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細內容
第21集
由正源老師開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何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大家都知道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也是地上菩薩所修十波羅蜜多之一,稱為忍辱度或忍辱波羅蜜。所謂「他人加毀,名之為辱,於辱能安,目之為忍。」可見忍辱表現出來,最平常的心行法相就是忍耐;就是面對不如意的環境,而不生瞋恨怨惱的心。但佛法中講忍,還有另一個層面的意義:所謂於法實相安住名忍。就是面對深妙乃至聞所未聞法,依自己的智慧難以了知、難以理解,甚至不可思議,但卻是諸法實相時,心不驚怖能安忍,就是接受而安住不動搖。因此,對於菩薩六度的第三度忍辱波羅蜜,經中也有只稱為忍波羅蜜,或者稱為安忍波羅蜜,是菩薩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修習成佛過程中,極為重要的所應學事之一。在經論中,忍有不同的分類;例如在菩薩《優婆塞戒經》中,【佛言: 「善男子!忍有二種: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飢、渴、寒、熱、苦、樂,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聞、智慧,正見無謬,忍佛法僧,罵詈、撾打、惡口、惡事,貪、瞋、癡等,悉能忍之;能忍難忍、難施、難作,名出世忍。】又像《解深密經》中聖教【忍三種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諦察法忍。】還有在《大智度論》中 龍樹菩薩開示說:【有二種忍:生忍、法忍。】這些經論都是各從不同的層面來說明忍的內涵。在這一集中,我們則是針對生忍、法忍及無生法忍來探討。
首先來說生忍。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生忍名眾生中忍,如恒河沙劫等眾生,種種加惡,心不瞋恚;種種恭敬供養,心不歡喜。】意思是說,生忍就是菩薩處於眾生中,面對一切眾生以種種惡害加諸於我,心不起瞋恚;眾生以種種恭敬供養於我,心也不生歡喜;因此,生忍又稱為眾生忍。正如 龍樹菩薩說:【菩薩住眾生忍中,忍一切眾生加惡事,行大慈悲。】菩薩對於一切眾生,就如同慈母愛子一般,不瞋也不惱。總歸來說,生忍就是能忍一切眾生所加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八風吹不動;所以生忍是比較屬於忍耐方面的意涵。
再來說法忍。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甚深法中,心無罣礙,是名法忍。】絕大多數人對於 佛陀在經典中所說甚深法,通常會因為不是自己淺薄的世間智慧所能理解,因此就不肯至心信受;既不信受,當然就不會勤學讀誦,也不願意依教奉行、如說修學,結果當然不可能親自去證實而得到勝解。這就是於甚深法心中有了罣礙,不能安忍,不能安住於佛陀的法教中精勤修學,就是沒有法忍。像《佛藏經》中記載 佛陀開演此經的因緣,就是舍利弗尊者從靜慮三昧中起來,向佛陀稟白說:「真是太稀有了,世尊!您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能夠令人信受進而親證而得勝解,真是太稀有難得了。」舍利弗進一步說: 「世尊所說的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是無一切名相的法,是沒有語句言說的法,世尊卻能以種種名相來宣說這個無名相法,以種種語言來敘述這個無語言法,而能令人信解,真是太稀有了!」佛陀聽了也贊同舍利弗的說法,並且舉了十個例子:像有人能乘坐著以岩石鑿成的船筏,從大海的此岸度到大海的彼岸;還有人身上背負著須彌山下北俱盧洲、西牛貨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等四天下的四大部洲,以及須彌山腰的四天王天,須彌山頂的忉利天,這些地方全部的山河大地草木都背著,然後攀爬著以蚊子的腳作成的天梯,登到欲界之上的色界初禪梵天等等,這十個世間法上的譬喻。
