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三根本及果報較量

第45集
由正元老師開示
文字內容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菩薩正行」的節目,今天我們仍然是要談有關於布施的各種差別。因為布施是菩薩修集資糧最重要的根本功課,所以 世尊為我們所開示的非常多、非常細,希望菩薩們都能明了布施的重要,並且能夠如法的布施,歡喜的布施。

世尊在《優婆塞戒經》當中開示說:【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於貧窮,以憐愍故;施於怨家,不求報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優婆塞戒經》卷五)意思是說,一切布施可分為三種根本類別,所有的布施都不離這三種根本類別。這三根本,共有三種對象:就是貧窮者、怨家以及有福德的人。因為對象的不同,也就產生了在布施時三種不同的善念:第一種之所以會布施給貧窮人,是因為憐憫心的緣故,這是一般最普遍的情形。第二種是布施給怨家,明知道布施給他,他一定不會回報給你,但你只是想和他把惡緣給善了,純粹只是修集福德,行菩薩道而已。第三種是布施給有福德的人,就是父母、師長等報恩田,以及三寶等功德田,或者是其他有福德的人;這是因為看到有福德的人,心中歡喜有恭敬心的緣故,所以就布施供養他。佛陀說這三種布施的對象以及三種布施的善念,是一切布施的根本,都不是為了求回報而去作布施,所以都是清淨的布施;所以說如果是離開了這三種清淨的心境,那麼就不能夠稱作是布施了。

接著 佛陀為我們開示說:【善男子!若人多財,無量歲中供養三寶,雖得無量福德果報,不如勸人共和合作。】(《優婆塞戒經》卷五)意思是說,如果有人錢財很多,他在無量的年歲當中,也不斷的在供養三寶,都是自己很努力的在作,雖然未來世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德果報,但是自己單獨作,卻不如勸別人共同合作來得好。所以說,我們修集福德,不必全部自己一個人去作,如果能夠分一部分給別人,共同來作最好;而所節省下來的部分,我們可以另外再找別的植福因緣,然後再找別人一起作,這樣子可以讓更多的人,也都發起善心、增長福德,共同來成就善業以及佛法上的功德。能夠這樣作的人,到未來世不但福德廣大,而且會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世間法以及佛法上的眷屬,將來在作任何事的時候,也絕對不會是孤立無援;因為他的世間眷屬、法親眷屬都會很多,這樣子菩薩道也就會更快速地圓滿成就。所以我們要布施以及供養的時候,別忘了多勸一些人來共同成就喔!

佛陀又說:【若人輕於少物惡物,羞不肯施,是人增長來世貧苦。】(《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意思是說,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所有的財物太少了,或者覺得想要布施出去的財物不夠好,因此心中就感到羞愧,怕人家笑話而不肯拿出來布施。佛陀說:像這樣的人,就會增長自己未來世的貧苦。如果說,這種錯誤的心態一直不改正,那麼就會導致自己,未來一世比一世更貧苦,更拿不出錢財來布施,而陷入到惡性循環下去。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有這種不正確的心態去和別人比較,覺得自己的布施太少,不好意思,因而不去布施。有智慧的人應該是要這樣子想:「我因為過去世布施少,所以這一世福德就少;為免下一世的福報還是繼續少,所以如果遇到福田、大好福田的時候,無論錢財再怎麼少,也都要把握機會種福田啊!因為這樣可以改變未來世繼續貧窮的果報。」

在《賢愚經》當中,有這麼樣一個故事:有一位窮困的老婦人,她是一位大長者家中的奴婢,有一次她拿著水瓶,要到河邊去裝水,她想到自己一生的勞苦,簡直生不如死,於是就痛哭了起來。這時候 佛陀的弟子迦旃延尊者,剛好經過看到了,尊者就請老婦人先去洗浴清淨,然後再教她要布施。老婦人回答說:「尊者啊!我這麼貧窮,身無分文,該怎麼樣布施呢?」尊者就請老婦人拿了他的缽,去取了一些清淨的水,於是老婦人就取了一缽清淨的水來供養了迦旃延尊者。尊者接受以後,就為她祝願,並且教她要持齋吃素,還教她念佛的種種功德。老婦人聽了,回去就按照尊者的教導來念佛,在那天半夜的時候,她就命終,而往生到忉利天去享天福了,後來還由於某個因緣,而成為了法眼淨的初果人。

