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的「聖言量」經得起考驗嗎?(上)

第82集
由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佛說的聖教量經得起考驗嗎?」

對於真心想要修學佛法的人來說,必定已經很清楚自己是未來之佛,而諸佛則是已成之佛,所以我們應該要依止、並且聽從已成之佛的教導,次第修學,才能夠順利的圓成佛道。而在應身如來入滅之後的佛弟子,已經沒辦法像在佛世時,常常親自聆聽、受持 佛陀的教誨了,大多就只能夠以 佛陀所留下來的言教,也就是聖言量或稱為聖教量,來作為修學佛法的依止。但是因為 佛陀在世時的開示,在當時並沒有以文字記錄下來,只是靠著佛弟子彼此間的口耳相傳,一直到 佛陀入滅之後的經典結集,無論是大迦葉尊者和五百羅漢在七葉窟內所結集的阿含諸經,還是窟外結集的大乘諸經,都是靠著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以「如是我聞」的言句,一一誦出而流傳下來的,後來才逐漸以文字在貝葉上面記錄下來。但是因為大乘法太過於甚深微妙,除非是多劫以來已經供養過無量諸佛的久學菩薩,一般的凡夫以及二乘人是難以測知其內涵的,所以從歷史的流傳來看,大乘經典大約是在 佛陀入滅五、六百年之後,也就是在西元一世紀左右,才開始較為普遍的流行起來。有一些修學二乘法的凡夫,就因此認為只有四部阿含才是 佛陀所說的,並且認為大乘經典不是 佛陀所說的,而都是後世的佛弟子所編造,偽稱是 佛陀所說的法,因此就對大乘經典的可信度,以及教義的內涵有所質疑,而有「大乘非佛說」的說法出現。那麼我們到底應該要如何來判斷哪些才是 佛陀的聖言量,哪些又是偽經呢?如果以大多數人共同能夠接受的觀點來看,佛說的聖言量可以用法印和四依法來作為衡量的基準。我們先來探討法印的部分,然後再來談所謂的四依法。

什麼是法印呢?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當中說:「法印,名為諸法實相。」(《大智度論》卷26)簡單地說就是指佛法中真實而永遠不會變動的究竟真理,也就是諸法實相;祂可以含攝一切佛法以及世間法,完全沒有遺漏,因為祂可以用來印定證明什麼才是佛陀的正法。就像是 佛陀妙法的印璽,可以在一切佛法中七通八達沒有障礙,所以才能夠稱為法印。不但如此,這個佛法的核心,在諸佛諸祖之間也都可以完全地互相印可毫無衝突,是諸佛諸祖心心相傳之法,可以久遠地流傳,而卻是亙古常新,所以才能夠稱之為法印。在大乘法以及二乘法都認可的通教解脫法之中,認為 佛陀的法印有三種,也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三種法印。第一個「諸行無常」印是說:一切的世間有為法,都是因緣生滅、念念生滅而無常變異的。第二個「諸法無我」印是說:一切的世間蘊處界諸法當中,都沒有真實我的存在。第三個「涅槃寂靜」印則是說:把一切因緣生滅的世間有為法都完全滅盡之後,就能夠滅除、出離一切生死流轉之苦,而安處在出離世間法的永無生滅的真實、清涼、寂滅、安樂的無為法之中。另外 佛陀也曾在一些經典中開示四法印,也就是在前面的三個法印之外,再加上一個「諸行是苦」法印,也就是說一切世間有為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這四個法印可以用來破除世間人貪著世間法,是常、樂、我、淨的顛倒見。其實無論是三法印還是四法印,如果回歸到究竟第一義來說的話,其實就只有一個法印可說。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就說:「佛說三種實法印,廣說則四種,略說則一種。」(《大智度論》卷22)而這一個法印就是 龍樹菩薩所說的諸法實相,在大乘法中一般就稱為實相印。佛陀在經王《法華經》的〈序品〉中有提到說:「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妙法蓮華經》卷1)有這樣子的偈語。

另外在《華嚴經》中也說到:「入真三昧,離諸僻見;善觀諸法,得實相印了知如來無功用道。」(《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8)這些重要的經文當中都有提到實相印,或許對於那些不相信大乘法是 佛陀所說的人,不會信服大乘經中的說法,那麼我們就來舉阿含部的經典來證明 佛陀在二乘法中,同樣也已經說明了這個諸法實相印了。在阿含部的《佛說法印經》,一開始 佛陀就告訴比丘們說,要為他們開示演說:什麼是聖法印?請比丘們要生起清淨知見,來仔細的聽聞以及受持,然後 佛陀就解說了空性就是聖法印的道理。佛陀說:「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何以故?空性無處所,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離諸有著。由離著故,攝一切法,住平等見,是真實見。苾芻當知:空性如是,諸法亦然,是名法印。」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這個空性是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空性祂無形無色,所以當然是無處所、無色相;祂也從來不會像意識妄心一樣,經常會生起種種的了知以及妄想,所以說祂非有想;祂是從無始以來就本來自在的,也從不壞滅,所以說祂是本無所生;祂是七住位以上菩薩的自住境界,不是凡夫知見以思惟想像就可以得到的,所以說是非知見所及;祂從來不與六塵境界相應,所以從來都是遠離世間諸有法的執著;正是因為祂從來都遠離各種的執著,所以才能夠普遍地含攝一切諸法,住於平等見中,隨著眾生所造的善惡業,而讓眾生出生到善道中受樂,或出生到惡道中受苦;如果能夠找到這個真實的空性法,這才是佛法中的真實見。佛陀最後就告訴比丘們說,你們應當要知道,不但是空性有這樣的體性,包括空性所出生的諸法,也同樣是這樣平等平等的啊!如果能夠找到這個空性,而且能夠以上面所說的這些體性來完全印證的話,那麼這才是我所說的法印啊!

