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該放下?(一)

第9集
由正緯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學佛釋疑」這個節目。

今天我們要來跟大家談的題目是「什麼時候該放下?」

「什麼時候該放下?」之所以會跟大家談這個題目,當然是因為我們會碰到許多時候,我們自已覺得很難輕易的放下,所以簡單的狀況是什麼狀況呢?往往都是一些我們固執己見,以致於造成了他人或者是大家的困擾。

比方說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也許我們都覺得說,小孩子們都應該要規規矩矩的,要守什麼樣的規矩,要按照我們的意思去做。

我們可能也會要求說,比方說下一代,就一定得要承接上一代的光環。譬如上一代,也許經營事業很成功的時候,那很自然就會要求下一代,要繼續的發揚光大、繼續的經營;儘管下一代,也許對這個部分的事業一點興趣都沒有,但往往因為家族、因為上一代的壓力而不得不然;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無形中就造成了,上下兩代之間不少的困擾。

又或者說:比方說上一代呢,其實是信了什麼樣的宗教,因為很相信的關係,所以會要求下一代,要跟著要信這樣的宗教;可是也許下一代的人,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這樣的過程中,難免也會造成上下兩代之間不少的衝突跟煩惱。

又譬如說:我們也常常看到,一般的社會裡面常常都會講求,婚姻要門當戶對,當然就實際的層面來說,畢竟婚姻這件事情,不是只有度蜜月而已,兩個人在一起還要長長久久;所以說適度的考量雙方家庭的融合的程度,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往往也有不少的人,把這個門當戶對的觀念,推到極致了;變成說雙方,比方說在政治上的地位、或是在經濟上的地位,一寸一寸地仔細來衡量,看看兩個人是不是對等的狀況下,才可以來談婚配;這個狀況下,往往就得要犧牲了許多,在人間裡面看到的兩個人單純的相愛在一起的狀況;所以這樣子,從古至今這種狀況,都造成了不少的遺憾,甚至有很多的悲劇。

又譬如說,特別是在東方的傳統裡面,往往都會要求要傳宗接代,而因為世法使然,所以傳宗接代也通常都是以男丁為主;這樣子要求的結果,就對於結婚之後的狀況,產生一個很直接的影響:就是上一代會要求要下一代,在生兒育女方面,會比較偏好生男丁的狀況。因為只有男丁未來,才可以所謂的傳宗接代,等到百年以後,所有後頭的祭祀的問題,都要靠男丁來繼續的維持。

那像這類型的狀況呢,我們可以說,如果我們仔細去看的話,這些的狀況可以說在社會裡面都是層出不窮,在日常生活裡面屢屢可見。這些狀況它所顯現出來的,幾乎都是因為我們固執了自己對某一件事情的看法,然後強烈的將這個看法加諸在別人身上,要求別人必須要按照我們的方法去做,或者要按照我們的見解去實行。所以這個時候呢,難免就在我跟他人之間造成了許多的困擾。

這種時候很顯然的,我們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當然回到原來的主題,就是「什麼時候該放下?」的這個主題的話,那很自然的,凡是因為堅持己見,而造成了他人的困擾,甚至造成了很大的傷害的時候,這個時候當然就是我們應該要仔細地去想想看:「是不是該放下了?」

比方說小孩子本身,如果這個小孩子本身,有他自己的特性在的話,我們又何苦的要求他,一定要按照我們的意思一定要承繼哪一部分的家業?又或者這個小孩子,天生就是一個藝術家、或者是一個工匠的話,那麼我們又何苦要要求這個小孩子,一定要每一堂要盡力去考到九十分一百分呢?所以像這類型的狀況,我們只要能夠好好的理性思考的話,都應該會想到說:是有一些時候,是有一些不必要的這個偏見,我們是應該要把它放下的。不過這一些狀況說起來容易,可是如果我們跟大家談,直接談說「該放下了!」的這個議題,往往很多人都會朗朗上口,可是實際上真的能夠放下的人,其實還不多!為什麼是這樣子呢?那就要仔細地,再往我們真正放不下的內心再去探尋。比方說我們在看另外一種,我們往往會問自己:「什麼時候該放下?」的問題,我們在人的一生當中,總難免會遇到許多生離死別的狀況,特別是說親人至愛之間的生離死別,那麼這一種生離死別,由於帶給一般人的痛苦,非常的傷痛、非常的巨大;所以常常會讓大家,往往沉浸在悲傷的氣氛裡面,久久不能出離。這個時候,往往我們會安慰對方說:「該放下的就該放下了!」可是往往我們會發現,對方能夠聽得進去的時候,其實並不多。而最後卻都是,因為時間久的關係,對於這一部分傷痛的記憶比較能夠接受,或者比較趨於平淡之後,然後才能夠從傷痛中走出來,自己能夠放下。所以像這類型的狀況,顯然就已經比世間,我們剛才講的世間法的狀況,更要深入每一個人的內心;我們舉這些例子,其實就是要引導大家,來思考看看:「放下!放下!說得容易,可是為什麼做起來不容易?」

