏,這是最嚴格的監督者,沒有一個刹那不監督我們,沒有一個刹那,不記錄我們的業行,所以我們就依於法,熏習這樣的道理,不敢造惡,而且儘量行善。
所以如果有菩薩住持世間,一切眾生都學習菩薩法的話,那這個世界就逐漸清淨了,因為都知道有如來藏,監督著我們每一個人。可是不相信如來藏的人,他就可能怎樣,以為沒有人監督,隨意造作,不信因果。如果有菩薩能夠依法熏習,如實修行,功行圓滿的時候,就可以破和合識,什麼叫破和合識呢?破和合識的意思就是說,能夠對於我們的覺知心,這是和合的覺知心,能夠把祂破除祂的真實性,也就是能夠斷我見,能夠看到原來我的領受其實都是虛妄的,因為祂是和合不實的境界,所以破和合識。
其實一個人在沒有證悟之前,即使他知道有真如心存在,其實他那樣子的認知,其實還是和合識。為什麼?因為他不知道真正心真如的真正的相貌,他也不知道,心真如跟其他五陰生滅法之間,祂的界限分際到底如何,他不能如實知。所以一個人如果說,能夠如論文所說的破和合識,其實它說的就是一個人破參了,能夠找到第八識如來藏是如何存在的,找到如來藏如何存在之後,他就能夠知道這些和合識應該要把祂去除掉,把祂破除掉,所以要破除的是七轉識。可是對於《大乘起信論》裡面的破和合識的道理,其實有些人對於《大乘起信論》產生了誤會,他就會產生誤解,這樣的話,對於論文的真實義就不能真實的了知。
我們來看看佛門裡面,也有人在對《大乘起信論》進行講說,在他講說的內容裡面,我們可以發現他對於《大乘起信論》產生嚴重的誤會,我們看這樣的例子:「要得純淨的智慧,須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和合識相,即阿賴耶識。前面說: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黎耶識,總約阿賴耶識說,不能說滅不滅,祗能稱之為破。」(《大乘起信論講記》,正聞出版社,頁131。)這是一位比丘他的一種解釋。他認為要破和合識,其實是破阿賴耶識。可是我們知道阿賴耶識祂是不生不滅。他舉說,前面論文說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合在一起,稱為阿賴耶識,既然祂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合,既然祂是這樣合,就要破阿賴耶識。這樣的話,就把阿賴耶識當作是生滅的,就要把這個生滅的阿賴耶識把祂滅掉,他變成是這樣的解釋。
可是這樣的解釋,其實誤會了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的真正意思。譬如說有一面鏡子,這個鏡子有鏡體,這個叫作不生不滅,這個鏡子上面有影像,漢來漢現,胡來胡現;因為它有影像,這個影像是怎麼樣變動不拘,所以這個鏡子就有不生不滅的鏡體跟它鏡子上面的影像,這影像就叫生滅;有這個不生不滅跟這個生滅和合,所以整個就叫鏡子。所以鏡子本來就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合。我們不能說,那我們把這個和合的部分去除掉,我們乾脆把鏡子摔破好了。不可能摔破,因為這個鏡子是不生不滅的,因為生滅的部分要依附在不生不滅的鏡子上面,因為那個影像要依於鏡子。所以我們要破的不是破鏡子,而是要破可以破的那個影像,這樣才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稱為阿賴耶識的真正意思。
其實《大乘起信論》的後面也會提到,其實鏡子的譬喻是一種譬喻;另外還有著一種譬喻,叫作海浪的譬喻。也就是說,不生不滅是大海,浪是生滅的,我們看到大海起了海浪,起了波浪;我們説,我們應該把海浪滅掉,這樣才能夠風平浪靜,那難道我們要把海水全部舀乾嗎?顯然不是。因為海水不可能舀乾,我們只要怎樣把浪去除掉就好了,能夠去除的是浪,不是海水,所以海水跟浪就是不生不滅的海跟生滅的浪和合。所謂的浪,其實也是海水的一部分,所以這個就稱為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所以要去除和合的部分,不是去除海水,也不是去除鏡子的本體,而是要去除浪,也就是去除鏡子上面的影像,因為影像才可以滅。譬如我們把鏡子不讓它照映任何事情,那這樣子,它上面就沒有影像;我們把海面的風平靜下來,浪就不波盪了,這樣的話,海水就平靜寧靜了。這樣子才是《大乘起信論》它真實的意涵。
如果認為因為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合,所以稱為阿賴耶識,就要把阿賴耶識破掉,就誤以為阿賴耶識就是生滅的部分,這樣的話就誤會大了。所以說,這樣子就是眾生的妄念之相。我們看看,其實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就是因為他對於阿賴耶識的認知,對心真如門跟心生滅門產生很嚴重的誤會。譬如說,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說一心有二門,有心真如門跟心生滅門,顯然這個一心是兩個門。什麼叫作一心二門呢?其實所指的就是說,同樣一個心,可是用兩個角度去看祂,所以叫作一心二門,分成心真如門跟心生滅門,所以心真如門跟心生滅門,說的其實都同樣是一個心,都同樣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也是稱為如來藏。可是要用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個角度是清淨的心真如,可是這個心真如,不能說祂沒有生滅,祂是含攝著生滅,可是在生滅裡面,能夠依於他的慧眼,觀察到祂的不生不滅,這樣才是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兩個門,就是一心有二門的真實的意思。
如果誤會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是不同的意思,這樣子就沒有真正理解《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所造論的真實意涵,那這樣的話,他對大乘就不是真正的起信。
好,那今天這一集,我們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