從這個佛典故事,我們就可以瞭解到,即使是身無分文,也還是可以布施的。只要是誠心誠意的依 佛陀的教導而行,那麼未來的命運,都是會逐漸改善的。又像是正覺同修會,流通很多弘揚正法、破斥邪說的書籍、小冊子以及傳單,也常常會接到有人劃撥台幣二十元、五十元的助印款,雖然郵局的劃撥手續費、再加上收據的印製費以及郵寄費等,都已經不止二十元了。但正覺同修會還是一樣用歡喜心來看待,因為他這二十元、五十元,布施在正法的大福田中,他在未來世,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福德啊!即使有的人,會特別寫明免寄收據,但是正覺同修會也是同樣依照程序來寄發,因為十方錢財的因果是很重的,所以一定都要照規矩來處理的。

佛陀接著又依布施時,財物、施心以及福田大小,這三種狀況的差別不同,分為五種情形來為我們說明未來世產生果報的差別不同。佛陀開示說:【若人共施財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無有差別。有「財、心俱等」,福田勝者得果報勝。有「田、心俱下」,財物勝者得果則勝。有「田、財俱下」,施心勝者得果亦勝。有「田、財俱勝」,施心下者得果不如。】(《優婆塞戒經》卷五)這第一種情形是:布施的財物、福田以及施心都相同,所以得果也就沒有差別。比如說,有兩個人共同布施一筆錢財,而且共同布施給同一個福田,而且他們兩個人都以同樣的恭敬心、歡喜心去作布施,因此他們所布施的財物、福田以及施心都是平等的,那麼這兩個人未來世,所得的果報就不會有差別。

第二種情形是:布施的財物以及施心同樣平等,但是福田大小不同。比如說,有三個人各以同樣多的錢財,以及同樣的恭敬心,分別布施給三位不同的法師,但是這三位法師的心性以及修證優劣都不同。譬如,一位是已經見道開悟了,他的心性非常好,性障也都消除了;第二位法師也開悟了,但是性障、習氣還很重;第三位法師則是還沒有開悟,仍然是個凡夫。這三個福田的證境、功德都不一樣,那麼隨著所供養的福田他所修的功德高低、勝劣的不同,就會導致作布施行的人,他未來世果報的不一樣:若是供養到還沒開悟的離欲修行人,來世是得到十萬倍報;供養開悟的法師,那可是無量報啊!因為福田殊勝的緣故,果報就和其他人不同。雖然三位施主的財物和恭敬心是完全相同的,但因為福田有差別,因此他們三位所得的果報就有差別。

第三種情形是說:如果福田以及施主的供養心都低下,都不勝妙,這時候就依施主所供養財物的多寡、勝劣,來決定果報的勝劣了;供養的財物比較好的施主,未來世得到的福德果報就比較殊勝,這就是「財物勝者得果則勝」。第四種情形是:被供養的福田以及用來供養的財物都低下,但是有一位施主的恭敬心比其他人殊勝,那麼他在未來世得到的果報,就會比其他人來得殊勝。第五種情形是:福田以及所供養的財物都一樣殊勝,可是幾位施主之中,其中的一位並不是以歡喜心、恭敬心、至誠心來布施,結果就會導致他未來世得到的福德比其他的人差。