那佛所說的這些譬喻,都是極為稀有難得,可以說根本是世間人難以想像的。然而 世尊卻以這十個稀有的世間法上的譬喻,一一對比如來以種種語言名相而說的無名相法、無語言法,說對於諸佛所說的這個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的無名相法、無語言法,能夠信受並得到勝解的人,比起十個譬喻中的任何一個,都要來得加倍稀有難得!既然對於這個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的無名相法、無語言法,能夠信受並得到勝解的人,稀有到幾乎是不存在,那就表示絕大部分的眾生對於諸佛如來所說的這個無名相法、無語言法,是不能安忍、不能安住而依教奉行受學的,那當然就談不上法忍可說了。因為這個無名相法、無語言法是甚深微妙,乃至是世出世間無上的大法。反之,能於世尊所說的無名相法、無語言法,不驚懼、不怖畏、信受不疑,能安住而依教奉行受學的人,那當然就是於這個法有法忍。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目前正宣說《佛藏經》,想知道什麼是諸佛所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為的無名相法、無語言法的菩薩,不妨就近前往聆聽。以上所說的是生忍和法忍。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也開示了如何修這二種忍。他說:「住於羼提忍辱行的人,應該要先讚歎忍辱的功德,在心中這麼想:『忍辱是我們離開自己安適的家庭與家人,而能在外獨自存活的力量。由於忍辱,我就能伏除種種惡害,能夠在大眾中表現出稀有奇特的事;由於忍辱,所以能夠守護著我的心,使我願意行布施來救護眾生,也能持守戒律而不毀犯。忍辱就像是一副大鎧甲保護著我,即使千軍萬馬也不能加害我。忍辱是一帖良藥,能除去我所面對的一切惡病,還有苦毒。忍辱是極為殊勝善妙的,能讓我處於生死險道時,安隱而無有憂慮恐懼地通過。忍辱就像是重大的寶藏,能施給我無量無數的寶物。忍辱就像一艘堅固的大船,能夠載運我度過生死的此岸,去到涅槃的彼岸。忍辱就像質地細膩的磨刀石,能將我的德行磨治得更加晶瑩剔透,他人加害於我,就如穢豬擦拭著金山表面,讓金山益發顯得明亮。一切修學求證佛道,救度眾生的利器之中,就數忍辱最為勝妙。』」龍樹菩薩又說:「眾生都是因為被貪瞋無明等煩惱所牽絆,因而造作了種種惡事令心不得自在。譬如有人被非人的鬼道眾生所執持因而生病了,有一位術德兼備的良師為他醫治時,他卻辱罵良師,這時良師只是一心為他除去惡鬼帶來的病痛,而不會嫌怨他無理的辱罵。修忍辱行的人也是一樣,當眾生加惡害於自己的時候,不應該嫌怨眾生而起瞋恨,就只是為他除去煩惱的繫縛。並且修忍辱的人,看待眼前辱罵自己的人,都如同父母看待自己還年幼無知的小孩一樣;看著他對自己瞋惱罵辱,卻更加地生起慈愛不捨的心念,愛惜著他更加深切。所以面對眾生無理的對待,心中就想著:「這個人加惡害於我,是我前世自己造了惡業因緣,今生就應當要受償。如果今生我又以瞋惱、惡害來回報他,那我又進一步造作了未來世的苦因,這樣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免除我的惡業呢?如果我如今能忍耐去受償,那我以後就可以永遠地離開苦惡的業報,因此我不應該起瞋恨心對待對方。」