從 佛陀在這部《法印經》中的開示,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瞭解,佛陀在阿含部當中早就已經詳細地說明了空性心,也就是如來藏的體性了,並且還說這個空性心是諸佛的根本法,是諸佛的聖法印;只是因為當時還是在初轉法輪的阿含時,主要是在為弟子們開示解脫道的部分,所以對於佛法的根本——空性心如來藏,這一個實相印,還只是隱說而已;要到第二轉、三轉法輪的時候,諸弟子們的解脫智慧、福德資糧以及心量都逐漸廣大,並且迴小向大之後,才會為這些弟子們針對大乘法作更為詳細的開示。譬如說在二轉法輪的般若時,佛陀就多次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開示說:「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等法,是諸如來、應、正等覺真實法印,亦是一切獨覺、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果等真實法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104)佛陀在這段經文中開示說,這個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等法,是諸佛如來的真實法印,也是二乘的初果到四果阿羅漢的真實法印。那麼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和《法印經》中所說的空性,到底是不是同一個法呢?其實是完全一樣沒有差別的。所謂的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說,能夠由生死的洪流中,到達沒有生死的涅槃彼岸。一切的世間有為法都是因緣生滅之法,唯有證得本不生滅的空性心如來藏,才能夠到達涅槃彼岸,所以般若波羅蜜多當然就是指證得這個空性心——如來藏的真實智慧。而二乘解脫道的聖人,即使是阿羅漢也還沒有足夠的智慧,能夠證得這個般若波羅蜜多的;但是當阿羅漢滅盡了一切蘊處界有為諸法之後,安處在只剩下這個根本心——如來藏獨存的境界當中,也方便說為證得了真實法印。因此我們從 佛陀的開示就可以知道,即使是二乘解脫道的實證,還是不能夠離開空性心如來藏而有啊!所以說這個般若波羅蜜多、空性心如來藏,也是阿羅漢等二乘解脫道的真實法印。如果離開了這個空性心如來藏,而說有解脫、有般若波羅蜜多,那麼就不能夠說那是真實的佛法了。因此二乘解脫道的三法印,其實也是由如來藏——一實相印所開展出來的。如果這三法印背離了「如來藏」這個真實法印的話,那麼那樣的三法印也就不能夠稱為是法印了。

譬如以諸行無常印來說,「行」是遷流變動的意思,是指會隨著因緣而生滅的有為法,是在說一切有為法都是三世遷流、無常生滅的;因為無常生滅,所以是苦。而諸法無我印則是說:一切的世間蘊處界諸法當中,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有為法,都沒有真實我的存在。這兩個法印都是屬於流轉門的部分,可是佛法不是只有流轉門,另外一定還有相對的還滅門;譬如 佛陀在《涅槃經》中,開示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涅槃經》卷3)意思是說,如果已經證得了解脫十智中的盡智以及無生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會再去生死輪轉了,那麼在所有會生滅的蘊處界有為諸法全部都滅盡之後,只剩下無生無滅的空性心如來藏。因為如來藏是無我性,也從來不會去了別六塵境界,那麼就是涅槃、究竟寂滅常樂的境界。但是這個涅槃之樂,並不是一般外道凡夫所想像的「還有一個意識心在享受寂滅之樂」;而是蘊處界諸法,包括意識、意根等因緣生滅的妄心,統統都已經滅盡了;原來的有為生滅之苦,都已經完全滅除了,所以才說是寂滅為樂;這個就是解脫道中的還滅門。也就是說,因緣生滅的蘊處界法全部都已經滅盡了,還歸於空性如來藏心本體獨存的狀態,而其他的一切法統統都已經不存在了,這樣子才能夠稱為是還滅門,這個就是涅槃寂靜法印。

解脫道一定是包含有流轉門,以及還滅門這兩門的。像是四聖諦之中,苦聖諦以及苦集聖諦是屬於流轉門,而苦滅諦以及苦滅道諦則是屬於還滅門。在十二因緣中除了由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等,一直推到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的流轉門之外,也同樣還有還滅門。從若無明滅則行滅,可以一直推到若有滅則生滅,若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所以說三法印絕對不可以只取一個法印單獨來看。而且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兩個法印,都是我們可以如實現觀到的現象法界;看穿了這些虛妄的表相之後,我們就要以涅槃寂靜法印,也就是諸法實相法界,來作為修證的目標,這才是 佛陀開示三法印的用意。因此從上面的說明,我們可以瞭解,二乘法的三法印和大乘法的一實相印之間並沒有任何的衝突和矛盾,只是般若波羅蜜多、真實法印、一實相印是大乘佛菩提道的核心,而三法印則是二乘解脫道的核心。我們如果去檢驗大乘佛法的話,也會發現,無論是二轉法輪的般若諸經,還是三轉法輪的唯識、如來藏諸經,也都是完全符合這個一實相印的;只是般若諸經是偏在空性心如來藏的總相以及別相上來說明,讓已發大菩提心的菩薩們,可以依著般若波羅蜜多之理,實際證得空性心如來藏,而完成三賢位菩薩果位的修證;而三轉法輪的如來藏,以及唯識諸經則是主要在開示大乘無生法忍的般若道種智,使得三賢位的菩薩們可以入於初地乃至地地增上,最終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說明到這裡為止,下次再繼續說明未完的部分,感謝大家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