我們不妨先從佛教裡面談到的關於人生實相之一的苦的實相,來跟大家說明。我們說一般在佛教裡面,跟大家在介紹苦的時候,其中一個最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所謂的「八苦」,也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還有一個五陰熾盛苦。這個佛教談的八苦,因為我們現在開始要帶著大家往我們的內心去探尋如何能夠放下;所以我們現在在談的這些苦,也就是往我們自己的內心去探尋。剛才講的這個八苦裡面,由於談到的是我們自身所感受到的苦,所以就一般人來說,我們通常先把「生」這個苦給放下,然後也把「五陰熾盛苦」給放下;所謂的意思是說,倒不是說真的放下,是說我們暫且不談;因為每一個人,大概很少很少人能夠記得自己生的時候是什麼樣的苦?另外一般人,如果沒有適當的佛教的熏習的話,也很難知道「五陰熾盛」是什麼樣的苦?因此我們在這裡,就先跟大家談六個苦,也就是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對於老、病跟死這個三項,我想每一個人,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對於老病這兩個字一定深有感觸,而對於死也都是深有畏懼;可是即使我們對於老跟病跟死,希望能夠儘量的避免,可是實際上,我們只要細心地觀察每一天的生活的狀況,我們必然會發現:每一個人就像設了一個定時的這個鐘一樣,我們就隨著這個時鐘,一分一秒地繼續往老病死的方向前進。這個事實即便是我們再怎麼樣的精心打扮,或者是我們再怎麼樣的注意身體的健康,一步一步往既定的方向前進,這個狀況是不能改變的。所以這個是老病死的狀況,這樣聽起來好像也許有人會覺得說,佛教都是拿老病死不可避免的這個狀況來告訴人們,這樣子是不是使我們的人生變得很悲觀很灰色呢?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談到的,其實都是屬於佛教談的四聖諦裡面的苦聖諦其中的真相。也有許多人會覺得說,佛教都是在強調苦聖諦,也因此佛教呢,肯定是很悲觀、很灰色的。實際上我要在這裡要告訴大家,什麼是真正的悲觀?什麼才是真正的灰色的人生觀呢?我們應該要說,如果我們瞭解人生確實是這樣子的時候,然後從中間能夠活出生命的另一番光彩的話,怎麼能叫灰色悲觀的人生觀呢?反之,如果我們對於人生的實相矇著眼睛不去看它,任憑自己矇著眼睛往前走,跌跌撞撞一路走來;到最後跌得遍體鱗傷,臨終的時候才覺得說,所有的一切的事情,事先都沒有想清楚、都沒有看清楚,然後這一路走來就是這樣的人生的時候,請問這樣的人生,矇著眼睛過完這樣的人生的話,那樣的人生就叫作樂觀嗎?就叫作彩色嗎?所以我們應該要講說,佛教之所以會強調「苦聖諦」,是因為這本來就是人生真實的樣貌。然而佛教所教給我們的是要在真實的樣貌理性認知之後,從中間生起了不一樣的、積極的菩薩道的人生觀;所以我們說佛教所教給我們,基於苦聖諦的人生觀,其實應該是一個積極的、帶有智慧的彩色的人生觀。好!那這個是在老病死這方面,有跟大家講說,大家會感受到的苦。

另外大家也很常會感受到 愛別離之苦,就是我們所談到的,親人至愛之間的生離死別,那麼一旦離開了,彼此必須要分開的時候,很多人其實很難很難接受的;這個苦我們能不能簡單地能夠避開呢?實際上不容易!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知道,所有世間的一切的現象都在無常的變化,包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含每個人各自的狀態。比方說我們剛才才講過,每一個人都不能夠避開老病死,同理的,每一個人都不能避開的時候,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必然會經歷著許多的變化,有這樣變化存在的時候,哪怕是再怎麼至愛的人、再怎麼相親相愛的人,其實到頭來總是會發現,要不然就是彼此的關係產生了變化,要不然就是外面的環境產生了變化,以至於不能夠再在一起了。所以像這樣愛別離的狀況,其實它也是人生必然會經歷過的實況,所以這個部分也是我們說,佛教八苦裡面的其中一個苦。