龍樹菩薩接著說:「要以這種因緣來修忍辱行,一方面訶責瞋恚的過患,一方面要生起慈悲心,這樣就真正進入到生忍,就是眾生忍之中。修行進入眾生忍之後,心中進一步要思惟十方諸佛所說的法,都說無我也無我所,只不過諸法因緣和合,而假名施設有我、有人、有眾生,那就如同內部藏著機器的木頭人,雖然能動作,但其實沒有一個主宰的我在。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只不過皮骨相連相執持,然後隨著心識及風大而起種種運轉;但心識其實是念念生滅的,根本是無常變異,空寂無有自性;也就是說並沒有一個加惡害於我的人存在,也沒有一個辱罵我的人存在,當然也沒有一個承受這些惡害辱罵的我存在,因為一切的我、人、眾生,從頭到尾就是畢竟空,只因為凡夫眾生不能認知真相,導致心中顛倒虛誑,產生了惑著罷了。」這樣思惟之後,就能認知其實無所謂眾生存在;既無眾生,那一切法也就無所歸屬,只是因緣和合都無有自性。龍樹菩薩最後說:「就如眾生是因緣和合,假名強說而有眾生。」如果對於諸法也能同樣去理解、看待,這樣也就有了法忍。菩薩修行有了眾生忍,也有了法忍之後,就能證得佛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大利益,其他的利益的獲得就更不在話下了。眾生聽聞了這些法義之後,進而如說修行,就住於羼提波羅蜜,成就了安忍到彼岸的解脫功德。
龍樹菩薩在這後半段所說修行進入眾生忍之後,心中進一步思惟:【眾生和合強名眾生】,所要說明的就是無生忍。但是大乘的無生忍與二乘的無生忍不同。二乘的無生忍,就是現前如實的觀察我的五蘊是無常空,我的十二處、我的十八界是無常空;或者從十二因緣當中,去如實的觀察我的五蘊、我的十二處、我的十八界都是藉入胎識為因,及父母、無明、四大、業種為緣,才有蘊處界的緣起緣滅。蘊處界既然是緣起緣滅的體性,所以說蘊處界其性本空。然後要緣於一切諸法滅盡,就是要用苦集滅道來滅掉自己的蘊處界,讓自己不受後有,永遠不再有未來世的蘊處界;是把自己消失掉,就是用滅來停止再出生。所以阿羅漢的無生,只是用一個滅盡來停止自己未來世再出生一切法,這是將滅止生。可是大乘菩薩所證的『緣一切諸法無盡』,是緣於一切諸法不斷地生滅,永無窮盡;緣於這個不斷生滅的境界而繼續安住下來,這樣子得無生忍。因為菩薩親證在三界一切法不斷地生滅,一世又一世永無窮盡,是由於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個本來不生的法——如來藏,常住不壞、永遠不滅。一切諸法都緣於這個本來不生的本住法、常住法,所以諸法無妨不斷地生滅而無窮無盡,但是如來藏仍然是無生。對於這樣的道理能夠不懷疑,能安忍,就是大乘的無生忍。是忍於如來藏的本來無生,不是像二乘無生,是滅盡蘊處界來將滅止生,這才是成佛之道裡的法忍。
嚴格來說,二乘人因為只能從蘊處界去觀察緣起性空與無我,雖證身無我 人無我,並未證得自心如來藏;所以他無法觀察法界實相的無我觀,也無法在蘊處界的法無我上作深細的現觀。他們不知一切外法皆是自心所現,就是未證法無我,然後就會恐怕墮到外法中繼續輪轉生死,因此說他們雖然有無生忍,但是沒有大乘法忍;所以不迴心的阿羅漢就會急取滅度,入無餘涅槃,灰身泯智,不能成就實相不生不滅的究竟境界。而菩薩明心見道親證如來藏,也證人無我,發起大乘無生忍,並對於 世尊所宣說的微妙甚深無上的成佛之道有了法忍;但依所證第八識如來藏體性,於八識心王所生一切法中,詳審觀察領受第八識的本來無生,對此所生所見一切法,心能安忍,不取證無餘涅槃。等到入了菩薩初地,發起道種智,漸次修學唯識一切種智,分證諸地無生法,繼續向法無我的究竟佛地邁進修習,乃至滿證解脫果及佛菩提果,成就一切種智,這就是無生法忍。也就是說,菩薩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每一階位雖各有主修項目,對於其餘各度還是隨分修習,並不是只專修其一;然而每一階位也都各有無生忍,就是大乘人無我智,或入地後有無生法忍,就是法無我智應修。這人無我智和法無我智,是不共二乘人及通教菩薩的,因為是以如來藏八識心王為根本,攝屬於一切種智的緣故。唯有修習這二種忍,才能以入到別教菩薩位中,次第成佛,因此稱為佛菩提。
我們學佛人應該知道,並非能出三界就能稱為佛。出三界只斷分段生死證解脫果,想要成就佛果還須證佛菩提,才能斷盡變易生死究竟成佛;這必須依親證八識心王,進修唯識種智方能次第成就。而阿羅漢不證八識心王,就是不證佛菩提,當然不能稱為佛;而佛則既證佛菩提,也證解脫果,因此可以稱為阿羅漢,也是佛,這是修學大乘法的佛弟子們不可不知的正理。而無生法忍,就只有諸地菩薩才能證,不是未入地的三賢位菩薩所能,二乘人當然就更是與此無緣。
這個問題就解說到此。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