所以從 世尊的開示,我們可以瞭解,不同的布施情形以及心境,會有不同的福德果報。我們明白這個因果的道理以後,在布施時就應該要以至誠心,以及良好的財物來布施,同時也要選擇好福田來布施,千萬不要選擇破法者或是嚴重違犯十重戒的壞田來布施。這個道理希望大家都能夠瞭解,才不會對布施的因果蒙昧無知,否則就會像某些人,到處努力廣種福田,但是所種的卻是毒田,那麼來世只能收獲劇毒的果報了。

世尊又開示說:【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優婆塞戒經》卷五)這一小段經文為我們說明,世尊已經為我們開示了不同的布施因果,所以我們應該儘量簡擇,以能夠得到最好果報的方式以及心態去布施,但是在心中卻不需要去貪求果報。因為有智慧的人已經瞭解,福德果報是如影隨形的緊跟著施主,絕對不會無緣無故消失掉,那麼又何必在心中牽掛福德果報呢?心中分別計較,就會失去了至誠心,反而使得施心變得更低下,而使得果報變得更差了。所以我們不需要掛念果報的大小,就隨緣去作布施,才是有智慧的人啊!

接下來,我們再來探討,什麼樣的人不能作布施?什麼樣的人是大施主?佛陀為我們開示說:【若人無慈,不知恩義,不貪聖人所有功德,惜財身命,貪著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者深觀一切眾生,求財物時不惜身命,既得財物能捨施人,當知是人能捨身命。若人慳悋不能捨財,當知是人亦惜身命;若捨身命求得財物以布施者,當知是人是大施主。】(《優婆塞戒經》卷五)佛陀在這裡,是教導我們觀察:如果有人因為沒有慈心,所以不願意利樂有情,別人對他有恩德時,他也不懂得要感恩、報恩,所以他也沒有興趣追求聖人所有的般若德與解脫德,他的心中只關心愛惜自己的色身、性命以及財物,貪著心非常的重;像這樣的人,他是不可能會去布施的。如果這個人如此的慳吝,不能施捨財物給他人,那麼我們就應當知道,這個人一定也是貪生怕死的。世尊說:如果一個人在得到財物之後,一直很貪戀那些財物,一點都不肯布施出去;我們就應當知道,這就是未來世中的貧窮種子,因此未來世貧窮種子就會生長發芽,他就只好繼續貧窮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要種下這未來世的貧窮種子。也相信大家,知道貧窮的原因之後,就都不會再去種它了。

反過來說,當我們深入去觀察一切眾生,如果有人他在追求財物時,是不惜身命的,但是得到財物之後呢,他卻能夠捨下而布施給需要的人;那麼有智慧的人就知道,這個人是連色身、性命都能夠捨棄的。如果一個人,他能夠捨棄色身、性命努力地去求得財物之後,竟然還能夠把千辛萬苦求來的財物布施出去;那麼我們就應當知道,這個人是個大施主。

世尊曾經在《契經》中說過:在四天下中,我們南閻浮提洲的人,有三件事情勝過其他三大洲:第一是勇健、第二是有憶念之心、第三是身口意行清淨。什麼是身口意行清淨呢?就是說,他雖然沒有天眼可以看見未來世的果報,但是卻能夠為未來世的善淨果報,預先種下清淨因、福德因;他看不見果報卻願意去作,所以叫作身行、口行、意行清淨。第二個念心,就是念念想著布施,因為有這個心,所以南閻浮提洲的人,不惜身命而求得財物之後,卻能夠把慳吝之心破除;並且布施財物出去之後,還想著下一次有什麼機會再來布施。那什麼叫作勇健呢?就是布施了以後,他心中不後悔,而且還能夠分別福田還是毒田,他能夠在福田中作布施而遠離邪法的毒田,這個就叫作勇健。

佛陀說勇健、有憶念心以及身口意清淨這三種心,是閻浮提的眾生才有的,其餘三大洲的眾生都是沒有的。這是我們值得自豪的地方,但我們也應該常常去檢視,我們自己是不是都有勇健、念心、身口意清淨這三個善法呢?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點擊數:3198