另外一個苦叫「怨憎會」,也就是說你可能在平常的時候,特別不喜歡哪一個人,或是特別討厭哪一個人,可是就偏偏因緣際會,就必須會碰到這樣的人。當然大家應該都有這個印象,從小到大必然都會有這個印象;當這樣的時候發生的時候,心裡真是不痛快!為什麼偏偏就要碰到這個我不喜歡、我討厭的人呢?所以這個狀況,其實在我們的人生當中也必然都會發生。為什麼呢?那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因緣都在無常的變化當中,你會碰到誰?你今天會經歷什麼樣的心路歷程?每一事情可以說,都在不斷的變化當中;再加上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自己的好惡,並且也都有自己的深沉的我見、我執,所以當我們透過自己有限的眼光去看外面的世界,特別是看外面無常的世界的時候,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不可能這個世界看出去什麼事情都是你喜歡的;必定有你喜歡的、也有你不喜歡的。所以「怨憎會」也必然是,我們人生當中一定會經歷過的歷程,所以這個也是我們談的八苦之一。

最後要跟大家談八苦之一的其中一個叫「求不得」,這個狀況當然,我們當然就是每一個人應該都是深有體會。因為就如同我們剛才所說的,每一個人出生的因緣不同,每一個人從小到大的因緣不同,甚至我們可以說,每一個人本身所帶的福德,都有非常非常大的差異;那有這樣大差異的狀況之下,我們把自己跟他人放在同一個時空之下的時候,很顯然的每一個人能夠得到的東西,一定會有許多的差異;這個就已經先奠定了我們不可能事事如我們所求的基礎。另外我們即使很努力去求了,按照世間的道理來說,似乎是努力就一定會有成果;所以常常有人把這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把它無限的延伸之後,變成凡是努力,就應該會得到一些什麼。不過如果我們從更深的理地來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其實一旦一個人出了社會之後,不見得每一次的努力都有你期待的回報;那是因為一旦這一些的狀況,這些狀況真實在運轉的時候,其實跟每一個人的福德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別人要是比我們的福德大的時候,很自然他在求取名利權位的時候,就會比我們要順利很多。這個在一般人是很難看得清楚的,並且即使聽聞過這樣的福德的道理之後,也很難輕易地信受;所以一般人在一生當中,幾乎都會常常的經歷求不得的苦,想要什麼卻得不到,然後一直都在心裡面掛著。

這六個苦就是我們深入在看「我們到底為什麼心裡會苦惱?」的時候,所必須直接面對的六項事情。

我們剛才一直談到的佛教說的八苦其中的「生」。「生」所帶來的苦,跟五陰熾盛所帶來的苦,這兩部分的苦,都得要諸位有機會能夠深入佛教修習的時候,再去體會。目前就不妨先用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跟求不得,這六項來檢討看看自己放不下的地方;關於這個六項的苦,我們說這是人生必然的實況,這六個苦,並不是在佛教裡面才會發生。實際上我們剛才已經說了,每一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苦,那怎麼去看這個事情呢?

我們不妨舉我們說基督教,我記得有一個很出名的祈禱文來跟大家看看,這個祈禱文依稀是這樣說的,這個是基督教徒,對著上帝去祈禱說:「希望上帝賜予我平靜的心,讓我可以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希望上帝賜予我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並且希望上帝賜予我分辨兩者的智慧。」什麼叫兩者?就是去分辨什麼事情是可以改變,什麼事情是不可以改變的。從這個基督教的祈禱文裡面,我們可以看看,什麼叫作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你如果要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的話,那就是表示說我們這個不可改變的事情,對我們來講就是一個煩惱,那麼這個不可改變的事對應在我們前面講的事情,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六項苦,也就是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六樣。這六樣一旦發生了,造成心裡上面很大的煩惱的時候,基督徒會跟上帝祈禱,希望上帝能夠賜給他平靜的心,去接受這些事情。這個不就是我們講的「要放下」?你一旦放下了,就表示你心裡能夠接受了嘛!然後接下來呢,最後一段的祈禱文裡面,基督徒會向上帝懇求,希望上帝能夠賜予他分辨兩者的智慧;表示說有一些事情,什麼時候可以接受?什麼時候不能夠接受?而該去勇於改變,基督徒希望上帝能夠賜給他智慧,讓他能夠分辨。從這個祈禱文裡面,我們馬上就可以發現,我們說基督徒需要向上帝去祈求智慧,來分辨「到底什麼事情可以改變,什麼事情只能接受」;換句話說他是在向上帝祈求,請上帝告訴他什麼時候該放下。所以這個就表示了,放下這一件事情,以及放下背後所牽涉到的六項的苦,其實在我們的人生裡面,是必然需要去面對的難題,並不是像放下這兩個字,寫起來這麼樣的單純。所以基督教才會在祈禱的時候,希望上帝要能夠幫他的忙,可見放下並不容易!

那我們在佛教裡面,當然我們有我們的法門,來引導大家怎麼樣去分辨、怎麼樣去放下,這個內容我們將在下一個講次裡面跟大家分享,今天就先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點擊數: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